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参加了10日内观后觉得没必要留这个问题了 评论里热除了空性师兄 基本都是闻思的东西且不一定为正法 有同样疑惑的人建议亲自实修体证参加一次内观 可以免除诸多困顿 闻思得来的智慧最好不过管中窥豹,不看也罢
二、正文区
朋友!你好有心,佩服。
《含泪温馨提示:以下说话绝无半句故弄玄虚,我曾为了一篇梵音大悲咒用了10年,寻遍我能接触的角落,诚意!无限诚意!发心!无限发心!菩提心!无限菩提心!當累积入临界点,那份缘就会到,有一天就会令阁下得偿所愿!更加可知道什么叫佛法了。》
《青年佛学者如何找到一个有实证的师傅?》
将题目减除两个字~青年,因为有心求觉之人,完全跟年龄无关…..
《佛学者如何找到一个有实证的师傅?》
答案:先学做一个真修实证的徒弟。
阁下可能会问,既然未找到真修实证师傅,又怎样做一个真修实证的徒弟?
答案:就是要阁下用诚意去先做一个真修实证的徒弟,否则永远无办法遇上真修实证师傅。
理由是如果阁下没有能力去验证谁是真修实证,又如何断定谁是真修实证师傅?对师傅追寻,相信亦有人想知,笔者现在尝试简单分享,原理其实简单到不得了,此刻先将结论分成五点写出来,这样读者就较容易明白,亦是笔者过去20年的亲身经历。
- 一、明师出高徒,无高徒又何来明师?
- 二、师傅是徒弟修出来。
- 三、世间事物确是顺理成章,并且没法预计,突然遇上,突然消失,这状态叫“诸行无常”,无常其实是顺理成章。
- 四、无常的际遇是世间种种条件配合架构着而出现的“集体活动”,叫“因缘和合”。
- 五、由于人无法掌控这个千变万化的“结果”,只滞留眼前的际遇,故此,往往就误解事情是“巧合”,谁知道世事并没有巧合,只有“因缘果”,这个千丝万缕的集体活动,并非一人可以掌控,故此叫“诸法无我”。
部份信徒曲解佛经,一厢情愿自我幻想一套似是而非的思想,为佛法添上的迷信色彩,以讹传讹,結果这种信念就流入民间成为主轴,导致佛法面目全非,导致信佛多年的人都仍然以为单向式“一心祈求、念诵经文、密咒”就可以改变眼前因果。
谁知道世事….
并不因祈求已有。
不因无祈求而无。
该来会来,该就会走。
因果从来都不会错应。
消化以上道理,就可言归正传:
问:师傅从何而来?
答:徒弟修为而来。
幼稚园境界,听不明博士级说话。
博士级境界,说不明幼稚园学生。
世间万物是匹配而来,并非无缘无故出现,正等于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痴男怨女,只是遇上适合的当下而作出决定,千万不要抱怨及比较,因为无法比较,各有前因莫羡人。
故此,内心带着“慈悲~缘”会接通了观世音菩萨的“因”,就会得到适当加持,令人产生了“智慧、勇气、能力”去面对及作出每一个较为圆满的决定。并非指观世音菩萨可以把“因缘果”凭空扭转或消失,必须谨记一件事情的呈现是牵涉几何级数的集体因缘,“思维无法探索~ 不可思、语言无法表达~不可议”,因缘果就是“不可思议”的状态而存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从来都不是说神奇古怪。
究竟如何可以遇上真修实证师傅?
答:人不需要找一个永远领导的师傅,人生在每个阶段、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老师在身边,三人行,有我师。A君想学画画,不应该找面包师傅,听得懂吗?
世上无最优明师,世上无最劣低徒。
师傅不会找徒弟,徒弟不必找师傅。
一切是因缘匹配而来,修行人最重要是得到最适当眼前的引导。
师无高下, 适合为佳。
大悲普度有缘人, 化身无尽观世音。
阁下未够诚意,如果诚意十足,一定会感动上天,百分百保证,我曾经诚意到观世音菩萨化成人身跟我说法,我没有说神话,这种情况出现过我身边两次,去为我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个女法师街上突然走过来跟我说佛法,我完全不认识她,说完就走……
何谓诚意?放下对自我观念的执着,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阁下从未看见一个值得你欣赏的人,代表着阁下根本毫无诚意。将你杯中的水尽倒出来,重新去看这个世界。
阁下叹息,叹息刚才所有的回答无一个称合阁下心意,认为无人理解阁下。静心一想,筆者卻嘆息阁下何曾去理解别人?这样的思路,阁下认为可以找到什么师傅呢?
问题根本不是出自外界,根源是来自阁下的心,好好问心吧,问一问自己究竟是想找称合阁下心意的说话,还是能够令阁下升华的言教,忠言必逆耳啊!
我没有批评阁下,反而好欣赏阁下的心,就是因为欣赏阁下,所以我才长篇大论。如果仍然不改变事事以自我为先的心,永远没法找到一个好师傅,真正的诚意是“谦卑”,希望你听得懂我的说话,阿弥陀佛。
最后,笔者引用一段经文及佛陀一段临终说话作为总结……
昔日“卡拉玛人”因无法判别各派宗教师所言真假,所以向佛陀请示。
《佛陀总结了十项方便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
佛陀针对以上一问题而解說了《卡拉玛经》,不要任意立即接相信、接受任何人、事、物,当中包括佛陀本身,否则就会成为知识的奴隶。
《佛陀临终前说出四段说话》:
一、求觉的人,如将释迦牟尼的言教记录编辑,必须在记录之首句加上“如是我闻”,以免为别人构成误导,种下不善因,招致不善果报。因为后世的人所得到的记录,可能会因应时空、理解不同及种种因素,导致很多文字记录并非言教的真实本意。
二、求觉的人,要以“别解脱戒”为师,思想言行有执着就要起戒,这破除执着的过程就是求觉的依皈,犹如导师。
(注 1 :波罗提木叉“梵文: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意指“不执着解脱的真解脱”,即是“不住中边,舍无可舍的“般若波罗蜜多”。
(注 2 : 民間迷信传说,其实依「禁止、否定」为师,完全违背般若,根本不是佛法。)
三、求觉的人,要用“四念住”来安住我们的心。
四、求觉的人,要远离邪魔外道,一切以“形式上”为主轴的言论,也是“外道”,属于着相,必须远离。
以上就是总结佛陀45年一生说法的最后遗言,听见这些道理,有何启发?
P.S 有缘人更可以看一看以下文章,内容并非只说情爱, 其实借题发挥,另有弦外之音,消化之后,就知道师傅究竟在哪里?不會再患得患失尋尋覓覓,共勉之。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三、评论区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师父有没实证,你也没有看见,你怎么确定呢,要求也太低了,有实证就能当师父了?当然是自己证实才是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径。所谓实证,就是那些内外景吧,分正邪,分次第的,你一个门外人,跟你说了邪的低的,你也信了去了岂不亏得慌?佛教圈,实在太大太杂了,个人不好评论。你如果一心追求真理且知道需要真正的智者指引的话,平常需要做到两点方可能有正的法缘:一是自己内心干净,方向正确。二是在心有所感有所撼的当下勇敢地去追寻。在一条路上,可能暂时分不清好低深浅,但冥冥之中的那个本你比你知道得还是多一些的,相信你的心。至于实证,等你真的走了追求真理的路,再谈这个,或许有那么点意义,又或许知道,依然没有太多意义。
看看问道之修论坛吧。
老实说,题主本身有否考虑过什么叫脚踏实地?相信朋友你听得明我说什么。
题主需要的只是称合心意的道理,根本与什么实修无关。
适合A君的说话,不代表适合B君的说话。
根本没有客观实修基准,如果真的要说实修基准,就只有一个地方~生活。
烦恼在生活,必须由生活切入去修,离开生活,还有什么可以实修呢?
Handsome轻心回复匿名用户 (提问者)
仍然坚持这样思想,如何找老师,听得明吗?只会重蹈覆辙。
Handsome轻心回复匿名用户 (提问者)
忠言必逆耳,
求道需诚意,
甜言不可信,
深思再深思。
煩惱於生活,
生活修覺心,
滯留六根相,
傲慢六道沉。
真修实证人,
不应海捞针,
培育卑下眼,
处处逢道人。
Handsome轻心回复匿名用户 (提问者)
如有静坐,不应再将注意力滞留于任何一种感官,情况自然消散。
Handsome轻心回复匿名用户 (提问者)
至于阁下遇上功法问题,不建议公开提问,须现实中找出人去教授,从旁指导,否则容易产生偏颇,就是俗语所说的走火入魔。
Handsome轻心回复匿名用户 (提问者)
有心求道者,第一点必须知道永不会一厢情愿标签、预设、揣测任何事情发展,包括对方情绪,因此乃滞留于自我感知之中,叫“着我相”。祝福你。
昔日“卡拉玛人”因无法判别各派宗教师所言真假,所以向佛陀请示。
故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
佛陀针对以上一问题而解說了《卡拉玛经》,不要任意立即接相信、接受任何人、事、物,当中包括佛陀本身,否则就会成为知识的奴隶。
佛陀更在临终前说出四段说话:
一、求觉的人,如将释迦牟尼的言教记录编辑,必须在记录之首句加上“如是我闻”,以免为别人构误导,种下不善因,招致不善果报。因为后世的人所得到的记录,可能会因应时空、理解不同及种种因素,导致很多文字记录并非言教的真实本意。
二、求觉的人,要以“别解脱戒”为师,思想言行有执着就要起戒,这破除执着的过程就是求觉的依皈,犹如导师。 (注:波罗提木叉“梵文: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意指“不执着解脱的真解脱”,即是“不住中边,舍无可舍的“般若波罗蜜多”。
三、求觉的人,要用“四念住”来安住我们的心。 四、求觉的人,要远离邪魔外道,一切以“形式上”为主轴的言论,也是“外道”,属于着相,必须远离。
以上就是总结佛陀5年一生说法的最后遗言。
以下的说话可能令阁下感到刺耳以及难受,希望能包容、接收…..
此提问已有很多人为阁下提供及分享珍贵意见,众里寻他千百度,不知阁下尊贵身份,智慧眼睛,现可以寻找到一个值得称合心意的答案未?加油。
说得太好!
一切因缘和合而生,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既然缘分让我看到了答主这篇回答,升起了再求梵音大悲咒之心,那么我当尽心表述,结果如何我尽此心后随缘,得或不得,皆有答主的理由,也有我之因缘,我皆感激不尽。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何谓诚意?放下对自我观念的执着,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阁下从未看见一个值得你欣赏的人,代表着阁下根本毫无诚意。将你杯中的水尽倒出来,重新去看这个世界。
阁下叹息,叹息刚才所有的回答无一个称合阁下心意,认为无人理解阁下。静心一想,筆者卻嘆息阁下何曾去理解别人?这样的思路,阁下认为可以找到什么师傅呢?
问题根本不是出自外界,根源是来自阁下的心,好好问心吧,问一问自己究竟是想找情合阁下心意的说话,还是能够令阁下升华的言教,忠言必逆耳啊!
我没有批评題主,反而好欣赏阁下的心,就是因为欣赏,所以我才长篇大论。如果仍然不改变事事以自我为先的心,永远没法找到一个好师傅,真正的诚意是“谦卑”,希望題主听得懂我的说话,阿弥陀佛。
请问,您是如何知道是观音菩萨化现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河东狮口孔
牵涉神变现象,在知乎不方便去说这种课题,我会被禁言,见谅。
师兄文章以身说法,字字泣血。佛法终究是要回归生活才能实证的,神变现象不过是副产品,如梦幻泡影,对智慧的增长毫无帮助。沉迷于此,必定走偏。
同意,自己准备好了,“需要”学了,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轻心大哥,如果想自学梵音有什么入门的方法呢?最近一直在听果滨居士的梵音,你觉得发音准确性如何?
前辈的回答学习到很多。点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水煮萝卜
佛陀更在临终前说出四段说话:
一、求觉的人,如将释迦牟尼的言教记录编辑,必须在记录之首句加上“如是我闻”,以免为别人构误导,种下不善因,招致不善果报。因为后世的人所得到的记录,可能会因应时空、理解不同及种种因素,导致很多文字记录并非言教的真实本意。
二、求觉的人,要以“别解脱戒”为师,思想言行有执着就要起戒,这破除执着的过程就是求觉的依皈,犹如导师。
(注:波罗提木叉“梵文: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意指“不执着解脱的真解脱”,即是“不住中边,舍无可舍的“般若波罗蜜多”。
三、求觉的人,要用“四念住”来安住我们的心。
四、求觉的人,要远离邪魔外道,一切以“形式上”为主轴的言论,也是“外道”,属于着相,必须远离。
以上就是总结佛陀45年一生说法的最后遗言。
我绝对相信有人能看见佛菩萨並与之交流。只是别人不信而已。
每次看你回答,自己总想说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昔日“卡拉玛人”因无法判别各派宗教师所言真假,所以向佛陀请示。
故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
佛陀针对以上一问题而解說了《卡拉玛经》,不要任意立即接相信、接受任何人、事、物,当中包括佛陀本身,否则就会成为知识的奴隶。
看到佛陀对卡拉玛人总结的十项准则,突然间想到一点。佛陀的意思可能并不止于文字上的十个不因为就信以为真。其实透过文字还可以引申出两点:一是师父并不局限于人。不妨拓宽一下视线,日常中的一段互动,一段哲理,一段逻辑,甚至于你看到的一番景色,如果在当下对你的思维造成了影响,对你进行了引导和推动,难道不是你在那个当下的师父吗?所以不必苦苦寻求,可能就在眼前,只是你视而不见罢了。再者,没有永恒的师父,随着际遇的一步步推进,随着剧情的一步步变化,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最适合眼前的指导,所以适合是最佳的师父。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如是。
想学魔术,应该找魔术师,又怎会去拜厨师?
每个人、每个阶段、每个领域,都需要有不同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故此,有人想找出真修实证的师傅,就要问一问自己究竟想学什么领域、需要什么领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上老师多如天上繁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高手,重点是究竟你想学什么?千万不要手高眼低,不自量力。
想修持咒持,怎会学找禅宗?想学般若,又怎会去学静坐?
人生须有自知之明,切勿不自量力。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作为学生呢,就把属于自己的那份缘尽心做好就好啦,其他的无需患得患失。做一个好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更要善于用功,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常怀一颗感恩谦卑的心。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只要任何可以让你思维产生振荡和引导的讯息,在那个当下都是你的老师,所以老师真的无处不在呢,关键是你发现了你的老师吗?
河东狮口孔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请问是黄晓明演的那部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我掌握了51子母梵音,最难做到的就是弹舌音,如果我去教导别人,别人掌握不了,我算不算是一个差老师?
学生掌握不了,就代表老师差?
学生掌握得了,就代表老师好?
其实我想表达,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好老师,只有匹配而来的启发,世间一切都是匹配而来,单手拍不响,这个道理叫“缘份”。
师傅只是引入门,学生是否愿意走进入门,各尽本分而已。
我密咒有启蒙老师、印度法师、印度教授、书本、传承、甚至观世音菩萨、佛陀,严格来说,我超过13年经历,最后我亲身证实一种音韵,究竟我的老师是谁?師傅就是固定的角色吗?
看看最近一套电影叫《大唐玄奘》,其中一幕牵涉了很多梵音佛号,电影中饰演印度老僧的人,会不会是阁下的师傅?可能其中一句对白,就可能令你豁然开朗!
如果没有世间基础,就算得到传承,都难以发挥。
我的每一个师傅,出现在我人生每一个阶段,每次都使我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必须学懂谦卑、感恩、报恩。
怎可能认为世上没有遇上一个实修师傅呢?会不会自己不够谦虚?师傅可能一直已在我们身边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河东狮口孔
请问是黄晓明演的那部吗?是。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而且这个感恩和报恩,不仅仅指的是师父的恩情。还是大自然运作之恩,因为一切都是集体运作,所以这个恩包含了一切的集体活动,叫“众生恩”,这样想,当然会慈悲对待一切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阁下是修读法律系毕业,法律上的问题,除了问律师,你问大学教授师,还是厨房的厨师?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想要寻找师傅,一定要诚心和谦虚,记得古代人去拜一个师傅,是需要很庄重的仪式的,虽然现代没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是那份内心得谦卑感和恭敬心还是不能少的。师傅也不局限于人,很有可能是天地万物的任意一个,也有可能就是天地本身。感恩轻心师兄和般若的互动!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术业有专攻,有问题当然要找专业的人去解惑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其中一个令我离苦得乐的老师,是英国著名演艺演员,叫“Rowan Atkinson路云·雅坚”,他是谁?mr bean戆豆先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般若,那你一生师傅有多少个?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根本数不清啦,在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带给我思考和启迪的人事物都是我的老师,可能我一天就会碰到好多好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还不够表达我的感受,而是睁开眼必有我师,每天睁开眼我的老师就会出现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也有一个特别喜欢的老师,是哆啦A梦,它一直笑嘻嘻的,好可爱。所以我每天也笑嘻嘻的,也好可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原来你都有老师的!恭喜再恭喜!
我有一个老师,叫做樱木花道。他好搞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
所以每个人的老师,结合自己的际遇可能会有不同,但是你能说这个就是老师,那个就不是老师嘛。所以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老师,我还是好爱哆啦A梦,哈哈ꉂ೭(˵¯̴͒ꇴ¯̴͒˵)౨”哇哈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师无高下,适合为佳,适合阁下的就是最好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题主本身有否考虑过什么叫脚踏实地?
题主需要的只是称合心意的道理,根本与什么实修无关。
适合A君的说话,不代表适合B君的说话。
根本没有客观实修基准,如果真的要说实修基准,就只有一个地方~生活。
烦恼在生活,必须由生活切入去修,离开生活,还有什么可以实修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着相成捆绑,
离相立解脱。
轮回皆因滞留观点,循环不息,导致产生痛苦,谁知道世间规律仍然不会迁就释迦牟尼佛而作出任何改变,无常仍然无常,相仍是相。面对同一际遇,为何他叫佛陀,我们是凡夫?因为佛陀离相。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顺带一提,如果你经常运用离相的心,别人眼中的你是充滿慈悲的,慈悲心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思路上的平等心流露。
砧板猪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本来无我,何来我的
一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如此,之前看到的种种善法,都是种子,只有碰到的合适的时候才会生根发芽。现在互联网信息那么多,如何能感兴趣碰到,如何拣选正确的信息,如何信解愿行,都不是容易的事。
人的老师遍及人生各领域,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一个,上学都有语数外等等不同的老师,换了学校还会有别的老师呢,日常生活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谦卑心,生活处处遇老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当你觉得我好,你就会更加尝试去欣赏我的优点,你就会更加有启发,你觉得我不好,可以帮助到你吗?于事无补的。
这个道理就等于世间上有很多女生觉得已经没有好男人。
谁知道…..一个满眼都是垃圾的人,又如何找好情人?
忠言必逆耳,
求爱需布施,
甜言不可信,
深思再深思。
沉闷于生活,
生活修合群,
滞留人缺点,
孤独于一生。
难得有情人,
不应海捞针,
培育善意眼,
笑容天使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想选择去爱人,应先问自己有没有被爱的筹码。
目中无人的,怎可以找到好师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乌合之众,蛇鼠一窝。
内心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经常有人感觉到遇人不淑,其实是反映了其人内心。
感谢答主分享,很有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有一颗谦卑求学的心,身边到处都会有老师,修行人需要的是能给予适当引导的老师,而不是一个最厉害的老师。想起遇到的一些单身朋友只抱怨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却不肯反省自己的思维言行。原来,世间万物是因缘匹配而来,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适合当下的,就是最好的。
切苹果皮,又何须用斧头?
斩柴,又岂会用较剪?
不适当情况,用不适当方法,浪费时间。
如此一来,谁是好工具?
感谢师兄法布施。
发错了?
没有发错。记得你问过如何寻找善知识的问题,这位答主的答案我觉得很好。
我不记得有这回事.
阿弥陀佛
世间一切是众缘而生,人际关系也是匹配而成,如果想寻找有修为的师父教导自己,那么先让自己成为可为之匹配的学生。重点在于 让自己能够匹配,而非向外寻求。
学佛,要有无限的诚意;诚意,即放下“我想/要/求”等私念、我执,心怀感恩和谦卑,就会发现身边一切都是良师。
诚意!无限的诚意!发心!无限的发心!菩提心!无限的菩提心!感恩答主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