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教徒是令人讨厌吗?
先说下我个人的情况,我从小就接触到佛教,但并不是很明白真正的佛理,只是跟着家人去过很多寺庙(因为家里地处中原,离少林寺只有一个小时路程,而且附近也有好几个有名的寺庙,如中岳庙,大法王寺,小寺庙更是不计其数)。真正信佛,是从四年前开始的,去了一次法王寺回来,就开始学佛了,从庙里带回了《金刚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后来陆续的接触到净土宗,还有所谓的“邪淫”和“禁欲”这些话题,也看过南公怀瑾的部分著作。期间谈过一个女朋友,后来分手,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她觉得我信佛学偏了。而且,学佛以后我发现自己智慧增长的不多,在朋友圈里引经据典说一些问题,也会引起人反感。这也是挺令人苦恼,按理说,学佛不应该是越学越有智慧吗,人缘不应该越来越好嘛?我怎么觉得自己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样子,真的很迷茫,希望大家能提供点看法和意见,先诚心感谢大家的布施了!
二、正文区
谢邀。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好,但是如果要我分享,可以长到丝绸之路一样 ,确实笑中有泪…..唉……
学佛后的思想言行,如果不能使到自己或别人得到快乐,相反是更烦恼的,这个学佛究竟有什么意义?
佛门中人,责无旁贷,看见很多题问下的回应,令人感到难过,究竟佛弟子在末世中要成为引领痛苦众生,走向更圆满的生活,成为“狮子吼”,还是“狮子身上的寄生虫”?
笔者看见现代社会很多虔诚的佛教徒,为什么想解脱,想离苦得乐,却走向找苦来吃这条路?
更误以为自虐身心,受了苦楚就是高修为,谁知道人必须在“愉悦、稳定、安宁、寂静”之下,“悟性智慧”才能引爆?
想去求智慧,却去自虐身心,以为找苦就能得到酬勤,结果上天必应人所愿,把惩罚给予降临身上,这叫“因果”。
谁又知道修行必须让“精神状态”先得到“愉悦、稳定、安宁、寂静”,才再能“入静”,继而生起“智慧”,并非要使身心得到惩罚、刻薄。
举例说,如果人有事未处理,却走去静坐,一定心乱如麻、心神恍惚、胡思乱想。反之,处理好世事,再去静心,就能专注,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效果是马上见到的。
同样道理,我们的“身体”及“心灵”必须先处理好,才能修“功法”,心事未了,又如何入静呢!
更莫说走去自虐及刻薄身心,后果是非常严重,末学传承系统中,常常提及必须“开心渡过每一个今天”,目的就是令身心先产生安宁,才能把心至静,一个不开心,心事未了的人,是入不了静,乱又如何引发智慧去面对人生?
佛陀教人心忆念觉的言教,世人却口常念佛。
佛陀教人诵念梵音来打通气脉,世人却连着相的真义都未弄清楚,就以诚心及不执着为由,随意用任何语言,求其念诵,更硬说佛菩萨大慈大悲、神通广大,一定有效果,谁知道离相并非教人否定相啊!
佛陀教人色不异空,放下执着,世人却消极渡日,枉过一生,等死求生净土。
佛陀教人从拜佛,去拜出心中的“佛性”,世人却只懂拜“佛像”。
佛陀教人凡事不能太过度,按部就班,逐渐舍贪,世人却一刀切去禁欲。
佛陀教人觉醒,世人却去祈福。
佛陀教人慈悲、平等,世人却局限去食素,更沦为拣饮择食,非常有优越感似的,轻视肉食者,傲慢不堪,完全不知慈悲、平等内涵原是去应付人生各领域,更不知慈悲是应该面对生命,如今却沦为局限针对排斥死尸。
佛陀教“俗家人”不邪淫,目的是因应昔日印度风化罪案严重,为了减轻人类对性活动的无止境追求的攀附心,就因应时势定出戒律指引,现世人却将性活动分门别类,定作正邪,漠视人伦,设法令自己孤独终老,无伴一生,自虐身体,然后去离婚,此乃本末倒置,断章取义,令人啼笑皆非。
女生出家不愿,但出嫁又不成。
男生圣果未证,却修出性无能。
以上根本就被一班不明法理的人长期宣扬所致,辜负了佛陀的四十九年教化,迷信的佛教徒会受世人喜欢才怪,正法没有薪火相传,如来真实义又怎样不会灭亡呢?
五千年前古来道人,常提醒求道者全部先“成家立业”,有了家庭,有了事业,丰富了身心,尽了对家庭及社会的本份,才能接受“传法”,丰富了身心后,体验一些经历,才能了无牵挂,正式走上修行之路。
如今眼见佛教内无尽单身男女,东不成,西不就,两头不到岸,半天吊似的,心有挂碍,烦恼四起,又怎样修行?
很多现代迷信宗教之单身人,彷佛表现出要一穷二白,满头白髪,男似农夫,女似村姑,才算高修为似乎的。
实在其智慧却不高,待人接物充满菱角,喜怒无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这就是用“不如法”的观念,去捆绑身心产生的代价,所谓“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他朝能否成道没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条受苦之路,不修也罢。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在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上毫无増长。
一个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观念去生活,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真信、理解、行持、验证”为修行的四个阶段,缺一不可,《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有谁知道这个“信”字其实是人透过“证实出来的相信”,相信有“道”,相信“道”才是解脱烦恼,相信“道”才能解脱生死束缚,如此一来,才会好好的用功修行。
末学常借《元音老人》的某话来表达了“正受”之意义,“正受”是指入了思维系统,故此,体悟出某一法理的人,面对任何人评撃,飞机大炮指向你,也不会动摇丝毫,好比确知自己在心跳,别人是无法动摇自己这个“正受”,好比病人的痛楚,世上无法动摇其感受,这叫“真信”,由此可见,佛法上的这个“信”是由“正受”去支持,并非盲从依止,绝非“信仰”。
“正受”是应当透过由“闻~被告知、思~思维洞悉、修~融入生活”而得出的体验,目的是表达人必须亲身“从生活中验证法理”才去相信,否则尽管阁下有所得益,也只是一时三刻的受惠,因为这只是“别人验证法理的成果”而已。
说到底,必须搞清楚佛法核心究竟是什么?然后将这个法理直接在生活中“验证”,如果发觉真的有正向受惠,就要勇往直前,落实到底,勿以讹传讹,千万勿走上盲人引众,盲盲入火坑的不归路。
常有学佛人气愤地说:“哼!其他事情我可容忍,今次这样就不能!一定要反撃!”,底线未触及由时可,一被触及,即如计时炸弹,一触即发,暴跳如雷,完全失控,判若两人,其实这种自我设定底线背后,正是受了“肯定自己感觉、否定别人感觉”的“惯性思维”所操控,这叫“随缘”吗?
可借此想想自己有多随缘 ?叫“我执”,这种“二元对立”,无非执着了“我相、人相”,一相着,四相皆着,“我认为”三个字,是万恶之源、轮回之本啊!
学习随缘首步,可先“学吃亏”,大家以为容易吗?看见“我”被冤枉、中伤,看见“我”所在乎、所尊敬的人事物被攻击,能学吃亏吗?能真诚相待对方,不动一念恨意吗?
心胸广阔能容天下,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懂“学吃亏”是世上最大力量的人。
“我”被冤枉、中伤、加害,“我”所在乎、所尊敬的人事物被攻击、明明是“我”对,必须还击?其实一切只是“我”在作怪,世事“有因、有缘、有果”,今次人事物相遇之所以被误会、中伤、加害,都是“该发生”,没听错,一切都是“该发生的剧情”,无缘无故不会发生,明白吗?
若明白因缘本质,会发现世间这些“生灭、盛衰、对错、优劣、成败、得失、 荣辱”等等的现象,原来都是人所感知而创造的错觉。
题外话,谁未成功、失败过?成功、失败只是缘的活动,若能以“缘起缘灭”的思想,来代替“成败得失”的思想,这人就是处于既有“智慧”又有“福报”的状态,终必因快乐而向世间感恩。
烦恼、埋怨的人都在“结果”用力,不从“缘”下手。
举例一:迷路时只能局限去“警察”求助,不能向附近人一问吗?
举例二:病人是否应教导医生开药方来诊治,却非听从医生判断病况?
大家见到从结果或缘下手,两者差异未?人只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缘”出现,而非指定什么“结果”,反之,必弄巧成拙,害己害人。
以上这些话长篇大论,其实是一个学佛人其中应该要有的智慧,所谓智慧就必须能够运用在人生,不是口中永远说一些故弄玄虚、虚无缥缈的文言文,更甚者就将经文、言教搬字过纸,这些行径只会使佛教徒神憎鬼厌、闻风丧胆,题外话,情爱本就是凡夫的游戏,又有谁喜欢这类的所谓学佛人呢?
更莫说高调天天说禁欲了,只会令对方以为你同性恋、性无能、性冷淡,任何人都怕你啦!我曾经听过数十人说:“我一定不会选择佛教徒做终身伴侣!”
听见真的令人感到难过,佛弟子竟会沦落到如此田地,其实错的不是佛法,走偏的是人心啊!
学佛并非局限在单向式依靠、拜佛像、求佛、求外力加持,须深入经藏,理解经义,落实于日常行为,不是见寺就狂拜,误以“烧纸钱、写牌位、供灯、专选殊胜日诵经、每日越多越越好、咒语越长越殊胜”,着眼仪式,不明真义内涵,不明法理,本末倒置,这是辜负及违背了如来本意。
最后一点,学佛绝对不是学受苦,决定是学“离苦得乐”,《悉达多》行者,六年自虐苦修,冷了不穿衣,饿了不吃食物,累了不睡觉,结果皮包骨,还好见了有人弹琴唱歌说:“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必须适中。”及后马上如梦初醒,随即不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缘的你看见以上文字,有受惠就调整一下观念,否则当笑话听便说,勿令佛门蒙上不白之冤。
三、评论区
学佛并非受苦,并非离欲,修行人只会越来越快乐,待人接物更加圆融。将佛法融入生活,才是真正的运用到了。很多走偏的佛教徒,只局限于读经,拜佛……等一系列仪式化的举动,心里默默自我安慰,心静则成,实则生活如苦海,无边无际,人情寡淡,更无圆满可谈,令人非常厌恶,实在悲哀。感谢开示
每次答这种题我都想不通啊,想不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讲故事的长妈妈
真妺,你先用心咀嚼我文中每一句说话,自然会明白一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讲故事的长妈妈
我好用心回应这个问题的,写了三小时。
思路好清晰,赞叹。
文章说中现在很多佛教徒的真实情况。想想自己以前学佛学偏的时候确实挺让人讨厌的。每天吃食堂大锅饭,必定要把肉丁儿都挑出来扔掉。总是挑剔别人这个有罪那个下地狱,自己以为自己是好心提醒,其实呢,就是太过自我,非常令人讨厌。不学佛还好,学佛之后反而自视甚高。最后当然也是自作自受,人缘极差,自己也好痛苦。好在后来有缘学到正法,现在改变很多了。学佛只会令人越来越智慧、越来越自在、人缘越来越好,否则学来做什么?可惜大部分人都是走偏了。感谢作者写下这样多的文字指点迷津。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苦,修行就是想离苦得乐的,结果越修越苦,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如今佛教徒修偏了,曲解了如来本意!佛陀从来都没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是人一厢情愿的去误解!生活才是大道场,是我们修心的总检验!又有几个佛教徒过关呢!
阿弥陀佛
感恩答者用心分享~现如今佛教徒给人印象确实不佳。整个社会风气大多如此,真令人难过啊~要学习智慧来运用到人生,而不是学来一大堆仪轨,却未能明白真正佛法的内涵。
有一个道教的弟子,天天说佛教不好讨厌佛教,我很反感!
我觉得你说的对。现在所谓的坲学可能早就不是释迦摩尼的本意了。最好把佛经当哲学书来看,剔除宗教的部分。
在知乎中讲佛学见解,你是目前,我的眼界中讲的最到位的,闻思修具足,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idfix
尤其是牵涉性的课题,完全被迷信者曲解。佛陀教我们“止息贪欲”,“欲”字是指面对际遇的攀附追随,止息指离开,亦即勿滞留于被感知的束缚,叫“离相”,单说说,刻意“拒绝”一个观念原来都是欲啊!佛陀教人“不取不舍”,勿陷入于二元极端的偏见啊!
性事,就是性器官的活动,佛法上叫“触”,现代迷信者将这个欲全部局限性事领域,谁知道“不邪淫”三个字是指“不正当的性事”,并非要男人不举,我是男人,什么都敢说,就算早上没有任何性欲念,大家认为一个身体健康的男人不会勃起吗?男人不举就是清净?人性冷感,下体娈麻木,就叫得道?我真的笑到喷饭!
睡了一个晚上,尿液储存在膀胱,尿酸刺激了阴茎的海绵体,所以早上健康的男人都会勃起,无可否认这个时候身体最敏感,但这个是罪吗?声称禁欲的男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性功能」有问题,这番说话可能得罪很多人,但是我只是说出真相,真金不怕红炉火,佛法是心地法门,从未教人如此修行,只是教人不要着相,须为执心而起戒,叫“自性戒”,并非叫人去排斥生理现象,这样只会令佛法蒙上不白之冤!
这班迷信之徒,大部分性格非常孤僻,我10年来见尽无数,大部份离婚收场!这就是所谓的高修为。妙!
喜欢单身是没有罪的,但勿排斥有伴侣的人,去否认有伴侣的人,属嗔心,是三毒之一,只会令人神憎鬼厌,人人怕了这些人,以上说话,不知谁有启发?
笑笑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想请问师兄,佛陀最后在菩提树下到底是修习了什么才成佛的呢?这个可有经典依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笑笑生
破尽四相,详细参阅《金刚经》。
笑笑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何以破尽四相,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修习禅定和般若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笑笑生
首先明白什麼叫相,然後才有資格瞭解什麼叫四。
在考研自习室里一个同学在朋友圈转发看到的,权当放松身心因为的确这样。在大学里面很少有人对佛教经典感兴趣更多人们意识里都是迷信膜拜祈祷。诵经研读经书会令我身心愉悦清净有时候特别希望身边的人也能好好的品味一番通过修心少些烦恼。大多徒劳不受。听耳即过。之前的内心的想法和您大体略同但是才疏学浅无法这样智慧的全面表达谢谢您,用心回答这个问题有幸受惠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SAVE
Save,如果有兴趣接触佛教,建议千万不要上“知乎”,我在这里说话,只是因应一些现实中完全没有办法接触佛法的人。
这个地方你要小心,稍有差池,惨过入黑社会。佛教圈并不是一般的地方,是一个品流复杂的龙蛇混集之处。
可以的话,直接自己现实中找师傅。
所以请问其实所谓佛是在乎自己内心是吗?请问您的文章是有表达这个意思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风云雨月夜
所谓佛,只是放下内心对感知的滞留,说来说去都是说心。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感觉答主说得蛮对的……但是说越多越容易错……不如不说……自己管自己吧
感恩作者,受教了
文章喜欢的不得了啊,看完后感觉轻心会发光发亮,能照亮别人,光明的使者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对啊!我的爱心热情如太阳,经常成身大汗!冬天最喜欢食雪糕!晚上基本上从来不要开灯,全身光,大放光明……
请问师兄,我想转发,可以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李辉
我已经够令佛教徒讨厌,如果阁下认为这种讨厌的言论,可令别人得到正面的启发,我愿意承担后果。
李辉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师兄施法布施
如何修行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komorebi
咸鴨旦妹妹,你要我如何說起?
字句间,言语恳切,心路爽朗。受教啦
那为什么阿罗汉都离欲呢?为什么又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呢?为什么大迦叶尊者一直修头陀行呢?为什么佛要让人发愿去净土呢?学佛要了生死,不是享受,佛不是说世间的欲乐犹如刀上的蜜吗?明白离相的道理就能离一切相吗,面对死亡就有把握吗?人们连有相的佛像都不尊敬,就能尊敬自心佛性吗?还有你都看过什么佛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你尊敬的是佛像,我们行持的是般若,好明显阁下不明佛理,名副其实一个佛教徒,铁证如山。
阿罗汉的离欲不是通过禁欲来的,是修行到一定程度转换色身不需要了,就像你小时候很喜欢洋娃娃,你现在还会喜欢洋娃娃吗?就是修到更高层次了,可以掌控到这个欲望了。发愿去净土?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净土呀,契入净土是当下的事呀,你现在各种执着各种着相,你就妄想死了以后就不执着了?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你死了以后,风险是不是太大了呀~离相不是让你否定相呀,你没有相,你离什么相~真修道人会害怕死亡吗?死亡只是另外一个开始呀!
还有佛有说过“气脉”这种东西吗,什么“宝瓶气”什么的,怎么看怎么像外道。出家修行当然更殊胜吧,有心出家的人又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让他们都先成家立业?咒的道理不是我们能清楚的,楞严咒、大悲咒等都不可思议,这点我很清楚。念佛者就是等死求净土?大势至菩萨不就是一路念佛成就到如今的与观世音菩萨平齐的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老兄,建议你少说为妙,好好深入三藏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朋友,你自说自话,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正在说什么?好好有一个佛教徒变成一个修行人,这样才是最正确的方向,不要再糊涂啊!
无论如何吃肉还是不符合慈悲心的吧,它们可都是过去世的父母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一、你吃素合乎慈悲吗?
二、你知不知道你所食的菜牵涉了多少农中药杀害昆虫?
三、你坐车及所用的木器合乎慈悲吗?
四、你知不知道车轮是用橡胶所组成,亦即是砍伐树木来提炼出的橡胶,当中破坏了多少家园?杀害了多少父母?
五、建议说话用大脑,尤其是佛教徒。
难道性活动不该分正邪?那些被堕胎的胎儿都是活该?除了夫妻正淫以外,你认为什么不是邪淫?
还有“信为道德功源母”,信不就是信佛陀所说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信佛陀所说?你可曾知道佛陀所说什么?一切都是你一厢情愿的认为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谁说夫妻就可以淫?请你小心说话。
淫是古来语,代表雨水过多,过度性活动就叫淫。你说夫妇就可以性活动过多?你知道你自己说什么吗?小心造口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黎源
你怎知道佛陀没有气脉?我发觉你思路有点问题。
奈何世人只想求欢喜,不想明佛理……是以以私之喜喜佛,以私之苦苦求……众生皆苦而不自知,是以众生皆苦矣
写的太好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多少人恐怕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误解了佛陀的教导,结果越走越偏啊。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美莉娅姆
民间迷信之徒,一厢情愿,扭曲经文,自作主张,由于不明修行原理,本能反应地修以“自虐身心”来弥补内心空虚的感觉,目的是成就一份修行感。
故此,捆绑在一个苦口苦面的人生,谁知道原来智慧从来没有升华,烦恼却不依然未减,甚至更多,这就是民间佛教徒的主軸特色,如果用三字形容,曰:犯众憎。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美莉娅姆
《为什么修行要折磨自己?》
修行是否需要折磨自己?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581.html
美莉娅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应对自心起戒,止贪,而非全盘否定领域或者行为,每个人的心执不同,应有针对性的起戒。戒错了方向,抑或是完全摒弃,不仅没有增长智慧,还折磨了自己。
一切都是应该发生的?所以有人伤害了我我要忍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怎么觉得很奇怪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包煎hahaha
阁下认同因果法则吗?
包煎hahah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相信
包煎hahah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相信因果法则存在,但我还不晓得因果法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