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解脱的秘密》
尽管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人物,但谁可保证其弟子完全百分百理解他的言教?后世人把其言教辑录成“经sutra”,如果世人“理解错误、翻译落差”,更因时代转变“印刷错误”,这样辗转流传,后果可会怎样?
如今现代人所获之佛经主要为巴利文或汉文,不论古今,只要有人稍为误解,足可以把言教扭曲得面目全非。
才智不同、经历不同、观点角度不同,促使各门派各自“坚持个人观点角度来解读经文”,因此产生各种理解是必然的。
事情没有矛盾,只是人心观念矛盾,学佛并非肯定或否定观念,而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
真理并无形态,任何方式也无法将其描述透彻,为方便理解,强名以“中道”二字标示难以言传的真理。
金刚经:“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真理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不必将真理复杂化,包括这句话本身。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现代语简称“离相”。
真理是可使人类如实地“观察、发现、证悟”世事的原貌乃“无常、无我、空、无生”。因此“真理必然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而这句话更已道尽修行是修什么,镜像反映来说“邪见必然是黏附对观念的坚持”,这是轮回之源,反之,便可解脱。
复杂吗?明白了道理就不复杂,明白之后就是如何磨练出对舍离对观念的坚持而已,修行意义就只是为这一点。
故此,必须紧记佛陀四十多年的教法,只是教人学习舍离对观念的坚持,必以“中道”之理贯穿所有言论,反之,阁下所学的根本不是佛法,而是“外道”。
百年归老,回头一望,无论阁下所言、所行、所想是对是错,如果只是为了“观念的坚持”,这已经是完全违背佛法,偏离中道,进入下一次轮回是理所当然的因果报应。
问:如何界定是否“坚持观念的人”?
答:与其遇上问题使劲地在“经藏”之中狂找答案,倒不如问心,唯心是问。
- 坚持观念代表执着,
- 执着的人容易烦恼。
由此可见,常行审视自心是否容易烦恼出现,已经可以知道修为,遇上问题必须马上“反观自心”,如实地观察内心的思路会否偏离“中道”,而不是歇斯底里失控地把《经文》如康熙字典般搜索一次。
所有的烦恼也在生活,实际一点好吗?遇上波折、不如意,只需要用智慧,而不是到《藏经》找证据,而是要做到内心不再有耿耿于怀,要做到问心无愧,再没有半点遗憾。
经文不会让人类得到真正答案,因为经文只是零碎的片段线索,解决问题的是人心。
不需要将佛经绑在背上,而是要将自己的心由“迷惑”转化成“智慧”面对人生。
否则无论阁下把任何佛教的名词解释得如何淋漓尽致,仍然属精神病状态,佛法称其为“愚痴moha”。
人的烦恼在生活,人的烦恼不在经文,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
人的觉醒在生活,人的觉醒不在经文,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
脱离日常生活已无法建立中道,离开中道生活便谈不上佛法。
换言之……
- 真理必然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
- 邪见必然是黏附对观念的坚持。
“舍离对观念的坚持”就是解脱轮回的秘密。
求觉之仕,应常行审视自心,如果连以上道理也一头雾水,又如何谈得上皈依觉?
~轻心
《轻心肺腑之言》
《轻心肺腑之言》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06.html
《轻心说梦话》
《轻心说梦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17.html

评论区
杨柳岸晓风残月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君君gungun
日常刷轻心大哥的文章,给心洗澡。
东靖
如果一个人只是学习坚持观念。他跑到荒无人烟的地。他依然是坚持观念。坚持一切观念不舍,只能说明他是学习执着。
如果一个人学习舍离对于观念的坚持。他在喧闹的闹市区。他依然是舍离对于观念的坚持。舍离对于一切观念的坚持。才是行于中道智慧。
人的生活离不了起心动念。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所以重要的是觉。不是找一个地方更方便好的起心动念。
故说修行在生活。不离于生活。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
Handsome轻心 (作者)
问:如何界定是“坚持观念的人”?
答:与其遇上问题使劲地在“经藏”之中狂找答案,倒不如问心,唯心是问。
坚持观念代表执着,
执着的人容易烦恼。
由此可见,常行审视自身是否容易烦恼出现,已经可以知道修为,遇上问题必须马上“反观自心”,如实地观察内心的思路会否偏离“中道”,而不是歇斯底里失控地把《经文》如康熙字典地搜索一次。
人的烦恼在生活,人的烦恼不在经文,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
人的觉醒在生活,人的觉醒不在经文,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
脱离日常生活已无法建立中道,离开中道生活便谈不上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肺腑之言》
《轻心肺腑之言》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06.html
《轻心说梦话》
《轻心说梦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1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有的烦恼也在生活,实际一点好吗?遇上波折、不如意,只需要用智慧,而不是到《藏经》找证据,而是要做到内心不再有耿耿于怀,要做到问心无愧,再没有半点遗憾。
经文不会让人类得到真正答案,因为经文只是零碎的片段线索,解决问题的是人心。
不需要将佛经绑在背上,而是要将自己的心由“迷惑”转化成“智慧”面对人生。
否则无论阁下把任何佛教的名词解释得如何淋漓尽致,仍然属精神病状态,佛法称其为“愚痴moha”。
砧板猪
坚持观念代表执着,执着只会带来烦恼。佛陀从不为世间另定基准,只是教人学习舍离对观念的坚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常常反观自心,是否已做到“离相”,如果还有执着,那就及时调整,秉持中道,灵活变通,用智慧面对生活。
小花花就是我呀
遇上问题必须马上反观自心,去实地观察内心思路是否偏离中道。
遇上波折、不如意,不要再外求,只需要反观自心、用自心的智慧,做到内心不再耿耿于怀、做到问心无愧、没有半点遗憾。
练习舍离对观念的坚持。
感谢布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
迦旃延!正观集灭,则不落有无二边。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节录自《杂阿含经262经》
~~~~~~~~~~~~~~~~~~~~~~~
以上经文感觉到好复杂吗?一点也不复杂。
经文内容就是说:“舍离对观点的坚持而面对人生”。
其实佛法并不复杂,而是人心把信息复杂化,导致没法子落实生活,又怎样去修行?
如果找不出要核心,无法提纲挈领找出大方向,一世都是没有办法止息苦。
止息苦的方法就是“舍离对观点的坚持而面对人生”,一切的技巧都是为了此目的,再无其他。
问题是有无人相信这个方法?
莲子清如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并不复杂,佛法的一切法门技巧都是围绕“舍离执着,回归中道”,重点是要找出这个大方向,再去不断的闻法、思考、落实。很多人一听舍离执着就觉得肯定不快乐,但看了师兄文章以来,我觉得佛法并没有任何强迫性的、反人类的观念,反而非常的符合人性、符合世间真相,世事就是无常无我的,放下执着确实可以更快乐。
静若水
真理必然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邪见必然是黏附对观念的坚持。舍离对观念的坚持就是解脱轮回的方法。常常反思自心,是否偏离“中道”,是否黏附对观念的坚持,舍离对观点的坚持而面对人生。感恩您分享。愿正法长驻,善知识长在。
莲子清如水
般若波罗蜜多(中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想要契入中道、解脱轮回,必须明白无常这个真相,锻炼自己放下种种执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