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福报
空性
二、正文区
谢邀。
祸福本质是什么?心也。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75.html
祸福与空的关系是什么?心、法的关系也。
言归正传……
一、由感知而来的都叫“法相”。
二、人生只是一连串主观感知而来的“空性”活动,悲欢离合、拳拳到肉,也如投影机映射出来的虚幻感觉,虚幻就是指“存在却不实在”,“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已经道尽什么叫“空”,世上没有绝对的美丑、好坏、祸福等等种种“二元对立”。
三、人心犹如投影机,所谓“万法皆空,一切唯心造”,就是教人勿沉表象及感觉耿耿于怀,因为世事、世情的客观存在只是表象,人人主观感觉不同,更无基准。
四、一切相、现象都称为“法”,本无自性,故此,就不能自动。
五、“法~(表象),属无自主性”,不能动。
六 、“心~(感觉),属有自主性”,能动。
七、一切法都不离自性,故此,唯心而说有无。念、想、忆感觉等行为,就叫“心动”。
八、相,指际遇。六根感知而来,就是际遇, 全属“中性”。
九、福报,指从际遇中,产生感受快乐的能力。
十、空,指际遇本身无感受、自主性。产生感受的只是人心,由于感受人人不同,所以叫“万法皆空”。
举例说,所谓空,犹如箱子,放入什么都可以,箱子只是储存的空间,空根本无代表什么,它只是空间。
换句话说,人生所感受到的表象活动~际遇,全属“中性”。其本质只是空间,并无特性可言,将感受储存于空间的只是人心。
总结:“有自性的心”对“无自性的法”执取观念而产生感觉,这过程叫“心动”,动的是心不是法,法只是心的产物,故曰“万法唯心”,本质皆“空”。
领悟祸福的本质是“心动”,就易明白世事、世情为什么扯上“空性”,共勉。
人之初,本善良,
岁月累积自我相。
经苦难,历哀伤,
誓言重生创吉祥。
中庸照见世间乐,
逆地而处静心想。
执心顽,福报伤,
万法唯心梦幻想。
剧情桥段顺逆境,
悲欢离合总遇上。
释迦老师说离相,
领悟人生莫惆怅,
卸下伪装破四相,
笑脸化作善太阳。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之初,本善良,
岁月累积自我相。
经苦难,历哀伤,
誓言重生创吉祥。
中庸照见世间乐,
逆地而处静心想。
执心顽,福报伤,
万法唯心梦幻想。
剧情桥段顺逆境,
悲欢离合总遇上。
释迦老师说离相,
领悟人生莫惆怅,
卸下伪装破四相,
笑脸化作善太阳。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缘的朋友可用心消化回答,我每一篇文章其实已尽力用了很多现代的语言,但是有很多专业的佛教名词不能放弃,否则会后患无穷。
末学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由佛经的法理内函经过亲身经历演变而来,希望会为有缘人带来启发。
福报是感受快乐的能力,感受来自心~
世事本质是空,人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把空性的一件事通过人心的不同界定了好坏,高低,福祸。由感知的而来的又叫“法相”
感恩您的分享,文章内容很深,还需好好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由感知而来的都叫“法相”。
二、人生只是一连串主观感知而来的“空性”活动,悲欢离合、拳拳到肉,也如投影机映射出来的虚幻感觉,虚幻就是指“存在却不实在”,“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已经道尽什么叫“空”,世上没有绝对的美丑、好坏、祸福等等种种“二元对立”。
三、人心犹如投影机,所谓“万法皆空,一切唯心造”,就是教人勿沉表象及感觉耿耿于怀,因为世事、世情的客观存在只是表象,人人主观感觉不同,更无基准。
四、一切相、现象都称为“法”,本无自性,故此,就不能自动。
五、“法~(表象),属无自主性”,不能动。
六 、“心~(感觉),属有自主性”,能动。
七、一切法都不离自性,故此,唯心而说有无。念、想、忆感觉等行为,就叫“心动”。
八、相,指际遇。六根感知而来,就是际遇, 全属“中性”。
九、福报,指从际遇中,产生感受快乐的能力。
十、空,指际遇本身无感受、自主性。产生感受的只是人心,由于感受人人不同,所以叫“万法皆空”。
举例说,所谓空,犹如箱子,放入什么都可以,箱子只是储存的空间,空根本无代表什么,它只是空间。
换句话说,人生所感受到的表象活动~际遇,全属“中性”。其本质只是空间,并无特性可言,将感受储存于空间的只是人心。
总结:“有自性的心”对“无自性的法”执取观念而产生感觉,这过程叫“心动”,动的是心不是法,法只是心的产物,故曰“万法唯心”,本质皆“空”。
太精辟了!!!
感恩师兄耐心布施!看了您很多篇文章。
细心品读您说的际遇是中性,分别只是人心~
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好像有一种抽离感。
眼前发生的事,没有性质!~不是褒义,不是贬义!不好不坏。
情绪是人的感受,定义也是人心作出来的。和事情本身无关!
事情本身没有含义,它是一连串中性活动。
拿出来一个榴莲,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拿出来一杯咖啡,有人爱喝,有人不爱!
不管榴莲或者咖啡,对于喜欢吃的人来说,是好!对于不喜欢吃的人,是坏。
所以问题根源是在心,不在际遇!要调整的是自心,修行人要修的是修自心!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觉得开始好像有一些领悟。豁然开朗!师兄的文章实属难得,缘有缘分说看到珍惜,共勉之!
所以“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的意思是,“幡、风、幡动、风动”是由人心感知而来,即“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