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修净土法门如何知道自己的成就进展?

类似于修禅的得什么什么定, 类似证得什么什么,不是理上的而是行上的。
因为我发现诵经念佛也没什么反应,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进步或收获(不是说功德而是说功夫),没有反应的事要坚持下去也不容易
所以希望有行证的前辈启发一下晚学,谢谢,阿弥陀佛
补: 我觉答的偏于间接哈,理一说我就明白哈。好比数1一10这个,我也知道意思。修净土的这么多,想知道有几个能做到,还想知道修到某层次经历的过程,以此为鉴。我就觉得很难,外界扰动太多了,一会这里苍蝇小虫爬一下那里莫名痒一下鸡子叫一下,要定很难

二、正文区

《浄土心法》

首先要瞭解什么叫“浄”,舍去对感知的执着叫“浄”,如此一来,还需要有什么感应及反应?

如果所追求只是“五蕴觉受”,此乃完全违背了佛法的本意,未搞清楚这个本意前,所修功法,也不如法。

土,是指心田,亦即是我们的自性,原来净土不是在外啊!

自性是说人人本有的一种本质,身体是一个城堡,外在有五门,分别为“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内在有一个“意门”,城堡内有一个大王,叫“自性、佛性、本性”,大王居住在一个城堡内的一个地方,叫“心”。

如果经常只打开大门,不断让资讯进出,不断攀附,沉溺感知而不懂抽离,而没有去好好保护这个大王,认识自性运作,这个城堡就会出现问题,叫“烦恼”。

为了离苦得乐,必须将所有门适当控制,不能长期再攀附向外,这过程叫“明心见性”,这是学佛最基本就是达到这第一步。

如何控制呢?首先学习静,让你的心静下来。要静,牵涉很多功法,现在觉得学佛简单吗?并不是叫人向佛像膜拜啊,而在心啊!

要认识大王,必须控制好六门,才有机会见到大王~“佛性”。

为了“让”心静下来,首先要学习令“身心”静下来。所以,见大部佛像都是盘膝而坐,這是其中一個手段,是借口念佛为切入点,令人凝聚于一,首先进入静的状态。

先“静”,再从生活中修“浄”,这两个是不同的意思。

静,是身心的平衡。
浄,是超越感知的束缚。

经常有人说“求生”净土,其真实内涵又如何?

“一心不乱”非指死前一至七日,此乃虚数,是指人起码都要有一日是达到一心不乱,并非局限指七日便成就。

故此,一心不乱跟死后无关,而是“生前”透过人生面对相遇来作准,透过“阿弥陀佛圣号音韵”接通其“三昧耶samaya愿力”去契入。

此点必须弄清楚,否则“迷信”害死无数人,这就是真正的“净土三资一量”中的“信、愿、行”,浄土并“非求得”,而是“契入得”,如何“契入”?就是靠“自心”成就“一心不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只是任何善良宗教也有,非常片面,一味行善,误以为世间福报能回向求生浄土,谁知浄土原是“契入得”。

“阿弥陀经”已清楚说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穆勒》梵文本之英译意思:
「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present life.」

中文意思:
“众生不会因此世所做之善行,而导致得生在彼(无量寿如来)佛国之果报。”

根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名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的详尽细致版:

“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内涵是指(勿以为单凭世间的少善举,就可以投生到极乐世界)。

以上这段经文是为“一心不乱”埋下伏线,随即世尊已经解释若一日至七日之内要一心不乱念佛条件,已经明显到不得了,但偏偏被人忽略。

佛经已经清清楚楚说出,勿以为做一些善事就可以往生净土,只是有些人曲解经文,以为是善事做太少。

简单说,“一心不乱”就是教人“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对观念的执着,例如:放下今生对人间仇恨及迷恋的遭遇,这个情况好明显就是教人“离相”,“离相”就不乱,不乱就一心,这个不乱,其实是指“不二”,不被二元对立所乱,心乱只是为二元对立所影响。

着相的人“一定心乱”,又怎能放下仇恨及迷恋?

如此一来,契入净土,既简单,又不简单。

如说简单,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争执、矛盾。

如说不简单,佛陀只是教人放下,又不是叫人做什么伟大救世工程,又如何难呢?

以上经文已清楚表明,世间之一切世间善行只属于『少福德、少因缘』而已,并不足以投生“浄土”,即浄土并非“求得”,而是“契入得”。

如何“契入”?就靠“一心不乱”来诵念佛号,如何能“一心”?“不乱”就会一心,如何不乱?“放下”就不乱,故此,“放下是契入浄土的关键”。

大部份人学佛人误解“行善、积福”是在修佛法,谁知只是“人天福报”,继续轮回,根本一直没有修行佛法。

只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因由,而不知当行持“止恶行善”之后,必须“舍弃善恶”观念的執著,亦即“自浄其意”才“是诸佛教”,大部份人对“自浄其意”四字置诸不理,对其法理亦全不理解,甚至闻所未闻。

真正学佛人必须要明白所作善行之背后意义是“自浄其意”四字,亦即“离相”,即“心无所求”,亦即“放下”,何解呢?

“福德”乃心有所求,即“着相”而成,所以“有漏”,属“人天乘”。

“功德”乃心无所求,即“离相”而成,所以“无漏”,属“佛乘”。

“大悲咒”咒文内其中出现的密意内涵提及:“Ni-hi ni-hita (正好由此舍离),varam(更好的),kama(欣然的),gama(行/离去), viham-gama (飞行的/鸟),vi-gama(离开/断灭)”。

全句密意:“正好由此舍离执着、更好地、欣然地舍离执着,就像鸟儿飞翔离去般决绝。”

这种“舍离”是指不贪恋、不嫌弃,亦即“不取不舍”去面对人生,舍离什么?(舍离对感知际遇后的执着)。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

味,是指“回味”,这味不存对立,不论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着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憎恨、愚痴”的过程。

说到底,一心不乱就是教人“离相”,就是现代语所说的“放下”。

离,指不被牵制。
相,指表象际遇。
亦即是“离相”。

世事如眼云烟,更是电影桥段,无论悲欢离合,必曲终人散,必须离开电影院范围。

观音菩萨《大悲咒》內教人应学习像一只小鸟儿般,在万里翔空中飞翔,飞到东、飞到西, 经历过程后便放下,但却不否定过程之出现,当离开时必须决绝,无常一到,必须放手,如行云流水般,不着一相,不介怀及滞留于“善恶、顺逆”境,此乃“金刚经”内之“无所住心”,菩萨轻轻以一只小鸟作比喻,尽流露智慧,何其洒脱。

人有两种选择:

1):如具翅膀能飞的小鸟,轻轻来、轻轻的走,可潇洒离开~“放下”。

2):滞留一处,如失去翅膀的小鸟,事事耿耿于怀~“执着”。

一心不乱,决非代表用一句佛号将留念头强行压制,这是完全错到不得了!这种锁心技巧,只是麻醉药,学佛人不可不知。

《念佛功法》:

至于“一心不乱”并非教人昏迷失去知觉,念佛的时候被打一拳,一定会痛,这是必然的,有生命的六根必然有身体反应。

附带一题,有人念佛、修法的时候可能睡着了,只代表心已被带走,如果是“凝聚一心”的话,根本没有可能睡着。

凝聚佛号于一念,就是要将所有杂念清除,要你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之下清除。能凝聚一的人,任何时候也能凝聚,如果晚上确实太困,可以改在其他时间修,但切不可以斩脚趾避沙虫,其实越“不能凝聚”之时,才是真正要去修之时,修行就是修那个领域的“缺角”,这才是“切入点”。

凝神、走神、再凝神,再走神,此乃所有“道人”必经之路,其实当人清楚知道在“走神而懂得再收摄”,已决定是一件不俗的事,当有一天完全能凝聚的时候,没有明显杂乱,就代表将进入“临界点”,就会产生一种不㪚乱的状态,叫“定”,异常的智慧就会突然进入开创阶段,甚至会“明心见性”。

恩师遗训,“明心见性”并非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仍然是一个凡人,只不过是开了一些脑筋思路的窍。开了窍的人,如果不下苦功去在人生上磨炼,仍然有机会作奸犯科,沉沦名利,大有人在。

于“念佛、持咒、静坐”时,妄念未能立刻停止,总是“念起念落、胡思乱想、纷飞不停”,正常也,若误解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为“念佛、持咒、静坐”时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错特错,不明法理。

日常忙碌,不见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非没有妄念,只是“没有察觉”。因为“日常忙碌,心念乱动是无法察觉”,现正因“念佛、持咒、静坐”,“心水较静”才看见妄念在动,好比从缝隙间照进阳光,马上看见屋内灰尘。举例,房子一年没打扫,尘埃成呎厚,当然不见麈,现正打扫,将顽固黏实污垢除,当然沙麈滚滚。

再举例,混水沉淀,上面的水“清及静”下来时,马上得见下面沙泥,谁知“念佛、持咒、静坐”时,“知道妄念在动正是大吉兆”,这是我们要成功前必历过程,要知道妄念来了便是,勿逃避、随他来去,勿追随,只要察觉,马上再凝神,日子有功,妄念尽除,“无乱”自然“一心”,“一心不乱”自然现前,般若智慧渐开,勿看轻自己,不可断送觉醒慧命而糊涂放弃。

不识本心,念佛无益,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除了觉醒,一概不取,
倘有进步,必自知道。
生活离四相,际遇梦一场,
眼前皆净土,莲花处处香。

P.S 平常功法:可测试用借十口气念十句佛号,每次一句,期间十个念头内,觉察是否仍不存在“得失、攀附、二元对立”之着相心,如能成功,就推展到日常生活,常观照自心有多少念头出现以上“着相心”,慢慢就会体会什么叫“一心不乱”,境界自知,不必问人。

不知以上文字,能否为阁下带来一点启发,共勉之。

现附上连结,可供参考有关什么叫着相: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三、评论区

永不言弃

感谢笔者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原来不是光做做善事就可以投生净土的,净土是契入的,要做到一心不乱念佛,生活中能够离相面对世事,才真的能够解脱呀!感恩笔者

Aloka

回答的很棒!原来《阿弥陀经》的核心就是“一心不乱”诵念佛号,而不是单单的一句“阿弥陀佛”。道尽了净土修行的真谛!感恩层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一心不亂就是指「離相」,例如:四无量心,予其乐,拔其苦,随其喜,舍其心,舍什么?舍去对慈悲喜的执着心,叫舍即慈悲喜舍。

无量,梵音叫maha,意译为“大”,无边际之,即是离相。

即是教人做完慈悲喜的时候,然后舍去对慈悲喜的执着,因为慈悲喜都是相,跟《七佛通偈》中的“自浄其意,有異曲同功之妙,说到底又是“离相”,佛法来来去去都是教人破尽一切相,这是佛法的核心。

向日葵

【首先要瞭解什么叫“浄”,舍去对感知的执着叫“浄”,如此一来,还需要有什么感应及反应

感恩师兄法布施,以上这句话给我当头一棒!

修行修的是心,需要有什么感应呢?难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感应和反应吗?

一心不乱,指【离相】。

需要检视这颗心❤,面对所感知的一切,是不是可以不那么执着?面对世事能不能不起批判心、分别心!面对世事烦恼有没有减少?

喃喃荡然

舍弃善恶,受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喃喃荡然

止恶行善之后,舍弃善恶二元对立的执着,即是要超越善恶表象的观点滞留,才是诸佛如来所说之言教。

喃喃荡然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论善恶,直心而行,果报我受,业力我担,无悔而已。

飛龍在天

深度好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