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区
《轻心说梦话》
博士生:“为何今天会下雨,昨日不是报道阳光普照吗?”
天文台主任:“天气不是跟着天气预报而变化。”
博士生:“…… ”
~~~~~~~~~~~~~~~~~~~~~~~~~~~~~~~~~~~~~~
警察:“为何叫你不要逃,却仍然要逃?”
匪徒:“我是犯法,不会跟法律走。”
警察:“…… ”
~~~~~~~~~~~~~~~~~~~~~~~~~~~~~~~~~~~~~~
医生:“为何医学教导从无提及这种病情?不合情理。”
医生顾问:“病情不是依照医学而生,体质不同,病情各异”。
医生:“…… ”
~~~~~~~~~~~~~~~~~~~~~~~~~~~~~~~~~~~~~~~~
学者:“为何佛经从无提及这种事?”
修行人:“事情不是依照佛经有,烦恼皆因坚持有”。
学者:“佛经提及就代表佛陀所说。”
修行人:“学者认为理解的,是否等同佛陀所悟的”?
学者:“我是学佛,不是学者!”
修行人:“把佛经文字逐一拆解,并以世间所定立的逻辑、思辩、论证、历史、文化背景作前提,再凭各人不同内心观念,把经文、僧侣理念作辩证及讨论,无法连结于生活而操作,不切实际,纸上谈兵,这不是“学者身份”又是什么?
学者:“我懂佛经系统,随时可引经据典,有迹可寻,如果不懂这些知识又算学佛吗?”
修行人:“描述某地旅游风光及交通,便代表去过当地旅行吗?”
学者:“旅行之后代表懂得旅游风光及交通吗?”
修行人:“未去过当地旅游,如何确定当地的风光及交通?”
学者:“资讯发达,可从任何渠道找出当地旅游风光及交通资料。”
修行人:“以讹传讹,凭耳朵做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者:“A君所体验的旅游风光,代表B所体验吗?”
修行人:“不知道,因为我是C”。
学者:“既然不知,亦即意味两人所表达的旅游风光可能不同。如此一来,各人旅行的体验有什么意义?”
修行人:“旅游风光只会对该人自己内心有意义,对别人只是分享体验,并无意义。”
学者:“表达当地交通方法也没有意义吗?”
修行人:“旅行不是军训及打仗,各人必须依足各人预设交通方法及路线吗?”
学者:“交通方法也具参考价值!”
修行人:“A君跟旅行团,从来不研究交通路线。B君自由行,主要选择用公共汽车,然后露宿街头。AB两人也正在旅行,同样非常享受。”
学者:“我依照《巴利三藏》,全部是佛陀所说!”
修行人:“我以中道为师,超越任何设定,违背中道之原埋,全部也不是佛说。”
学者:“你说《巴利三藏》是假?”
修行人:“我说中道是世间原貌。在佛经可以找出零碎线索,但证道的是人,不是佛经。记录佛经的是人、翻译佛经的是人,不可将人的言论照单全收,而是要将线索进行亲身落实生活,验证真相,误解佛经如何称得上是佛说?”
学者:“你不是圣弟子。”
修行人:“我是求觉修行人,一切以效果为依归,凡使我内心产生极端的套路,马上起戒调整,以“prāti-mokṣa波罗提木叉”为师,以中道切入来“告别解脱”。
学者:“你的北传佛经是虚构的,我是南传原始佛典,你开心便是,各走各路吧!”
修行人:“百川大海,殊途同归,觉是中道,中道何分南北?因为偏激,所以才坚持个人观念为真,这是不明中道的呈现,不明中道代表不明佛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发言只是呈现(我执)而已,围观者只会盲盲入火坑,最后同归于尽”。
未有释迦牟尼佛前有什么佛?
未有《巴利三藏》前有什么佛经?
学者:“什么是修行人?”
修行人;“将佛经的义理加入逻辑、思辩、论证、历史、文化背景,配以各人言论,作出理性思考,再套入日常生活去验证得出结果作准才奉行,一切以务实及正面效果作为依归,并将体验出正向结果后,融会贯通面对日常生活调整,此类人属于修行人。
如果学佛学到欠缺智慧,待人接物充满菱角,喜怒无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这就是用“不如法”的观念去捆绑身心产生的代价,所谓“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他朝能否成道没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条受苦之路,不修也罢。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由于并未将所知道的言教落实生活,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在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上毫无増长。
一个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观念去生活,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修行人跟任何宗教、教派并无抵触,重点是一切以“实际效果为主”,必须用行为做出来。
简单说,佛学、佛教都不是以实际后果为准,唯有将吸收到的“言教连结于生活”,才能成就“佛法”,否则一切也沦为纸上谈兵、纸上悟道。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兔角。
~《六祖坛经》
佛法是存在生活中,不可能离开生活而去寻求觉悟。
离开生活领域去寻求菩提,犹如在白兔身上找角一样,永远找不到。
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可以敢作敢为,把真理内化,呈现于语默动静之间,何需疯狂使劲在《经藏》之中找“证据”,这种“证据”想证明什么?证明了自心放弃治疗,最后就只有“验尸”,看看法医怎样验尸就知道了!
谁知道学佛目的是为了“治疗”,不是“制作验尸报告”,一个不懂得面对人生,脱离现实的人,只管沉沦在经文字眼,这种酒肉行尸的表现,体现了欠缺“正见、正信”的情况。
学者:“痴人说梦话,ByeBye,后会无期!”
修行人:“梦中说梦两重虚,有缘必会。”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手机早上八时闹钟响起,原来南柯一梦啊!端午节仍然上班去,继续捱世界!
~轻心
《轻心肺腑之言》
评论区
完全
轻心大哥端午安康!
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人:“我说中道是世间原貌。在佛经可以找出零碎线索,但证道的是人,不是佛经。记录佛经的是人、翻译佛经的是人,不可将人的言论照单全收,而是要将线索进行亲身落实生活,验证真相,误解佛经如何称得上是佛说?”
似是故人来
轻心大哥端午节快乐,祝您和家人幸福安康!
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肺腑之言》
《轻心肺腑之言》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06.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人:“百川大海,殊途同归,觉是中道,中道何分南北?因为偏激,所以才坚持个人观念为真,这是不明中道的呈现,不明中道代表不明佛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发言只是呈现(我执)而已,围观者只会盲盲入火坑,最后同归于尽”。
未有释迦牟尼佛前有什么佛?
未有《巴利三藏》前有什么佛经?
美莉娅姆
这几个形容很贴切了~天气不会因天气预报而变化,病情不会因医学而生,事情也不是因为佛经才有。修行人不执着于一切形式。任何资料文字可做参考,但是不会视之为绝对的金科玉律,一切以效果为依归。学佛其实并不是在学种种条条框框,而是学会调整自心,转变过去偏离中道的思维,懂得在生活中灵活变通,应变化情况处理。如果只是固守眼前所得的资料,执着于过去的文字,就是读死书了,教条主义,很容易走偏。
君君gungun
先入为主的依照典据,和把自心局限于纸上谈兵,对于个人的旅行风光没有帮助。以效果为依归,实时察觉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做出调整,[开心]很需要智慧来应对呢。谢谢轻心大哥的布施,端午安康[赞同]。
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描淡写已圈出其中两段说话已经是二边之见,设定“最适合埸景”,并强调没有之一,潜台词说是“唯一”。
这个人设定的唯一,正正告诉出自己乃不明白“不同才智便适合不同渠道,只滞留于自心之坚持唯一,这就是坚持“我见””。
带着“我见”的思维又如何迈向“离欲阿罗汉”,明显偏离“中道”,偏离中道已经代表不明佛法。
医生做手术期间需不需要去查医学书籍找证据?
警察捉贼的时候需不需要查法律书籍?
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懂得灵活变通,属于一个学者,完全谈不上修行,纸上谈兵,自我陶醉于幻想,又再证明“披着佛教旗号的乔装”铁证也,要反省反省,不要“妄传”。
[捂嘴][捂嘴][捂嘴][捂嘴][捂嘴][捂嘴][捂嘴]
清珠
小时候,老师总会提醒大家不要读死书,原来修行也是一样的,如果修行成为执着,和贪嗔痴又有什么区别,过去现在的高僧大德圣贤佛菩萨们发心是为了让我们解脱,而不是为法所縛,努力实践自己的领悟,感恩轻心哥哥的引导[拜托]祝轻心哥哥端午安康,阖家欢乐[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节录自《六祖坛经》
内涵:人心迷惑时读诵完《法华经》之后,能清楚明白,今后诵与不诵也是一样清楚明白,法华就于该人心“成就法华”了,不是心外的一个法华了。
如果“诵经之后长久不明”,不了解个中道理,只执着地把一卷又一卷文字来背出,这念心就由于执着,滞留二元相对,不明“中道”,此情况就像仇家一样,滞留于自心投映之二元“作对”之中团团转,爱恨交缠、纠缠不清,始终无法契入“世间原貌~(实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可以敢作敢为,把真理内化,呈现于语默动静之间,何需疯狂使劲在《经藏》之中找“证据”,这种“证据”想证明什么?证明了自心放弃治疗,最后就只有“验尸”,看看法医怎样验尸,就知道了!
谁知道学佛目的是为了“治疗”,不是“制作验尸报告”,一个不懂得面对人生,脱离现实的人,只管沉沦在经文字眼,这种酒肉行尸的表现,体现了欠缺“正见、正信”的情况。
静若水
中道是世间原貌。证道的是人,不是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