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謝邀。

在下笔名“轻心”,见到阁下提问说了一大堆,其实重点就是以下一段….

《想早日修行,尽早解脱,以免受轮回之苦。但又因学业繁忙,而很多修行要花大量时间,当然行善一直都在努力尝试去做,这样一来就不知道要怎么做?》

姑娘,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哥哥给你一点点分享,不会长篇大论说得太深入,只打算提纲挈领,说出几个点子,好让姑娘作为将来进入佛法领域的一个“种子~(缘起)”:

  • 一、想“解脱”,必先要知道什么叫“捆绑”?
  • 二、“捆绑”二字在现代与来说,就是指带有“没法自由动弹”的意思。
  • 三、如果连究竟有“什么捆绑”都未看清楚,又“如何解结”?
  • 四、从前有一个王子叫“悉达多”,他大概在19岁舍弃王位、抛妻弃子,目的就是为了解脱,皇天不负有心人,王子披头散发,四处流浪,用了大概12年时间终在一个晚上于“菩提树”下,了悟世间的“真实相貌~(实相)”, 大彻大悟,进入“觉悟”状态,梵文叫“buddha”,中文译音为“菩提”,即是中国人所说的“佛陀”,成佛后他第一个思想就是表达:“原来所有众生,都有觉悟的本能,只因执着而捆绑了自心,所以无法重现觉悟本能……”
  • 五、佛陀明白到众生受“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的“六种感知功能~(六根)所牵制,沉醉在这些感知,最后产生烦恼、纠结、矛盾,说到底就是“苦”,这些就是所谓的捆绑。
  • 六、为解除捆绑,务必先要认识到未能觉悟之前,所有感知都有机会带来“苦”,这是最重要的第一课。
  • 七、民间流传着一个误解,以为学佛就是学习受苦,这是迷信。学佛,就是“学习觉悟”,并不是“学习受苦”,这一点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结,就有“纠缠不清、不顺畅”意思,学佛由于是学习觉悟,潜台词就是此刻是“迷惑”,如果当下不迷惑,又何必要学习觉悟?这句说话已经表达出,凡夫“当下迷惑”,故此必须“学习觉悟”。
  • 八、迷惑了什么?就是被“六种感知”功能迷惑了,为了解脱,必须用显微镜般的态度,去将“结”看出来,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明白人间多疾苦”,再次重申,在这里是要知道有疾苦,并“不是叫人去学习受苦”,否则学佛只会学到苦口苦面,越学越苦!!!
  • 九、被感知功能所感受到的叫“相”,即是说“相”可能就是引发内心苦的根源,故此必须要懂得学习驾驭相~(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学佛人要认清楚人间痛苦的根源大致上有“八种”,我们必须集合了痛苦的根源,然后直捣皇龙,将痛苦一网打尽,这个过程叫“集”。

世上痛苦大致上分开八大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以上名字可能姑娘觉得好陌生,可以网上先行查一查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在此不赘。

  • 十、明白了潜伏的“苦”、“集”合苦的源头、最后自然有办法消“灭”苦、最后必定成就走上觉悟之“道”路,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为“五个出家人~(五比丘)”的开示,以上是对“四圣谛”的现代简单概括描述。
  • 十一、人的苦在生活,逻辑上必须在生活中切入去调整~“修”,相信这逻辑无人异议,“离苦得乐”这个状态原来全部在生活。

佛陀说法45年,来来去去都是说“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被感知的六种领域~(六尘)、六种态度~(六识)”的微妙关系。

代表什么?六根、六尘的互动,产生六种感觉,不就是说“生活”吗!原来释迦牟尼佛一生就是教人如何去用智慧去“洞悉生活、面对生活”啊!这个过程叫“观照”,梵文叫“aloka”。

换句话说,修行无可能离开生活,因为离开生活根本谈不上修行,经文、仪轨、念佛、持咒、静坐、闻法…..种种数之不尽的功法技巧,目的都是“对治生活”,修行的对象是“生人”,并不是“死人”,修行更加不是念佛等死求生净土,这个观念错到不得了,人要修的是“心”,生前死后都仍然是那颗心,迷惑、觉悟都是同一颗心。

亲爱的提问者,笔者很肤浅的说了以上11点,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姑娘是有生命的,亦即是有生活,烦恼在生活,修行一定在生活,你根本不需要腾出另一个时空去花时间修行,听得懂吗?

在求觉人来说……

修行只在生活,
生活才能修行,
修行针对生活,
生活呈现修行,
修行是修生活,
修生活是修行,
人生就是真正的大道场、三宝殿。

P.S 末学说了以上肤浅的肺腑之言,希望会成为你进入佛门之种子,共勉,bye。(^ ~ ^)

補充: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缘觉

挺有耐心的大哥哥。

心中光

达者。是你啊。看了心中很舒服受用。谢谢了

薇薇

从文章中感觉轻心是位温婉,善良的暖男啊,文章很是喜欢,只是悟性不高,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希望继续写出更多的文章,让更多人醒悟受益,感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