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知识在何方?》
幻影
佛陀觉悟了,觉悟了什么?觉悟了二元对立及一切观点皆是幻影,包括世间的种种皆是自心缔造的个人投影,犹如带上VR眼镜所经历,虚幻不实。
人生只是由一连串主观感知而来的投影幻象,存在卻不实在,人类能带走的只是一份体验记忆,除下VR眼镜,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按: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也叫虚拟技术、虚拟环境,此乃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三维空间的虚拟投影,使人戴上VR显像器后产生视觉感官模拟,彷如身历其境)
圆满
佛陀的本身不存在完美。
佛陀的经历不存在完美。
佛陀证悟后的人生也不存在完美。
- 因为人生只是由一连串主观感知而来的投影幻象,没有客观完美。
故此,世间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而且能够圆满的只是“心”。
换言之,佛陀不认定完美、不否定瑕疵。
破碎的杯仍然破碎。
完整的杯仍然完整。
佛陀眼中一切清清楚楚,但已不滞留于表象感知~离相。
善知识
由于没有客观完美,因此,适合阁下的,就是阁下最好的善知识,又何必推荐个人感觉给别人,你的感觉只是你感觉。
A君的善知识在医学领域。
B君的善知识在音乐领域。
C君的善知识在雕塑领域。
ABC三人所得到的善知识来自不同领域,如果认为善知识是人,那就不要再谈善知识,把善知识定义成一个人,此思路只是搞个人崇拜,此话何解?
所谓“善知识”并不是局限某人,而是能为阁下带来“思维”或“方式”升华的渠道,才算真正善知识,所以善知识是取决于该人适合与否,世间并无完美。
随缘尽心
- 世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之路,别人的成功之路是别人的,自己脚下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成功之路。
- 正如我们今天穿上的鞋,别人穿上并不一定适合,反之,别人适合的,我们亦未必适合。
- 每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 ,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否则自会脱下,一切自有因果,不必忧心、批判,更勿期待。
- 人事物并不会因阁下的“期待而来”,更不会因阁下的“不期待而不来”。
该来的会来。
该去的会去。
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那双鞋,须由“穿上者”来适应。
不必期待它来,不必期待它走,我们每次只有两件目标去做~“尽心”,尽心之后~“随缘”,就让这个活动自自然然进行就好了。
没有优与劣,只有适不适合的,那刻适合自己的,就是自己最好的,永远勿将外界比较。
每人也犹如多块砌图而成的图画,块块平等,没有“优、良、常、可、劣”之分,批评、比较也是多余,因为那幅图画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小砌图也如此重要。
- 生命并不是“个体”,而是“集体”,世上没力量可排斥生命,只有“观念排斥”。
- 带着“个体观念”就构成抵触世间运作,痛苦就会降临在此人身上,这是天地之道~“因果”。
世间运作只是“集体活动”,人只是集体活动的部份伸延。 活动“有粗糙、有精致、有层次”,却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活动就只是活动,更只属一种“中性、空性”的活动”,作出分别的只是人心。
“显、密”只是两种适应不同智商的人去切入教育而已,勿误解普罗大众能接触就是显,个别传授就是密,此乃不明内涵。
佛陀在不同时间、空间,为不同生命体、国借、种族、人,说出不同的法,后世人更主要分成禅、浄、律、密,说到底只因两字~“适合”,所以因机说教,并不是传授者有分别心。
学習觉醒
学佛就是学习觉醒,学习觉醒那个过程不局限在寺院、也不局限在佛经。
- 严格来说,学佛根本就「不是脱离生活」学习,学佛根本就是在生活,脱离了生活,没有觉醒可言。
- 我们的烦恼在生活,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迷惑在人生,凭逻辑可以推断,要觉醒就必定在人生。
因此,最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生活领域才能呈现觉醒,不会在生活之外找到另一个觉醒。
言归正传……
问:在学佛过程中如何找善知识?
答:善知识就只是代表某人于某领域中产生思想升华而已。
笔者本身就是从多次手术中得到思想升华,我的善知识就知从苦难中出现,它只是一段又一段波折及痛苦体验。
既然如此,本人的善知识怎样推荐给别人?
完。笔者突然说完,确实说完,共勉之。
P.S 看毕此文,如果读者仍然觉得善知识就是具体的某人,那就当我刚才的说话完全没有说,一笑置之即可。
~~~~~~~~~~~~~~~~~~~~~~~~~~~~~~~~~~~~~~~~~
《轻心修行话》
- 文章先以“幻影”切入,带出感知就是人心缔造的感觉,道出“万法唯心”。
- 由于“万法唯心”,故此,不应滞留由感知而来的“二元”,因为“二元”只是借用来应付人生,方便平衡生活秩序而已。
- 既然是“幻影”,就不应滞留于主观的批判,使用观点后,放下便是,不应该滞留丝毫的耿耿于怀。
- 由此可见,善知识就一定“唯心”,而且善知识并非来自具体的人,而是来自对当下的“个人体验”而已。
- 换言之,世上并无绝对的“善知识”,适合个人当下的心,就是个人“善知识”,只是一份受惠的体验而已,善至识无处不在,重点在于个人的缘份匹配。
- 由于人心缔造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没有客观完美,没有客观瑕疵,不能坚持滞留于个人批判。
- 既然不存在客观高低优劣,那就意味世事本质“平等”,因为世事并无自主性可言,那个“世事原貌”从来都没有代表什么,纯是“中性、空性”的活动存在,本质并无任何界定可言,它的本质是“无生”,这种世事原貌,称之为“诸法无生”。
- 明白了“诸法无生”,推动那份感觉的只是人类“主观的心”。
看通以上世事原貌,便知“要圆满的是心”,并非着眼于感知上的际遇,而是应该从根本切入,那个就是心。
- 佛法就是教人明白“诸法实相”,返本归元,由心切入,故此,佛法又名为“心地法门”。
明白一切唯心所造,自然应该;
随顺际遇而尽心努力,
尽心努力后随顺际遇。这就是真正的“随缘而活”,并不是“随便”面对人生。
佛者;觉悟也。
- 学佛就是学习“觉醒”,人类的迷惑在生活、烦恼在生活,因此要切入的位置必然在生活调整。
- 离开生活不存在佛法,佛法只能呈现于生活, 根本不可能离开生活而找到另一个觉醒。
- 所以,我们所修所学的佛法,如果无法连结于生活而产生智慧的应付能力,就会成为口头禅,如同废话。
清楚了以上道理,就应该明白怎样面对佛法,具有一个概括理解,理智面对人生,做该做的事,做当下该做的事,混俗和光。
- 一个明白佛法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不会将经文搬字过纸,而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的观念来生活。
- 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的观念,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以“在家、出家”来界定高低,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否则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于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根来毫无増长,甚至一塌糊涂,更甚者由这类人学懂了一些佛法名词,触及他们底线,他们相比完全无宗教信仰的人更加讨厌,犹如计时炸弹般一触即发,亦即所谓“神憎鬼厌”也。
读者咀嚼以上说话,有何启发?那就交由各大读者的心了。
~《轻心》
评论区
高鹏
我的善知识是知乎上某君的文章及同修的交流,让我升华开悟,拨开迷雾见真相。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高鹏
????
达林
学佛要靠自心领会、契入佛法所传递的实相:万法唯心,诸法无生。如果不去从自身经历探索去提升、领悟,只是去认一个所谓的“善知识”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言论符合自己可接受的要求、喜好,就认同一个人,进而认同他的言论;或者死抓佛经文字不放,认同“善知识”们的解读和自身偏好的理解,那么这样学佛能学到什么呢,仅仅是在自己认同执着的一小片知见绕圈圈而已,走不出来,更不用说证得了。轻心师兄在这篇文章里很慈悲,为点解有迷惑的人,秉持平等心,语气很委婉轻柔,防止其受刺激错过重要信息,而实际上传递的信息足够任何一个有心求觉之人用一生领悟。学佛要靠每个人自己去探索,迷信权威人士迷信经文,却无法将这些“理解”实际用在生活上,搬纸过字,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并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有益于周边的人有益于社会,那么这样学佛意义何在呢。为难一个耕耘百万字,日日夜夜不计得失为广大有心求觉之人布施当下最稀缺的,易懂而可以实践的法理,常常忙至深夜,仅仅是因为对方的表述与自身知见不同,甚至不愿意去花时间去真正理解对方的表达,放下自身知见用双方听得懂的语言平等对话,说为沟通,实为傲慢,谁在执着,一见便知。若不明白佛法教我们要放下二元边见,去认同抓取一个人,一些文字,滞留着却排斥反对任何与之不符的,以自己的理解为唯一真实,诸法无生忘的一干二净,纵然有修行,知见这里卡壳的如此严重,还不是迟早要回炉再造么。愿有心求觉而迷惑之人思之慎之。秉公而言多有得罪????
韓大叔
受益良多,感谢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韓大叔
????????
薇薇
只想说谢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很久没有见你了,不经不觉我写了500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其实一直很想你看《地藏法门》,但又不知你是否能够承受。
薇薇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只有惭愧,领悟的不好,即便看了,也不会修,领悟不好,再好的法门修起来也不会有功德,路漫漫啊,生活中先多多修正自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你这段说话已经表示自我,表面你谦虚,实际上是坚持自己不愿意去改变,令人失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只有惭愧是没有用的,我是善意。我们一起加油。
般若Prajna回复薇薇
万法唯心,只有有心只要尽心,一切又有何难,若无心若不尽心,放眼望去全是荆棘之路。
难于不难,全在于心念的转变。转变有时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若缺乏改变之心,你会依旧如此到地老天荒。
薇薇回复般若Prajna
先说声谢谢,轻心哥地藏法们123刚写出来的时候,我心彭拜,也想写一篇读后感,反复读几遍,后来发现对无有去处始终理解不了,到现在也是,并发觉自己仍然有贪,贪什么,贪福报,求财富,修地藏法门不要有利己心,不要有带着求福报的心修,要舍离,这点自己不过关,现在能做是多布施,多修正自己的心,念诵地藏菩萨圣号(求梵音圣号链接),有机会想去学习禅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你要留意第四集,我们会用另一种形式重新演绎《四念住》,可能你会喜欢。
Chen DunZhi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期待《地藏法门》第四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学佛就是学习“觉醒”,人类的迷惑在生活、烦恼在生活,因此要切入的位置必然在生活调整。
•离开生活不存在佛法,佛法只能呈现于生活, 根本不可能离开生活而找到另一个觉醒。
•所以,我们所修所学的佛法,如果无法连结于生活而产生智慧的应付能力,就会成为口头禅,如同废话。
清楚了以上道理,就应该明白怎样面对佛法,具有一个概括理解,理智面对人生,做该做的事,做当下该做的事,混俗和光。
•一个明白佛法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不会将经文搬字过纸,而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的观念来生活。
•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的观念,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以“在家、出家”来界定高低,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否则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于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根来毫无増长,甚至一塌糊涂,更甚者由这类人学懂了一些佛法名词,触及他们底线,他们相比完全无宗教信仰的人更加讨厌,犹如计时炸弹般一触即发,亦即所谓“神憎鬼厌”也。
潇XXX
善知识即非善知识是名善知识,善知识可能是一段话,一个经历,一个物件,不一定是一个人。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潇XXX
老友你好,好耐没有见你了,近来好吗?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潇XXX
確實如此。善知识只是一段经历,根本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一蓑烟雨
很多人眼中的大善知识,孔子、老子、佛陀。不妨想想他们的善知识是谁呢?可能是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可能是与一些人交流的互动过程,也可能是天地万物的运作变化让他们有所明悟。不少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很多道理,大自然也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善知识。
这些一段段让人感到受益、思想升华的人生剧情就是善知识。
例如此刻轻心师兄的这篇文章,以及各位的评论互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恩善知识
星明
轻哥真的是大善知識,如此的謙卑,孜孜不倦,沒日沒夜的寫文章,寫回應。太感動了!有時間我會想,這不是人,而是神級的人吶!大家同意嗎?轻哥還做了幾次大手術,您是如何恢復健康的?很想了解,我正在做一個手術後恢復健康的專題論文,重點在心態的調正。如您可有指点,那將會是我的榮幸!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星明
静坐,简单说,呆呆地什么都不要想,将一切念头放下,閉上眼睛,就是呆呆地坐着,放空一切,身体会很快复原。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星明
而且带着感恩的心,日常生活千万不要有负面思想,多一点善良的心,这样做手术后身体就会复原得快,这些说话听来很幼稚,其实我没有说大话。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謝哥指教!放空放下一切就是!大道至簡啊!受教受教!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非常認同正向思維!我會在論文中應用。再次感謝指教!這個不是幼稚,是世人捨簡取難,非得弄得很複雜,收他很多$才相信!唉!
静若水
1.人生只是一连串感知而来的幻影,存在而不实在!VR幻影的比喻好贴切精妙!!
2.善知识不局限于人,任何领域,能给自己思维带来升华的,都是善知识!
3.世事只是一连串感知而来的幻影,没有完美,只有圆满。圆满的只是心。
静若水
4.随缘,尽心,是明白三法印的内涵,随顺中性、空性的活动际遇而尽心努力,尽心努力后让活动自然发生,不干预结果。
5.法无高下之分,适合为佳。不同法门,只是应机说法,目的都是为了觉。
6.佛是觉,学佛是学觉。觉与迷,只在生活中呈现。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只能在生活中修。
静若水
轻心哥的文章,经常给我思维上的启发与升华。是对我而言,名副其实的“善知识”!
梵依枫华
前几日读三祖的《信心铭》,有点所得
一切相都是清净的,是清净相,不论美女,花草,大便,垃圾,称赞,诋毁。人们对其种种态度都是人心缔造的感觉,但它们因为分别心,因为执着于身体,和管理着现在这个身体的“我”的受触。
正好就是轻心大哥讲的”感知就是人心缔造的感觉,道出“万法唯心”。
感谢轻心大哥,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善知识啦。
其实生活就是善知识是嘛?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次反省,每一次醒悟,每一次改正,都是自己的善知识。但这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影响,如大哥你点醒我们哈哈。
争取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成为别人善知识的组成,这大概算是一种布施吧。
添点东西
对于过去,随缘是对过去善恶因缘果报的一种”唯心法门”。在此引用达摩祖师四行法: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对于未来,随缘是在尽心的前提上,对过去业因缘(尽心)力,产生的果报的”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所以随缘尽心有两个含义
第一,对由于过去业造就的善恶业果报随缘
第二,对未来尽心后随缘
禅123
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帮助升华的人事物统称。善知识只是应缘而生,刚好在那个时空,对你有启发帮助。时空一过,你除了感恩,也就不必再滞留。如果认定一个或执着一个是自己永远的善知识,那就执着了。
一切都是VR剧情安排,但能从VR中体悟到世间真理才是重点。
一片落叶, 一声鸟鸣,一缕芳香…又何尝不是有缘人的善知识?
星明
123 善知識,您說的真對~凡能啟發我的人事物都是善知識啊~世間跟本沒有不對的事兒啊~只有我還沒做好的功課啊~哪兒卡著了,哪兒就是我的大菩薩啊~感恩有轻哥!感恩遇見樓上各位善知識哥姐們!小妹向各位敬禮啦!
这一次似乎不太符合以往轻心老师的风格——什么是善、知、识?
gigi
之前玩VR游戏后也曾有感佛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人生际遇就好像戴着VR身临其境,其实外景是伤害不了你的,只有自己能伤害自己,因为你的心会随着VR剧情激烈变化,所以我们要修好自己的心不要被外物左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gigi
????????
包志刚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梦里寻梦又一天,
执幻为真苦作甜,
谁人识得不二法,
前途由我亦由天。
法唯心,相如幻,
五戒十善渡难关,
叹奈何,执心顽,
佛门各派分界限。
莫生气,悟无生,
了悟实相再不攀。
莫批评,无诤论,
中边不住空心还。
修行成败归般若,
明了心法道不难。
一光散播地球耀,
色空不异返灵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为什么你要介意别人的方法?这不是攀缘又是什么?
阁下攀缘,滞留在别人修行方法,不正正就是滞苦于所感知的途风景而捆绑自心吗?着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六度波罗蜜多」是一个非常贴地的实际修行切入方法,不知不觉下看过我们的《地藏法门》未,去我的主页看看这三集的文章吧,第四集即将推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如果內心預設認定了一個觀念,再否定此觀念的另一個對立,這是一種執著,著相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
普见化身,不离自性。
~《六祖坛经》
无问就无答,有问就有答,阁下在我文章留言,我回应,阁下界定为玩耍?
阁下攀缘,滞留心外风光,耽误时间,却前后矛盾,这边厢说觉行,那边厢滞留,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修行但求“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此刻阁下在此留言,句句滞留于外,必须抚心自问,起心动念有何目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志刚
心动执取六根麈,有为无为皆唯心,
感知全凭心统帅,五蕴十八界唯心。
法无自性因心动,诸法无生究极空,
心念无常行无常,契入寂静碎有空。
~《轻心》
P.S 人的一生无非只是“见相”,必须“安忍无生”,六道轮回是因果,因果是法,但万法唯心,故此“由心切入”,破尽执心,六道轮回自然瓦解,契入涅盘寂静,回归本初,不生不灭,消化。
闻鸡起舞回复包志刚
佛法是解脱法,也说出了世间的实相。由于当时佛陀说法的时代与现在的文字表达不同,所以理解起来就比较难,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所以千万不要兜兜转转在文字,更要虚心学习。
禅123回复包志刚
刚看了你名下文章、想法和回答,怎么说呢,没法说。
心想不会事成?语言不是咒语?说出来的话当没说过?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还觉行圆满?什么是觉行?什么是圆满?你别误导大众
禅123回复包志刚
你不是要觉行圆满吗?还怕因果?多说一句就怕担因果,还怎么做三正教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