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满足“他人”性欲算不算一种布施?

满足“自己”性欲算不算一种布施?

将他人/自己这个角色拆除,再将“性欲”这两个字改成“欲望”,就会变成…..

《满足欲望算不算一种布施?》

再将欲望改变成诉求,就会变成…..

《满足诉求算不算一种布施?》

满足诉求不存在对错,重点是某诉求会带来什么后果,至于是否构成布施,根本无可能一概而论,否则就是愚昧,难道满足贼人打劫也是布施吗?

医生希望拯救伤者,是诉求。
肚饿希望找食物充饥,是诉求。

欲是一种“诉求”,全属“中性”,不存錯對,五欲领域,人皆有之,更根本无分高低,这五个领域是“俗家凡人”必须的,因为有肉身,但如果被这五欲控制,就要为“自心起戒”,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自性戒”。 自性,指人的本质。 戒,是指“驾驭”。

人要调整的并不是五欲本身,而是“调整被欲控制”的状况,要“驾驭五欲”,“戒体”才会成就,否则就舍本逐末,导致抛弃内在“根本、主要”,而去追求形式上“枝节、次要”,便失去意义,甚至构成伤害。

有些人误以为喜欢“食欲”就代表比喜欢“性欲”的人修为高,全部都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百年邪说。人只要是有肉身,必定有五欲,这是人道规律,出家人另作别论,不必谈论。

一、没有经济追求的人,做乞儿都准备要死,因为对收入无要求,此需求叫“财”。

二、没有性欲的人,没有条件组织家庭,参与情爱游戏,此需求叫“色”。

三、一个名誉扫地的人,在社会不能立足,此需求叫“名”。

四、没有食欲的人,代表有厌食症,准备一命呜呼,临死将至,此需求叫“食”。

、不懂得调节作息的时间,这个人会百病丛生,此需求叫“睡”。

撇除出家人的状况,一个在家人是必须具备这五种需求,才能应付人生,否则一定处处碰钉,必为身心带来困扰,甚至会危害社会,造就悲剧发生。没有欲望,只意味失去了人道某类领域发展而已,跟修行路上无关,此乃活生生的因果。

2500年前印度人释迦牟尼的一场场讲座,被记下很多梵文文字,而唐代乃祖师大德所翻译梵咒、经文,就是人称“开元三大士”宏掦密咒全盛时期,他们就是“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三大法师,而唐朝代所说及记载语言皆依“河洛语”为准来标注“梵音”,非现时之中国国语。

经文是一堆“字”,属一个“现象~相”而已,而“理解、体会、体悟”则人人可不同,意解可以很多,一切古人、善知识,所理解的,我们都“只可作参考”,他们把印度文变成汉语,所翻译出的只是“翻译出译者所理解”,并非百分百如来本意,所以佛陀叮咛弟子将来必须要以“如是我闻”作为经文的起首,意思指这样的道理是我这样听及理解,可能会有错漏的。

然而重点是,修行是要把经文的“法理从生活中验证出来”后,并不滞留文字本身,须把自己的“意所想、口所言、身所行”产生正面变化来“面对生活、圆满人生”,才算“修心、修行”。

《楞严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句经文如法吗?当然如法,因为这说话是针对当时“ananda阿难”遇上隔世情人“摩登伽女”的两人情欲事件而说,完全应机应缘。

如果当日“ananda阿难”沉醉领域是“吃雪糕”,经文就会出现:
“雪榚心不除,尘不可出”。

人生沉沦于任何一个诉求领域,也需要“除”,完全平等,不分高低,这个除是指“降伏、驾驭”,并非指“禁止、否定、排斥”该领域,重点是不能“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亦即是现代所说的“执着”。

读者听得明笔者说什么吗?这句经文内涵是:“执心不除,尘不可除”,此乃如来真实义,看古代经文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才能洞悉背后的真相。

佛陀洞悉未来世人将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顺带一提…..

由于人类有这个身体,不论“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天性使然渴望各式各样的享乐,不仅仅只是“性器官愉悦”。

渴望看见美丽景象。
渴望听见悦耳声音。
渴望嗅闻各种香气。
渴望品尝各样美食。
渴望身体感受舒适。
渴望陶醉万般刺激。

假如我们用力抵抗、排斥、 否定任何一种感知,视为它们为邪恶、污染、罪孽、洪水猛兽,如此一来,就相等于强力“压制扭曲天性”,这就是完全跟佛法无关,对人类身心会构成伤害。

佛法是觉醒的方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它只是一套看通世事、世情的智慧。

简单说,就是一种超越了“科学、法律、人伦、道德、善恶”的观念,完全摆脱了种种观念的框架,亦即是完全不依靠“知识、常识、认识、意识、业识”领域去设置任何观点,破尽二元对立,粉碎一切观点、立埸的系统叫“般若prajna”,中国人勉强翻译成“智慧”。

由于中文字无法表达出这种智慧的内涵,故此,唐朝的僧人直接将这种智慧的印度原来音韵翻译成中文字,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就是“离相的思维系统”。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大概知道佛法原来是“超越一切观点与立场的系统,如此一来,当然不会受制于人间种种定立出来的基础,并非间传说般误以为佛法就是“否定、禁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佛法是说“实相”,不是说“法律”,不要令佛法蒙上不白之冤啊!

故此,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系统思维下,“性活动”本身就並无对错可言,错误只是因对“性活动的执着”,凡只要对六根感知产生滞留攀附,当得不到就产生烦恼,此种受牵制的过程,就叫“着相、住相pratisthita laksana ”。

举例说;

A执着食欲。
B执着听欲。
C执着性欲。

在运用“般若”去面对人生之下去“观照”,就明白以上诉求都是平等的,无分优劣、高低。

不会因为食素,就代表清净。
不会因为食肉,就代表污染。
不会因为单身,就代表清浄。
不会因为婚姻,就代表污染。

举一反三,如此类推,中国佛教徒千古传颂的一篇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就是说出“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佛法不会否定“人类渴望对六根感官”的诉求,因为这是人类基本诉求。

但求觉的人必须体验后“驾驭这份经历”, 否则就要为自心攀附之处而起适当的调整~“戒”,目的就是不能受“六根体验的奴役”。

故此,沉溺“性活动”不但构成修行障碍,更可能带来自己及别人的“身心祸害”。

万法表象只是“中性的活动”,分别的是人心、攀附的是人心、滞留的是人心、执着的是人心,并非“世事、世情”本身。

佛法从来都没有把地球上任何世事、世情另定基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会标签任何一件事情,因为万法本来就受制于看不清的“因缘果”下运作,不能单凭表象作准,共勉之。

评论区

点石成金

答得好赞!

yichan kwok

非常棒~

张少骏

人要调整的并不是五欲本身,而是“调整被欲控制”的状况,要“驾驭五欲”,“戒体”才会成就,否则就舍本逐末,导致抛弃内在“根本、主要”,而去追求形式上“枝节、次要”,便失去意义,甚至构成伤害。讲的切中要害

老龙友

写得太好了!

月过寒潭

写的好,劳驾把手上的善缘簿子收了。

秋千

最好的回答!

刘欢欢

抱歉答主,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有人天生或者后天身体原因造成性无能或者冷淡,是否对体悟佛法更有益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欢欢

問:如果有人天生或者后天身体原因造成性无能或者冷淡,是否对体悟佛法更有益处?

答:你好,人生六根诉求都是平等的,无分优劣、高低。无论天生、后天原因导致性无能、性冷淡,也不可一概而论对修行上建立任何帮助,比如说年老的公公、婆婆,对性需要已经慢慢淡忘,这是人生必经阶段,难道就因此阶段使人生放下执着吗?其实不尽然。

民间传说认为性器官的诉求就是邪恶,其实这是极严重的邪见,如文章所说:

由于人类有这个身体,不论“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天性使然渴望各式各样的享乐,不仅仅只是“性器官愉悦”。

渴望看见美丽景象。
渴望听见悦耳声音。
渴望嗅闻各种香气。
渴望品尝各样美食。
渴望身体感受舒适。
渴望陶醉万般刺激。

以上只是举例,如果要列举全部,根本无法写出来,不如我反问呢个问题给你,你认为一个有厌食症的人,代表修为高吗?

佛法破尽两边,不取不舍,不会为世间另定基准,但求明白自心自性,再无其他。
明白此理,就知道佛法原来根本“不主张禁欲、不主张纵欲”,任何领域只要有所滞留,必须“为该执着而起戒”。

“五戒”只是五个针对“心执”而要留意调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

如能“驾驭五欲”,而并非“否定五欲”,这才是真正的“离相、清净”。

刘欢欢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多谢答主解惑,佛经有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当然我知道这里的淫不单指男女性事。还有中阴身在入胎前看到男女交合升起淫欲心从而堕入轮回。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天生性冷淡或者年纪大了对性事饮食类都失去了贪爱之心,那么应该有助于更好的体悟四大皆空的佛理吧。表达的比较混乱,多谢答主打了这么多字回复我

Aloka回复刘欢欢

感觉上一个答案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刘欢欢回复Aloka

肯定是我悟性不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欢欢

佛法所指的贪爱,并不是人世间所定的基准,其实是指“着相”,简单说,感知上“被牵制”,就代表贪爱,例如你好讨厌食榴梿,亦即意味有另一个领域你非常喜欢,这样已经属于贪爱。

换句话说,只要有事情令你看不上眼,都代表潜台词你已经贪爱,因为“摒气一个点子”,亦即表示已“执取另一个点子”,这样的喜恶心,已经存在讨厌、贪爱,亦即是三毒之心~“贪嗔”,不明白二元的祸害,就是“痴心”,详细可以参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阁下看一看先了解我以下文章: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Aloka回复刘欢欢

不是悟性,估计是没看仔细吧

闻鸡起舞

感谢答主的耐心解答,非常详尽的说出了性欲到底是邪恶还是只是人类正常的身体需求。又救出了一批被民间邪说茶毒的可怜人

刘思聪

莲开泥水

波叵魔佛

如答主所言,那么和尚戒色,戒酒肉岂不是画蛇添足??逆了佛的本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波叵魔佛

阁下误解,文章并无违背佛法。

我们是在家人,《在家五戒》跟出家人的《梵行五戒》是不同的,每个领域都有不同切入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波叵魔佛

如阁下的网名,包含了魔佛,难道你就是魔佛的合体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波叵魔佛

如果阁下承认自己是魔鬼,阁下已经不是魔鬼。
如果阁下承认自己是佛陀,阁下已经不是佛陀。

有光自然无暗。
有暗自然无光。

迷时不会觉。
觉时不会迷。

又怎会又觉又迷?

波叵魔佛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为什么要分在家和出家之别呢?在家就不属于犯戒,而出家就不行?是出家的格调更高吗?如果是,那么佛不是说众生平等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不一样要求?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波叵魔佛

至于佛的本意是什么?离相。

离相,意味永不会为世间定出任何标准,因为世间一切的标准都是一个幻影,叫“相”。

佛法说心不说相,相是电影,心是投影机,佛法是降心之法,即是只会去调整投影机,不会研究电影。

调整了投影机菲林,电影就不会相同,叫万法唯心。

以上就是佛法本意,叫降心、住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波叵魔佛

其实是因为角色不同,说到底就是缘份不同,一个俗家学佛的人,大部份都会拥有家庭子女,因为这个人本身的缘份驱使会有一个伴侣及下一代在身边,这个领域全部是中性的活动,家庭并无对错可言,世事只是因缘果的组合。

至于出家人,大部份本身已经没有家庭牵挂,所以采取的手法就不会相同。

简单说,就是因缘各異,并非不平等的问题。

Chen DunZhi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有个目标,目的是想要利益他人,而得到某种成果或奖赏,那么久缺乏真正的出离心,那种行为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受教了!!!

觉正净

有意思!

马炎昊

三点水的净字?!

潇默城

我能理解为欲望无对错但执着便是魔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潇默城

诉求无对错,执着便是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