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教的教法如何看待一夜情的行为呢?
佛子(在家人)是否可以约炮?
知乎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很多人都以无知为有知,未有实证而想当然回答者,是为妄语。甚至于想当然而非佛说不如法者,是为谤佛。请各位师兄谨言慎行,小心不要妄自乱答
二、正文区
谢邀。
竟然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令我精神为之一振,挑战筆者的“道人思路”,hahaha……
《温柔提示:以下文字建立在不作第三者、不作情夫、不作情妇、不背叛、不违反法律、不伤害自己及别人身心为前提而客观态度探讨,笔者随缘尽心,鼓下极大勇气回应,善意讨论,无任欢迎,不喜勿悦,不必争论》
前言:这个约炮课题极具争议性及敏感,属具难度之回应,既然出现在佛教类别,作为修行人的笔者;
1)用佛教角度去说?
2)顾及普罗大众去表达?
思前想后,最后写出以下的文字作分享。
Ok!现在先用“佛法角度”轻轻带出…..
“佛法角度”:
基督教有“天父的儿女、神之子”,此刻题主所问涉及“佛子”二字,一般来说,信仰佛陀的人称自己做佛弟子,既然牵涉佛陀,一定要涉及佛法,而且此刻面对的读者全部是人,所以根本不必再分什么“佛子、不佛子”,无论阁下是否“佛子、浪子”,笔者都希望有缘“人”将整篇文章看看,这是阁下权利,可能会带来一点脑震荡,救救你身边的人。
佛陀二字,来自印度音译buddha,意译为“觉”。
佛法不是“法律”,更不是金科玉律。《六祖坛经》云:“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咐本心”,佛法只是教人明心见性,“尸罗波罗蜜多sila paramita”的设立内涵意义,从来都“不是另定基准”,更遑論說另定“世间善恶基准”。
佛法只是应机应缘地使行者可依之“破执离相”而已,基本规范只是参考作用,原理不变,但方法则应机应缘,可以“一本散万殊”,其实“万殊皈一本”。
佛陀因应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情境、不同品性,说出不同应付方法去教育众生,所以佛陀说“诸行无常”。
故此,怎可用“一成不变”去面对“多变人生”?
持戒就是为“破执离相”,执着世俗好的观点要破,执着坏的观点要破,滞留任何一边对立观点都要破。
佛是觉,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重定善恶、正邪等等一切“二元对立”基准,如来言教只是教人“离相、明心见性”的技巧,并非“认定、否定”社会现象。
必须明白佛法宗旨、秉持佛法宗旨去生活,佛法並不是法律,而是教人觉察自心执着去调整,切勿自欺,一发现有执着就马上调整~“起戒”,舍离该舍的执着。
淫是古来语,意思是过度,如果用現代语去演绎,过度这两个字,应该用“无办法驾驭”去形容,不能自控,产生烦恼,亦即失控,这就会构成自己及别人的身心、家庭、社会罪行问题。
在家居士“五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不正当而过度的性活动”,这会构成贪心,是三毒之一,细节仍有一定的規管,属“着相”,因为这个课题与其说是为佛弟子,倒不如主要为普罗大众而说,因为一般学佛人必有一定的自我规管。故此,牵涉太深入修行原理,在此不赘。
站佛法来说,凡滞留于一个极端的观点,就属“着相”,会凝聚成一种牵引力,结局就是连续攀附,这个连续攀附的过程,叫“轮回”。
故此,与其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内涵其实是“执心不除,尘不可出”。
在家居士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性活动”本非罪恶,只是生理结构的一个舒缓,但如果不断过度攀附追随这个感觉,就叫“淫”,身体健康的人,必有这个生理需要,这是生理结构领域,等同饥餐渇饮,全属中性,谈不上对错可言,如果认为性活动本身是邪恶,意味仍不明佛法。
“社会角度”:
笔者刚才用以上道理去表达,除了宗教及修行人可能明白,相信普罗大众根本一头雾水,所以有必要说出以下站社会上的切身问题。
約炮,这是网络的新词汇,是指邀约异性发生性行为,其实就是指“一夜情”。
1)道德上而言:是非、对错只乃人心主观道德观念所创造出来的基准,亦即所谓人伦。在不相害自己、对方、不违反法律前提下而达到目的,例如双方是单身,无破坏别人的领域,秉持“不损人、不损己”而各取所需,根本毫无对错可言。
2)生理上而言:约炮是解决性需要,无论从任何途径去解决,例如透过“手、玩具”去自慰,最核心也是解决性需要为首,本质上根本毫无分别,分别于约炮是透过人类互动,自慰是自我解决,如果纯以建立在解决“生理需要”为前提,就要两厢情愿、不违反法律、身心安全为前为重点了。
3)健康上而言:说到底就是疾病的问题,必须设法做足安全措施,否则后悔莫及,性病、爱滋病、怀孕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安全措施而得到的下场。
幽默说句:
“只有不约炮的人,没有只有一次约炮的人”。
“只有不能高潮的人,没有只想一次高潮的人”
因为跟陌生人的性行为,那份身体及精神上的刺激感,透过不断各种男女性体验刺激,会驱使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便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之后,变成一种为嗜好,极易上瘾,这才是最重要注意的点子。
4)人身安危而言:不固定性伴侶,除了有机会感染疾病之外,更存在不确定的人身安危风险,每年也有不少女生人间蒸发,有人说约个炮不会死吧,此话并非危言耸听,究竟他们去了那里,有些在被发现之后,内脏器官已被割掉杀死,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总之小心啦。
5)情爱上而言:不固定性伴侣,容易被传染到疾病,也可能导致扭曲了情爱本意,找固定性伴侶,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
约炮越多次数,对爱情失去信任就越大,越易对人抱有悲观态度,而对爱情抱怀疑的态度就會越大,慢慢会对愛情失去信任,因为自己也懷疑这些事情是否也存在于所爱之人身上。
这意味可能已不适应“情路”,只会适应“欲海”,不会“身体孤独”,只是“心灵孤独”,言行思路程式改变成以“下半身”维系作主轴。
毕竟人生并不是只有性欲这种领域,这种愉悦感只占人一生舞台式上的其中部份,并非人生全部,人毕竟是万物之灵,有别于动物,须存在理智,除非准备今世不再组织家庭,否则「约炮习惯」可能是经营爱情的致命伤。
有“性”先?还是有“爱”先?
爱意,不意味那一刻存在性欲,
性欲,不意味那一刻存在爱意。
外国很多报告统计,很多夫妇其实是同床异梦,反之,谁证明“性伴侣永不存在爱意”?
全部都是人心界定而来的基准,试问天下间情侣,有多少一开始就“山盟海誓,情约今生”?他们可能都未认定对方,但却存在性行为,而他们确又是一对情侣,如此一来,他们究竟又算是什么关系?
两人能否同偕白首谁能预计,相处本来就是互相付出的包容关系,而并非去找一个好人去长相厮守,这并非否认世上的好人,阁下可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理念去做人,但却不能要求别人这样去做人,更遑论找这种“好人”作为终身伴侣了,故此,最重要是不违反法律,而且…….
一)好人并不代表是爱人,爱人不代表是好人,好坏只是人生道德界定出来的基准,人人感觉不同。
二)喜欢的人不代表是爱人,爱人又不等于可“同偕到老”的人。
三)婚姻不是找个好人,也不是单纯找个爱人。
四)婚姻並非只要选择“自己爱对方一点”,还是“对方爱自己多一点”作为终身伴侣,而是要找出双方也“须接受自己本来没有的部分,更须接受可能放弃自己部分”的人。
人生很多领域都要规划,因为人的青春最宝贵,尤其女人。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凡事停一停、想一想,再去言行,会发觉很多说话及行为可以调整得更恰当,与其刻意改变,倒不如顺其自然,在不改变大前提下去调整。
过去留不住、将来是幻想,活在当下,人人只需一个方向,亦是唯一方向~“创造下场”。
由此可见,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后果,永不要后悔,做人永远不要后悔,下场是当下的一手一脚造成。
总结:這文章不存在赞成单身约炮與否,因各自处境不同,既然如此,倒不如以不背叛、合法、身心安危为前提,思前想后,屈指一算值博率多少,权衡利害,各自便有主张,祝福能生起智慧。
P.S. 以上表达就是对所谓约炮、情爱、婚姻,用较立体化客观作简单分晰,没有如果,只有后果,三思而行,自有取舍。
【佛法是批判世间对错吗?】
佛法是批判世间对错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51.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约炮越多次数,对爱情失去信任就越大,越易对人抱有悲观态度,而对爱情抱怀疑的态度就會越大,慢慢会对愛情失去信任,因为自己也懷疑这些事情是否也存在于所爱之人身上。
这意味可能已不适应“情路”,只会适应“欲海”,不会“身体孤独”,只是“心灵孤独”,言行思路程式改变成以“下半身”维系作主轴。
Handsome轻心 (作者)
约炮並不是罪,谈不上对错可言,只是两厢情愿的活动,只要不伤自他,不是偷食,全属中性。双方愿意承担责任,明白可能会构成经营情爱的阻力,那就各安天命。
何茫然Libra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戒色吧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何茫然Libra (提问者)
“戒色巴、女子戒色巴”的存在,是由一班“过度性活动~淫”而虚耗身体的痴男怨女所凝聚的组织,被一些善意而无知的人所误导,这两个贴吧内容是否情合理,那就要问他们了。
性是行为。贪婪就错了,不贪婪就没错了。贪婪了就执着。执着了就飞不起来了。
读来觉得轻心大哥这番话,充满了智慧、温柔和善意,感恩[拜托]。把握当下,有欲念前要先想想结果和后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君君gungun
跟陌生人“约炮”,很危险吧⋯⋯[捂嘴][捂嘴][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