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背景情况:

1.原计划于17年底于某寺受三皈五戒 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没有参加 至今也没有师父教授 只是自己看各位大德著的书 自己瞎摸索瞎练

2.目前大概保持每天打坐半小时念《心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 大概保持一年多一点时间

3.也问过几位师兄 有的建议把《佛说阿弥陀经》换一下 但是没换 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也念过其他经《药师经》《地藏经》六字明咒 圣号 但是后来感觉跟现在念的三部经比较喜欢 或者是缘分吧 不知道对不对

4.近期才开始强制每天做一件‘善’事 争取在能发觉的情况下尽量不做‘恶’事 自知不是上等根器 还需从五戒十善做起 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去慢慢发起对更多人或其它的‘慈悲心’ 不知道这样表述是否正确

问题:
近期打坐念经时 总感觉思绪异常乱 刚开始念经时 因为不熟悉 念的很慢 感觉也比较专注 后来慢慢熟悉了 会专注于佛经的内容 到现在感觉很容易走神 一不注意嘴里念着经心里走神就念完了 特别是在回向的时候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特别懊悔 请问各位 应该如何克服这种问题? 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走神

谢谢!

二、正文区

《温馨提示:由于此题问牵涉“走神”,故此,必须运用较有系统之解释,务求令读者先对人类身心系统有初步了解,再带出“凝神”之理,笔者这样回应就容易把“静心、歇神”的轮廓描绘出来》

一、《静心光明语~人类身心的神经系统》

医学并非笔者的专业,但从一些医学文献表达,就能得知人的精神状况是关联着身心活动,人及动物体内有一个主要神经系统,叫“自律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统称“不随意神经系统”,它可算是脑部最原始部份,负责调节“肌肉放松及收紧、内分泌、呼吸、流汗、消化、心跳”等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基本上影响遍及全身,简单说,若没有了“不随意神经系统”,就意味没命了。

“不随意神经系统”更细分为:

1)《交感神经》;是用来加速身体新陈代谢,让肺部支气管扩张、心跳加速、促进压力荷尔蒙反应、让肌肉绷紧,以上一切,全是为了典型的“逃走、还击”反射而有。

举例说,如果我们突然去吓一只狗,牠的本能反射是逃走,否则就是吠,甚至扑过来还击,亦即只有“逃或打”的两种反应,因为狗的“交感神经本能”已马上完全启动,这是一种“不随意的自然反射”。

人类亦是如此,这种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在遇上紧急状况时,能刹那间压制其他生理功能,在电光火石一瞬间,全力应付眼前压力,故此,交感神经系统又称为“压力反应系统”。

可悲的是,现今都市生活几乎压力无处不在,自出朖胎,小时为学业,年青时为情爱,成年时为工作,晚年时为健康,于充满功利主义的社会中,从朝到晩,更为“永远忙不完的人际关系”而烦恼,分秒在杀戮战场般,战战兢兢,就连睡梦中也继续忙于日间的事,这边厢“怕不能得”,那边厢“要不能失”,终日就在“患得患失”中渡过,从没休止。

一个只用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基制系统”,原本只在危急时才开启的救命“逃、打”反射效应,却成为人类习以为常的活动模式。

2)《副交感神经》;是用来放松身体,将人体恒定和调控机制带回悠闲的平衡状态,缓和“內分泌、呼吸、心跳”的速度。

人的身体充满神经系统,包括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两大类,此乃人体构造完整的功能表现,由此可见,身体感觉并不是一种罪,更跟正邪无关。

二、《静心光明语~凝聚于一地展现灵性》

此刻既谈及“静心而坐”,简称静坐、打坐,确实不得不涉及古来圣贤与宗教上的一些言教、经典。

古人说:“动心则惊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此刻,我们大可保留自己的原有宗教信仰,若将重心放在所有宗教的相通之处去了解,就会明白,静坐的心境,原来正是所有正信宗教的核心

举例说:佛法之《楞严经》曾更一针见血的说:“歇即菩提”,代表我们常常“耗神”,何曾歇一歇?

歇就是休息,让你的“神不再往外跑”吧、让你的“神回家舍”休息吧,不断的歇息去、休息去,“灵性~(道)”就离我们不远了。

  • 人的身心90%时间是“外放、外看、举心动念”,几乎没一刻不是关联到“外面的人事物”,甚至睡觉,一切所想、所言、所做、也几乎是“心外之事”,叫“攀缘”,只懂“往外攀附追逐”,却不懂“往内心理解”,人内心就会“不平静、不平衡”~叫“乱”,乱则不安,不安就生起贪婪,继而生起烦恼。
  • 佛法上一词“禅定”,印度梵音叫“dhyāna(禅那)”,汉译为“思维的修正”。一般普罗大众所接触的佛法演绎,有时确难以理解,古徳对“定”写成以下两句说话:“外不为境转,内不为心牵”。以上两句话,说似简单,但其实绝不简单,从基础上理解发现“定”是由“静”开始。
  • 让一天外面奔腾不息的身心于30分钟完全屏息~“歇息下来”好吗?犹如将汽车引擎关掉,把那个“忙忙碌碌、营营役役、纷扰不堪”的世事马上彻底放低,眼前天崩地裂也不理会,不动一丝牵挂,不要再“耗神”。
  • 我们实在“想太多”了,如果不让“神歇”,“灵性”是永无法生起,再修一切“形而上的法门”也难有效果。
  • 修任何有关“展现灵性”之方法,关键必须先“静心”,重点是“收心、安心”,人心机制只有在“平静、祥和、放松”才能生“效果”。

现代社会都市人也面对着一个极严重大问题~“一心多用”,无论“外在行为”或“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也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好几个概念,也是现代语所说的“多工处理”。

说句笑话大家听,可能作为此刻读者的你一边阅读,也同时正留意“智能手机”的讯息提示,人类相比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尽管所谓多聪明、多谋略、多部署,表面上是为了“衣食住行”。

说到底,也只离不开“饥饿”及“环境”生存压力威胁,所谓“高度心智、科技发达”的同时,更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而搅尽脑汁,其实个个也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活根本并不开心,亦即佛法上所称之为~“苦”。

奇怪的是,从一些古来圣贤,甚至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言教就知道,他们的科技不发达,生活节奏比现代人慢很多,但心境反而比现代人平静,更有智慧及快乐似的。

原来心智塞进过量智识、资讯、思考、推理,造成“感官”失去平衡,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以上“六种感知”,就是不停由“意所想”来“统领运作”,而构成“认识”,佛法上叫“六识”。

人由于不断被“自我感觉、世事现象、时间、空间”所局限,就构成一种“记忆”,由于滞留深陷在“记忆”里而变成“追忆”,更执持着这种“追忆”而攀附不放,拖垮了身心的整体运作,失去了自然节奏,无法与环境和谐“共存共荣”,这种难以轻松的失衡状态,正是万病之源,结果造就“烦恼”的诞生。

如果能将所有注意力全神貫注于一个神经传导路径~“专注于一”,长期紧张的心智负荷便得到释放,我们便能感到平静、安宁,重新回到平衡。

我们的无知才认为“眼见到、耳听到、鼻闻到、舌尝到、身触到、意感到”就足以补捉世事的真相,其实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分崩离析,已被“感官”所迷惑蒙蔽。

古来至今,世界各地所传承下来的静坐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总离不开至少运用一种“感官”以疏导我们的注意力,当中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任何一个,透过感官功能,将心灵注意聚焦一个点上~“摄心”,这个焦会越来越微细,到了一个层次后,用免强比喻来说,就像黑洞一般形成了所谓的“奇点”或“特异点”,所谓“奇点”是指注意力被贯通到一个非常微细点上,其实最后就连这聚焦一点意识也感觉不到了。

进入那奇点后,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彷似轰然塌陷般,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这种“超出感官层面的觉受境界~(超觉境界)”,就是梵文所说的“Samādhi(三摩地)”,任何人只要亲身体验一次“三摩地”的超觉境界,身心都马上有极大的转变,这种体验会粉碎了自己对世事的一些旧有观念,所看的世界已不会跟从前一样,彷佛眼前变了另一崭新的天地,眼里所体验的已完全变了另一回事,能迅速看出世事的正向光明面,不易被表象所局限,待人接物及处事态度也变得圆融,如果再依照佛法之“般若prajna”切入,慢慢就会契入“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的层次,逐渐走上觉醒之旅。

简言之,你将看见“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活动,人生只是活动里一个缘”而已,生起了这个“睿智~(慧)”后,那个斤斤计较的“得失心”便消失无踪,在生活上扩展开去,你的情绪才会有“稳定~(定)”,不会再攀附于世事而“耿耿于怀、穷追不舍”,自然地会为自心的执着而生起止恶行善的“规范~(戒)”了,心灵上是大跃进的,自己在别人眼里彷佛一夜间变了性格一样,平易近人、温暖、体恤、智慧似的,因为修持者的生命观已获重组再生。

今后只是面对一个“随顺际遇而努力,努力后随顺际遇”的生活,缘来了就“尽心做”,缘散了就“尽放手”,根本从来“没得到过、没失去过”,眼前那个“缘来缘去”的活动仍永远存在,改变的是修持者“眼中见到的世界,心中观照到的法界”只是一个缘字,一切“用缘去看人生,用缘去生活”才能洞悉“戒定慧”的真义,算踏得上“修行”这条路了,叫“行禅”,未能掌握缘这个字,所以去“参禅”,为了加强洞悉这个缘,我们去“坐禅”了。

以上内涵一点也不神化,只怪我们平时“太耗神,太多心”了,灵性是人人本有,但却无法凭“感官”可学习得来,灵性是凌驾在“意识活动”之上”。

  • 静心而坐”目的就是为了“超越人类对感官的攀附依赖”,“聚焦于一”也只是为了“疏导感官”的权宜之计,因为我们感官实在太忙了,忙到从未停过,阻碍了本有的“灵性展现”。

题外话一句,人有“精、气、神”,人的身体叫“舍”,身体的主人的“神”,如果常攀附于外界,神不守舍,人就会易“老、残、病”。

曾有人形容进入极深靜坐的心境,表达令我永不忘记,他说在进入极精致的静坐后,人生观及心境完全是沉浸于“慈悲~(无私奉献)、智慧、喜悦”之中,那份心意,犹如仆人渴望帮助世人看见他自己亲眼目睹的景象般,无论外在如何喧哗,心境始终悠静而喜乐,静坐到了某一层次,内心自然会生起“慈悲、智慧、喜悦”,会于待人接物中自然展现出来的,非常圆融,不会争强好胜,非常谦卑。

修炼的方法 叫“修法”:

  • 修法可以帮助我们“静心”来“修正内心”,让情绪不会有太大起伏,这样才能有条件修正行为~“修行”。
  • 修法可以帮助我们“练身”,锻炼人的“心灵~(神)”,然后神会旺我们的身,身体就会健康,不是那个“法”让人健康,而是“神”让人健康。

法只是助缘,法必须遇上“匹配的缘”,才称得上叫“助缘”,遇上的缘能否成为自己有帮助的缘,就人人不同。

修行,从没有因为“方法”而成就,都只是“应缘”而成就的,因为方法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缘的时候才有方法的诞生,人人的缘也不同,适合的法才能应缘,才能成就。

用一段说话作小结……

1)静坐就只是一个“法”,永不要被那个法所束缚,一切法只是为你的心而出现,法的本质都是“变幻无常~(空)”的,必须知道,心境改变了,法就要改变,没有什么不以可放手,包括“任何方法”。

2)静坐目的是静心,如果已能静心又何需静坐,静不在坐,静在于心,“静心而坐”是为了“静心而活”,用静坐来静心也是为了“带着那份平静圆满的心去生活”。

3)坐着只算是“修法”,生活才算是“修行”,于社会历炼才能“完成修行”,用做了的行为来验证是否乎合那个法的精神,才算修行。

4)我们是“借法修心,法中悟心”,要修的是心,要悟的是心,法的意义只在于心能否产生相应效果。

我们何不试试在阁下有缘份的渠道中,学习探索体验一下静心的微妙,祝愿我们也能带着那份安静安宁的智慧之心,去好好面对生活,圆满人生。

三、《静心光明语~凝神、走神》

每次修“称颂佛號、持咒、静坐”总突然睡着了,其实代表心已被带走,如果是“凝聚一心”的话,根本没有可能睡着,这样静坐是没有效的。

  • 修法是就是凝于一念,就是要将所有杂念清除,要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之下清除。
  • 能凝聚一的人,任何时候也能凝聚,如果晚上确实太困,可以改在其他时间修,但切不可以斩脚趾避沙虫,因为越“不能凝聚”之时,才是真正要去修之时,修行就是修那个领域的缺角,这才是“切入点”。
  • 凝神、走神、再凝神,再走神,此乃所有“道人”必经之路。

其实当人清楚知道在“走神而懂得再收摄”,已决定是一件不俗的事,当有一天完全能凝聚的时候,没有明显杂乱,就代表将进入“临界点”,就会产生一种不㪚乱的状态,叫“定”,异常的智慧就会突然进入开创阶段。

于“称颂佛號、持咒、静坐”时,妄念未能立刻停止,总是“念起念落、胡思乱想、纷飞不停”,正常也,若误解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为“称颂佛號、持咒、静坐”时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错特错,不明法理。

日常忙碌,不见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非没有妄念,只是“没有察觉”。因为“日常忙碌,心念乱动是无法察觉”,现正因“称颂佛號、持咒、静坐”,“心水较静”才看见妄念在动,好比从缝隙间照进阳光,马上看见屋内灰尘。

举例,房子一年没打扫,尘埃成呎厚,当然不见麈,现正打扫,将顽固黏实污垢除,当然沙麈滚滚。

再举例,混水沉淀,上面的水“清及静”下来时,马上得见下面沙泥,谁知“称颂佛號、持咒、静坐”时,“知道妄念在动正是大吉兆”,这是我们要成功前必历过程,要知道妄念来了便是,勿逃避、随他来去,勿追随,只要察觉,马上再凝神,日子有功,妄念尽除。

“无乱”自然“一心”,“一心不乱”自然现前,般若智慧渐开,勿看轻自己,不可断送觉醒慧命而糊涂放弃。

四、《静心光明语~三昧境界》

什么是三昧境界?

三昧,梵音叫“三摩地samadhi”,意即“心灵安住某种智慧而稳定不动的状态”,并不代表必定“安住佛智”。泛指于精神安住并集中统一的状态,亦即是说三摩地并非必定跟佛法有关系。

勿局限任何能够促使进入“三摩地”的方式,勿将三昧“神格化”,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到,重点在于“放鬏、放空、放下”,静坐只是最广为人知的其中普遍的方式,所谓“精神统一”就属于“定力”领域。

佛法所指的“定”,就是安住于稳定、不被干扰的精神状态,此状态并非打坐呆呆不动,而能够呈現于“语、默、动、静”也处于不受感知而攀附的平稳狀態。

P.S 好了,读者看毕以上一大篇文章,应该会得到一点启发,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静坐?原来目的是“静心”,目的是为了“静心而活”,当心静下来就会进入““歇神”阶段,人类本有的潜能就会被开,包括神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本有“佛性”,智慧就会不断升华的,根据恩师對笔者的传承,静坐必须秉持八个字~“除了觉醒,一概不取”。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三、评论区

东靖

知道妄念在动正是大吉兆,这是我们要成功前必历过程,要知道妄念来了便是,勿逃避、随他来去,勿追随,只要察觉,马上再凝神,日子有功,妄念尽除。

轻心大哥通文把静坐、静心、三昧耶、禅定慈心演说到无比清楚,当时时温故,踏实依教行之。感恩大哥。

鱼跃龙门回复东靖

嗯,解答的真好,我在静坐和念佛时,妄念都出现了,感觉无法定下心来做,心神合一。被他这么一解答,我突然明白了一些。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家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清楚?因为你们所经历的,我早已经历,芝麻绿豆小事矣。

决心静心而坐的人,不要忘记目的是静心而活、禅心而活。

除了觉醒,
一概不取。

否则带著有求心,必入魔道。

鱼跃龙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静坐打坐的目的就是想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想聚凝自己的心神。这个目的了行吗?师兄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鱼跃龙门

問:静坐打坐的目的就是想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想聚凝自己的心神。这个目的了行吗?

答:建议重看此文章三次。

Handsome轻心 (作者)

静坐进入那奇点后,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彷似轰然塌陷般,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这种“超出感官层面的觉受境界~(超觉境界)”,就是梵文所说的“Samādhi(三摩地)”。

任何人只要亲身体验一次“三摩地”的超觉境界,身心都马上有极大的转变。

这种体验会粉碎了自己对世事的一些旧有观念,所看的世界已不会跟从前一样,彷佛眼前变了另一崭新的天地,眼里所体验的已完全变了另一回事,能迅速看出世事的正向光明面,不易被表象所局限,待人接物及处事态度也变得圆融。

如果再依照佛法之“般若prajna”切入,慢慢就会契入“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的层次,逐渐走上觉醒之旅。

我就是我

老师,打坐一定要双盘效果才好嘛?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我就是我

只有双盘,才能助气脉畅通。

Handsome轻心 (作者)

道,在寺院中实在难找,反而民间各自努力寻找真相。

如果这班和尚能认真修行,今日佛教板块的主持人,就不会淪落到由一班妖言惑众的邪魔外道斗机灵、自言自语、收费胡乱作答。

有关静坐的客观事情,几乎看不见有人具能力回答,或者可以说有能力的人不愿意花时间面对这种佛教板块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年初一做超度的时候,在我入静的状态中,见到有些事情。

所以,超度这件事绝对不能收任何费用,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佛法教人秉持保持「四无量心」,面对有需要的众生怎可能用钱去交换。

主动收费佛法謀取私利之人,此乃卑鄙邪魔妖孽,如果遇上我,我一定冇面俾! 这班人必定受到因果报应,无一幸免。

这班邪魔鬼怪,我看你能够妖言惑众多久,当我们等阵时机,就是要你们消失的时候!

不要以为如来佛子此刻不在地球!

消失的地平线

确实,这几年断断续续打坐,各种念头飞来飞去,尤其是事业上的打击一波波,妄念更是停不住,最后干脆停了一段时间,虽然也看了不少善知识明心见性的开示,都是看得明白做得糊涂没能坚持下去,一遇到挫折又回到老路上。偶然看到轻心善知识的回复,思路渐渐清晰,尤其是关于不二法门破二元对立的文字,确实醍醐灌顶,想到自己半生遇到的挫折心气又强,如不能跳出这惯性的思维,磨难挫折自然也不会离开。当跳出这思维惯性,所谓挫折痛苦影响瞬间就减弱了。感谢

张宇

轻心你好。

首先感谢,文章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条理分明,说清了静坐的意义与核心。坐乃方法,修心为核。莫为了坐而坐,不知为何坐。这是我对本文的理解,若有偏差,请轻心尽量指点我,我深深感激。

其次提问:
轻心,我时时感到心无处不飞扬,没一刻不在贪玩,有什么具体静坐,定心的方法呢?(这里指一个具体可行,每日需坚持的方法。因我还做不到时时刻刻,了了分明,所以每天需要特意花费时间去感知这种状态。所以特在评论区请教轻心,望能得您悉心指点,在此先行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宇

朋友,其实你问的问题过于空泛。

如果想学静坐,世上五花八门,但佛法上的静坐,目的是静活,最后产生禅心。
佛法修行牵涉了两个领域:

一、心法。
二、功法。

必须由该领域的过来人亲自传授,不能在网上任意胡乱学习,容易产生偏颇。
没有一刻不贪玩,重点不是玩,而是“贪”。

建议将我四百多篇文章及评论全部消化,自然会有所启发。

P.S 例如具体的功法有很多种,包括梵音持咒,但是这些功法的效果是取决于心法作为后盾,大乘的心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例如想《大悲咒》发生效果,必须要懂得般若波罗蜜多,根本无办法发挥原本的殊胜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