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经,三藏十二部。
浩瀚无穷。
穷其一生,不能读遍。
总有一些和我们有缘,
被我们听到
被我们读到
成为我们最喜欢的部分。
请分享一下吧,顺便说说为什么
二、正文区
谢邀。
「佛经、三藏十二部、浩瀚无穷、穷其一生,不能读遍、总有一些和我们有缘」这句话已道尽真相,因为这句说话本身已经是答案。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說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讲座,被后世人化成文字记录,叫“经sutra”,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如果仍然此刻能够产生正面影响,达到佛陀言教的本有效果,这是一个奇迹,因为构成了“传承”。
佛法上传承真义只是踏实的引导,将如来教法栽种在人心识里,这是“传授”,人心将如来教法激发了自心智慧,救助自己,这是“承受”,说到底就是“传授”与“承受”,并不是用俗世凡夫思想去界定“喜欢、排斥”,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完全是“执迷”。佛法犹如药,“药”的意义在于“治病”。
A君的病,跟B君无关。 B君的病,跟A君无关。
药的意义在于“医治”。佛经的意义在于“破执”。
研究喜欢什么经文,正等于为研究喜欢吃那一种药,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吗?
如此一来,现在问及《你最喜欢的佛经是哪一部?哪一本?哪一卷?甚至哪一句?》这句话其实已经偏离了佛经的意义。
如果改成问《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哪一角色?哪一剧情?甚至哪一对白?》这样回答就有意义,因为娱乐是可以研究一下,纯粹娱乐,但是牵涉了离相破执的圣人言教,就不可能用“喜欢、不喜欢”去讨论,因为有“喜欢”,就一定有“不喜欢”。
- 回答“喜欢某佛经”的人,其实内心一直有“不喜欢某佛经”,这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 一切佛经都不是教人“觉醒”、贯穿“般若波罗蜜多、破执离相”吗?
- 为什么此刻竟然会“着相”于个人喜恶?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
以上经文清清楚楚告诉人不要滞留个人感知,此刻为什么会去研究“喜欢、不喜欢”的佛经?是否落笔打三更?
我进入过医院七次大手术,作出全身麻醉之前,都会看见手术室内的所有工具,非常恐怖的,怎会喜欢、不这喜欢些工具呢?这工具是用来治疗,重点是效果!!!!!!有效果才是有缘、相应!如果有人觉得我无情,但细心一想,就会知道我才是认真,这叫“观照、觉察”,这是“道心”。
- 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药就是药,怎会觉得药优美?更遑论什么喜欢、不喜欢?
- 难道完全忘记药是拿来治疗吗?
- 难道完全忘记佛法是拿来破执吗?
重点是效果,喜欢药、手术工具,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着相就是“无明”,将会引发“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痛苦万千,着相只会使人带来烦恼,生死大事,不容有失,生命在呼吸中,学佛应该要重新正视什么叫“出离心”,共勉。阿弥陀佛……
P.S 某一佛经、某一经句,如果令自心产生“破执”效果,就代表“相应、有缘”,而并非凭个人喜恶去作出种种分别,不可用“着相的心”去研究“离相的法”,佛法不是拿来茶余饭后的娱乐,否则修行路上难以进步,回答暗示自己內心存在“不喜欢的佛经”,知道问题所在未?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三、评论区
感恩善知识分享,说的好
佛经是佛陀说的法,是我们用来破执离相的,不是让我们交谈喜欢哪句不喜欢哪句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喜、恶,不是着相是什么? 一个回答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心,这种二元对立的心,是生死根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说了很多个“不”字,全部成双成对,究竟佛弟子明不明白观自在菩萨的意思?
这种分别心带进生活任何领域,做人又怎会开心?每天左比右较,究竟知不知道什么叫随缘、无常、无我、无生、苦呢?
“如来清净教法”无法薪火相传,其中原因就是民间的佛教信徒,多数发言只是集中在情感,有多少人集中在法理?如果要尽数心中情,不如晚上致电台的DJ更好,佛法是跟人去研究幻影吗?
很多佛教徒都觉得我无情,其实我都不知道多情感丰富,我的情感甚至是澎湃,就是因为情感澎湃去到临界点,最后变成另一“理知思维”。
我走过迷信的路超越了很多人,我曾经因为祈求未能满愿,在佛菩萨在面前许下毒誓,企图服毒安眠药自杀,谁比得起我迷信?当天我是迷信之王,说来又是丝绸之路的长,唉…….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每一个不字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一边,要破尽二元对立的观点。回答者去各自回答喜欢哪部,喜欢哪段,显然没明白心经内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如果有很多人应该觉得我无情,但细心一想,就会知道我才是认真,这叫“观照、觉察”,这是「道心」。
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药就是药,怎会觉得药单优美?更遑论什么喜欢、不喜欢?
难道完全忘记藥是拿来治疗吗?
难道完全忘记佛法是拿来破执吗?
重点是效果,喜欢药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我进入过医院七次大手术,作出全身麻醉之前,都会看见手术室内的所有工具,非常恐怖的,怎会喜欢、不这喜欢些工具呢?这工具是用来治疗,重点是效果!!!!!!有效果才是有缘、相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戒律的真义~自性戒】
时刻“觉察自心执着”作出调整的过程,叫“aloka观照”,这就是真正的“持戒”,亦即“sila paramita 尸罗波罗密多”。梵语“尸罗sila”,就是中国所称的“戒”。
只要心一着相,就已经“破戒”,故此,大乘佛法所持的戒律严格到不得了,并非任何宗教的形式主义之禁止,佛法修行人所持的是“自性戒”,所针对的思维活动,直指人心。
《六祖法宝坛经》的一句话:“心地无非自性戒。”
非,指非议。
自心执着一个观点去非议眼前际遇,已属着相,更是“破戒”。
无非,指没有非议,意思是没有起着相分别心,分别心是指“二元对立”,例如好坏、优劣、美丑、应该、不应该……
“心地无非自性戒”这句话,内涵是“自心莫着相起分别心,就是见自本性应持的戒。”
换句话说,自性戒是囊括“贪嗔痴~着相”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言行也须调整,总之发现“着相就要起戒”。
佛法上的《尸罗波罗密多》并非“形式上的禁止”,如果没有着相之处,那个戒对自心来说是不成立的,勿无风起浪,多此一举。
以上就是“持戒”的真实意义,可能颠覆了阁下对戒律的思想,望为你带来受惠。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是这样,受教了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您的分享,也祝福您身体康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感恩祝福
问题是否可以改成,你当下最想和大家分享什么?因缘际会啦
一个小小问题引发这么多的感慨,说明心中怨言太多,借着一句话,发泄一下,也不错。提问人的一句话,居然也能达到“佛经”的效用,哈哈。
其实这个提问,本意是,人在读经的时候,总有一句一段特别对应你当下心境的话,这是最佳的因缘和合,当下的或是曾经的,都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至悟禅者
阁下一个小小的回答,末學就可窥探你心中的「执着喜恶」,阁下借着一句評論说话,但求发泄心情,来表现出对世间的不满,错到不得了。提问这一句,居然也能令你在“离相佛经”掉入陷阱,哈哈
其实你这个回答,本意是,反映你人在读经的时候,总有七上八落的心情,用这个患得患失态度去面对人生,叫着「四相」。
如果真的有心求道,应该明白什么叫「无智亦无得」,何来称自己做“智得”?好明顯不明佛法义理,用“着相心”去理解“离相法”,如何称得上是一个学佛人?
如果以上说话令你感到刺耳甚至难受,应该好好去分析一下我的回答內容,去证明文字是否“如理如法”,而并非單憑個人情緒任意胡說,求道人必须“以法论法”,直心是道场。
但凭阁下回应评论,完全没有依据本人所表达之佛法内容作出任分析,完全离题,评论耐人寻味,不要忘记这是一个佛教的版块,必須如理如法,并非花时间去探讨佛经的文艺、优劣、喜恶色彩,不知你此刻有那一句说话涉及佛法呢?此乃捨本逐末。
真正明白「般若」的人必定心如止水,好好了解一下究竟什么叫佛法,佛法并不是世间逻辑,并不是任由个人情绪去批判是非对立,末学之所以此刻回应你,只是因缘際遇,从来都无人逼使你去看本人修行的文字,明白吗?
无論令阁下是否能够听得入耳,已真诚回应你,你不需急于回应我,请心平静气,思考一下刚才我这段说话,了解一下什麼叫《般若波罗蜜多》,否则那怕你说得天花乱坠、如何逻辑,也对佛法上的灵性升华都毫无益处,盼君深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至悟禅者
可能阁下会在手术室中,突然澎一声站起来,然后看着手术刀自言自语:“这把手术刀我真的喜欢,真是跟我有缘了!好适合我此时此刻意境”,谁不知阁下可能在手术中从此就阴阳隔绝!看看你还有什么意境?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想到了大乘伽耶山顶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大家如果再跟喜恶牵着走,滞留情感世界,于法无益,浪费光阴,这种现象就是此时此刻佛法沦落的原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如果真的有心学佛,去学习什么叫般若啦…..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
一者方便道。
二者般若道。
方便道者摄诸善法。
般若道者了知简择。
方便道者不舍众生。
般若道者能舍诸法。
方便道者知法和合。
般若道者知不和合。
方便道者能为因缘。
般若道者能至寂灭。
方便道者能知诸法差别之相。
般若道者能知法界无差别理。
方便道者能具庄严诸佛国土。
般若道者能知诸佛国土平等。
方便道者能知众生根行不同。
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无所有。
方便道者令诸菩萨诣于道场。
般若道者能令菩萨逮无所觉。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嘿嘿嘿。。
师兄,能否说下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法门
随喜赞叹,师兄是下过大功夫去思考的人,感谢你的分享,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十方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橙子哥
有心求觉,必须留意自己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时时刻刻都留意,这个过程叫观照,24小时都在修行,自然就会知道身边的言论是否“离心说相”,如果连自己的情况都从来无留意,又怎会看得出身边的问题?同流合污就是这样发生。
此刻并非存在批评,而是佛法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是皆因对佛法太儿戏,只沉醉在形式上主意,朝拜佛、夜念经,几十年後究其得什么?
可能马上会有人想批评我何德何能说出这番说话,我现在借机会表达,末学求觉绝对不儿戏,为了一片清静传承的梵音大悲咒,向观世音菩萨祈求足足10年,终得持咒51发音技巧、大悲十心诀窍
其实修行有很多细微细眼的技巧必须注意,往往坊间信徒就是因为懒散,并以自己很诚心作为理由然后将功法、心法也置诸不理,大家有否细想为什么大悲咒会产生这样伟大的力量,究竟有否去求证过情况是真伪及个中内涵?我全部都以身试法。
故此,末学表达非常大胆,所谓真金不怕红炉火,这个课题竟然问佛经有什么令自己感到喜欢,简直匪夷所思,大家以为佛经真的是西游记令大家娱乐吗?
当然有人可能批评我多此一举及执着,说到底就是部份人诚意未足,未愿下苦功上进,只懂以讹传讹啊!如来正法又如何薪火相传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橙子哥
1)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合共为十方,代表遍及一切处,即是人生任何领域。
2)佛,是觉悟的意思。
3)南无,是梵音namo,意思是归向、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