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如果认为外来真的有一个妖魔鬼怪可以随时可伤害我们,这就是“迷信”。
“魔”並非单凭外来鬼怪侵入心灵控制思想,而是宿世以来由“执心”累积而生的“贪、嗔、痴”三毒种入“八识心田”所形成的“业障习气”,因而契合了“心执极重之具体众生”,物以类聚,外来“妖魔鬼怪”才可乘虚而入、作祟, 说到底就是“着相”。
着;指滞留。
相;指被感知。
有人說《楞严经》是偽造出來的經文,這是不負責任的發言,迷信之徒不知就裏,心術不正,就將自己的撞邪经历推卸给经文,此类迷信者该当何罪?
笔者想反问,什么才是真正佛法经文,迷信及懒散之徒打算怎样去搬出历史去解释呢?天天“找出假佛经”,但却“不懂解释真佛经”,此类人逻辑思想真值得商榷,因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楞严经》所记载的“五十阴魔”是一个“破邪诀”,五十阴魔就是“身心攀附追逐的五十种错误程式”活动,被感知牵制,“着魔”就是“着相”。
不明佛法的迷信者,经常说密咒会伤害众生,但是笔者却用上密咒去超度,当中包括梵音《楞严咒》,楞严咒是為“降伏心执~(降心)”,再简单一点说,五十阴魔就是由于“着相”而生的“五十种身心执迷感知”,这种感知会使人心下堕,曰:“魔”。
心不着相,自然没魔扰,一切呈现只因为“心中着相,偏离实相”,万物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伸延,人、天、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也只是由“众多执迷覌念而生”所凝聚的生命形态,叫“众生”。
很多人被社会着相见解误导,形成“集体着相思维”,这个思维形成了每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叫“邪见”。观念加深“潜意识”的暗示作用,又因“业力”,自然就容易感召过去跟自己有缘的“怨亲债主”的讯息干扰,种种因素之下,身心反应亦因此而显得逐渐剧烈。
其实,所有所谓邪灵“附体”问题,最大的原因也是当时人自己“正见不足”和“意志薄弱”,同时沉醉于际遇,亦即是对任何际遇都“耿耿于怀,心胸狭窄”,容易悲观之人,最容易得到这份感受。
一个具足正见的人,一定懂得从际遇中抽离,自然意志坚定,天打雷劈,天崩地裂,泰山崩于前不变,连死也不怕的人,永远都不会有附体情况。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外无众生,“众生就是指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种种执着观点”。魔就是心执,密咒就具有“降心、住心”之力量,降伏着相心执而安住,就是“降魔”了。
佛者;觉也,离相也。
魔者;迷也,住相也。
心中有佛,滿眼是佛, 魔不关你事。
心中有魔,滿眼是魔, 佛不关你事。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以上這段经文就是《金剛經》的降魔大法。
P.S 经常说自己撞邪、撞鬼的人,应该好好自己反省,問問自己沉醉於“财、色、名、食、睡”在那一领域,就知道那一魔在困扰自己了。
《地藏经是地藏菩萨大慈悲体现。请问地藏菩萨为什么会有大愿力?》
地藏经是地藏菩萨大慈悲体现。请问地藏菩萨为什么会有大愿力?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867.html
《放下性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放下性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944.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笔者想反问,什么才是真正佛法经文,迷信及懒散之徒打算怎样去搬出历史去解释呢?天天找出“假佛经”,但却不懂“解释真佛经”,此类人逻辑思想真值得商榷,因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经常说自己撞邪、撞鬼的人,应该好好自己反省,問問自己沈醉於“财、色、名、食、睡”在那一领域,就知道那一魔在困扰自己了。
经常撞邪的人其实是自己着相太重
在下受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喵爷
欲是一种需求,五欲领域,根本无分高低,这五个领域是“俗家凡人”必须的,因为有肉身,但只要被这五欲控制,就要为「自心起戒」,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自性戒”。
人要戒的并不是五欲本身,而是“戒除被欲控制”,要“驾驭五欲”,“戒体”才会成就。
有些人很喜欢“食欲”就代表比喜欢“性欲”的人清高,全部都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百年邪说。
只要是有肉身,必定有五欲,这是人道规律,出家人另作别论,不必谈论。
一个名誉扫地的人,在社会不能立足,这就是所谓“名”。举一反三,就知道其余四个领域是什么。
一个没有性欲的人,没有条件组织家庭。没有食欲的人,代表有厌食症,准备一命呜呼,亦即所謂的“性欲、食欲”。
没有经济追求的人,做乞儿都准备要死,因为对收入无要求,这叫“财”。
不懂得调节作息的时间,这个人会百病丛生,这叫“睡”。
撇除出家人的状况,一个在家人是必须具备这五种需求,才能应付人生,否则一定处处碰钉,必为身心带来困扰,更会危害社会,造就悲剧发生。
如能“驾驭五欲”,而并非“否定五欲”,这才是真正的“离相”。
没有欲望,就会失去了人道某类领域的发展,这就是其中所谓活生生的因果。
佛法從來都不是為世間另定基準,只是教人「破執離相」。
“五戒”杀盗淫妄酒的规管并非“世尊bhagavan ”的本意,更非佛法核心。
现代有些人由于曲解佛法,断章取义,完全不知“五戒”只是五个针对“心执”而要留意调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
飛龍在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这段话解决了我长久以来内心的一个极大的疑问!太感谢了!!
石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赞!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看了答主的回答,感觉很有启发。我最近因为自身际遇而着相,甚至感觉有点入魔,睡觉啊吃饭工作甚至游戏时都会不由自主想到自身的际遇,沉醉于人生的不公和无望中,已经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可是还是那句老话,道理我都懂,可是就是走不出去,怎么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郑毅
如可以的話,描述出來,看看末學是否可以瞭解一下。
读您的回答极有收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