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我是指佛学,而不是迷信。你觉得佛学可以让你心神安定获得幸福吗?
二、正文区
问:现在的年轻人相信和研究佛学吗?
答:相信及研究佛学,跟是否年轻人无关,无量什么年纪、学历,如果无法认清楚“佛法”是什么,只会沦为纸上谈兵。因为“佛教、佛学、佛法”完全是三回事。
问;我是指佛学,而不是迷信。你觉得佛学可以让你心神安定获得幸福吗?
答:先撇除“佛教、佛学、佛法”此是三回事,试问世上有那一种领域迷信之下可以获得心神安定及获得幸福呢?
- 坦白说,人生只是一段不断调整的过程。
- 人生只是不断的“设计、执行、结局、再调整”,而且这个调整过程会随着时空不断改变。
- 至于“心神安定”这句话,更是因人而异。
- 幸福只是“能够体验快乐的能力”,听得明吗?
幸福快乐并不是具体的客观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外来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幸福快乐等待人类来承受。所谓的幸福快乐,只是各人执取不同观念下所争取的能力。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有人以为自己正在学佛,但却越学越迷惑,究竟是谁之过?难道是佛法问题吗?会否正在学习“迷惑”,却误以为正在学习“觉悟”?
人的迷惑在生活。
人的苦恼在生活。故此,学习觉悟理应从生活中切入来调整,迷惑、苦恼再生活,觉悟必定在生活中呈现才能化解。
换言之……
脱离生活没有觉悟可言,不可能脱离生活却可以呈现另一个独立的觉悟。
由此可见,可以得出结论:
一、心神安定,跟任何领域无关。
二、获得幸福,跟任何领域无关。
三、重点是人类如何从生活中切入,找到匹配自己能够获得心神安定、获得幸福的元素及渠道,这就是牵涉了智慧。
四、佛法就是使人类觉悟之路经方法。
五、觉醒就是真实的认识自己的心。
六、一切能够使人类产生觉醒、觉悟的方法也叫佛法,佛法从来都不局在《佛经》,重点是人类如何从佛经之中理解经文,产生智慧,从而把经文的道理落实在生活而产生觉醒。
七、佛法根本不是拿来研究可以得到效果,必须把佛法真枪实弹的运用,才能得到佛法的殊胜。
八、佛法跟年青人、老年人无关,能够理解佛法、落实佛法的人,才会有正面的效果。
九、2500年前印度人把释迦牟尼的一场场讲座,记下很多成巴利文、梵文文字的经文,而唐代乃祖师大德所翻译梵咒、经文,就是人称“开元三大士”宏掦密咒全盛时期,他们就是“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三大法师,而唐朝代所说及记载语言皆依“河洛语”为准来标注“梵音”,非现时之中国国语。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只是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而已,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8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根本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啼笑皆非。
经文是一堆“字”,属一个“现象~相”而已,而“理解、体会、体悟”则人人可不同,意解可以很多。
一切古人、善知识所理解的,我们都“只可作参考”,他们把印度文变成汉语,所翻译出的只是“译者所理解”,未必是佛陀百分百的本意。
所以佛陀叮咛弟子将来必须要以“如是我闻”作为经文的起首,意思指这样的道理是我这样听及理解,可能意会有错漏、误解的。
十、说到底,如果要加速对“佛经、佛法”的理解,除了需要个人本身的付出,更需要有过来人引领,指点明灯,为了需要这种善良的知识出现,释迦牟尼佛教了我们一种秘诀~布施,这样会为人类累积功果,广结善缘,增加福缘,善知识就会在你身边出现。
希望以上说话为题主带来一点儿启发,共勉之。
~《轻心》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93.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相信及研究佛学,跟是否年轻人无关,无量什么年纪、学历,如果无法认清楚“佛法”是什么,只会沦为纸上谈兵。
因为“佛教、佛学、佛法”完全是三回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坦白说,人生只是一段不断调整的过程。
人生只是不断的“设计、执行、结局、再调整”,而且这个调整过程会随着时空不断改变。
至于“心神安定”这句话,更是因人而异。
幸福只是“能够体验快乐的能力”,听得明吗?
幸福快乐并不是具体的客观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外来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幸福快乐等待人类来承受。
所谓的幸福快乐,只是各人执取不同观念下所争取的能力。
何了个秋
佩服佩服
可恨一身五花膘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释迦摩尼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导师,对人心人性有极为独道犀利的见解。但他仍旧是人,绝非后人包装的法力无边、端坐云端的存在。
白奕明回复可恨一身五花膘
研究释迦摩尼不如研究当代的心理学,他是个人,必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况且他的后辈中多的是龙树这种人,和鸟舜鱼汤一个道理,历史只会向前,人也应该如此
王渊
不是引用佛的话,而是变成佛,这才是佛这个词的含义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