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以下文章非常长,有缘读者可尝试布施时间看完,可能会带来启发,与其用佛教经文搬字过纸,使人一头雾水,故弄玄虚,只会浪费作者及读者宝贵时间,现尝试用佛法及个人体悟分享出来……》

人类生命很短暂,约20多歳左右便投身社会工作,接近60歳后便退休,他日回顾一生,有否无憾,由自己定断。成败无客观准则,无论阁下所认定的成败基准如何,只是自心创造而出的作崇,凡夫执取各种体验成观念,构成“理念”不同,形成各样诉求,不外乎“亲情、爱情、友情、事业、家庭、健康、衣食住行”。

题外话,《马太福音》(希腊语: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称之为《玛窦福音》,在六章9-13节有一段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见到吗?信徒称所信奉的神为天父,把自己成为神的儿女。

佛法就较为特别:

佛陀;是梵语buddha音译,虽然译得音韵不接近,但内涵代表“觉悟”,决非指外来的神灵。

佛法;觉悟的方法。

求觉者,就是现代人所自称的“佛子”,代表以“觉为父母”。

故此,本来的佛子应该就清楚知道一切应以觉醒为基础,但由于原始佛教基本上已在现世很难以接触,或者可以说世俗观念,促使原始教法无办法薪火相传普及,导致部份佛教信徒只是流于民间信仰,停滞于止恶行善的观念而已,所修所学根本沾不上佛法半点可言。

如果暂佛法的“因、缘、果”来说,能够得到人类的身体,除了觉醒,已经再无其他意义,有些人误以为轮回做人就是受苦,我们先不谈其余“天、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五道。

佛陀说,世间万物由“五大元素”所构成,即“地、水、火、风、空”等物质性构成世间环境,佛教称之为“器世间”,当然人类亦是由“五大元素”构成,世上在多维空间仍有无数生命体,总括划分为六大类如下:

【三善道】: 人、天、阿修罗。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

合称“六道”,而【畜牲道】再细化成卵、湿、胎、化,简称“四生”,但尽管肉眼所见人是胎生,但经文记载人类竞有“卵、湿”而生,外星人又什么生?四句到尾,说到底,六道是什么“生”~“万法唯心,心外无众生,诸法无生、不生不灭”也。

1)【畜牲道】是伴随【人道】,两者间之物子结构密度较粗重及相近,肉眼最易见到,而其余“四道”中结构较为稀轻,除非有『感通』的能力,否则便不能见之。

人道从心发起,影响我们六根而产生作用,这段过程由于在器世间的身体粗重较大,变化较缓慢,即是由因到果的转化过程时间需要较长。

“地狱、中阴身、鬼灵、天界”等等,其世界没有实质的身体负担,也没有器世间的包袱,所受苦乐皆由前种下的善恶业所幻化而成,再产生觉受。

2)【天道】的福报、品质都比人间好千万倍,作恶业机会少,故此,“专心享乐”。

3) 【修罗道】已有近似天之福报,但无天之德行,福报并不完整,但亦无必要作什么坏事,极其量与天人打斗一番,一天到晚都在生气,去跟天道众生比较,故此,“专心妒忌”。

4) 【地狱、饿鬼、畜牲道】,根本更没时间、空间主动转动去造业,他们确凄凉,皆因分秒只“专心受苦”。

故此,佛陀说六道中之人道为最有福气,及最易修行成就,何解?

因为唯独【人道】是苦乐适中之所,能积极为善为恶,懂得修行,人道为六道四生之“造业主体”,“造业主体”的种种行为会直接影其余五道众生。

其实宇宙整个“精神界”,亦即法界的会随着人类的“行为、心念”而改变全貌,而且很快速,人类的善恶心念关系着宇宙法界有情及生态环境,我们发善愿时,宇宙天地间已不经不觉地改变,只不过没有天眼而不知,何况付诸实行造业。笔者认为“意所想”更是身口意业之罪魁祸首,因法界唯心造。

昔日佛陀成道前都选择以【人道】之身来成就,记得有个故事,内容大约指祂用手在沙滩上拿起一堆沙,沙从手中溜走了大部份,只剩余指甲内藏下的数粒小沙,来比喻生为【人道】之难能可贵,而整个沙滩上的无量数沙为【三恶道】的道理,可想而知【人道】的可贵重要,真的要小心言行,好好珍惜修行,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生于【天道】做天人好不好?且看以下故事,根据《佛尊胜陀罗尼经》的记载,生于“三十三天”享乐的“善住天子”,原来有一世为孤苦的婆罗门子,母亲常出外乞食,好让他进食,有一日,因母亲乞食而迟了回家,便生起瞋心骂母不如畜生,等到母亲回来了,他就准备进食之际,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一出家众腾空飞过,他心中万分敬仰,于是合掌头面作礼,邀请他降临,并以食物供养神僧众及请求说法开示,因此而出家为僧,但出家后因某事又再骂僧众食屎尿,结果种下恶业。

由于曾接受供养的神僧,原来是“辟支佛身”,凭此功德福力,善缘先熟,便成“善住天子”。但天子又即将福报享尽,恶果又成熟现前,须承受堕入因骂母骂僧业所招的恶道,七天之后天命将尽,应投胎生地球轮回,做足七种畜生,先投胎为猪、狗、狐、猴、蛇、乌、鹫等七种动物,以种种污秽之物为食,然后会再堕地狱,地狱受尽众苦后才能投胎做人,生在贫贱之家,在母胎之中,天生双眼已盲。

后因“帝释天主”向佛陀请求拯救“善住天子”,佛陀并应缘传授《佛顶尊胜陀罗尼》教天子受持诵,结果七天后消除恶业而得救,才不堕恶道而继续为天子,增益寿命。

以上长篇大论,牵涉因果法理、宗教色彩,可能人人未必会接受,但以下说话,将是你我他也不能推翻的生态环境,请布施一点时间看完以下内容,阁下就会知道人生何其无常、珍贵及意义。

世上有一种生命叫“蜉蝣”,希腊语为“ephemeros” ,为“短命”之意,属非常特别昆虫,生命最长8周、平均2至3日,便告死亡,世上约有千种,有一种“更短命”,仅一天寿而已,叫牠们为“朝生暮死之虫”最贴切。

“朝生暮死的蜉蝣”幼虫时活于水中,生长至成虫时,体长约3-27mm,背部有翅芽,顺着水草茎叶、石头爬出水面,只停歇一会,即螁去外壳,化长细长“小触角、薄膜羽翅、两根长尾须”变为“成虫”,不幸的“成虫”口部已告“退化”,无法进食,所以由“出生”至“死亡”,只一天寿命。

虽然世上生命短命的“蜉蝣”朝生暮死,只短暂时间,每只“蜉蝣成虫”仍努力活出自己生命,制造光彩、价值,据知傍晚时会分群聚水塘边,飞上飞落,有如翩翩起舞,寻找交配伴侣产卵、延续下一代生命后,于日落后、夜幕降临大地时,牠们便正式向世界道别。

以人生命立场说,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我们以为“朝生暮死的蜉蝣”就是无常,谁知道“佛陀”观察“生命无常”只不过是“闭目一秒间、呼吸间”,人类何常不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只是不自知。

何必为了短暂人生的“一切相遇过程而滞留~(着相)”,做下各种恶业,轮回相续,佛陀称这执着为“moha~愚痴”。

每当我想起可以一日内见尽“蜉蝣”的生老病死,不断生、不断死、不断廷续,一个月内见尽牠们生死三十次,便令我心中很难过及反省,眼泪就流出两行,觉得自己好傻,如果只认为人生只是受苦,不定下“觉醒目标”,生命便没有意义,如能在这一次今生的旅途上觉醒,就可以为生命“创造意义”,不知阁下有何启发?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是做人的基本责任及资粮,“除了觉醒,一概不取”这八个字,才是我在传承中领悟的人生意义,因为无常,一切“表相”都是无常。

现在峰回路转,最后尝试从“实相”去表达是否存在“无常”?

经历同一个事情,A君的感知,跟B君感知是不同的,这样表达已经清楚说出什么叫“无常”,无常就是指人心执取不同观念,产生“心识生灭”,再分出种种观念,定出种种应该、不应该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批判。

误以为称我心意,就认定是「常」。

误以为逆我心意,就认定是「无常」。

人可以一夜发达,为何不可一夜破产?

人300多天健康,为何不可30天生病?

人可以一见钟情,为何不可一夜分手?

只须举一反三,阁下就会知道其实全部都是人心作怪,无常只是“心”啊!

这个不断转化的心,就是无常的根源,作怪的是“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教人“不要滞留”表象去创造“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既然如此,就是“不生不灭”,又何来“常、无常”?

万物只是一个中性的活动,本质皆空,既然一切都是相,相又就是感知而来,亦无准则,又何来“常、无常”?

“诸法本无生究竟空,唯心说有无”,自心创造了错觉,天呀!原來这样就是所谓的“无常”!

佛经只是2500年前佛陀的讲座,被后世人记录成文字,如果在2016年有佛陀在中国,就会用数码录音,无论是文字或语音,也只是一段讯息。

修行决定不在经书,经书只是一段段讯息。人的烦恼在生活,故此,必需从生活中切入,去调整解脱必定在生活。

将佛陀讯息去消化,叫“修心”,将那份智慧的讯息去变成行为面对人生,叫“修行”。人生才是真正的大道场,只有透过悲欢离合、拳拳到肉、真枪实弹、血琳琳的战场,才有机会炼心,得到“自在”。

学佛就是求觉,勿走上迷雾的路,用脚踏实地的方法,去亲身证实所知道的法理,不要再人云亦云,不知阁下此刻对“无常”二字有何领悟?祝福您,共勉之。

《每人都要经历生离死别,往往手足无措,应如何态度来面对?》

每人都要经历生离死别,往往手足无措,应如何态度来面对?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10.html

评论区

清宁

萨度

风清扬

蜉蝣原来长这样。

Aloka回复风清扬

平时雨后有积水的地方,常常会有蜉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风清扬

蜉蝣就是相片中的一样,人生亦是真正的蜉蝣,不要以为生命好长,其实好短暂的,而且亦会经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亦即所谓生离死别,我已经历过了,而且人人都会经历,首先会经历身边的人出现这个情况。

小豆和菓子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答主好,每个人都要经历生离死别,往往面对这些的时候可能会手足无措,以至于陷入悲伤抑郁无法摆脱,如果是答主您的话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生离死别呢?感恩您,恭敬合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豆和菓子

每人都要经历生离死别,往往手足无措,应如何态度来面对?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10.html

Hao Ma

写的很好,随喜功德。有个小小不妥之处,胎卵湿化四生不只是畜牲道,六道皆如是。

tardis回复Hao Ma

请问下人是怎么胎卵湿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tardis

胎。

宁静在说话

这段“故此,本来的佛子应该就清楚知道一切应以觉醒为基础,但由于原始佛教基本上已在现世很难以接触,或者可以说世俗观念,促使原始教法无办法薪火相传普及,导致部份佛教信徒只是流于民间信仰,停滞于止恶行善的观念而已,所修所学根本沾不上佛法半点可言。”中所说原始佛教在现世中很难接触,这个“原始佛教”是什么意思?与我们现世中的经典有什么不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宁静在说话

因为我们很多時只用「个人态度、经验、文字表义」,甚至「学术性」去解释印度翻译成中文字的经文、批判经文,但2500年前的印度根本没有经文,他是释迦牟尼一连串的讲座记录,後世憑記憶记录下來,過程中出现很多漏洞,當中包括只是翻譯出「譯者所理解的部份」,再加上各地文化及时空上的差异,导致偏离了佛陀的本意。

故此,所谓“原始佛教”,是指由如来所存留下来的教义,透过有证量的传承者,一代传一代,流传了“如来”的本来清静传承法脉,并非是由现代人的单凭学术性质来认知。所以传承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传授与承受,这个责任主要就落在“僧人”的身上,曰:僧宝。

信仰、修行是两回事,信仰是将个人交给外在无穷神力。修行,透过身体力行去证实而改变思想言行,这就是原始佛教的真正本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宁静在说话

题外话,据我所知,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被很多人标纤为小乘佛教,其实他们是真修实炼的行者,用大小乘去批判,已经是一种分别心,应该用“根乘”去形容,来得更加贴切,因为修行是必须有阶段的,没有根,又怎会出枝叶,更遑论开花结果?

方得始终

答主吃素吗?

喵阿喵

答主说“人的烦恼在生活,必须从生活中切入”,能否请您多说说如何切入,在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行事才能越来越觉悟,能否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感恩答主。(看过您多个回答,对佛法相关知识解释的非常通俗易懂,令古文不好,理解力差而又特别想学习佛法的我非常感激,再次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喵阿喵

隨緣盡心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喵阿喵

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对被批评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354.html

小豆和菓子

感恩答主!谢谢您!

秦始皇转世

看过最好的回答,我现在就处在这个领悟阶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白雨妹,恶口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我对一个小朋友骂一句,他可能会马上哭出来。对陌生人,可能会引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但对爱人,对方可能就会难过及伤心。

但如果面对一个圣人,由于他的心的逐渐进入了“道”,犹如向天空打拳,气力只会浪费自己,因果除了是心识活动,其实亦牵涉了物理现象,简单说,对圣人许下的誓愿,无论是善愿、恶愿,都会感召不同的化学反应,是几何式级数。

我们去辱骂一个圣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四十二章经》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至于妈妈是什么?妈妈是在生佛。所以五无间罪中,是包括了对父母的伤害,如果带着嗔心去沮咒父母,这个情况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原因是,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互相之间会带着一部份“生命讯息”,用现代与来说,就是一些连结,如果我们伤害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亦即是说同时会为自己身心带来某部份的伤害。父母跟我们的关系最深,生命讯息亦是最强的,这个就叫缘。

沮咒父母的同时,亦会为自己带来沮咒,所以恶报是不可估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平心静气,消化我刚才的文字就会明白。

任我行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了这段说话,我想起了今天早上那个因果追溯到源头是”无明”,要断除因果轮回就是要放下,不执着。一个人懂得了放下,不执着。那么他在受恶报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认识到这是因缘,是中性的,并不认为他是在受所谓的恶报,所以他不会起恶念,所以也就没有恶业,所以这个因果轮回就在他这里断了,也就是了缘了,我这样的体悟是正确的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任我行

完全正确!

这就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

内涵:“放下执着,当下即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任我行

某君问:因果追溯到源头是”无明”,要断除因果轮回就是要放下,不执着。一个人懂得了放下,不执着。那么他在受恶报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认识到这是因缘,是中性的,并不认为他是在受所谓的恶报,所以他不会起恶念,所以也就没有恶业,所以这个因果轮回就在他这里断了,也就是了缘了,我这样的体悟是正确的吗?

轻心答:

完全正确。说得非常好!

恩师传承,当人明白一个点子的疑惑,那个点子的「无明」其实已经除掉。

换句话说,那点无明已经变成“觉醒”了,只不过过去“累积记忆体”太深,令人明知故犯,“當下思维”难敌的“惯性思维~习气”。

故此,修行人就要一套功法,把那个集气彻底粉碎,要打从心底降伏那个习气,“梵音密咒”就是其中最有效果的一套法门。

(注:“明白了”跟“去掉陋习”是两回事,“明白了”只是修行的第一关,明白了之后就要“降伏”,所以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功法”)

任我行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会继续努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