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温馨提示:笔者以立体化角度分享,不局限个别因素,因为只要局限着眼点,就难以探索事情整体,易造成偏见,故此不局限在宗教、对象作表达,文章内将不会有答案,有缘可看,无缘勿阅,一笑置之》
将橙皮、橙肉拆开,直至找出橙核。种子是根源,无根不成果,现将问题抽丝剥茧,直捣黄龙。
一、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将“信佛”二字的个别因素拆除,因为“不信佛、信仰其他宗教、无信仰”情况是存在的。
就会变成以下问题:
二、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将“医学生”三字的个别因素拆除,因为“不是医学生、其他领域学生、不是学生、医学领域之外”情况是存在的。
就会变成以下问题:
三、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将“小白鼠小白兔”六字的个别因素拆除,因为“不是小白鼠小白兔、其他形态生命”情况是存在的。
就会变成以下问题:
四、该如何对待杀生行为?
重点出来了,撇除特异功能、显微镜,就我们肉眼认知所理解,世上存在人类、禽畜、昆虫及植物,这四大类别存活于“陆上、水上、天空”,统称就是“生命”。特别一提,请读者放下对植物的偏见,我们人类无法跟植物沟通,不代表植物本身就没有沟通功能,所以本人仍将植物仍然放入生命以内。
什么叫杀生?
那种生命有杀生权力?
举例,森林、海洋之动物、生物,大部分皆以猎杀为生,动物与动物之间是存活弱肉强食的世界,不是A动物死,就是B动物亡,这种食物链的活动状态,纯属大自然定律,是否存在杀生点子?
是否由于人类自视为大自然界万物之灵为理由,就有权力借此为了人类这个族类的健康及繁荣,可以任意牺牲其他生命族类,这个行使权力究竟是谁赋予?
题外话,学佛者理应明白因果,应该知道万物平等、不分高低,既然如此,坚称不杀生命,却接受使用木器,谁知木是砍伐树林而来,车子的车轮,亦是由树内橡胶提炼而成,更认可田中种植蔬菜水果,用农药消灭昆虫,以上过程伤害了无数昆虫家园,这样的行为究竟又是否构成杀生?
社会法律观念认同可杀害畜牲来食,却认为不可食人,但又定立不杀濒临绝种动物的观念,前后矛盾,观念不断变化,那又是对是错呢?
部分民间佛教信众所误解指的不杀生只是喜欢食素、讨厌食肉,從表象來說只属选择性地进食~拣饮择食。
佛法所指的“慈maitra”是予安穏,“悲karunika”是解困厄,换言之,慈悲是面对生命,并非面对尸体。
由此可得出结论,食素、食肉这个表象未必跟慈悲扯上关系,重点是“心”,亦即当时的“起心动念”。
一般人所误解指的不偷盗,只是沦为不偷取不属于己之物,谁知道如果不遵守社会法律,这样已经是犯法,不犯法不代表在修行佛法,每人本来就应该奉公守法。
一般人所误解指的不邪淫,只是依经文理解作定义,谁知道在不适当的场合、乱伦、破坏社会秩序、伤害自他身心去进行性事,已属“不正当的性事~(邪淫)”,但进行“正当的性事~(正淫)”,亦不代表在修行佛法,因每人本来就应该遵守人伦之道,好比畜牲与畜牲之间交配又是否涉及邪淫罪?
以上种种举例目的是带出表象并非代表一切。但佛法而言,人所感知的都叫“相”,只是透过“六根”接触“六麈”各自执取不同观念而起的“生理、化学~(生化反应)”。
言归正传,《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已经可以引伸变成《该如何对待杀生行为?》
《六祖坛经》提及昔日“五祖弘忍法师”,用以下语话作为传法偈,正式传承“慧能”成为第六代禅宗祖师,叮嘱以此心法去广渡有情。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业,即是行为,实际是“心念活动”,活动过程中,对身心所带来的感觉产生执著者就形成“识”,称为“业识”,即是心念活动的记忆,实相是“空”的。
执着这些虚幻记忆,就会招致因果不断,心灵于幻境中流转不息,这就是“轮回”,说到底就是“心识生灭”。
佛陀说,如果明白实相,三业本空、持戒破执的道理,不再在幻境中沉醉,舍执离相至舍无可舍时,自然再无果报可受,今生完结后,再无下世,了脱轮迴,这就是不受后有的“阿罗汉arhant”。
故此,佛法只论自心离相见性,“明白无生,安忍无生”,不会在形式主义上兜兜转转,佛法“说心不说相”,如果“离心而说”,曰“外道”,必入轮回。
《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杀生与拯救是“有为法、相”,皆是幻影,诸法本无生,生灭观念只是心识生灭,生死轮回皆因着相,痛苦万千。
求觉之人何必浪费时间精神在“相”之上团团转,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亦是“着相”。
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以不断转化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
出离心,并非放弃或讨厌世间,而是指从感知出离。佛法,从来都没有“认定”或“否定”世间所出现的活动,而是超越二元对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佛法从来都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佛陀四十五年言教只是指出“实相”,也完全跟阁下秉持什么宗教、理念及接受“实相”与否无关,任何人只要攀附表相,结果就只有矛盾及苦。
外界只是一连串“中性活动~缘”,二元对立是内在的心所创造出来的错觉,不要再受“相”欺骗,一切唯心造,世上不存在“应该、不应该”,全部都是人心界定而来的幻影。
总结:
- 1)大自然生態而言;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各司其职,各安其份便是,白老鼠之死是万物生命形态的食物链,一切顺应自然。
- 2)表象而言,医学生动机是为造福人类,结果牺牲了白老鼠,白老鼠是无辜的,但却并不构成社会法律罪行。
- 3)因果而言,无可否认“老鼠本来已有被杀的因果”,但此刻透过以医学生的手去杀死,撇除了学生为了救更多的人作为杀害动机,这是了缘,因果不会错应,丝毫不差。
- 4)佛道而言,破执离相,安忍无生,直心便是。
因果一点一滴都不错,今天白老鼠死在医学生之手,是医学生蓄意的,但是并无恶意。白老鼠跟医学生有渊源,但是这个是渊源是“好缘、坏缘”都不重要,医学生亲手杀死老鼠,就是“了缘”,因果千丝万缕,今天白老鼠不死在学生的手,因缘际会都会被医学生用另一途径杀人死,因果只是一连串的“中性活动”,由心识的种子推动而来。
该来的来,该走的走。
不因祈求而有,不因不祈求而无。
不因拯救而得救,不因不救而失救。
做好本份,不住于相,平等对待一切,此乃真正的慈悲心。
佛法核心就是“浄其意”,此乃佛教信徒最难理解的部份,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叫“浄”。但偏偏民间的部分信徒,只停留于《七佛通偈》的前部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只是维持人间的安隐秩序而已。自浄其意,才是诸佛如来所教的核心,叫“佛法”。
佛法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叫“不落两边”,有很多人认为佛法无情,这是可以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认同,因为佛法直指人心,一针见血指出“实相”,人情世故只是人心界定的道德基准,各处乡村各处例。
静心想一想,就会知道原来我们人间的疾苦,全部都来自“二元对立”,人人也以为自己是造物主,创造出“应该怎样,应该那样”,更也要求外界迁就自己心意发展剧情,不明什么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佛法最难理解的环节就是破除二元对立的观念及立场,叫破“四相”,就是现代语所说的“分别心”,人人也幻想出种种对立基准,谁知道佛法不是法律,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包青天”,要研究对错基准建议到法庭。
有人主张该杀就杀、有人主张不杀,我什么都没有主张,因为我不是医学生,正等于不要问我母亲及儿子掉下水应该先救谁,这些全部是相,停留在相,就是“外道”。
佛陀不会跟人研究杀不杀,因为连佛陀都不能介入因果,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三恶道、天灾人祸,因为这个世上有因果,任何人也不可以判定因果,连佛陀说法45年也无法一一披露细节描述因果基准,因为佛法是离相,是超越因果思维,叫“般若prajna”。
最后一句,佛法只谈“明心见性,破执离相”,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因果就是因果,并不带着谈情说爱,做与不做一件事,佛法永不会给予“应该、不应该”的答案,求道人明白以上道理,自会好自为之,便有各自决定,共勉。
P.S 究竟应否杀死白老鼠?其实佛法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佛法不研究梦境桥段该怎样,梦一场,A所发的梦,跟B所发的梦有关连吗?诸法无生究竟空,唯心说有无,《心经》已经说出际遇本质乃“不生不灭”,本无生、何来死?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关注了您一阵子了!也看很多学佛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感叹学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走失。证悟不易,当自己还在考虑该不该杀生时,是否就已掉入了陷阱?
没有该与不该,一切顺其自然,不攀附,不抵触。答主答案里已经回答,实相从来没有“二元对立”,只是人心执着而分别出来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因果一点一滴都不错,今天白老鼠死在医学生之手,是医学生蓄意的,但是并无恶意。
白老鼠跟医学生有渊源,但是这个是渊源是“好缘、坏缘”都不重要,医学生亲手杀死老鼠,就是“了缘”,因果千丝万缕,今天白老鼠不死在学生的手,因缘际会都会被医学生用另一途径杀人死,因果只是一连串的“中性活动”,由心识的种子推动而来。
该来的来,该走的走。
不因拯救而得救,不因不救而失救。
不因祈求而有,不因不祈求而无。
做好本份,不住于相,平等对待一切,此乃真正的慈悲心。
佛法核心就是“浄其意”,此乃佛教信徒最难理解的部份,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叫“浄”。
但偏偏民间的部分信徒,只停留于《七佛通偈》的前部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只是维持人间的安隐秩序而已。
自浄其意,才是诸佛如来所教的核心,叫“佛法”。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能受到指正是很开心的,我会好好揣摩这段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有人主张该杀就杀、有人主张不杀,我什么都没有主张,因为我不是医学生,正等于不要问我母亲及儿子掉下水应该先救谁,这些全部是相,停留在相,就是“外道”。
佛陀不会跟人研究杀不杀,因为连佛陀都不能介因果,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三恶道、天灾人祸,因为这个世上有因果,任何人也不可以判定因果,连佛陀说法45年也无法一一披露细节描述因果基准,因为佛法是离相,是超越因果思维,叫“般若prajna”。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可是人活在世上就难免掉入是否,该不该,好不好,值不值这样的漩涡里,修行难,而且只能靠自己….还有啊,我想说一句,厉害了我的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究竟应否杀死白老鼠?其实佛法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世上没有应该如何,只有因缘发展如何,不要为际遇预设任何界定及结果,这个就是真正的“随缘”。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记住了,时刻提醒自己。感谢指点迷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佛法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叫“不落两边”,有很多人认为佛法无情,这是可以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认同,因为佛法直指人心,一针见血指出“实相”,人情世故只是人心界定的道德基准,各处乡村各处例。
静心想一想,就会知道原来我们人间的疾苦,全部都来自“二元对立”,人人也以为自己是造物主,创造出“应该怎样,应该那样”,更也要求外界迁就自己心意发展剧情,不明什么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佛法最难理解的环节就是破除二元对立的观念及立场,叫破“四相”,就是现代语所说的“分别心”,人人也幻想出种种对立基准,谁知道佛法不是法律,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包青天”,要研究对错基准建议到法庭。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还有个问题啊,比如说自己深知不能有分别心,自己也很深入经藏,也知道佛经讲的都是什么,即使这样也无法悟,那么悟是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是需要打坐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六祖坛经》:
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不要有“分别心”,是指不要着相感知,并非无判断能力。反之,明白佛理的人,更会心水非常清,可一眼关七。
所谓没有分别心,就好比我吃了甜的橙,亦喝了一口鲜榨柠檬汁,六根清清楚楚告诉甜酸之别,我更加可以选择那一种味道适合胃口,但是绝对不会产生“喜、恶”的分别。
懂得分出是非黑白,可以自行取舍决定,但是不会着相于是非黑白,至于什么叫着相,可试参考以下连结。
至于要达到降心、住心的的状态,就要万分诚意,去感召现实中善知识在身边出现,传承切入技巧~功法,当中包括可能是静坐、持咒,甚至不同的功法,甚至牵涉了呼吸,这些功法必须亲身承受,网上是无办法得到真正的传承,因为有很多技巧是必须要有师傅指导,否则易于偏离,产生负面效果。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指点这么多!受益匪浅
受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叶菩提
其实这个《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最后可以引申成《该如何面对人生?》。
人海中我是谁?人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之主,原来人人都只是萬物的一部份伸延,谁都作不了主。
大自然存在无形无相的牵引力~因果,根本不是想如何就如何,佛法用四个字来形容此状况,确实拍案叫绝~“因缘和合”,其实人人的所有思想言行全部受制于因缘,万物就是“大集体活动”机制下运作,人类是万物之活动伸延。
人的际遇并不是人为可以控制,只是大家都以为可以控制,其实全部都是痴人说梦话,佛陀用一句说话道破~诸法无我,意思就是要破除“自以为是”的执着~(我)。
以上这段话彷似简单,但其实深奥到不得了,共勉。
一叶菩提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明心,见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陈西,如果感觉末学文章及评论令阁下受惠,这就是“因缘”,全属中性,没有好坏之分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有空,可请到以下连结看评论互动,我会长期在这个课题跟人读者互动,过程很有趣味的。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我只是接触得佛法比你早,知识是你前辈而已,不必言重,我年纪不老,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年代要学佛法,确实如凤毛鳞角,是非常艰难的一回事。
如果可以細心留意,现代民间有多少公开弘法的人可以跟有心求觉的人去深入解释?大部份都是说一些表面及形式上点子。
如果要现实中寻得拥得清静传承的师傅,更加非常渺茫,末学有幸得到两位老师的传承,其中一位亦已经离开人世。
此说话并无褒贬,只是说出现时状况,总之一言难尽。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说到底就是众生的观念执着,佛教给人的印象,彷佛已沦为老人家大叔大婶的玩意,而且充满迷信色彩,其次,佛教圈内的部分人又不愿意花心机去研究经典,欠缺诚意据大多数。最后沦为一班懂得哲学的人,凭着一些哲学理念去解释佛法境界,这是最可悲的一件事。
有见及此,年青一辈的正信修行人第一件事要做的,就要将佛法的迷信印象面纱打碎,这是一个责任,迷信观念民间满布,胡说八道,难道懂得佛理的默不作声就代表高修为?
所以我的头照经常会公开,就是想给社会上的人知道懂得佛理的人并不一定是老人家玩意,可以年青力壮,不会满面皱纹,满头白发,别人问得出,如果末学懂得,一定答到你服,我每一句說話我都會為自己付上責任,斗机灵我无兴趣。
至于师兄你想我写专栏,承蒙支持,末学会尝试跟一班同修研究一下。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其次,因为知乎面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什么人都有,所以不能沉醉在宗教语言之内去发言,必须尽可能情况下客顾及全部人感受。
有时我的说话会非常刚烈,有时候又会风花雪月,尽情吐露,甚至我会用粗口,因为立心不良的滋事分子,需要我这种人去对待,马上制止,佛教圈已经是一个大染缸,非常复杂,尤其完全无规管的网上论坛。我不会跟他们谈情说爱,他们有能力就拿出来,千万不要无事生非。
骂人都有智慧及艺术,这样才是高手,现在你明白我的内心未?不要被我的有时评论吓怕,其實我好善良的,可看看我頭像的氣場,似坏人嗎?兄弟,加油!
跟着Handsome走,不会错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西
《有人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生命的短暂、无常吗?可以表达一下吗? 》
有人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生命的短暂、无常吗?可以表达一下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326.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明月,閣下是男是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OKok
师兄 请问如果无论医学生如何选择 白鼠终究会死在其手 那么不就进入了宿命论了么?业力所及 人真的没有机会主动选择么?
那我们岂不全躺在床上等着最终成佛不就好了…反正全被因缘业力安排好了 早晚会来
感谢 但我们的目的不就是靠自身修行出离么?
既然躺在床上不叫修行 这不就证明了除了宿世业力所及 今世的主动性也很重要么 并不是一切都已决定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問:请问如果无论医学生如何选择,白鼠终究会死在其手,那么不就进入了宿命论了么?
答:万象存在“因、缘、果”下运作,不是宿命。
問:业力所及人真的没有机会主动选择么?
答:万象存在“因、缘、果”下运作,不是宿命。
詳見以下連結;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凌昭,種善因、行善緣,得善果,何來宿命之有?
“因”肯定对“果”有一定程度影响力,但“緣=份”是更重要的关键,“緣=份”能决定“果”的变化。
人生上,我们不知前因,更无法改变前因,那个“因”的时期已过去,“果”未成熟出现之前,“此刻的所作所为”过程,亦即由“因”到“果”的“中间过渡期”,所发生的一切,叫“緣=份”,这过渡期对“果”的发生,有着决定性之极大影响力。
若依佛法内涵来说,其实“因缘果”内涵全部是同一件事,也叫“缘”,只是名词演绎不同,在此不必执著名词。
用“緣=份”字表达,目的令人方便理解“缘”绝非“天意”,“缘”就是“人事物的活动过程”,人虽没法完全改变“缘”,但人绝对是有“介入缘的成份”,亦即“此刻的所作所为”,与其叫“缘”,倒不如叫“份”更为贴切,叫“本份”,说得够明白未?
份是什么?就是“此刻的所作所为”,现代语叫“本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当下的所作所为就是叫“分”,亦即“缘”,对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白老鼠之死,始终都死在医学生之手,不要假设医学生没有杀白老鼠,死了就是死了,没有被捉到的白老鼠,就是“无因、无因”,因果不会错应。
好比勿假设如果今世我是女人会如何?我的因缘使我现在成为男人。
无论我如何努力,极其量我可以做变成手术,变成一个所谓的女人,此变性手术所作所为,会使我今世的“结果”会天翻地覆转变,例如我不会再跟女人结婚,这个叫不叫宿命?
例如有很多病患、伤者,就是死在医生最后的抢救途中,这就是“了缘”,因果是没有感情的力量,无形无相,丝毫不差,好比在这个回答之中,為何会出现你们几人跟我评论互动,全部都是因缘果,因缘果全属中性,并无分好坏之分。
题外话,好壞分别在于每人“感受幸福能力不同~(福报)”,这就是传说中福报的真实义,福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A食榴梿雪糕不开心,B食榴梿雪糕好开心,这就是“福报”的分别。深思此段说话。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师兄回复,但结合这段文字仍有些想不通:
因果一点一滴都不错,今天白老鼠死在医学生之手,是医学生蓄意的,但是并无恶意。白老鼠跟医学生有渊源,但是这个是渊源是“好缘、坏缘”都不重要,医学生亲手杀死老鼠,就是“了缘”,因果千丝万缕,今天白老鼠不死在学生的手,因缘际会都会被医学生用另一途径杀人死,因果只是一连串的“中性活动”,由心识的种子推动而来。
如果在“因”“缘”“果”中,“缘”起很大作用,虽然不该假设“如果医学生没杀白鼠会怎样”,但下次实验是否还可杀?如何可知白鼠的死是已有前因的“了缘”还是医学生此时在造“恶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問:如果在“因”“缘”“果”中,“缘”起很大作用,虽然不该假设“如果医学生没杀白鼠会怎样”,但下次实验是否还可杀?
答:
下次,即上次的今次。
今次,即下次的上次。
上次,即今次的下次。
這就是真正三世因果,根本同一件事。
如問下次实验是否还可杀?问当下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凌昭
問:如何可知白鼠的死是已有前因的“了缘”还是医学生此时在造“恶因”?
答:缘不善不恶,由于人生执着不同观念,导致产生不同感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顺带一提,勿以为万物于人的每天生活没有因此而死亡,你所用的木筷子,就是砍伐树木而来,伤害了无尽生命。
文章回答之所以举出这些例子,是想读者明白大自然是如此循环的生态,自然生自然死,无什么“刻意、不刻意”,狮子咬死只牛去食,仍然是自然。
阁下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仍然局限在的表象上的现象,但是并未洞悉现象之下的本质~因、缘、果。简言之,因缘果不会错应。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师兄回复。
也就是,无需执着于善恶果报,不刻意做恶,只要心怀慈悲杀了也即是杀了,不为所造恶业果报惧怕担心是么?就像虚云法师开示的:
‘真心为无价之宝,贤愚凡圣、天堂地狱、秽土净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显了真心,证自性佛。人能将种种习气断尽,则真心自显,自佛即证。’
不知理解的对不对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还有在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如果放下一切执着,不思善不思恶。那么这种状态下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无数选择呢?
比如师兄说狮子抓只牛来食,自是生命所需。但一个人面对一只羊一碗饭,可杀羊吃肉也可放羊吃饭,这两种行为难道也无分别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凌昭 就算撇除任何宗教领域,必須對「人道所定立的善恶」清清楚楚,只不过佛法特别强调必须「止恶行善」,不滞留善恶,不代表没有善恶,这段说话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得清楚。
水遇冷成冰、受热蒸发成气、空气流动成风、累积成云、云厚下雨…..循环不息,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h2o?水是以上任何身份,亦不是任何身份,所以不要滞留任何一个过程,水的身份是「空、无常」,不溜留任何身份,不代表否认每一个身份过程,佛法把这个变幻无常的过程叫“幻”,道家称它为“虚”。
虚幻就是指“存在却不实在”,本质叫“空”,人生一切际遇就是等于水的过程,《金刚经》叫它做“梦境、如幻、水泡、影子、露水、闪电”,全部过程都是“存在却不实在”,叫“相”,人所感知的都叫“相”,亦即整个人生都是相。
善恶就是感知而来,既然整个人生都是相,际遇梦一场,所以不要滞留,并非否认这个相,你打劫我,我报警拉你,无论是否能令你绳之于法,我已经尽了人道的本分,因为你打劫就是邪恶,但是最终你是否得到应得惩罚,我都不会滞留,这叫“不住于相apratisthita laksana”,不会耿耿于怀而产生任何苦恼。
一年前我被匪徒欺骗妈妈以为我被绑架,结果妈妈将五万元赎金够给贼人,这是件事真人真事,我报警结果妈妈认不出贼人様子,匪徒逃之夭夭。我失去了五万元,但是我完全没有烦恼,因为我已经顺应了人间善恶去执行人道之法律,请你用心消化我这段说话,如果阁下仍然有疑惑,将我所有的文章及评论不断看,应该可以令你有启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我今天跟你的所有说话,就是说以“般若波罗蜜多”作基础,这是佛法最深的核心部份,非常难以理解,如果不明白,不算是一个佛弟子,你用尽一切方法去参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尤其多一点是诵最后的咒语,可以开啓智慧。如果机缘成熟,我可以公开分享这个真正如法的清净梵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吃羊、吃饭在相有分别,但是本质无分别,只要有人一排斥般若,懂得的人马上会止语,因为会影响听者谤法,所以此刻如果你有疑问,我会尽心分享,但是如果排斥,我就会马上停止,这是《六祖坛经》内有提醒的。
例如佛法根本不承认有生死,你会接受吗?如果没有生死,又何来有杀生?“不生不灭”究竟说什么?今天的说话是否很深?当然深。明白就会觉得非常浅。
凌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师兄分享 在下并不排斥 希望能开启通往般若的大门 会努力修学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凌昭
有空,可请到以下连结看评论互动,我会长期在这个课题跟人读者互动,过程很有趣味的。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当一个人在思考杀不杀的时候,杀这件事已经是有了对象也已经有了,而不是超越二元。就像地上有一堆钱的时候,有的是捡和不捡,二元在肯定钱的同时已经迅速进行到下一去步了。在这种情况下,两者都有害取其轻。我想佛教有各种戒律,包括不杀生等,是在你有生可杀的前提下。我想戒律可能就是这种时候能发生它的意义。作为一个在路上人的,走路保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唐龙
不滞二元,不代表否认二元,这是人生的最大保障,详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法从来都不为世间另定基准,好似佛法越来越走近了道家思想,佛法与道家最大的分别是慈悲,可能佛法真的如轻心所说,杀死白老鼠对与錯只在乎于起心动念。我修行时常遇佛菩萨,那我就以知心友这个方式为佛菩萨作答了,我这位朋友(佛菩萨) 並非無情的存在,祂擁有著慈悲也擁有著爱,祂有一次看见我師弟把一隻螞蟻杀害,祂好似有点傷心或者可以说是傷感似的,就跟我说了一句眾间有情,很奇怪不是眾生有情,而是眾间有情,可能祂的意思是不同空间的生命都是有情的,阿彌陀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esley
慈悲不是个人情绪起落,而是离相下的言行。
Wesley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语言文字表達能力非常强,我只能以平凡人的感知跟你回应了。
一念之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读了好多遍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绝对的坏、绝对的善、绝对的恶等等,如我好他不好、他好我不好、我们都好可能另一个人又不好了、现在好可能明天又不好了,问题是你站在谁的立场或什么条件下的立场而生出【好】的观点。表象并不是一切,只是中性的因、缘、果,所以也就没有该、不该,没有标准答案,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如果有个标准答案的话,无非就是已住在我、人、众生、寿者的立场了,住在哪个立场,就会给出哪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离生灭,顺应自然,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平等心就心无去处。轻心兄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