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心

人类通过六种感官~“六根”,可为身心缔造不同程度之“愉悦感”。

(按:愉悦感属于个人感受,并非来自外界,故此,感受因人而异)

在条件匹配下,可使人类感受愉悦体验,但由于感受并非来自客观外界, 而是来自“人类感受”,因此感受可以受制于不同情况而产生不同程度转变,甚至可以失去了对同一领域之感受。

身心功能产生体验是没有罪过,这纯粹是“中性”。

在没有伤害自己或别人,也不抵触法律之前提下,无论“什么领域”及“什么感受”也扯不上对错可言, 对体验感受产生判别的只是人心。

两个极端

  • 一个极端就是“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享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 一个极端就是“不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不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难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不论喜欢、排斥, 两者之间也不存在优劣可言,只是黏附取态不同而已,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味、患、离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味,是指“回味”,无论愉悦或愁苦,只要令人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着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嗔恚、愚痴”的过程。

(按:祸患就是痛苦,笔者不打算解释个中原因,留待读者思考)

道人心~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

由此可见,无论黏附于任何一个极端,也只会为人类身心带来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祸患,必须掌握不能掉进两个极端之沼泽,这种“中道”的思想就是“一乘佛法”所秉持提倡的“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

举例,喜欢吃素、讨厌吃肉,当中这个喜欢或讨厌,已沦陷于一个极端,因为已经黏附于一端,分别只是所感兴趣的黏附领域不同而已,摒弃一边,却黏附另一边,这不是黏附又会算是什么呢!

正道就是中道

由此可见,真正明白中道的人,决不是建基于“喜恶”来判别际遇,而是懂得“混俗和光”,国法、家规、人伦道德,全部遵守,只是秉持“中庸之道”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不会掉进一个极端。

单身有单身的好啊!

婚姻有婚姻的好啊!

俗世梵心

由于人类有这个身体,不论“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天性使然渴望各式各样的享乐。

渴望看见美丽景象~色诉求。

渴望听见悦耳声音~声诉求。

渴望嗅闻各种香气~香诉求。

渴望品尝各样美食~味诉求。

渴望身体感受舒适~触诉求。

渴望陶醉精神刺激~法诉求。

  • 假如我们用力抵抗、排斥、 否定任何一种感知,视为它们为邪恶、污染、罪孽、洪水猛兽,如此一来,就相等于强力“压制扭曲天性”,这就是完全跟佛法无关,对人类身心会构成伤害。
  • 佛法是觉醒方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它只是一套看通世事、世情的智慧。

简单说,佛法就是一种超越了“科学、法律、人伦、道德、善恶”的观念,完全摆脱了种种观念的框架,亦即是完全不依靠“知识、常识、认识、意识、业识”领域去设置任何观点,破尽二元对立,粉碎一切观点、立埸的系统叫“般若prajñā”,中国人勉强翻译成“智慧”。

由于中文字无法表达出这种智慧的内涵,故此,唐朝的僧人直接将这种智慧的印度原来音韵翻译成中文字,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勉强来说:驾驭二元的离相智慧。

(按:这句表达只是权宜之计,方便读者理解)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大概知道佛法原来是“超越一切观点与立场的系统,如此一来,当然不会受制于人间种种定立出来的基础,并非坊间传说般误以为佛法就是“否定、禁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佛法是说“实相”,不是说“法律”,不要令佛法蒙上不白之冤啊!

极端绑架

有一种极端就是采取“折磨方式”面对人生,他们把一切人间的愉悦刻意拒诸门外,掉进了痛苦深渊,又掉进了另一极端之中

部份人误解了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变成“极端绑架”,硬说佛陀希望世人必须走入深山食树皮,过着痛苦日子,必须痛恨及排斥愉悦生活。

平心而论,佛陀思想又岂会如此狭隘吗?确实值得商榷。

随缘而想、随缘而说、随缘而行,随缘而活,不掉进二元极端,采取中庸才是正道。

P.S 无论任何言论,如果偏离中道,已经不是佛法。凭着中道的指引,便可一眼看穿发言者是否明白佛法的人。

~轻心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Handsome:法国名牌“hermes爱玛仕”,一个手袋可以为卖200,000元……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誉睿

如果能体味文章的道理,其实就知道在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论任何言论,如果偏离中道,已经不是佛法。
凭着中道的指引,便可一眼看穿发言者是否明白佛法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论喜欢、排斥, 两者之间也不存在优劣可言,只是黏附取态不同而已,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东靖

若自心滞留于一切六根感知的体验,就是产生了味,也就是不断回味那个感受或观念。若贪味为识而不舍,即形成了执着。而祸患亦由此而产生。若贪味(不舍)之心越猛厉,则祸患也必将来得越猛厉。

故而,人们必须懂得出离,出离不是出离了生活,是自心从感知抽离,没有滞留。若此,则自然不会再产生种种“味”之“患”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佛乘就是因为秉持着中道,进入临界点,就会深入了般若波罗蜜多,到时候就会真正彻底明白什么是“五蕴皆空”。

Handsome轻心 (作者)

般若波罗蜜多是照见五蕴皆空的方法,但民间有人说这是圣人的修行方法,不必学习,这无非要杜绝人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段经文铁证如山。

cunning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度一切苦厄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学般若,根本没有办法契入中道。

美莉娅姆

佛法从来没有否认感知,更不会禁止人类诉求。贪顺嗔逆的思维模式使我们的心不断起伏,产生种种烦恼。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滞留于感知,跳出这种落两边的思维模式。当我们不再滞留于个人喜恶,采取中庸的思路面对生活,就会越来越自在。然而一些人一厢情愿地陶醉在自己的认知里,刻意排斥自己的诉求和感受,甚至视其为洪水猛兽,已经偏离了世尊的教导,生活中更是由于极端的思维变的让人避之不及,确实让人唏嘘。

Handsome轻心 (作者)

真正明白佛理的人,绝对不会说:“我好讨厌一个人!”
因为这句说话已经掉进二元,偏离中道。

一蓑烟雨

智慧就是洞悉世事只是人心投影,存在而不实在。人心攀附幻影又生出种种二元对立的感觉,或贪恋或排斥,沉沦其中,患得患失。

洞悉这个真相后,面对人心缔造的幻影,不贪恋亦不排斥,破尽二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觉悟之道。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禅123

无论是佛法还是道法,其核心思想都不约而同指向"中道",也就是中庸、无为、离相、般若波罗蜜多…

无论是南传、北传,还是密宗、显宗,其修行核心亦不离"中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明白佛理的人,只要没有毒、又有基本营养,又可以解除饥饿,眼前有什么就吃什么,完全是随缘中道,不会滞留种种的二元判别。

虽然他知道不好吃,但仍然会照吃,吃完之后就放低。

Handsome轻心 (作者)

阻止别人学习般若,亦即阻止别人学习中道,阻止别人解脱,来生就会得到不善果报,这是一个大罪,必入三恶道,因为中道才是解脱生死的根源。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类一生所做的恶业,无非就是脱离了中道,绝无灰色地带,这是生死轮回根源。
偏离了中道,就会落入二元极端,自然会做出很多邪恶的行为,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这就是犯戒的原因。

Handsome轻心 (作者)

秉持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就意味这个人本身已经正在持戒。

根本不需要劳师动众,无事惹事,特意找出什么戒律来守,完全是多余。

行使中道的人,根本不会破戒,因为这个人自然流露的思想言行已经是戒律。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中道的人怎会杀人放火啊!正正因为落入了仇恨、贪心,掉进两个极端,才会杀人放火!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中道的人会贪心吗?非分之想才叫贪。

禅123

是的,明白智慧的真相,原来只是心不被条条框框的观点禁锢而已,在俗世中梵心而活,做个老实修道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陀说法40多年,只教我们好好认识自心、降伏自心,而不是教人研究外界领域本身,外界领域是没有罪的,际遇只是无情物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问一问自己犯戒的时候是不是偏离中道?无一例外啊!

东靖

是的,犯戒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偏离了中道,也就是违背了般若教导。导致了自心贪执观念,才做出种种伤害自他的言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古语有一句:“憎人富贵厌人贫”,这句话就是指偏离中道。

东靖

“憎人富贵厌人贫”,这个就是因为人强烈的贪欲之心,导致了嫉妒、厌恶、甚至是仇恨。

看到人富贵,不是欣然随喜,而是嗔恚嫉妒。见到人贫穷,不是想着周济,而是产生厌恶。

如果是这样的人,连人道做人都是大问题,因为他强烈的贪欲之心不息。

人道都讲究一个基本的礼仪仁智信。如果是一个自诩佛法修行人这样子,只能说,他根本不明中道,亦不明佛法。

闻鸡起舞

佛法是唯心不是唯识,不去执着任何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面对当下,用完就放下。不执着有,不执着无,不偏不倚是行中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A出生时候,父母欢笑。

A未出生时候,正在经历前世死亡,儿女正在哭泣。

A此刻死亡,儿女正在哭泣。

A再次出生,父母欢笑。

出生时候,亲属带着欢笑。

死亡时候,为何不带着欢笑?

生死有分别吗?

死时候,准备再次重生,应该是开心㖞!

万物生生不息,真的有生死吗?会否我们一厢情愿?

欢喜生、害怕死,贪生怕死,这就偏离中道。

小花花就是我呀

有心、有六根、有生活,就必然产生感觉。

离了心,感觉不存在。感觉就像心的投影、或镜中的像,似有实无。如果我们以为它是真的,就会产生执着、贪恋,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怕失去/想要更多,本性被欲望奴役——烦恼和苦。

佛法解决人的烦恼,而烦恼由心生,所以佛法的范畴是人心(根源)、而不是人的行为准则(表象)。

有贪恋,就会有“喜欢”“讨厌”,也就是二元对立。般若,教我们从“超越二元对立”,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降服自己的贪心、“喜欢-讨厌”,随顺当下的情况,该干嘛就干嘛。

从感受中抽离,并不是做一个无喜无悲的木头人,而是明白感受的实相——一切都是自心生起的幻影,从而心不再滞留于感官觉受。高兴、悲伤、遗憾等等情绪可能依然还有,只是我不会一直沉浸其中了;甚至等到能够领悟“诸法无生”的时候——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但不会因“有我/我相”而起烦恼。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们今生所有认识的人根本就是重聚。

只不过形态及角色已经不同,但那份感觉应该一样。

其实没有什么是舍不得,这些道理好简单,偏偏无人认同。

又或者是认同,但难以接受…..

Handsome轻心 (作者)

A今生可能暗恋一个女生,甚至乎非常爱这个女人,虽然尽管今世不能共谐连理,但A认为来世不会一起吗?

今世A之所以不能跟该女生一起,A就要问一问自己过去做了什么?

重点是A非常喜欢这个女生,为什么这个女人偏偏嫁给另一个男人?

A要去尝试感受一下为什么如此对该女生好,而这个女生亦知道,但为什么偏偏不选择A?

当然有人说只要女生喜欢A就可以一起,如果真如此,那为什么A喜欢女生,女生又不跟A一起?

单方面喜欢就能一起吗?

双方面喜欢就能一起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由此可见,双方喜欢都未必会一起,究竟欠缺什么?如果这个因素叫缘份,缘份是怎样创造出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单方面的心可以创造双方缘份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A B两人同时向C造缘份,C来生会选择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没有记错,世上并不只得三人,如果A B同时间亦而CDE造缘份,结局又会怎样?

Handsome轻心 (作者)

FG亦可以对AB造缘份,交叉喜欢,究竟最后来生他们会跟谁变成夫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假设我喜欢A,但是有FGH对我好,但是我只是喜欢A,A不喜欢我,来生又会怎样?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两个人能结婚,牵涉的缘份,多如天上繁星,因为这个人会睡在你身边几十年,这件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静若水

佛法超越科学、道德、人伦等等,是一种驾驭二元对立的离相智慧。喜欢还是排斥只是黏附取态不同,而佛法粉碎一切观点。

静若水

最近深刻体会到中道、般若波罗蜜多,粉碎二元相对的轻松自在。苦在于“攀附滞留”观点,在于强求世事顺应自己心意发生。当不再攀附’滞留,便可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了。一切都好,没有什么不好。心圆满则一切圆满。

也可以

对于证悟的人来讲,时时在空性当中,所谓“中道”是不是完全多余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也可以

什么是证语,等待阁下证语再说,此刻言之过早。

什么是空性,请尝试分享。

也可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不知道什么是证悟,只是觉得你说的中道和中观好像差不多的意思,然后想起一个多年修佛的人说的,中观只是个非必要的工具,对于证悟的人,没有两端,不需要中观这个工具,我挺认同。可能我理解错误,中道和中观意思不一样?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也可以

中观、中道、般若波罗蜜多、中庸之道,完全是同一件事。

证悟,两个字不要神格化,不要以为高不可攀。

你是BB仔出世的时候要人抱,一岁左右,可以尝试两手两脚在地上爬,三岁左右你懂了两脚行路…..

这些全部都是亲身证实的领悟过程,由此可见,证悟有无数的层次,听得懂吗?

一件事或者一个波折,令我们茅塞顿开,知道了真相,往后就很自然面对,这个已经是其中一个证悟。

佛陀代表大彻大悟的意思,叫“觉”,这个证悟达到至极。

去到什么程度能够契入中道?你做到就会知道,这种提问其实没有意义。

例如你清楚知道天下间的落雨,本来属于中性,你今天想去沙滩游水,你当然不想下雨,但是对于一些耕种农作物的地方,适当的雨水可以滋润谷物。

你明白了以这个道理,已经属于明白什么叫中性,自然懂得中庸之道去面对雨水。

但真正完全契入中道的状态是怎样?佛法称其为“无生法忍”,不是可以谈论出来。

学佛人道面对70年人生,这是个必修课程,冇得逃避,这个是解脱的核心,叫“般若波罗蜜多”。

P.S 你能说出当天三岁时候学到行路的感觉吗?根本无办法演绎,做到就是做到,叫“证悟”。

消化一下我这段说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