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很多佛教徒都只说世间很苦,但何曾了解过制造苦的原因是什么?
世间不苦,世间不存在客观的苦,感受苦的是人心。正等于“释迦牟尼佛”摆脱的并不是世间的苦,而是摆脱了“悉达多内心的执着”。潜台词是说~“内心无执,世间无苦”,苦是心执而来。
此话何解?
- 世间运作满足了“诸行无常”,人类却不知道世间无常背后是“人心无常所推动”,因此满足不了“人心多变却追求世事永恒”,所以苦。
- 世间运作满足了“诸法无我”,人类却不知道世事并无自主性,一切也是“人心自作自受”,愚昧地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外间,因此满足不了事与愿违,所以苦。
- 世间运作满足了“涅槃寂静”,人类却不知道世事本质“平等、中性、无二元”,一切也是“人心分别”,因此满足不了内心数之不尽的“观念、立场、取态”,导致内心七上八落、患得患失,所以苦。
由于不明世间的三种真相,结果时至今日有些人沦落到不断推广“禁欲、单身、贞洁、女德、弟子规、烧香、烧纸钱、建寺庙、拣饮择食、买物放生、诵经、祈福、破灾难、是非对错、真假经文”,谁知道这是不单止扯不上佛法半丝关系,更是不折不扣的“外道”,这只是顺应人类的个别舒适感,并且因人而异,属于“人伦”范畴,如果把人伦界定为真理,目的寻找修行存在感,这就是“迷信”。
“外道”并非指什么邪魔歪道,而是指黏附了“心外”之事,而忘记一切也只是自心的投影。这就好比对银幕投影难以忘怀或耿耿于怀,却忘记关闭投影机便什么也没有,并不知道“投影机”才是根源,故此,不愿离开电影院,这就是生死轮回不息的原因。
“中道”是佛法核心,不会坚持于“观点、立场、取态”,举凡被感知而产生的任何感受也属于表象,佛法用语称其为“相”。
秉持以“中道生活”的人,并不在乎表象出现了什么或经历了什么,只会关注“起心动念”如何及所构成的后果。
中道有别于任何宗教及学说的表达,它是舍离一切观念与立场的坚持,不难发现世上宗教也有既定立场,但是中道却没有。
中道就汉传佛法所指的“离相a-prati-ṣthita lakṣana”,达致彻底的离相,这个就是佛。
即汉传佛法家传户晓的《金刚经》的其中一句话:“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可以想想……
问:人的“烦恼”是来自“满意”吗?
答:不是。人的烦恼是来自“得不到满意”。
假设:
一、“满意”的时候不烦恼。
二、“得不到满意”的时候就烦恼。
线索出来了!大概得到推论……
要达到真正“永恒不烦恼”,可能就要“舍离满意”的观念,而不是“坚持满意”本身,因为潜台词“满意的镜像就是存在不满意”,读者听得懂吗?
因此……
- 中道并不是黏附“禁止快乐”。
- 中道并不是黏附“追求痛苦”。
- 中道并不是黏附“不知不觉”。
- 中道并不是黏附“二元极端”。
(按:中道“梵语:madhyamā-mārga”或“巴利语:majjhimā paṭipadā”)
无论以“断除快乐”还是“寻找快乐”方式,其潜台词也是存在执着,烦恼是必然的,因为“依靠黏附外界来满足自心,始终也是遗憾”。世上不曾存在客观的“称心满意”,过去没有、当下没有、将来也没有。
为了“止息苦恼”,达到真正永恒快乐,就必须从“坚持观念的感觉中舍离”,这就是为什么以“中道”切入修行的原因。因为这是在明白世事真相下所产生的一种“理智运作”,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此乃真正灭苦的方法,而不是沉沦于痛苦之中耿耿于怀。
(按:依照中道之教理,所谓八苦,只是人类八种执着的呈现~八执。诸法无我,世间不曾存在客观的苦乐)
无论佛教任何宗派,若掌握不了什么叫“中道”,基本上已经谈不上佛法可言。尽管可能表达不妥善,笔者大概已将“中道”切入修行的原因描绘了一个“雏形”,这种方式是一套学习摆脱“二元对立、观点、立场、取态”的套路。
最后,将一段经文节录作为结尾,可供读者参阅……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
迦旃延!正观集灭,则不落有无二边。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节录自《杂阿含经262经》
以上经文一点也不复杂,经文核心就是说:“舍离对观点的坚持而面对人生”。
佛法并不复杂,而是人心把信息复杂化,导致老鼠拉龟,没法子把所知的道理落实生活,又怎样修行?
如果找不出核心,无法提纲挈领地找出大方向,可能一生也没有办法止息苦因。
止息苦的方法就是“舍离对观点的坚持而面对人生”,一切技巧也是为了此目的,再无其他。
重点是有无人相信及掌握这个方法…….共勉之。
P.S 今次的文章就是要破除人人以为世间本质就很苦,这个心态错到不得了。佛陀是说出人心有八执,执迷不悟,所以才感觉苦,从来都没有一个苦待人类承受,千万不要扭曲佛陀的言教,不明“无常、无我、空”,才会“苦”啊!
~轻心
《解脱的秘密》
《解脱的秘密》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21.html
评论区
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此,享受快乐无错,错的是失去快乐后对快乐的那一份感觉依依不舍。排斥一个观点也表面对与其相反的观点的贪求。这叫二元对立。比如排斥食肉也就意味着贪求食素。排斥"享受快乐生活"也意味着贪求"苦行"。烦恼由此而生,要想消除烦恼就要对这两种相反的观点"不取不舍"。受教了[大笑]
Handsome轻心 (作者)
问:人的“烦恼”是来自“满意”吗?
答:不是。人的烦恼是来自“得不到满意”。
假设:
一、“满意”的时候不烦恼。
二、“得不到满意”的时候就烦恼。
线索出来了!大概得到推论……
要达到真正“永恒不烦恼”,可能就要“舍离满意”的观念,而不是“坚持满意”本身,因为潜台词“满意的镜像就是存在不满意”。
美莉娅姆
确实,没有客观的苦乐,苦乐只是内心攀附观念升起的感受而已。人往往因为满意,满足的感觉而升起快乐,若内心坚持某件事达成或是某个观点让自己满意,就意味着当遇到与之相反的情况的时候就会不满意,烦恼就此升起。一切都只是内心缔造的感觉,全属主观,当放下对满意的观念的坚持同时也就舍去了对不满意的观念的攀附,心绪不会因是否满意而起伏不定了。
Zen
写得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很多佛教徒都只说世间很苦,但何曾了解过制造苦的原因是什么?
世间不苦,世间不存在客观的苦,感受苦的是人心。正等于“释迦牟尼佛”摆脱的并不是世间的苦,而是摆脱了“悉达多内心的执着”。
潜台词是说~“内心无执,世间无苦”,苦是心执而来,此话何解?
世间运作满足了“诸行无常”,人类却不知道世间无常背后是“人心无常所推动”,因此满足不了“人心多变却追求世事永恒”,所以苦。
世间运作满足了“诸法无我”,人类却不知道世事并无自主性,一切也是“人心自作自受”,愚昧地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外间,因此满足不了事与愿违,所以苦。
世间运作满足了“涅盘寂静”,人类却不知道世事本质“平等、中性、无二元”,一切也是“人心分别”,因此满足不了内心数之不尽的“观念、立场、取态”,导致内心七上八落、患得患失,所以苦。
由于不明世间的三种真相,结果时至今日有些人沦落到不断推广“禁欲、单身、贞洁、女德、弟子规、烧香、烧纸钱、建寺庙、拣饮择食、买物放生、诵经、祈福、破灾难、是非对错、真假经文”,谁知道这是不单止扯不上佛法半丝关系,更是不折不扣的“外道”,这只是顺应人类的个别舒适感,并且因人而异,属于“人伦”范畴,如果把人伦界定为真理,目的寻找修行存在感,这就是“迷信”。
美莉娅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拜托] 从三法印出发,阐释了世人不明世间真相,因而掉入个人观念感觉的陷阱,执着于满足内心缔造的观念感觉。是执着引发苦,并不是世间真的苦。所谓八苦其实都不是客观的,只是八种活动现象,本身是空性的,人心有执着,认定八种现象是不好的,所以产生不满意排斥,一旦遇到,就会觉得好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美莉娅姆
就是这样!good!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美莉娅姆
如果界定世间本质很苦,如此一来,岂不是释迦牟尼佛否定这个地球?岂不是佛陀着相?五浊恶世是说我们的人心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PS.今次的文章就是要破除人人以为本质就很苦,这个心态错到不得了。
佛陀是说出人心有八执,执迷不悟,所以才感觉苦,从来都没有一个苦待人类承受,千万不要扭曲佛陀的言教,不明“无常、无我、空”,才会“苦”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学佛应该可以笑口常开,并不是苦口苦面的消极者,如果经常将痛苦挂在嘴边,最后这种人不会有什么成就。
先撇除修行,这种苦口苦面的人在事业上都难以发展,因为过分消极,其实已经违背中道,试问世上有那一个老板喜欢这样的员工?
杨柳岸晓风残月
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根源深处其实还是那一份"我的主观感觉在作怪",是自己的观念使自己陷入"这个好,这个不好",得到了不知满足,失去了便愤怒伤心,苦的不是境遇而是执着于我的感觉而捆绑自己。
杨柳岸晓风残月
"照见五蕴皆空" 自然就"度一切苦厄"啦
世事运作的原因就是众多人心因执着在不断推动,因为人心变化无常,所以世事变化无常,不是单个人能控制的。这是最简单明了的真相,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把自己看的过高,误以为自己能控制事情发展,这是很没逻辑的想法。[拜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提醒自己,每件事都是众多人心一起推动运作的,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放低自己,契入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