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当我到达神道教的“神仙”境界,又同时进入了佛法的“阿罗汉”境界,到时我会再分享。
内地:抽烟。
香港:吸烟。
一般欧美:smoking。
如果搞不清这些字眼、内涵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根本无办法说下去,说到天明都没有意义,花时间去作出比较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先举一例:
现代民间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我翻查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用梵文大词典“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忆,是回忆。
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笔者所依照的是古印度文,再加上传承而得出的见解,得悉“忆念佛”三个字都是指“思维领域”,全部都跟“口念无关”。
最后再举出一例:
“道”就像一“火矩或明灯”,外面罩着灯罩,因缘际㑹,灯罩出现了多个小洞,光茫自然由小洞透出,而其中有几道光影响人类较深的有三道…..
- 一道光明射到了“中东”;化作一位圣人–“耶稣”,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基督教”。
- 一道光射到了“中国”;化作一位圣人–“李耳”,亦即“老子”。中国道家门派极多,但“老子”所弘扬言教,也被大多数后人公认为“道家之鼻祖”,所以又人称为
“太上道祖”。 - 一道光射到了“印度”,化作一位圣人–“释迦牟尼佛”,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佛教”。
明白此理,就知道如果把“各宗教、各门、各派”的不同字眼及切入点去做互相比较,只会完全浪费时间,如果強行把他们的“修为层次”论作高低,根本是个笑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不仁”这个不字,是“不会滞留”之意。等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的每一个“不”字,意思是超越及驾驭了二元对立。
- 刍狗,指“草扎而成的狗”,此乃古时用作祭祀,祭祀完毕就丢弃回归天地。
- 天地没有偏爱任何之一端,不存在喜恶,犹如把万物当成刍狗,让一切自行荣枯,自自然然。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指天地乃“无为”,不会滞留仁与否。
- 万物本空,何来“仁慈、残忍”。故此,天地不会滞留二元极端,让万物自然而然,从不干预万物,让其自然发展,从没有视“万物如草芥”之意。
- 举一反三,便明白“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指圣人思想言行是用“无为之心”,让百姓自然而然,从不勉强百姓去做违反各其意愿的事,让人自由发展,绝对没有“视民如草芥”之意。
- 明白以上道理,就知道“天地不仁”四字,并非指“天地麻木不仁”,而是“天地无为”、破尽二元对立,即是佛法所指的“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这才是天地间真正的“大慈大悲心maitra citta maha karunika ”。
《道德经》就是中国版的《金刚经》。
《金刚经》就是印度版的《道德经》。
老子的《常清静经》内涵提及:“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六祖慧能法师的《六祖坛经》更以:“说似一物即不中”来形容“道”。
由此可见,“道”本无法言传,就以上两位圣贤先师的说话,文字不同,内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几句说话,其实已是“跳出表象~(破相)”的表达,所谓“佛法、道法”,其实只一个名称不同而已。
古来圣贤在教育人类时,从未以宗教自居,教育者更未曾视自己为一教之主,宗教只是后世人凭个人己愿制造出来的事情,宗教内经典是圣贤教育的记录,文字是后世凭个人所体会的意思而记下,本身更有着时代背景性的局限。
佛经源于印度文字,及后被翻译成中国“文言文”,如果用现代人的文化字眼,去了解经文上的“字”,肯定是非常难以明白。
由于古代经文令人越看越团团转,容易使人会一头雾水,于是坊间普遍人为想了解佛经、道经内涵,就转而去参考一些较具德高望重的“法师”或具名气的“居士”所理解作依归,本来这样方法却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但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吸取到的只是来自“法师、居士”们本身的理解,他们的理解更各有不同,究竟内涵是否来自“圣贤的本意”,就必须交由人去“验证”了。
“宗教”只是让方便“寻道”的切入点,切勿拘泥经典中的文字,必须学会从文字中跳脱出来了解背后的意义,“宗教”犹如加工后的果肉,多了外殻、戏服,更应深明必须将“果子”除去“外殻”,把原有的“果肉”拿了出来吃,谨记一句话:“道本是没有外殻,只有果肉”。
普遍宗教信徒,如果不知道外壳只乃因应时空而加工上去的事,并陶醉于“外殻、包装纸、戏服”的形而上主意,“连殻生呑”却不知果肉,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更是一件极危险的事,因为这就是佛法所指的着了“文字相”,至于如何“拆掉外壳,掏出果肉”,犹如小虫能够“破茧而出”化成蝴蝶?两个字~“静心”。
道只一,没二,曰:“不二”。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勿在字面团团转,看古语圣贤之教,必须要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去洞悉弦外之音。
亲爱的有缘人,以上一切内容阁下感受到什么?
P.S 暂时具体答案,就留待已到达神仙及阿罗汉的人去解释了。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那我们可得请转法~轮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朴白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在知乎,说话必须合乎科学、人情、法理。
不知那一天我才可用三宝弟子的身份去名正言顺说话,一天民间传说荼毒信徒,我这一介凡夫的“轻心”永远不愿用佛弟子身份说话,必须将佛教圈跟浪子划清界线,宁愿永远做一个浪子。
朴白诺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应当如此,
佛道相通,由道入佛境界更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内地:抽烟。
香港:吸烟。
一般欧美:smoking。
如果这些搞不清这些字眼、内涵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根本无办法说下去,说到天明都没有意义,花时间去作出比较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先举一例:
现代民间便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我翻查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我用梵文大词典“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忆,是回忆。
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笔者所依照的是古印度文,再加上传承而得出的见解,得悉“忆念佛”三个字都是指“思维领域”,全部都跟“口念无关”。
最后再举出一例:
“道”就像一“火矩或明灯”,外面罩着灯罩,因缘际㑹,灯罩出现了多个小洞,光茫自然由小洞透出,而其中有几道光影响人类较深的有三道…..
一道光明射到了“中东”;化作一位圣人–“耶稣”,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基督教”。
一道光射到了“中国”;化作一位圣人–“李耳”,亦即“老子”。中国道家门派极多,但“老子”所弘扬言教,也被大多数后人公认为“道家之鼻祖”,所以又人称为
“太上道祖”。
一道光射到了“印度”,化作一位圣人–“释迦牟尼佛”,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佛教”。
明白此理,就知道如果把“各宗教、各门、各派”的不同字眼及切入点去做互相比较,只会完全浪费时间,如果强行他们的“修为层次”强行论作高低,根本是个笑话。
亲爱的有缘人,以上一切内容阁下感受到什么?
私以为, 罗汉和道教神仙同一级别, 阿罗汉和天尊一级别、 一气化三清的一气和佛有一比、大菩萨比较特殊了 不知道是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觉正净
内地:抽烟。
香港:吸烟。
一般欧美:smoking。
如果这些搞不清这些字眼、内涵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根本无办法说下去,说到天明都没有意义,花时间去作出比较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先举一例:
现代民间便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我翻查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我用梵文大词典“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忆,是回忆。
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笔者所依照的是古印度文,再加上传承而得出的见解,得悉“忆念佛”三个字都是指“思维领域”,全部都跟“口念无关”。
最后再举出一例:
“道”就像一“火矩或明灯”,外面罩着灯罩,因缘际㑹,灯罩出现了多个小洞,光茫自然由小洞透出,而其中有几道光影响人类较深的有三道…..
一道光明射到了“中东”;化作一位圣人–“耶稣”,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基督教”。
一道光射到了“中国”;化作一位圣人–“李耳”,亦即“老子”。中国道家门派极多,但“老子”所弘扬言教,也被大多数后人公认为“道家之鼻祖”,所以又人称为
“太上道祖”。
一道光射到了“印度”,化作一位圣人–“释迦牟尼佛”,祂所弘扬言教被后人称为“佛教”。
明白此理,就知道如果把“各宗教、各门、各派”的不同字眼及切入点去做互相比较,只会完全浪费时间,如果强行他们的“修为层次”强行论作高低,根本是个笑话。
亲爱的有缘人,以上一切内容阁下感受到什么?
照到德意志就是马克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shaoqinghou
照到地球人就是需要空气。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道光照到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照入你的心,对吧
Wesley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你所说,念佛的意思是用心去念是一种思维活动,確实如此,鬼神本身有他心通,你在想什么祂们都知道,就好比超度,很多人都以为一定要用经咒,还要念出声才会有效果,其实用心就己经可以,就連经咒也不需要用,至于那三道道光,我認为禍害最深是耶稣,十字架並不是什么救恩,是一場累己害人的宗教不幸,血以及生命並不能抵罪,还引發了多場宗教聖戰,释迦牟尼佛,不立文字,后世卻發展成很多枝派的名相之争,老子的学说最为兼收并蓄,只可惜说了一句天地不仁。比佛教主張慈悲,差了一点,我们心灵深处是追求爱,而不是不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不仁”这个不字,是“不会滞留”之意。等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的每一个“不”字,意思是超越及驾驭了二元对立。
刍狗,指“草扎而成的狗”,此乃古时用作祭祀,祭祀完毕就丢弃回归天地。
天地没有偏爱任何之一端,不存在喜恶,犹如把万物当成刍狗,让一切自行荣枯,自自然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指天地乃“无为”,不会滞留仁与否。
因為万物本空,何来“仁慈、残忍”。故此,天地不会滞留二元极端,让万物自然而然,从不干预万物,让其自然发展,从没有“万物如草芥”之意。
举一反三,便明白“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指圣人思想言行是用“无为之心”,让百姓自然而然,从不勉强百姓去做违反各其意愿的事,让人自由发展,绝对没有“视民如草芥”之意。
明白以上道理,就知道“天地不仁”四字,并非指“天地麻木不仁”,而是“天地无为”、破尽二元对立,即是佛法所指的“离相apratisthita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道德经》就是中国版的《金刚经》。
《金刚经》就是印度版的《道德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百度上的解释都非常好,你可以去看看。
我觉得去研究道教佛教的谁厉害没有意义,道教,佛教只是不同人修心的切入点。举个不太严肃的例子,你吃面条能吃饱,我吃面包就能饱。能吃饱的食物选择很多,修心也是同样的道理,最终解脱就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道德经》根本是说「般若」。
感恩师兄细致入微的解说~
所谓“佛法、道法”其实只是名称不同。
我们不应该去研究法门谁高谁低,我们要研究自己的心!在这么多的智慧文字里,我们领悟到多少,吸收到多少?
佛法也好,道家也罢,每个人因缘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用心去想想,就知道一个圣人的心是怎样,更加知道天地间原来所谓的道,只是破除二元,从来都不会干预,亦更加不会预设、期待,更遑论为世间另定基准。
道法、佛法来来去去都是说这些,原来这些就是真理,只要违背这些真理,人就会苦。
如此一来,又何来“素食、肉食、禁欲、疏导、单身、结婚”等等的一厢情愿的枷锁?
原因只是不明法理的人去预设标签某行为本身为对错,即佛法所指的“戒禁取”。
戒禁取,梵音罗马拼音sila-vrata-parmarsa),指因为误解某种领域,导致产生不正确观点,一厢情愿曲解了某种戒律而盲目执取坚持,这是一种“邪见”。
例如看见A君喜欢吃雪糕, 讨厌吃榴梿,最后A君飞黄腾达,人人却走去模仿
这个人吃雪糕、不吃榴梿,而忽略了A君本身在事业努力、营商智慧、福报、善心等等。
Wesley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如此用心的回答,受益不淺。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师兄布施,《道德经》就是中国版的《金刚经》,宇宙万物的真相只有一个,佛法也好,道法也好,来来去去都在说同一件事,破除二元相对。学习了!
Wesley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先感谢,如此详尽的回应,受益不少,佛法慈悲对代眾生,这就是佛法与道法之差别。但修道法入高深时而自生慈悲,是因为眾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之原故,而不是越修越無情。修行的目的是深入地尋找生命的價值及意义。若是越修越苦,越修越觉得万物为草芥,我反倒認为是走偏了。
汉地翻译的也是念(心),而不是唸(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KNSTY
KNSTY你好,以下说话我将会随时被禁言,此段讯息并不是留给阁下一人去了解,我是借机会说……
其实我们民间所说的念佛法门是带着迷信的,如果用这样口念错误的音韵,其实是难以契入浄土,为什么我如此斩钉截铁?因为有人“见”到“中阴身”的情况…….
有缘人如果看到这段评论,与其想花时间去要驳斥我,倒不如自己去求证真相吧。
P.S 不要再拿出什么祖师大德去说服我,我只会接受真相。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赞同你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个别祖师大德也会出现翻译不如法,解释不正确的地方,以至于很多后来的佛弟子们深受误解,把“忆念佛”误认为是“口唸佛”,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像到一个地方,一开始指的道路就是错的,你再怎么努力走也到不了目的地。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更同意你的说法,有时间应该走去自己求证真相,“依法不依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题外话,每隔两星期我就看见块知乎佛教板块问及性欲的问题,这个疑惑、迷思,彷佛在佛教信徒心中挥之不去。
其实如果有心学佛的人,必须要心水清,不能以讹传讹,民间充满荒谬的传说,只会令人耽误时间。
性活动本身没有错对,这是万物做法,给人类的一种生理愉悦及繁殖机制而已。
天只有 4小时,这种快感极其量只会给人 小时的冲动,其余 3小时就包括了休息及日常生活,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其余 3小时的调整,并非纠结在 小时的什么感觉,坊间的学佛人其实是迷信的。
由于只集中在 小时的纠结,而没有好好运用 3小时提升智慧,结果对佛法就是一无所知,智慧永远没有办法升华,这样又如何面对人生?
我的文章是否有内涵、深度,見仁見智了。但可以肯定的就是我运用了其余 3小时,而很多民间信徒刚刚相反。
如果认为佛陀只会教人去纠结 小时的身体感觉,只是意味某些人的智慧实在太肤浅,以为佛法的核心就是集中在下半身的一个小区域,何其幼稚,佛法博大精深,岂会如此?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不可盲修瞎练,要验证,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佛法不可能如此肤浅
就我所知道的高僧都教导的是心念,按照净土三经所谓念应该是思维无量寿佛的身、光、功德、种子字,至少,也要在诵佛号的时候心里要明明白白一字不差,不能够光口上念心里跟不上。实际上古书翻译没问题,念本来就是心念忆念,现在的简体字把唸合并到念字才造成这个误解,经论上口唸叫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KNSTY
加油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佛这个字梵文是buddha,意思为“觉”,一切法皆是觉法,所以道,佛之别皆在人心,实则能让人觉悟之法均可称为佛法,道法,觉法。
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