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一、“我相”:指(能感知)的那个,亦即执着我的观点。
例子: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我相”。
二、“人相”:指(被感知)的那个,亦即由执着我的观点而建立的二元对立观点。
例子: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故此只要有人否定榴梿雪糕好食,小明就不认同~“人相”。
三、“众生相”:指是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执着种种二元对立观点。
例子: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 将这个观点一直伸延,去建立种种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同时排斥否定榴梿雪糕的点子~“众生相”。
四、“寿者相”:寿指寿命,亦即是时间。内涵是指是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上,所建立的一切观点。
例子: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这个观点,一直纠缠于小明的脑海,谁知道经过时间的洗礼,市场上已经出现一种“番薯雪糕”,而且榴梿雪糕已经被社会淘汰,不再生产,但是小明仍然不知道,只不断坚持这个时空上曾经体验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寿者相”。
为什么要破尽四相的执着?
一个字~苦。
原因如下:
- 人只能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观点更加是“中性、空性、虚幻、无常”。
- 所谓“中性、空性、虚幻、无常”是指人、事、物所呈现的只是“心的感觉”,这份感觉更是人人不同,只是误以为相同。
- 原因是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然后,必须将某观点马上放下,不能滞留,否则就叫“执着”。
- 因为当时某观点只是个人及时空匹配而呈现,事情一过,观点可能已经完全失去意义。
- 故此,四相是指由“个人观点”~(我相),推展到“对立观点”~(人相),再引伸成种种“千差万别观点”~(众生相),甚至连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曾经建立的一切观点~(寿者相),通通必须放下。
恩师传承:“一相着,四相皆着”,求觉之人必须将一切观点与立场通通都不能滯留,这就是《金刚经》内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核心,这就是为什么笔者经常提及“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的原因,佛法只是教人如何认识“自心”,显现人人本有之“佛性”。
顺带一提,一切“佛法戒律”只是一种药,目的都是针对个人自心不同执着,提醒人有可能于该领域出现执着之切入点,并非为世间去定出规矩教人“应该、不应该”。
每人需要的药都不同,完全不需要比较,A君要持的戒律跟B君无关,不要无事惹事,明明自己不会食用伤害理智的饮食,偏偏无缘无故高调说自己持“不饮酒戒”,遇上别人婚宴向自己敬酒,自己喝了一滴酒,然后去忏悔,此乃完全不明佛法戒律的背后意义,此种言行,叫“迷信”。四相,就是民间佛教信徒常常没有理解的地方。
不住于相,就好比“不住酒店”,并非“否定酒店”,只是不要滞留酒店,换句话说,人可以有某一刻观点与立场,但更必须知道某观点与立场只是个人感觉,受制于时空条件的限制,而且因人而异,故此,人生任何体验经历过就要放下,不能滞留。以上说话就是我用最现代语去解释什么叫“不住于相”,亦即是佛法所指的“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必须是要运用这个心法,这个离相技巧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如果能运用这个心法去做人,就称得上是真正佛弟子了,否则便沦为是“外道”,完全沾不上佛法半丝关系。
深深领悟“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人生是充满自在的,便能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完全没有遗憾的,反之只有苦,人的苦皆因滞留个人观点。
问:身体病痛不是苦吗?
答:不是。身体只有痛,苦不是必然,因为苦的是个人观点,苦是心,不是身。
明白般若的人,在人间来说,必定是一个非常慈悲及善良的人,什么五戒十善,你自然会做,一切自自然然地流露,肯定的!祝福你。
P.S 世上究竟有没有相? 当然有相,一切感知而来的就是相,如果没有相,又如何谈得上离相,没有酒店,又怎样“不住酒店”?我们可以运用酒店,只是不滞留酒店,为人生剧情不断在变,必须需向前望,消化。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细心一想,人生上的烦恼不正正就是因为执着“我相”,而衍生出一连串的矛盾及纠结吗?
佛法是一套智慧系统的思维,教人如何圆融生活,从来都不是民间传说般教人烧香拜佛、放生、祈福、等死求生净土啊!
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佛法究竟是说什么?
一相着,四相皆着。同理,一相离,四相皆离。着与离,就在一念间。
不住相不等于否定相,只是不滞留在那个相。
感谢轻心师兄的布施!一直只知道金刚经的四相,却不知道四相含义,您的答案很细致很荣幸能看到您的答案。受教了,感恩!顶礼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行事离四相,
际遇梦一场,
眼前皆净土,
莲花处处香。
看到哥哥的文字,突然间想明白了一点。如果对一切的际遇都不滞留,哪里还有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因為心有滞留才有天堂地狱之分,六道轮回就是因心的不同执着而表现出的样子,轮回只是心识滞留的呈现。所以什么?答案已经呼之欲出,由于离相,就会解脱,就不会再轮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轮回只是心识滞留的呈现!所以轮回究竟是什么?自己参悟一下喽!根本自作自受!
离相后会怎样?解脱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离相,六道粉碎啦!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只听一声噼里啪啦,六道尽碎。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爵士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现在的我,在哪里?在心里,眼里,身体里?未来的我在哪?在心里,眼里,身体里?
本无【我】,哪有未来的【我】。【我】假设罢了。
爵士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相】缘起于我执。我执于境界,【四相】就升起。不着于相,自然相就消失。比如你着于房价之相,你就被房价之相束缚尔无自由。你不着房价之相,自然就没有房价之相困扰你了。
一念离相,万法无滞,破尽虚空。
无相,你就开启了大智慧,你就进入了佛界净土。有房无房,房子多,房子少。房价涨跌否,已不能干扰你的心情了。你就有完全的自由选择权。无相,你的行为就干啥都是对的。
突然想起了我一个朋友,做老板时,他真的是有一个老板相,打工时,他真的是有一个工仔相。他时運好是开了一间餐馆,請了不少人打工,天天就罵那些工仔偷懒,不做工,廢柴之类的说话,當他生意失败后,回复了打工仔的身份,他天天就偷懒,不做工,就如同廢柴一样,还天天在骂现在的老板苛刻。想来我这个朋友的离相功夫已经達到了某些果位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你这个朋友的“着相功夫”了得,因为不懂得逆地而处,只沉沦在自己个人观点的世界,四相皆着,犹如井底之蛙,侷限思维,达到愚痴沉轮地步了。
Wesley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答得非常好,佩服了,我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朋,还过我也是敬而远之。这种人很讨厌。
这位朋友应该是困在“我相”出不来了,甚至看不到众生相所以不能体会其他人,当“我”是老板世上就只有老板,体会不到打工仔;当变成打工仔世上就没有老板,也就没有老板的烦恼,一步不得出,看着好苦。
不因执着任何观点而心生痛苦,思维决定六道。原来如此
感谢handsome师兄详细的解释了“四相”的含义,感觉很震撼,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说法,和之前接触的完全不一样,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豁然开朗,感谢师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加油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末学四相的问题虽然明白点了,但最近有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了,最近我接触了很多南传佛法,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极乐世界不存在,感觉您的答案很客观,所以我想问您极乐世界到底存在吗?不是说存在心里的那种,不是心静则佛土净,就是客观上的极乐世界,这对我很重要,因为如果我这一世没有悟道解脱,而极乐世界又实有的话我至少可以脱离轮回,这是生死大事,还望师兄您慈悲解答,拜托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一、感知得到的际遇,究竟是否存在?
二、感知不到的际遇,究竟又是否存在?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你这回复有点深奥啊,以我现阶段的见解完全理解不了啊,能在直白点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首先要放松….
你直接答我刚才两个问题就得了,我会引导你明白。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我可就回答了,认真的答,单从我身体的觉知来讲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佛法来讲它是空的,甚至物理学来讲当把物质无限拆分它也是空的,但对我的感官来讲,它是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感知不到的我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只能靠推测,而推测又不见得准确,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以上就是我真实的想法,还望师兄指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凭阁下的回答意思指:
一、感知得到的际遇是存在。
二、感知不到的际遇,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一切只是推测。
如此一来,亦即是指:
感知得到的,是存在。
感知不到的,可能存在。
但感知不到的是否存在,对阁下辨证没有具体意义,最重要的就是阁下的感知,感知才是重点。
极楽浄土是否存在,就犹如问极之快乐是否存在?更等于问极之痛苦是否存在?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万法唯心,唯心极乐,唯心地狱,能感知道的也是“存在却不实在”,这个状态道家叫“虚”,佛法叫“空”,空不代表没有,而是代表,“存在却不实在”。
生前死后都是那颗心,极乐、地狱跟生前死后无关,一切都是感觉,当中包括我们现在所住的地球,仍然是一份感觉,故此人生如梦并非比喻,而是实相。
万象本质不生不灭,这个状态叫“诸法无生”。
我已经将真相完全彻底告诉你,学佛人一定要聪明,要多思考,祝福你。
P.S 极乐浄是阿弥陀佛的“圆满佛智”的呈现,不是乘座交通工具可以进入,而是众生的心智修练到能配合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契入”,千万不要迷信于民间信仰口念几句佛号便能契入净土,不能心存侥幸,我这段说话绝对够份量,为什么我会如此斩钉截铁?因为亲身证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题外话,阁下其实对佛法的基础完全没有,这是我对你的忠告,如果你真的有心求觉,请阁下好好重新正视自己所学,否则百年归老,你一定会后悔,我作为这个前辈,已经尽心告诉你,祝福你。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的,感谢师兄您的耐心解答,末学正是因为目前所学甚少才有诸多疑问,我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会认真学习的,不会再抱有侥幸心理,再次感谢您的指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从感知去表达,现在听清楚~极!乐!净!土!确!实!存!在!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极乐世界无法靠简单的念佛能去,那到底如何才能契入?请师兄告知,我会努力实修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其实你有冇看过我的文章?为何不好好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我看了,而且您的很多回答我都看了,但我感觉我现在只是闻思上的智慧,而非自己实证出来的,所以认识并不深刻,所以我希望通过坐禅或者其他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证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我的文章,你都看过,即是说根本未消化,只是看过。
如果要用功法来说,其实已经牵涉了“持诵法门”,必须要有人教,例如密咒、佛号,本来是需要有人传授,因为个中的技巧实在太复杂,我根本无办法在文字中去表达。
不不不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您说的对,大部分都未消化,很遗憾咱们离得太远不能当面请教,唉,愿我早日在身边遇到一位明师,再次感谢您的指点,以后如果还有想不通的地方我再向您请教,还望您不要嫌弃
觉正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善,如此斩钉截铁,还是冒很大风险的 , 诚然,如果感觉到的东西 , 存在而不是在,那极乐世界还是可以感觉到的,但我自认为极乐世界不是解脱, 一佛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才比较解脱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觉正净
谁说进入净土法界就是解脱?净土只是一个类似解压室的空间,有很多老师在其中为无数学生进行教育,目的类似一个避难所,而且很长寿命,老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教育直至所有“回复本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觉正净
而且进入过解压缩的学生,有很多有种种原因,其实会再来这个人间去了缘,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磨练,因为在地球之中有八苦,在人道上修行的速度是比净土更加快?
以上说话会有很多人以为我胡言乱语,不重要。我只是分享讯息,存在任何人信疑,换句话说,地球之中的人道,充满了很多曾经早已契入浄土的学生,有些是为了还债、有些是为了缘、有些为了报恩,总之有无数的原因,这班学生会再次从来这个人道。
一入人道之后这班人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完全忘记曾经进入净土的历程,但是他们的八识便仍然会存在这份记忆。故此这班人一定会走上修行之路,直至去到进入临界点,缩命通就会慢慢回复,但是最危險的就是他們有機會下墮,以上的说话是否很胡言乱语?那就随缘了。
觉正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您说的的净土,解压空间,是不是如同法华经里面说的化城呢,暂时休息的地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觉正净
總之是一個避難所。
念佛,以心切入,即简即至,即是契入。
无需再他想。
不用怀疑极乐净土,如果怀疑,那就是怀疑你自己。
阿拉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执”即是牵引我去地狱的引力。或者是我的感知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地狱的梦境。
地狱和乐土。这极度痛苦的地方,和极度快乐的地方,都是心所吸引或营造的梦境。
想要去净土,就要训练自己切换梦境频道的能力,然后自己接通阿弥陀佛所建造的频率(犹如电台号码),就能去了?
在一重重的梦境中逐渐清醒,就是不同的觉悟境界?完全清醒,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学会驾驭观念,不被束缚~大自在也!法喜充满,豁然开朗!
观念人人不同,明白了本质是空~自然释怀。
今日能领悟您常说的随缘尽心,尽心随缘了!面对际遇不攀附,不抗拒。不否定观念,运用观念,随即放下!
感恩,顶礼❗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细心一想,人生上的烦恼不正正就是因为执着“我相”,而衍生出一连串的矛盾及纠结吗?
佛法是一套智慧系统的思维,教人如何圆融生活,从来都不是民间传说般教人烧香拜佛、放生、祈福啊!
看见这篇文章及这段评论后,可能值得我们去深思佛法究竟是说什么?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说的对,佛法是向心下手,调整思维,破除我执,从而离苦得乐。而不是烧香排拜,跑道场,说一套做一套!
大道至简,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安良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輕心)梵音錄誦
https://share.weiyun.com/530da274ba24a7e54ce0b99668713d97
一头笨猪呀呀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问一下哥哥,之前看见您评论别人说学习佛法一定要离开知乎寻找上师,那如果只是修习佛法是否也需要去寻找上师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头笨猪呀呀呀
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亲身找一个老师在身边,不能停留在网上。
这里龙蛇混集,而且根本无办法文字表达什么。
寂智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顺便再问一下轻心大哥,如何在日常生活亲身找一个老师啊…………好难啊。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向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寂智猫
这就确实牵涉福报,施比受更为有福,多行善举,就会感召很多机遇,简单到不得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上天有好生之德,福有悠归,不要忘记世上确实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他们有千百的分灵在不同空间,自有安排。
寂智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十分感谢您!!!
“四相”还有不同的诠释,到底要依哪种呢?哪种说的更究竟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善良的魔鬼
食物有很多烹调方法,选择味道重要,还是依有营养及能饱肚为主?
为了口味,漠视营养及饱肚,这叫零食,零食是可依口味为主。
修行乃生死大事,究竟要依什么为主?答案很简单,效果为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善良的魔鬼
问:“四相”还有不同的诠释,到底要依哪种呢?哪种说的更究竟呢?
答:带进入迷雾之中的说话,毫无意义,叫废话,废话无可能叫有效。学习驾驶,必先学懂理论、才说驾驶技术。
必先要听得明理论,如果连听都不明,凭什么再说技术?
民间的对四相,阁下得到什么究竟,那就要问阁下自己了。
善良的魔鬼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若企图让自己站在“真确”的一面,解脱和无我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善良的魔鬼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輕心)梵音錄誦
https://share.weiyun.com/530da274ba24a7e54ce0b99668713d97
感谢 这边文章我会反复多看的 多次看有很多感悟 尤其是您对酒店的比喻 真的太好了 再次感谢
现在我的知识还是有些散乱 但每每在烦乱的时候看您的文章会让我静心去思考 从而不那么烦乱 这也是我感谢您的地方 我知道我知识尚浅 学习佛法像是学习一种知识 这不是捷径 很多知识我可能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温习才能记住 每次看您的文章都会清明 真心的感谢您坚持回答这些问题 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奔跑的胖子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輕心)梵音錄誦
https://share.weiyun.com/530da274ba24a7e54ce0b99668713d97
奔跑的胖子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
我们所有的观点都离不开这四相ಥ_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懒喵喵
Good!人生际遇就是四相,但是不代表要沉沦在四相。
运用四相、执着四相,是完全两回事啊!
懒喵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您是个有智慧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懒喵喵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輕心)梵音錄誦
https://share.weiyun.com/530da274ba24a7e54ce0b99668713d97
懒喵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资源已删…TAT
因观为当时某点只是个人及时空匹配而呈现,事情一过,观点可能已经完全失去意义。
看到这句话感觉大脑“叮”的一声,给我很多启发,观点也是缘起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观点也就没了意义。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寂智猫
例如我今天大声疾呼制止资询佛法收费的问题,并不是针对此刻的情景。目的只得一个,就是不能将这种收费作为佛法解答的风气,否则所衍生的问题可大可小。
因为已经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指引,释迦牟尼佛说法40多年,也没有逐一问题收费,现代人竟敢大言不惭,大条道理说出收费目的,完全欠缺“四无量心”可言。
但是会不会某年某月某日,地球上任何资讯都要收费呢?绝对有可能绝对有可能,例如“百度”将来的寻搜功能可能按次收费。
因为时代变迁,不能再用旧的观点面对新的时代。
故此,今天的观点,并不代表适应明天的观点,一定要懂得放下,这过程就所谓“离相”。
再结合玄奘译本的“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等各种外道思想来讲解就更全面啦。
轻心师兄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现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是依靠着中性来解脱烦恼。比如说我遇到烦恼,我就开始想嗯这个状况是因缘,是中性的,然后我内心就不会起什么二元对立了,会开始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看完你的文章,发现这个中性也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相。那我每次一遇到烦恼就想着中性,那这样是不是也是着相了?我看完文章觉得我现在遇到问题就想中性跟小明看到榴莲雪糕就想喜欢没什么区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任我行
顺道而行,事来则应,事去则空。
老虎袭击人类、劫匪挟持人质袭击,如果你是管理员或警察,你需要的是一枪打死这老虎及劫匪,然后继续平淡地过着愉快的生活,内心不滞留一丝执着。
不执着,不代表失忆
是不是说我遇到烦恼用完这个中性的观点之后放下,就是不执着了呢?
嗯~不执着中性,并不代表否定中性,只是不要滞留中性而产生烦恼,哈哈,我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