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某些佛教徒的回答自以为正确,但可能是在毁谤佛法。很容易造下地狱的种子。没有正知正见,加上动机掺杂…唉!他们该怎么办呢?
二、正文区
常思己过,不论人非。
修行是修证自己,并非修证他人。
《六祖坛经》云:【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意译:“若然认为他人有过失,自己没有过失,这个认为就已经着了两边之相。他人有过失而我没有过失,这个我的分别心就是着相,于修持般若就是一个过失了。”
作为凡夫有谁敢说自己未曾认谤佛毁法?但最重要的,是要问清楚自心,究竟在修行领域中得到什么?并非要批判别人错了什么?
学佛人必须明白一点,就是绝不能批判别人,因为一批判,就马上违背如来真实义,首先“着相”而不自知。
有部份学佛人,误以为接触佛教一段时间、略能背出一些理论,一看见社会各种现象,单凭一颗所谓“善意发心动机”,就误以为有能力给予“意见、批判、指责、责骂、甚至咒骂”。
佛法乃“不二法门”,并非教人“善恶不分”,亦非教人滞留“善恶相”,而是教人如何破尽“二元相对、四相”,欲学分辩善恶者,请勿接触佛法,修“人天乘”便可以,甚至不修,直接走去读“法律”更快捷。金刚经明确地指出勿滞留“我、人、众生、寿者”相,亦即非落入“边见”。
“别人”本来是“我”,“我”本来是“别人”,同体的,“众生一直都是大自然活动的一部份”,一划分,马上自我捆绑,落入生死轮回。诸法本无我,连自己也作不了主,只凭一份“个人感觉”误以为作得了主,世上没有一样东西属于自己,人只是活在自我塑造出来的“个人幻想感觉世界中”,这叫“我相”。
既然连“我”只是一场“个人感觉”,为何只懂指责别人所谓缺点?
永远只想“对人事物批判指教”,而不愿“请别人指教自己”?
这种事事以自己个人感觉为先,犹如万兽之王般的傲慢,何来“平等心”可言,没平等心,又岂敢说慈悲?普渡众生?难道不是“我执”吗?阿修罗道就是由“我执、行善、极重胜负心”感召而成,不信?末学现分享。看到别人缺点,为何要批判?
很简单,因认为自己没有此缺点,若自己有,还会批判吗?若说慈悲,何不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作引导?也许别人真有此缺点,但与自己何干?必另有原因作祟–“傲慢心”也,即“我执”。
年龄成长中,也不断成长“自大”,成为自大狂,却不自知,看见别人所谓缺点,就无法忍受,彷佛不批评两句,就晚上睡不着似的,不但令对方听到,更想全世界听到,既知错对,何不直接私下引导,对方不听,自己可关房门对镜批评、录影也可嘛。何必批评让全世界知道,想表现自己优秀?不是“我执”吗?
人人有不同优点、缺点,人人平等,有善知识举了一比喻,一个360度的圆,有人在20度位置缺一个角,有人在72、56度位置缺一个角,我们站自己位置看到别人缺角,却不见自己站的位置,正是一个可能更多更大的缺角,喜欢棒喝、训示的人必须小心,“阿修罗”的家乡正等着我们。
其实跟同一个天人师学习 –“释尊”,你知的,他也知,缺点亦不相伯仲,又棒什么喝呢?他朝你问其朋友时,朋友可能说:“其实我早想告诉你,你是为境所乱,到处指证别人,学佛学到你疯了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真修实练,须从“人伦”开始,把这一点“批判心”抽出来消灭吧。
多块砌图成的图画,块块平等,没有“优、良、常、可、劣”之分,批评、比较也是多余。生命并不是“个体”,而是“集体”,世上没力量可排斥生命,只有“观念排斥”。带着“个体观念”,就构成排斥、扭曲大自然运作,必遭捆绑,这是“天地之道”。
三千世界,大若虚空,细如针头,纷争不应当,万物如身体,不必分你我,人如四大海,千里亦一家,应该无须分彼我。世事存在必有其道理,没人事物是多余,也有其功能价值,万物因应不同时势、不同层面,就会不同相,各自也"在其位,施其职"。
世间只得一个,人人看法不同,
智愚似有优劣,活动各显千秋。
【佛法是批判世间对错吗?】
三、评论区
那劝人行善算着相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着,指滞留捆。
相,指所感知的一切。
融会贯通这兩字,自有主张。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还没有融会贯通的话,执着于不着相,也是不对的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不著相,本身就是不滯留於任何觀點,破盡二元對立,何來著相?閣下可能誤解了「prajna~般若」。
如果閣下有心走進佛法的世界,建議可以參與一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用“执着于不着相”,本身这句发言都已经带有“预设结论”。
因为“执着”二字本来已带有主观态度、排斥外界、活在自己的思想的意味,亦即是带着了负面的意思。
但现在你将“负面内涵”放进一个“无正负内涵”的字句中,这样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发言。
因为“不着相”,是“apratisthita laksana~离相”之意。
离相,指“破除对感知的滞留”。
此刻,你用负面的字眼,放进入“破除对感知的滞留”,就代表“负面心的心,目标去做中性的事”,更好比“用丑陋的化妆技巧,目标去化一个不丑不美的妆”。
认为刚才阁下发言合乎逻辑吗?加油啦!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逻辑?
你知道我说的执着于不着相是什么意思吗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经每天三遍已经念了两年了,心里些许变化是有的。
但是不着相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执着于不着相不是预设结论,而是有人这么做。
你把执着于不着相替换成其他意思,得出无意义的结论,而罔顾事实,有些书呆子气了。
身边有的居士,境界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时刻把不着相挂在嘴边,事事不关心,事事无所谓,逢人边论色即是空。倒也不是事事无所谓,有人违背了他的观点,或者侵犯了他的利益,他便“空即是色”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四相好嗎?
如没有得传承,又未学过般若,慎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在下十嵗已经背心经,已有20年了,请阁下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四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如果你无办法解释得出什么叫“着相、四相、离相”,恐怕阁下要重新正视你刚才的所有发言,我等你….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不会理论,我只是想请教请教,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可以吗?
拎着烤鸭进五观堂吃,说色即是空,不要着相,可以吗。
你每天背诵心经二十年,或许明心见性了,但对于没有这个境界的人,也可以这样吗?
我所有的话,也只是在问你,万事皆空适用于所有人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其次,你称呼别人叫做书呆子,你知道自己正在说什么吗?懂得佛法的人,会这样标签一个人吗?学佛首先要学懂做人,知什么叫人伦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口写我心,你称呼别人做书呆子,现别人请你解释什么叫四相,却声称不会解释,你的言行就是反映你的内心修为,这样算得上是一个真修实炼的人吗?知不知道什么叫执着“我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请你搞清楚自己的思路,要一步一脚印,不要扯开话题,请你解释什么叫四相?我等你…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说你的行为有书呆子气,有说你这个人是书呆子么。懂得佛法的人也会如此扭曲别人的话吗,学佛首先要学做人,你这就是知道什么是人伦吗。
常思己过,不论人非。
修行是修证自己,并非修证他人。
《六祖坛经》云:【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意译:“若然认为他人有过失,自己没有过失,这个认为就已经着了两边之相。他人有过失而我没有过失,这个我的分别心就是着相,于修持般若就是一个过失了。”
作为凡夫有谁敢说自己未曾认谤佛毁法?但最重要的,是要问清楚自心,究竟在修行领域中得到什么?并非要批判别人错了什么?
学佛人必须明白一点,就是绝不能批判别人,因为一批判,就马上违背如来真实义,首先“着相”而不自知。
这是你自己说过的话,努力做到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第三次跟你说,请你解释什么叫四相?否则,这个对话要终止了。因为完全对佛法一无所知,四相,佛法的核心,一定要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逃避问题,不是一个大丈夫所为,必须自己的发言负责,请你解释什么叫四相。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第一次问得时候,我就说我不知道,你何苦问三次?
我不是在跟你辩论,是请教,向您请教万事皆空的做法是否适合所有人。为什么躲避这个问题呢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没回答不是因为躲避,是你问的时候我正在编辑回复,你的问题是我在回复之后才看到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说得出着相这个课题,可以逃避四相吗?《金刚经》所指住相,亦即着相,就是指“四相”,阁下如果无办法解释出来,由怎样跟你交流着相,明白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是善意的,你一定要瞭解什麼叫四相,否則,根本無辦法去探討著相二字。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解释不出来,你是否可以慈悲作解呢。
我的问题就是是否所有人都适合金刚经所说的不住色相等种种。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也是善意的,怕你落入空执,或许你是明心见性有所证悟的高人,但我更怕有更多的人因为你的答案落入空执,错传了法,不知道会不会有罪业。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当警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先去自行了解四相,仍然有疑惑,我愿意甚至可以私下跟你分享,但如果你完全未有任何概念,你就去说着相的课题,亦只会是隔靴搔痒,你先去了解啦,我会在这里等你,不用急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要瞭解什麼叫四相,才有資格說空執,現在你說空,你先解釋一下什麼叫空,好嗎?不要再逃避了。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和你说这些的原因是有些人用空做借口
“哎呀,吃肉喝酒没关系的,色即是空”
“别管小偷,善恶皆空,各有因果”
“不要落入我执,万法皆空,金刚经说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如来没有说法,哪里有谤法?哎别念经,楞严经是伪经”
对这种情况,我还不做不到八风不动心,还是会着急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解释不了,师兄慈悲,给末学讲解可否,阿弥陀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解释空啦,好嗎?勿扯开话题,如果你不明白,我会一次过向你分享,但是你先要表达你对空的理解,否则,根本无从入手,因为一定要知道你内心的见地,我才可以接续下去。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一直都没有逃避,我一直都说我解释不了,请师兄讲解,为什么师兄就是不理会我说解释不了,还说我逃避呢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可以从最基础下手,因为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对空的理解一直都是朦朦胧胧的,很享受,但是说不清道不明。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一直都没有扯开话题,我都是直接回应,说我说不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因为你说别人是书呆子,我并不介意你说我是书呆子,但你说得出这句说话,代表你一定有真材实料,所以,我一定要知道你的见地。
其次,你解释不了空执、四相,又怎可能跟别人去交流?你不觉得好奇怪吗?现在的对话是公开的,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看吗?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对空没有概念,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对于空,说出便是错了。
对于我刚才说的这几个
“哎呀,吃肉喝酒没关系的,色即是空”
“别管小偷,善恶皆空,各有因果”
“不要落入我执,万法皆空,金刚经说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如来没有说法,哪里有谤法?哎别念经,楞严经是伪经”
这几个,师兄怎么看,普通居士是否可以这么做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四相、空、离相,是三兄弟,犹如一个鼎,鼎足三立,要学就要三兄弟一起学,他们是同一件事,你先去自行了解这三个名词,否则,我说什么你都不会明。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知道,正因为有人看,所以我才会来说。
我说书呆子气是你的这种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是书呆子。说这句话原因是有我刚才说的那些情况
“哎呀,吃肉喝酒没关系的,色即是空”
“别管小偷,善恶皆空,各有因果”
“不要落入我执,万法皆空,金刚经说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如来没有说法,哪里有谤法?哎别念经,楞严经是伪经”
还有人总劝吃素的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而看了你的答案,让我感到困惑,难道这些人说的我确实可以如此做么,可以杀生而无惭无愧无慈悲么。
而你回复的时候,把我说的执着于空相从逻辑层面分析,使刚才说的以空为借口的那几种情况因为我说的话因为逻辑问题,消失了。所以我才说你这种因文废事的行为有书呆子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總之你去瞭解先啦。之後我一定會答你,一言九鼎。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解释不了,但我一直请求师兄解释,但师兄只顾说末学不知道,没法和末学说,又不肯慈悲开示末学。为什么呢?
我并没有什么见地,祖师言语也看过,但那终究是祖师之悟,我可以用书上看来的跟别人说,但终究不是我自己领悟出来的。文殊菩萨仗剑逼佛,我也可以有样学样,但我想知道,以我未证之时,有资格这么做吗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怎么了解呢,去哪里了解?师兄是否可以提供资料或者链接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送你两个字~诚意,诚意可以打动一切、改变一切。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刚才怕你看不到,我删除了,重新发一次。
师兄,末学诚心发问,求师兄开示。为末学,也为看评论的众多不明白的人,望师兄慈悲,末学妙音在手机这面低头请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先首先找一个此刻你最信任的善知识了解什么叫四相、空、离相,然后再随时找我,这样就够公道了。这个善知识可以包括出家人。我等你…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身边实在是不知道找谁,现在最信任师兄,请师兄慈悲开示。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就是我此刻最信任的善知识,岂有舍近求远之理。请师兄开示四相,空,离相,末学感激不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刚才阁下发言说:《我把“执着于不着相”替换成其他意思,得出无意义的结论,而罔顾事实。》这句话,你先谨谨记下,这句发言将成为阁下将来的樽颈位,是否能够破茧而出,就要阁下看通你自己今天所说的话,所种下的因,尤其是《》内的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等你一星期时间,你尽快去找善知识,然后再找我交流。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多谢师兄,我记下了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别谦虚了,我这已经不只再三请问了,师兄请开示吧。善知识我已经找到了,就是师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如果阁下此刻确实未有一个清静传承的善知识在身边引导,而阁下对佛法“核心”又一无所知,却又说别人“执空”,更说别人“五百世堕入畜生道”。
如果阁下有一天知道自己发言是不如法,阁下会知道这个严重性未?知道什么叫口业未?知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后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是阁下原话。
《怕你落入空执,或许你是明心见性有所证悟的高人,但我更怕有更多的人因为你的答案落入空执,错传了法,不知道会不会有罪业。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当警惕。》
你说出《》内的话,意味着阁下非常明白什么叫“离相”,现你却说对佛法核心不知,确实令大众耐人寻味。
现在又叫我做善知识,确实前言不对后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年龄成长中,也不断成长“自大”,成为自大狂,却不自知,看见别人所谓缺点,就无法忍受,彷佛不批评两句,就晚上睡不着似的,不但令对方听到,更想全世界听到,既知错对,何不直接私下引导,对方不听,自己可关房门对镜批评、录影也可嘛。何必批评让全世界知道,想表现自己优秀?不是“我执”吗?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刚才多有冒犯,是我冒昧了,末学多有得罪,惹师兄不快,末学道歉,对不起。
望师兄不违诺言,慈悲开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认为我现在不快?我在提醒你。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的,师兄现在心情愉快。
望师兄慈悲开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一定要将你过去所做的恶因反省,要圆满了一段因缘,否则将会构成一个阻力,这个情况叫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每一句发言,见到我有情绪吗?如果有情绪,就不会如此清晰的思路。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思路清晰,情绪稳定。
望师兄慈悲开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今天你的发言只是反咉你人生的冰山一角,你这种思维会影响令人生每一个领域,都会令你处处碰壁,会断绝你很多正向的契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叫你去找善知识,你就要去找。你不配合,根本无从入手。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已经找到了,师兄就是善知识,这是我最严密的配合,师兄懂得多,我信任。我已经按师兄说的做了,请师兄开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Buddha为梵语,意译为觉,中国人译作佛陀。修行就是修证自己的心~自心,并非修证他人。如果你搞不清楚这第一点,你连佛门都见不到,更莫说摸到佛门,更遑论进入佛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我不会多谢你信任。你用信任两个字已经偏离了佛法,这是邪见。我不是信佛人,而是“求觉人”。如果你用相信、疑惑去面对佛法,已等同魔说,佛法不是用信、疑去建立。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请师兄开示四相,空,离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請你先去首先找其他善識瞭解三個名詞,連這個誠意都沒有,代表你沒有決心求道。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说让我去找信任的善知识,我觉得师兄就是我信任的善知识。是师兄说的一言九鼎啊。
请师兄开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修行是不能懒惰的。我用10年时间研究梵文发音,当中的所流的汗及眼泪,就是用诚意换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阁下满口经论,将别人的言教搬字过纸,沦为纸上悟道,纸上谈兵,完全无办法将法理落实生活,又怎能成就“一行三昩”?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对我的看法和我对你的看法差不多。
看来你是不打算说了。我解释一下你刚才对我的批评吧。
我说出
《怕你落入空执,或许你是明心见性有所证悟的高人,但我更怕有更多的人因为你的答案落入空执,错传了法,不知道会不会有罪业。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当警惕。》
意味着我非常明白什么叫离相吗?我没觉得,我也不知道佛法的核心是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我也只是知道名字而已。
但是你的答案说的是针对批评人的人而说,批评真的是完全不行吗?对于任何事都要视而不见吗?
我觉得会有人因此而陷入误区,所以我有发问,希望答主能进一步阐述,让看见的人心里有数。并不是你认为的“年龄成长中,也不断成长“自大”,成为自大狂,却不自知,看见别人所谓缺点,就无法忍受,彷佛不批评两句,就晚上睡不着似的,不但令对方听到,更想全世界听到,既知错对,何不直接私下引导,对方不听,自己可关房门对镜批评、录影也可嘛。何必批评让全世界知道,想表现自己优秀?不是“我执”吗?”
我只是想用双簧的模式引出不要落入空执,所以想让其他人看见你的阐述,不要陷入误区。没想到答主这么敏感,或许是因为被人批评过,觉得我也是来抬杠的。告诫我造业的同时,如此扭曲我的用意再加以指责,难道不是造业么。
我也不多说了,想对你说的话,就是你对我说过的话。你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是否有自大,对于贡高我慢应该防微杜渐,否则学了几十年,真可惜了你的修行。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愿意解释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你今天由始至终就是想说最后这番话?究竟为你达到什么效果?你由始至终都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见地,此刻的对话可以正式终结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有缘再会了。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愿解释未?我说我说不出你总是选择性忽视么。
我想说那番话?我想说在不执着有的时候,也别执着于无。在没有相应的境界的时候不要机械的模仿某些言行,比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为了达到在一个有影响力的答案下,尽量减少看过答案的人对于空无的执着。
其实我本来要说的话都是想让看见你答案的人看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样的境界,对吧,如果他们因为你的答案,而有负面的身语意,是谁的业。
我不是和你盘道,我也没那个学问。
我多次表达了我的初衷,你同样不管不顾只热衷于指责。
你管不了看你答案的人怎么想怎么做,但你本可以尽量三根普被,将答案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我只是建议,听不听随你。
还有,给我贴标签之前,先看看我之前的回复,总是扭曲或者无视我的回复,还要指责,也不是大丈夫行为。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最后说一句,你正在变成你口中所批评的人的样子。数十年修行,切莫偏废。
或是诽谤,我自去忏悔。因缘际会之时,还望慈悲救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昔日有个三小贤
瞭解四相再找我,好嗎?
昔日有个三小贤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身难得,且修且珍惜
【修行是修证自己,不是修证别人】
【学佛人必须明白一点,就是绝不能批判别人,因为一批判,就马上违背如来真实义,首先“着相”而不自知。】
最近,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月有余。
理论上明白,不滞留自己的感受,感受如何即“相”,滞留了某个感受即“着相”,如“对方某句话、某个行为让我感到不舒服”,进一步产生“他怎么可以这么做”“这么大人了就不会说话”“情商有待提高”等等想法。然后掉入这些想法带来的烦恼当中。
其实,回想其它一些相处经历,这位朋友算是比较机灵的,并不存在自己认为的“情商有待提高”。因为沉浸在自己当前感受,心反而被蒙蔽起来,忘掉了其它方面。当认为别人疯癫的时候,却不知,疯癫的本是自己。
世界本一体,何来你我他之分,只有观念之分;际遇本如此,种种想法都是个人感受,又何来批判,都是心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