一、提问区
发现历史上很多人到晚年时都会皈依佛法,钻研于此,为啥呢?是他们经过了大半生的阅历,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还是人老了心智頽化,能够通过佛法得到精神慰藉呢……迷茫。
二、正文区
謝邀。
这问题预设了“历史上很多人到了晚年都皈依佛法”为前提,这种“主观预设”存在盲点,不合逻辑,更导致得罪了很多宗教,其中包括扭曲了佛教,请平心静气细阅以下的说话。
当中包括以下4点预设的疑虑,因为题主用了“迷惘”二字去表达內心….
1)经过大半生阅历,就可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
2)人老了心智必颓化。
3)心智颓化,就能够通过佛法能得到精神慰借。
4)佛法是用来精神慰借。
如果未确定以上种种的假设前,“回答者”就把題主的疑虑、迷惘置诸不理而急于回应,岂不是被题主的盲点带着走?
据网上找到的统计显示世界人口普查资料,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到2016年9月12日,全世界人口约有73.38亿人。
(题主想了解为何“很多人”到了晚年都皈依佛法的理由?)
题主所说之历史上“很多人”是怎样多呢?假设是指较为“出名”的人,那就可能以偏概全,“名人”只占73亿地球人类的一少部分,而“不是名人”必定的比“名人”多超出以亿倍计算,故此“很多人”之百分比属于“不是名人”,这班占大多数的“不是名人”究竟在“年青”还是“晚年”接触佛法呢?
故此,未正式做过统计数字前,一切结论只是一厢情相愿之预设,属于“被个人感知蒙蔽”,抹煞感知以外的可能性,曰“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不具科学化及代表性。
例如本人胞兄在18岁之前已完成皈依三宝仪式,笔者更在8岁学佛、14岁皈依,可能不算名人,仍然在生,未成为历史人物,所以阁下不认识我,hahahahahaha……但我此刻所认识的学佛人士平均也在30岁前已经完成居多,当然这个数目也只是个人的际遇。
所以,在无真凭实据数字下预设结论而交流,就会形成主观的“你一言,我一语”在表象兜兜转转,不具意义。
言归正传,佛法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其真正内涵又是什么呢?
namo buddhay 皈依觉
namo dhramaya 皈依觉法
nama sanghaya 皈依明白觉法之人
弟子某甲等,从今日以往,
归依诸如来,五智三身佛,
归依金刚乘,自性真如法,
归依不退转,大悲菩萨僧,
归依三宝竟,终不更归依,
自利邪见道,我今至心礼。
~节录自《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18册No.915 受菩提心戒仪 (1卷),
【唐代(不空法师)译】第 1 卷》
如果对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内涵都误解,可能就算80岁做了一个皈依三宝的仪式,也无法得到真正三宝的“传承、加持、灌顶”,又如何谈得上算是皈依佛法?
皈依三宝內涵其實并非三言两语可解释,此刻只概括分享……
佛;是中国人翻译出来之文字,梵音叫“buddha”,意译为“觉悟”。
皈依;是指皈顺、依从之意。
皈依觉;亦即皈顺、依从诸如来之觉性,如来是“如来十号”之佛的另一种称呼。《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五智;是众生本自具足的五种智慧,皆因着相而蒙蔽:
1)法界体性智
2)大圆镜智
3)平等性智
4)妙观察智
5)成所作智
佛不是外来神灵,皈依佛(觉),就是将本有“五智”开显。
佛就是如来,并非外界的另一种存在,而是人人本来就有的“佛性”。
皈依法;皈顺、依从觉悟之法,既然佛无来去,“觉悟之法~(佛法)”,又岂会从外来?一切法都不会离开“自心、自性”而向外求,万法不离自心自性,故此,必定向“内修”。
皈依僧;就是指皈顺、依从善于引导别人明白及识别“离相”知见的人,叫“善知识”,亦即“僧”,古代印度统称之为“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萨)”。
依《金刚经》记载,如果不懂离相是无可能做到真正大悲~maha karunika ,大悲就是指菩萨,因为大悲只从“平等心”而出,不懂“离相”就不可能“平等”,便无法“大悲”,不算僧宝。
既指离相,决不局限在出家、俗家身份之表象,重点是“心”, 佛法僧可令众生解脱,犹如宝藏,所以叫“宝”。
最后四句是代表什么?
今后不再皈依那些以“自利”为动机之一切“着相言论~邪见”,我如今以这颗心,去依从觉性之言教落实一生,代表来对三宝的礼敬。
《注:原文是“弟子某甲等”,通常受持者会直接改为自己名字。》
所以题主此刻是否还可误以为……
1)经过大半生阅历,就可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嗎?
2)人老了心智必颓化嗎?
3)心智颓化,就能够通过佛法能得到精神慰借嗎?
4)佛法是用来精神慰借嗎?
全部都只是幻想出来的主观思路,未免太天真及啼笑皆非,这段说话全部善意。
经过以上用“大乘佛法”的核心作初步解释,应该亦会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寶,决非简单及肤浅之形式上仪轨,而是皈顺、依从“觉悟之法”作为目标去生活。真正求觉的人少一点“逻辑、智慧、福报”都无办法触摸到佛门,更遑论踏入佛门,只是部份迷信者以为自己正在学佛而已。
佛是觉,觉是超时越精神思想领域,并非来自外来的另一存在,不知阁下为何会知道别人的内心?确实妙上加妙。
-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 《卷四十九傅子》
“内涵意译”:
1)听取言论,倒不如观察事情。
2)观察事情,倒不如观察行为。
–(听取言论,必须审察言论的来源、动机)
–(观察事情,必须检验、证实事情的实际状况)
–(观察行为,必须考察其行为的踪迹)
若能把以上三方面综合来详细分析,面对人事物,将便会较少出错机会。
回答一个问题,必须负上责任,对于事情结论的“来源、动机、检验、实际状况、踪迹”都不应信口开河,这个话题牵涉佛法,如果自问是佛教圈人士,更应该审慎回应,因为偏见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引起无谓争端,尤其牵涉宗教领域。
题外话,这个题主所问已经带着“暗示预设”为晚年人只会对佛法感兴趣。如果只要稍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表现自己而急于回答的人,往往就最容易掉进这个问题的预设暗示陷阱。
凭我的现实经验所得,晚年信奉《基督教》的人反而百分比较多,但强调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并非事实整体。统计数字只会代表某“时间、地点、种族、文化及个别原因”而定,只要因素一变,结果就不同。尤其牵涉精神领域,根本难以统计,如果就以2016年将结束的数字去统计作基准,也并非代表2017年直至永远也一样,所以这个课题讨论不具意义。
如果把课题设成….
将“很多人”,改成“某部分人”。
将“皈依佛法”,改成“对宗教感到兴趣”。
举例,可改成《为什么某部份人到了晚年,容易由从无宗教信仰,改变成对宗教感到兴趣呢?》这个讨论就更加具意义及深度,因为已经没有预设局限任何宗教领域。盼望以上回应,为有缘人带来一些启发。
P.S 佛法是留给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及才智的人去学习,客观环境,越早接触真正佛法,所收得到的成效机会越大,并非公公婆婆的小玩意,太年老就随时百年归老,又一世了,唉……


三、评论区
沈苏南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我理解您的意思了……确实,我这个提问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也的确是为什么某些人到了老年开始钻研佛法……
如果回答者,已经默认《历史上很多人到了晚年都皈依佛法》这个前提,其实已经被题主的盲点带着走。
接受这个前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部份回答者明显默认问题下的所有补充,包括:
1)经过大半生阅历,就可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
2)人老了心智必颓化。
3)心智必颓化,就能够通过佛法能得到精神慰借。
4)佛法是用来精神慰借。
部分回答并未指出以上的盲点,而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有否关心过题主对(皈依佛法)这四字的理解?
题主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大部份晚年人都走去(信仰佛教),只不过词不达意。
信仰;是单凭一份信念去相信。
皈依:皈顺、依从言教去落实生活。
重点是晚年的人是否知道(觉法是什么)?如果根本不明白觉法,又如何谈得上皈依?
故此,这些“问题”及“答案”一直误导了无数佛教徒,导致佛法根本难以于民间流传,所流传的大部分是的以讹传讹的迷信观念,曲解如来真实义。
沈苏南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嗯,我所指的“皈依佛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都真的觉悟,而是他们有这个意向,或者“自以为自己觉悟了”。
在我的经验中,我见到大部份人晚年去信仰《基督教》居多,当然这只是我的际遇而已,怎可能以偏概全,未经过统计就妄言说很多人“皈依佛法”呢?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有问题。
我青春无敌!竟说我是老人家?
我智勇雙全!竟说我心智颓化?
我小时候已皈依三宝,难道我未死,未成为历史人物,所以不计算我在内?
我說笑而已…..
为师兄的精妙思维点赞!感恩您布施佛法!问题明明预设结论,众多答案却都跟着问题的思路回应,全部“着相”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我青春无敌!竟说我是老人家?
我智勇雙全!竟说我心智颓化?
我說笑而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而且我“玉树临风胜潘安”,竟然要寻找慰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你竟然苦笑,我的样子似老人家吗?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如此帅气如此靓,当然不似老人家啦~我是苦笑题主及这么多答案预设结论认为老人家才学佛,或者是人生失败才去学佛,并且把佛法等同于心灵慰藉和信仰神明。其次,我是苦笑自己明明还未够三十岁,二十六七岁皈依佛门,是否意味着已经垂老?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当然比师兄八岁学佛,十四岁皈依,还是晚了很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佛法是留待“婴儿期”就要开始学的,我记得仍然用尿片的时代,当时有粗犷而长满毛的双手,从墙壁伸出来抱起吓我,当时我在想,这个怪兽為什麼沦落到吓我的田地,究竟他做了什么错事,如此丑样?亦即是说婴儿期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世上有因果。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学习佛法是恢复本来面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这个题主所问已经带着“暗示预设”为晚年人只会对佛法感兴趣。
如果只要稍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表现自己而急于回答的人,往往就最容易掉进这个问题的预设暗示陷阱。
凭我的现实经验所得,晚年信奉《基督教》的人反而百分比较多,但强调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并非事实整体。
统计数字只会代表某“时间、地点、种族、文化及个别原因”而定,只要因素一变,结果就不同。
尤其牵涉精神领域,根本难以统计,如果就以2016年将结束的数字去统计作基准,也并非代表2017年直至永远也一样,所以这个课题讨论不具意义。
如果把课题设成….
将“很多人”,改成“某部分人”。
将“皈依佛法”,改成“对宗教感到兴趣”。
举例,可改成《为什么某部份人到了晚年,容易由从无宗教信仰,改变成对宗教感到兴趣呢?》这个讨论就更加具意义及深度,因为已经没有预设局限任何宗教领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这个题主所问已经带着“暗示预设”为晚年人只会对佛法感兴趣。如果只要稍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表现自己而急于回答的人,往往就最容易掉进这个问题的预设暗示陷阱。
对皈依三宝的解释很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自然法
如果回答者,已经默认《历史上很多人到了晚年都皈依佛法》这个前提,其实已经被题主的盲点带着走。
接受这个前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部份回答者明显默认问题下的所有补充,包括:
1)经过大半生阅历,就可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
2)人老了心智必颓化。
3)心智必颓化,就能够通过佛法能得到精神慰借。
4)佛法是用来精神慰借。
部分回答并未指出以上的盲点,而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有否关心过题主对(皈依佛法)这四字的理解?
题主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大部份晚年人都走去(信仰佛教),只不过词不达意。
信仰;是单凭一份信念去相信。
皈依:皈顺、依从言教去落实生活。
重点是晚年的人是否知道(觉法是什么)?如果根本不明白觉法,又如何谈得上皈依?
故此,这些“问题”及“答案”一直误导了无数佛教徒,导致佛法根本难以于民间流传,所流传的大部分是的以讹传讹的迷信观念,曲解如来真实义。
答主厉害,心水清,楼主显而已经预设了问题,即使怎么答都出不去他的预设!纵观几个答案,只有您的答案跳出了预设,其他全军覆没,看了您的那么多文章和回答,您的言论从来不落两边,不着一相!受益良多,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如果回答者,已经默认《历史上很多人到了晚年都皈依佛法》这个前提,其实已经被题主的盲点带着走。
接受这个前提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部份回答者明显默认问题下的所有补充,包括:
1)经过大半生阅历,就可发现佛家的确有其精妙之处。
2)人老了心智必颓化。
3)心智必颓化,就能够通过佛法能得到精神慰借。
4)佛法是用来精神慰借。
部分回答并未指出以上的盲点,而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有否关心过题主对(皈依佛法)这四字的理解?
题主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大部份晚年人都走去(信仰佛教),只不过词不达意。
信仰;是单凭一份信念去相信。
皈依:皈顺、依从言教去落实生活。
重点是晚年的人是否知道(觉法是什么)?如果根本不明白觉法,又如何谈得上皈依?
故此,这些“问题”及“答案”一直误导了无数佛教徒,导致佛法根本难以于民间流传,所流传的大部分是的以讹传讹的迷信观念,曲解如来真实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在我的经验中,我见到大部份人晚年去信仰《基督教》居多,当然这只是我的际遇而已,怎可能以偏概全,未经过统计就妄言说很多人“皈依佛法”呢?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有问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如果学佛都无办法生出“洞悉能力”,又如何将所学的法理融入生活?佛者,觉也,连基本逻辑都无办法看通,又如何修“觉法”?我口写我心,一个人表达已经可以窥探了一个人的思路。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的呢,几个答案都没有洞察能力,看出问题所在!不过,楼主提这种预设性的的问题又出于什么目地?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全部回答中,有几个还是经常活跃在佛教板块回答问题的,竟然没看出问题的预设,我觉得他们需要反省一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人伦上;以事论事。
修行上;以法论法。
客观说出看法便是,刻意逃避指出盲点,亦是着相,佛法修行乃不取不舍,不攀附、不嫌弃,将歪理置诸不理,有机会使大众影响更深,亦是恶行。
好比在街上见到香蕉皮在地铁月台,我一定会将他拿起放进垃圾桶,否则乘客踩中,随时仆倒掉进月台,我不是危言耸听,有很多意外就是这样发生。
“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不适合修行人身上,佛法是行使四无量心,其中牵涉“慈悲心”,见到歪風必定义不容辞随缘尽心相助。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唉,可惜啊,佛教圈现在缺少的就是您这样又有实力,又谦卑,又慈悲的善知识了!大多数都是说话不负责任,人云亦云,岂不知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多大的因果啊!感恩您一直的分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佛法不談实力,只说离相,是否谦卑见仁见智,但末学有一颗认真求正的道心。
唐代距离今约1400年,佛法来自印度,当时僧人不断将印度梵文经典翻译成当时中国人能明白的文字,而且只更翻译出“翻译者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6年去了解1400年前的中文字,大家认为有什么后果?
佛陀洞悉未来世人将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所以尽管我是佛法修行,但对佛经的文字仍然保留存疑态度,一定用理智去面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看过我今天的回答,是否觉得原来一个问题之中,可以出现如此多的盲点,这些盲点就是佛法所指的“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亦即(被自心创造的感知所捆绑,滞留在观念中),着相会有什么下场?苦。
佛法修行人,必须时刻觉察生活于自心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梵文叫“aloka观照”,亦即觉察的意思,观照自己的心,亦即思维活动。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表现自己而急于回答的人‘’说的就是我,惭愧至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瑜瑜
反省自己,认识自己,佛法称这个过程叫“观照aloka”,《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说反省及认识自己,最后明白原来人的“身心活动”原来都是“空”,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其本质是“自心投射的幻影”,因“执取身心的感知,错觉以为是真实”,所以成为生死流转的根源。
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想表现自己,这种就是执着身心感知,你我他都有,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这个情况就是叫“pratistihta laksana着相”,只要能够承认自己执取幻影的习惯,就会慢慢懂得调整,建议从看以下一篇文章,可以得到启发。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是啊,季羡林活到一百岁也对佛教不感兴趣,寿命与信仰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哈哈哈,太幽默
楼主好厉害,好佩服,很有智慧,是不是依旧在读书呢,这么年轻就懂那么多,受教了。很通透,一般人听不懂,比如我[捂脸] 人和人之间智商差别太大了,你好聪明啊我一知半解[捂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正义吗
妹妹,前两天我对你如此强势,希望不要记挂在心,一切都是劇情需要而已。
我不利害,只是做事认真。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正义吗
我估计比姑娘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