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教徒满口佛话,常带人走进迷雾中,完全没有逻辑,分分秒秒都说别人怎样错,好令人反感,究竟佛陀是否这样教人?
二、正文区
甲向末学说:“明明是我对,纠正他、救他,是我慈悲,若没有我引导他,他必下无间地狱,他不能谤法,事事我都可以忍,谤佛的人我永不能忍,我必要维护佛法,否则佛法会断,不能让他再错下去呀!”
末学一听便说:“哦!是吗?别人错了,但关你什么事?我想分享给你何为谤佛法、断佛慧命、败坏佛门、对错,你愿意听听吗?”
末学:“何为谤法?”
甲:“将佛法曲解。”
末学:“什么是佛?”
甲:“觉悟就是佛。”
末学:“什么是觉悟?”
甲:“大彻大悟就是觉悟,你不懂吗?枉你学佛20年,竟一无所知!”
末学:“对不起,我本来不知,但《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那刻我马上知道了。”
末学:“你知道什么是(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吗?”
甲:“你又不懂吗?不执着一切相,就是佛!”
末学:“是呀,那什么是不执着一切相呢?”
甲:“凡是能感受到的现象,就是(相)。不执着一切感受到的现象,就是(不执着一切相)了!”
末学:“非常好呀。你所指的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意思是(不应该执着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感受>的现象)而被束缚。”
末学:“你是学佛的人吗?”
甲:“若我不是学佛,难道你是吗?”
末学:“那你为何(着相)?”
甲:“你说什么!你才着相!”
末学:“难道对错不是(相)吗?”
甲:“佛陀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是非不分?枉你学佛!”
末学:“太好了!你懂得止恶行善,亦即懂分辨是非黑白。但你只懂(七佛通偈)的首两句,而尾两句(自浄其意,是诸佛教),你却不懂。何为浄?破尽二元对立,才叫(净)啊!亦即当中不滞留(善恶对立),才是佛陀所教的真实要义。”
末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内涵是指;懂得分辨是非、止恶行善,而不滞留善恶对立观念,才是佛陀所教的真实要义。”
末学:“亦即《六祖坛经》所指的:(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及《维摩诘所说经》:(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末学:“何为不浄?执着滞留对立,就是不浄,不净就不是佛陀所教导。”
甲:“那何为执着滞留善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嘛,我不明!”
末学:“1)对错只是(个人感觉)的认定观念,如果大部份人认同某观念,就形成所谓(大众观念)。
2)然而,(大众观念)是由无数(个人观念)所集合而成,法律、人伦、道德观念就应运诞生。
3)但学佛者明白因果,坚称不杀生命,却接受使用木器,谁知木是砍伐树林而来,过程伤害了无数昆虫家园,车子的车轮,亦是由树内橡胶提炼而成,更认可田中种植蔬菜水果,用农药消灭昆昆虫。社会法律观念认同杀害畜牲来食,却认为不可食人,但又定立不杀濒临绝种动物的观念,前后矛盾,观念不断变化,那又是对是错呢?”
末学:“当感觉到(自己观念)与(别人观念)非常接近,就一厢情愿认定属(大众观念),自我就创造出公道基准。人只喜欢亲近跟(接近自己观念)的人相处,认为别人观念跟自己观念相近,就会认定对方是(对)。”
末学:“人讨厌跟(自己观念相违)的别人相处,因别人观念跟自己不相近,故此,就认为别人必定是(错)。”
末学:“这事事以(个人观念)为先而行事,叫“我执”,指掉进极端一边观念去面对人生,佛法上叫(落两边),亦即(着相),烦恼就因此而生。”
末学:“佛陀制定戒律,只是因应不同时空、不同处境、不同心执而设,有多少(执),就有多少(戒),不同执着,就要守持不同戒律,根本人人不同,应病予药,人人须为自心执着而起戒,不应无事惹事,健康是不必吃药的。佛陀制定戒律,为方便众生找出(施力点)来(破执),难道戒律没有制定的规矩,就可以任意妄為嗎?现代人又何必对世间作诸多批判,此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不明道理。”
末学:“正如我们今天穿上的鞋,别人穿上并不一定适合,反之,别人适合的,我们亦未必适合。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那双鞋,须由“穿上者”去适应,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 ,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否则自会脱下,一切自有因果,不必忧心、批判,更勿期待。”
末学:“每人行事自有其因果承担,佛门中人只须做好自己便是,每人心执不同,导致能承受层次不一,人人只能随缘尽心分享受惠,遇上投契便说多两句,反之,装聋扮哑便算,不必花心力在(修正别人)错处,修行决是(认识、修正)自己,并非修正他人,否则,又着相了,又违背佛法要义了。”
末学:“什么是毁谤佛法?就是着相也。着相就属(曲解实相)。(着相心)的思想言行已构成(谤法)啊!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相着,四相皆着,这样一来,谁没(谤法)?(凡夫)谤法是必然的,既然人人分秒也谤法,不如听古德云:(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短长),除非阁下已(破尽四相),谁敢说自己没谤法?”
末学:“六祖坛经云:【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意译:若然认为他人有过失,自己没有过失,这个认为就已经着了两边之相。他人有过失而我没有过失,这个我的分别心就是着相,于修持般若就是一个过失了。”
末学:“佛法都是法相,亦是无情物,法相本身永远无法被伤害的,要维护的并非佛“法”本身,万法唯心,必须维护那颗(不执着的心),才算是护法。)
末学:“(谁)可护法?只有(各自人心)才是维护佛法,以身作则,各人将不着相之言教,落实日常生活,佛法自然会薪火相传,流传万世,别人才有机会被感染,这才是真正护法,方叫佛子。”
末学:“谤法亦是相,不同心执,就有不扭曲解,故此,又何必处处着眼、介怀别人的心执?若修行人着眼滞留谤法这个法相现象,岂非亦滞留于“五蕴、六麈”的感受,为境所牵?难道又不是着相、谤法吗?岂非贼喊捉贼?”
末学:“只要世上有一个众生行持如来教法,佛法就不会断。佛法是相,乃无情物,能否薪火相传,取决于众生能否将其运用于日常,将佛法活生生呈现出来,除此以外,已别无它法,所谓正法、像法、末法,只代表人领悟佛法的层次阶段,勿执着(寿者相)啊!”
末学:“若说别人谤法者,自己本身就已是谤法。真正求觉,内心断不会是非不分,但却绝不会滞留(是非表象)而生起情绪,观自在菩萨何曾生起什么忍受不了的情绪吗?祂已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甲:“你勿长篇大论,你告诉我究竟有没有善恶、对错、因果?”
末学:“百分百有善恶、对错、因果。”
甲:“你究竟想表达什么?”
末学:“《六祖法宝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内涵指:心中对际遇滞留,就会有所攀附追求,就有一个“情”,“情”使人做下一切思想言行,就像播下种子在适当的时空,自然开花结果,人就感觉到报应在身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就是说因果。因果、善恶、对错是法相,但万法唯心,本质皆是无生,尽管皆是唯心、无生,仍不可否认定眼前法相。故此,必须止恶行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大乘佛法深信因果、明白善恶对错,只是不谈因果及善恶对错,如来言教是内明法门,直指人心,教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除了觉醒,一概不取。
末学:“希望借此分享让你知道,什么才是毁谤佛法、断佛慧命、败坏佛门及对错的本质,说到底就是着相。勿再情绪失控、大叫大喊,指证别人好吗?佛陀眼里不会滞留执着众生的什么对错,祂只教人止恶行善,更必须自净其意,超越善恶的攀附,就如此简单。如不能超越对立观点,人生终必苦恼,何苦跟自己过不去,明白吗?”
甲:“我不会理会你,错就是错!”
末学:“namo amitabhaya tathagataya,归命无量光如来,对错都是感觉。”
雨水遍逦大地,喜怒哀乐不同,
相遇同一天空,檐前滴水不差。

三、评论区
感谢笔者分享!受教了
佛法不是论对错,佛法是教人觉醒!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永不言弃
在这个地球上生话,不同时空有不同文化,各处乡村各处例,法律、人情、道理、道德、观念、因果,谁来定错对?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望师兄教诲。我们有善恶的分别心,由此有了“偷窃是恶”。又因修行佛法的“诸恶莫作”,由此我们知道不可偷窃(当然,不修佛法我们也知道应该不可偷窃)。然而因为无分别心,无善无恶,我看见别人偷窃,我该怎么办?怎么看待偷窃这个“恶”?
执着别人对错,就是着相,也是分别心强烈的表现,世间只得一个,人人感受却不同,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凡事存在即是合理,更不能现在“我执”的角度去批判世间一切“相”,自净其意,才是诸佛的教导。感谢答主劳心费力给以详细精致的回答
法律也是人制定的,在这个国家生活就该懂法遵法。所以不否认有法律,有是非黑白,也懂得分对错~但是不执着这个对与错。不被观念所束缚!因为对与错也是一个个人观念。
在A地区不能干的事,在B地区合法并推崇备至。
这个事叫做对?还是错???
是呀,像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有些州持枪是合法的,有些州就是禁止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整篇文章集中四个字,自浄其意,如果化成一个字~净, 如何叫浄?各自参透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在香港跟16岁以下的人性交是犯法,需要坐监的。古代十二岁已经可结婚,可以生小孩了。香港没有死刑,中国内地有。外国有安乐死,香港却没有,教我怎样定对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分享一句说话,我们佛子想到的是“净”土,究竟如何进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妙绝,连枪都拿出来!
感恩师兄的法布施!末学学佛一年多来曾有过许多困惑,您所说的一语中的!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显圣
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显圣
陈师兄吉祥,如果初学佛一年,更必须小心勿走上歪路,建议先从“四圣谛”作为切入,昔日“bhagavan世尊”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渡化五比丘,就是宣述苦、集、灭、道,谨记勿划分什么大乘、小乘、人天乘,掌握得到的话,扫地也是大乘,反之,持楞严咒也是小乘,加油。
陈显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您!
难道谤法不是因为会让别人远离佛法,远离解脱所以才定为罪的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黄不小黄
谤法,是对实相的曲解。所谓罪,是指所种下的思想言行,会为身心带来束缚。例如病痛,会失去很多自由,眼盲看不见东西,脚断难以行动,思想堵塞,眼中所见的世界什么都是负面,所决定的都是偏离预期。简单说,就是苦。罪,只是一个方便理解的名词而已,身心受到束缚,就会轮回,身心得到自在,就会解脱。并非由外力去为身心作出审判,一切自作自受。
小黄不小黄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就是因果是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黄不小黄
佛教叫因果。因果应化在人;就会出现身体现象及心理感受。应化在事物件;就会产生事态发展、物理现象。现代语形容,因果是以“触不到、看不见”而存在的牵引力,却会在适当时空呈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黄不小黄
例如,負向的因果應化在人,就會令眼中所見負面居多,導致決策帶著破壞性,而情感上亦難以感受幸福。正向因果,使人眼中帶著正面居多,能夠洞悉事態發展,決策帶著建樹,令人容易感受快樂。
小黄不小黄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黄不小黄
烦恼在生活,必须在生活解决,有机会的可亲身研究一下佛法,但是我明白佛教徒好乞人憎,完全明白。为了减低对佛教反感,建议可以从《六祖坛经》入手,你就会知道讨人厌的是佛教徒,不是佛法本身,佛法好无辜,只是被一班自以为是的人长期曲解佛法去宣扬,导致佛教成为讨人厌的组织,其实佛法智慧极高。
甲:竟然有人毁谤佛法,不能忍!
乙:别人错了,关你什么事?
甲:我错了,关你什么事?
乙:…………
甲:谤法者罪大恶极,统统下地狱!
乙:说人谤法者,自己已是谤法。
甲:那么你是在说我谤法?
乙:…………
甲:不执一切相,即是佛。
乙:你这么轴,敢说不是着相?
甲:我怎么觉得这段对话里最轴的是你……
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昊
在坊间来说,其实大部分人也应该感受到佛教徒非常乞人憎。我的发问,得到的回应,几乎一面倒认为佛教徒乞人憎,因为永远令人一头雾水,不切实制,经常指责别人,又怎会受到世人欣赏呢?我身为佛门修行人,都感到羞耻,唉….
智商掉线,还剩一点点给你赞一个吧
另一位答主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恶”。还是卡在这儿:不见世间“恶”?看见色鬼侮辱女性,我们看见当看不见?恐怖分子杀人,我们遇上了把脖子送上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内涵是指;懂得分辨是非、止恶行善,而不滞留善恶对立而受束缚,才是佛陀所教的真实要义。”
1)不起分别心,只是教人不滞留于“二元对立”,并非否定世上森罗万象,是非不分。
2)超越善恶是指“不滞留善恶”这个际遇,不代表“否认善恶”。
3)看见别人偷窃、遇上色狼、恐怖分子,应该设法扶助受害人或通知相关组织,将其制止,甚至绳之于法,随顺际遇而尽心,尽心后随顺际遇,处理后不生一丝个人情绪。
故此,就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偈语。
人心执着不同,自然产生不同观点及性格,各自有不同手法行事。为了维持人道秩序,各地统治者就设立了各处乡村各处例,定立不同法律基准。
故此,无论在“物质界、非物质界”,也有不同的“善恶、对错、基准”去平衡秩序。
但必须知道善恶对错只是为人道而设的指示灯,好比违反交通规则需要罚款,是方便维持秩序意识而已,目的是缔造安全。
同理,善恶、对错是提高人类止恶乐行善的指标,决非万物生存的本意。
然而,因果本质无分对错、好坏,它只是一股“中性牵引力”,是以“触不到、看不见”的状态而存在的牵引力,皆由“一心动机”所统摄,而呈现在适当时空,再應化于人事物當中,产生不同感受及事态发展。
五戒是五个针对“心执”而要留意调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
佛是觉,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重定善恶、正邪等等一切“二元对立”基准。
所以,就出现“自浄其意,是诸佛教”,佛法言教最终目的只教人“浄其意~离相”,明心见性的方法,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不二之性,名曰佛性,强名曰:“道”。
阁下未了解佛法,所以不停只懂在善恶、错对的表象中团团转,如果想修佛法,必先要了解什么叫“不二”。
不;指“不滞留”。
二;指“二元对立”
《六祖坛经》的无相颂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内涵指:“若果真的是一个修行不二法门的人,是不会只看见世间表象的过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是针对修行不二法而设的明心见性的技巧,不求觉的人,是不明白的。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师兄不嫌我愚笨而耐心回复。不起分别心,不滞留善恶对立,从文字上、道理上都很好理解。但我的问题是,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对学习佛法有什么帮助?用俗话说,有什么用?不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有实际意义。不知道我是不是说明白了我的意思。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就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样,觉的道理不错,诸法无我。但一巴掌打下来,就我痛故我在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师兄,你千万不能曲解佛法,佛陀所说每一据说话都有原因,懂得原理,就有用到不得了,否则对你就无意义。修行本来根本无这样多说话,古云:“佛法本来无多子”。人心越复杂,法门就越复杂,如果可以的話,“bhagavan世尊”用一句說話可以道盡49年:「什麼都不要執着!」但是你能掌握嗎?举例说:人人以为令《楞严咒》最利害,其实念佛一样利害,重点是你是否念得正确如法,是否掌握心法,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为何要用梵音?为何要念?至于「四相」,更是“bhagavan世尊”说法49年的核心?是阁下未掌握窍门,还是没有用?值得阁下深思。不如你先先解释什么叫四相?才跟你继续讨论下去,我等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我倆未談下去之前,我想瞭解一件事,從來有沒有人教過你什麼叫四相?是誰教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未了解四相之前,建议师兄你首先解释什么叫“相”?然后我俩分门别类将“四相”逐一交流。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没人教我四相,我是从金刚经中看来的。看经,念经,努力地一点一点的理解它,弄懂了它的道理才能信服它。讲四相现在有点远,问题一个一个来。先要解决不执着善恶、善恶不二的道理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我们修行有实际意义,能指导我们戒恶行善。可“不见世间过”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对于佛法,我是门外汉,正站在大门外向里观望呢。手动微笑。请宽容地对待我的无知,理解我的希翼。可能我会错误地了解佛法,但我没有谤佛的本意和动机。我只想追求真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佛陀49年说法,说来说去,只是说出根、尘、心的关系,不二的道理只有一个,必须整套系统去学,首先要研究什么叫相,绝不是一两句说话可以解释清楚,其实阁下所问,并不是所认为的简单,是深到不得了的问题,建议先看看以下的文章,会有概括解说。
如真想修行,就要从头学起了,毕竟佛法并不是学问,牵涉生活。
故此,建议你并不是学什么善恶,而是由佛陀初转法轮的第一场演说开始学起~“四圣谛”,之后慢慢深入, 才有能力承受什么叫不二法法~“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有了正确思路系统~正见,才能活用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每个人能不能得度,一个在于能不能遇到真正的大善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在于自己的心态。也就是说自己愿意被度的时候,恭敬心,等等素质到位了。我们会更有收获。否则菩萨在眼前也容易当面错过。handsome的文章值得阅读,相信您一定会很有收获,祝福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善恶是相,只是“两边”的相。想知为何不要执着善恶,其实想学习的是“破两边”,而不是学由两边极端所产生来的产物~相。所以不是先应学习为什么不执善恶,而是要学习什么叫“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至於你問為何不要執着對立?其實就本篇文章我已經解釋,我現在重複寫出來。
“当感觉到(自己观念)与(别人观念)非常接近,就一厢情愿认定属(大众观念),自我就创造出公道基准。人只喜欢亲近跟(接近自己观念)的人相处,认为别人观念跟自己观念相近,就会认定对方是(对)。”
2)“人讨厌跟(自己观念相违)的别人相处,因别人观念跟自己不相近,故此,就认为别人必定是(错)。”
3)“这事事以(个人观念)为先而行事,叫“我执”,指掉进极端一边观念去面对人生,佛法上叫(落两边),亦即(着相),烦恼就因此而生。”
这就是基本为何不要执着对立的原因,会苦!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今天把师兄所有的回答都看了,有些反复看好几遍,受教,谢谢师兄。
至于我的问题估计是我表达的不清楚,所以,师兄说了好几遍我仍然不能有进步。我再说一遍:善恶不二,不执着于善恶,我都听懂了,而且我认为是正确的。然而,这个善恶不二,不滞留、不执着,不起分别心,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人生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意义?说句不恭敬的话,有“正确的废话”的感觉。我觉得不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有指导意义。其实,这正是我读坛经时,卡住的问题之一。请师兄指教。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另外,“檐前滴水不差”怎么理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如果到此刻仍不明什么叫“不分别、不滞留”,就把自己不理解的标签为“正确的废话”,依这个逻辑,恕我直言,阁下可能是一个智慧的废人,消化消化。
正确的说话;就不会是废话。
智慧的思想;就不会是废人。
如今却你认为,(世上存在正确的废话),依此逻辑,(也必存在智慧的废人)。你认为这样的逻辑有否问题?
“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这句话,内涵是指:能够分别一切世间的表象,而不被这个表象迷惑而执着之想。分别善恶之后,而不被这个表象所迷惑而执着。
你思考有障碍,所以眼中认为某事情没有意义。如果你思想通达,很多事情都是会变得有意义。无意义的是你的此刻的智障,我是善意,消化消化。
白云悠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智慧的废人”没有逻辑障碍,某人有智慧,但他不能用于社会,不能对他人有帮助,有什么用?如同废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不能将智慧运用于人生,就不叫智慧,根本不存在智慧的废人。正如刚才你说感觉到有“正确的废话”,根本一样不合逻辑,明白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佛法,就是“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了很多个不字,代表“不滞留、不执着极端”,你会发现经文中出现“不生不灭、不垢不浄、不增不减”,而且成双成对,但前面也加了一个“不”字,亦即是说“承认二元相对”,只不过“不滞留二元相对”,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善恶不二未?如果仍然未明,你就要正式从现实中找师傅去跟随从头学起,否则,你一定会走偏,切勿盲修瞎练,容易导致走火入魔。
谢谢您的祝福!handsome的回答极好,他在知乎里的所有文章我都拜读了呢,而且,就是因为极好所以我在向他请教呀。能有这样的机会,感恩不尽呢。同样祝福你,希望你永远快乐!?
能读到这些文章,能遇到善知识慈悲指导,我们都是幸运儿,我们共同好好修心吧,将佛法应用于生活,达智慧彼岸,自立利他为弘法利生努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善恶、对错是人心的主观道德标准,方便去为持物质界生活秩序,宇宙只有因、缘、果,大自然是一连串缘聚缘散的中性活动,本质皆空,从来無划分什么标准,既然如此,人不必再执取什么善恶、对错观念。
有疑才能有信。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性难以认识。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去理解,去把握。在理解、把握的过程中必然有疑惑,有不确定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然后,通过释疑而立信。这样建立的信必然坚实如金刚。对我而言,这样的信是我认可的,有助于我认识世界,获得“道”。而耶教那样的“因信称义”我做不到,“信XX,得永生”在我的感觉是像传销的骗子。人身难得,佛法也难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朋友,我觉得你心浮气躁,不够宏观,急功近利。必须明白佛法不是世间学问,是需要领悟的,其中牵涉了很多功法,即所谓手段。例如我们会持咒、结印、打坐、练气…..很多不会公开的技巧,目的是将那个佛法入血,如果你只是从一个网上表面逻辑去了解,三言两语,你永远都是门外汉,而且我提你一句,你实在太性急,欲速则不达啊!找师傅啦,否则你迟早出事,末学是禅宗、密宗传承的,闭门造车,是一件好危险的事,慎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云悠闲
知乎,并不是一个正统、正确学佛的渠道,很多人胡言乱语,不负责任的,似是而非,混水摸鱼,例如佛陀一直都没有教人禁欲,就是一班不明佛理的人,一厢情愿幻想出来的规条,然后为自己作出捆绑,又说单身者自慰下地狱,经文根本不是这样解释,完全曲解。故此,始终建议阁下从现实中找师傅学习,世上没有多少个人,可以像我用心认真诚意去解释,大部份都蜻蜓点水,这样就是出事的源头,一定要小心。
激动的关注。发现已经关注过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风
疯狂的留意的的,然后就要看缘份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风
的的,你越来越觉得五官组合搭配出的美貌非常有限嗎?是。
世界没有完美,只有圆满,圆满的更只是心,人尽心所做的一切,说到底只是旦求一份安心。
金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的哇。以心为形役。
金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嘿嘿。随缘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风
随缘高兴认识你哇。
金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也是♪(^∇^*)!
一直翻到这里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但还是说不清道不明,先感恩handsome的多篇解答。我先重头学期再来请教。
生不生情绪 是染不染着的事 这样大乘渡人的思想如何两全?望师兄点拨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很感谢您对于“相”的开示 很有帮助 但我的意思可能没有表达清楚:
您在其他回答里面说百分百善恶有别 佛陀已经达到不着相了吧 但佛陀依然会劝告诸弟子行善除恶啊 如果劝人向善即着了“二元对立” 那如何渡人呢?
总言之 从您的回答里对“二元对立”和“渡人”之间看似存在的矛盾不太理解
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兄弟,《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以上这个连结阁下究竟研究了未,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你的疑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佛法从来都不渡人,因为破四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内涵是指;懂得分辨是非、止恶行善,而不滞留善恶对立观念,才是佛陀所教的真实要义。”
“亦即《六祖坛经》所指的:(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及《维摩诘所说经》:(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文章中以上这段说话,有否看见?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的 我再参参 多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止恶行善,是教人必须顺应人间的规律去做人。
浄,指浄化。就是不要滞留于批判的感觉,佛法叫“不落两边”。
不如你说一说你所知的佛法是什么?我感觉你只懂不断问,但你从来都没有表达过自己对佛法理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其次建议阁下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很多時我发觉你一段发言之中必存在大量问题,这样最伤害的是你自己。
凭这一点就呈现了不够心思细密,表达须分出渐次轻重,不能说话一大堆涌出来。
否則,別人回應將會一大堆,这是双向的。
此刻清晰再问一次,你所指的佛法究竟是什么?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虽然希求修法 但惭愧的说 我一直不知道何为“法”。之前理解为规则、规律 但亦觉得是指月的手指、到达彼岸的木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我们不要用复杂名词,请您尽量用最简单的字眼去表达就得了,究竟什么叫佛法, 你尝试分享给我知道可以吗?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简单来说 不知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佛,是觉。
佛法就是觉醒的方法。
建议阁下首先从《六祖坛经》入手,暂时我未见过世上一本如此直白的典籍,将佛法清楚地说出,这本书非常适合中国人去了解,否则,我每一句说话你都不会听得明。
例如,你会问过什么叫觉?这又要长篇大论,所以谁有办法在一个评论之中回应你任何题。
现在我用最现代的方法说一次:
⭐️一切可以使人明心见性、破除执着的方法,都叫佛法。⭐️
但是你又会问什么叫明心、见性、破除、执着。
所以你都是去了解《六祖坛经》先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凌,学佛千万不要上知乎,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好的渠道。应亲身去佛经到了解,知乎这地方害死人。
我在此刻回应你,只是一个药引而已,千万不要相信这里任何人的说话,否则你会后悔到不得了。
例如我学佛20年,根本不会上网学习,是要亲历其境找师傅,我看见了这里很多人的回答,只能用“吓死人”三字来形容,说话完全不负责任,胡说八道,注意,包括我的说话,你都不要信,学佛绝对没有办法求捷径,更加要勤力,我见你回答几句,已经知道你根本对佛法一无所知,去下苦功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你不用惭愧,你只是长期被误导,才会沦落到如此田地。
可以继续上网,但是你需要的是找药引,而并不是看一些斗机霊的说话,如果用好胜心去进入知乎,极其量在这里可以找到娱乐,但我建议在家中看一套電影更具娱乐性。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我也是推崇修行要依据最原汁原味经文的 六祖坛经我也仔细读过 但大多经书只仅仅在“文意”上理解 离“经义”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比如刚才的问题我可以回答您“觉正净” 但自认只是背下了文字而不了意 来知乎也是出于无奈 因为一来没有太多时间 二来师父的水平我也没有智慧去分清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最近在做的修行也只是《地藏本愿经》里面所载的持诵经文和名号 平时牢记“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或者不因为自己喜好生出情绪等能明白“经义”的修法了
阿弥陀佛!谢谢老师分享,受教了
不宜一直脱离实际问题来谈是非对错。
“谤法”就是自己意淫出一个“佛教”然后攻击或者加以崇拜。
而依寻八支圣道,要“正见”,即如实地知见,佛教究竟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当然不能随意脑补,凭空添加和删减。朋友“甲”说要维护佛法,适时地纠正谤法,如果是要澄清佛教概念,何错之有?
比如前两天我室友说“什么修禅悟道,都是扯屁,用来麻痹穷人的……人怎么可能无欲无求?!”这时候,当然有权利发挥自由言论,也有义务去反驳,至少也要提醒他已有经验的狭隘。
再比如有人用佛教中不同法门的概念进行大乱炖式的哲学解释了,就有必要从佛教史(外部)和不同体系的佛教教义(内部)上理清概念。
又比如有人认为烧纸,扎人,办超拔云云都是“佛敕”,当然更有必要对佛教教义和民间仪式附会做出区别。不然时间久了,就像现在这样,繁杂神秘又功利的仪式取代了简约显学又超然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