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有的人出于善心,却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究竟结果重要还是动机重要,你们大家的标准是什么?
二、正文区
謝邀。正邪、善恶无标准,法律才有基准。
《温馨提示:此問出现于佛教板块,笔者必尝试引用一些佛法表达,再配合以最接地气的活生生事实表达,牵涉露骨例子,不必争论,戴上有色眼镜,预设结论恶意评论者,请绕道而行。此文意旨分享正邪、善恶如何定基准?與君共勉。》
一、动机、后果都重要。考虑动机,因为顾及后果。考虑后果,意味顾及动机。
二、正邪没有绝对基准,全是人心界定而來。
刀能杀人,亦能医人。
恩师遗训:
正法可邪用。
邪法可正修。
正邪、善恶,谁可固定去作基准?
《超人大战蝙蝠侠》
超人为了救地球,常都因为制止邪恶势力,同时使到闹市受到破坏。
蝙蝠侠为了警恶惩奸,常常运用私刑,打到坏人变猪头。
结果两派的粉丝势不两立,一边想超人死,一边想蝙蝠侠亡,最终超人大战蝙蝠侠!
两位英雄动机都是善良,究竟谁对谁错?根本没有结论。
《贞操与情缘》
最近有朋友私下向笔者提及“贞操”课题,涉及女生衣着必須密密实实、婚前贞操最重要,否则就是死罪,笔者看见这些言论,往往忍不住发笑,笑不合逻辑的言论实在太无知及愚昧。
一、有“处女情意结”,是对是错?
二、一菜难合众人味,每人口味都不同,为什么要研究别人的口味?
三、A君喜欢处女,B君不喜欢处女,难道不可以吗?
四、如果笔者选择女朋友,偏偏要选择不是处女, 更最喜欢“老了的而不是处女”,谁可咬我?
如果要谈论佛法,笔者每一句说话都必彬彬有礼、一丝不苟。
但如果不是想跟笔者讨论佛法,我会用最平淡、粗俗的说话跟阁下说:“别人是否处女?关我屁事!”
今时今日的社会,要求一个处子之身的老婆,只会自寻烦恼。如果我有女朋友,我应否为了女朋友是否处女,然后再决定是否共谐连理吗?
五、小小处女膜,代表女人什么内涵?
六、这种由尘世间的人,一厢情愿创作出来的界定,究竟问过大自然未?
人人活在大自然之中,天地是万物的父母,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我们作出界定的时候,有否去谘询过天地呢?
说到底去作出界定的时候,只是人类自以为是,事事以自我基准为先,这个就是佛法上所指的“我相”,此乃矛盾及烦恼的根源。
把处女膜上升到关系家族后代的智慧、品德与命运,却解释不了什么其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就任意去“认定、否定”,这叫迷信。
对错只是人心一厢情愿创出的观点玩意,世事、世情本质并没有观点对错。
贞操究竟是什么?
贞操只是一连串的界定观点而已。
女人天生的身体线条呈现S形、化妆,纤体美容,就是为了吸引別人,尤其吸引异性,这是万物造化规律,岂有对错?
女生的身体天生是诱惑者,男生是被诱惑者,一凹一凸,合乎阴阳之道,女生将能够吸引男生的因素表露出来,这只是契合大自然阴阳机制,为什么女生衣着,无缘无故要扯上贞操及命运,那就不得而知了。
各处乡各处例,古代10多岁的女生已经结婚生儿,现代香港未满16岁不能发生性行为,否则是触犯法律。
非洲部落的人,不论男女,都是赤裸身体,在他们文化观念,完全没有保守、不保守覌念界定,为什么现代的人自以为是,难道觉得身为城市人就高人一等吗?
无论读者是否接受刚才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活生生的呈现在男方的身心感观內。
恕我直言,女生可能不明白男生身心结构原理,男生要喜欢一个女生,第一关卡,其中原因就牵涉“视觉刺激”。
换句话说,一个衣着密封的女生,某程度会构成对男生吸引阻力,读者不需要去批判这个原理对错,意旨在说出情缘規律的其中真相。
并不是说女生需要暴露,而是說女生刻意将身体穿得太保守,刻意不化妆,面青口唇白,彊尸一样,潜台词就是目的想男生远离,这个科学逻辑,显而易见。有一点须注意的,“穿着不密实”不意味“穿着暴露”,否则又陷入于另一个极端。
一凹一凸的原理,亦属于阴阳,繁殖系统中要透过男方身体有性反应才能完成,此乃过程牵涉环环相扣的复杂的心理、生理、化学过程。
医学并不是笔者专业领域,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得知,男方是透过视觉,刺激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产生感觉,透过脊椎,推动血液,进入海绵体,最后使生殖器官勃起。
故此,对男方来说,第一关卡是视觉。换言之,女方如刻意将可吸引男方的因素隱藏,只是意味女方想拒绝男生靠近,除非女方想走入深山吃树皮,否则此愚昧方法,只会令所有男生逐渐远离,驱使减低组织情缘机会,此原理包括已婚夫妇。
所以究竟为什么女生要“刻意穿着密实”,那就要看当时女方秉持这种观念的动机是什么?
《着相、离相》
原来,人对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内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世间只是“中性的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如果无法令自己每一天也开心,而只有忧愁的话,人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死真能解決一切,我早就马上自我了断。
人人每天都很多烦恼及阻力,你我他一模一样,每天自有每天愁,彷佛烦恼永远解决不完,挥之不去,日日新鲜。
从修行中,我明白了世事也有阴阳造化,有黑暗必有光明,既然每天自有每天“愁”,也肯定每天自有每天“乐”。
人人一出生下来的最大使命,就是来“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万物平等,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生活,解决人生上种种障碍是人的责任,没法推卸,人人所面对的其实大同小异,谁都不比谁“好命”,谁也不比谁“歹命”,重点是谁有“智慧、勇气、能力”去面对?上天非常公平,并不会因你的眼泪而放你一马。
故此,我决定从那份苦恼的环境中,时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乐,男儿女儿也当自强,为了自强就必须不能极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个真相原来全部在我们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化红莲。
由此可见,我們就不难理解佛法为何叫“不二法门”?
简言之,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法门,亦即是觉醒的方法。
佛者,觉也。
佛法是“觉醒”的方法,是指出万象的“实相”而已,根本并非谈对错,更并非另定基准去为世间“认定”或“否定”,“对、错”只是人心的基准,并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么。
佛法“不会认定、不会否定”世间任何表象,只是借止恶行善去维持人间活动、因果作为指引去面对人生,目的是离苦得乐,却是权宜之计。
“世俗心”;这思维使人心不断在“二元对立”之中交战似的,执取一边观点却推开另一边观点,那份矛盾使内心产生冲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产生不顺眼。
称我心意就认为是对,
逆我心意就认为是错。
这种“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维属执着,这是烦恼根源。
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亦是“着相”。
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以不断转化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
“出离心”;是指“从感知中出离”,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
出离心,并非放弃或讨厌世间,而是指从感知出离。佛法,从来都没有“认定”或“否定”世间所出现的活动,而是超越二元对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佛法从来都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佛陀四十九年言教只是指出“实相”,也完全跟阁下秉持什么宗教、理念及接受“实相”与否无关,任何人只要攀附表相,结果就只有苦。
佛法上的修行,其实就是修心,扼要地说就是“思维修”,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功法、心法”就是教人认识我们这个心,去了悟人生的“实相”,用“不取不舍”的思路去面对人生,离心说道,就叫“外道”,这样就已偏离了佛法本身。
《列车的故事》
最后,笔者为有缘人送上一个《列车的故事》,作为总结分享:
记得“哈佛大学”有个讲座,笔者现将这个讲座浓缩,并用最简单表达作重新编辑,笔者可从网上找到这个讲座…..
故事开始…..
假设阁下是列车上的司机,正在驾驶一辆列车,进入分叉路前5秒,看见“左方路轨绑着3个小孩,右方路轨绑着1个小孩”,紧急制失灵,无法刹停列车, 唯一能正常操作的就是改变路轨方向,千钧一发之际,阁下会怎样做……
前提:
选择向左方行驶,会撞死3个小孩。
选择向右方行驶,会撞死1个小孩。
- 问题一、
这4个小孩阁下都不认识,但阁下有权不选择改变方向,直接让车子决定走向那一方,亦有权主动去抉择方向,无论“主动”或“被动”,一定有小孩要死亡,作为司机的阁下会怎样做? - 问题二、
右方的1个小孩是阁下的亲生儿女,阁下会怎样做?
据故事经验统计所得 :
如果4个都不是亲生儿子,有人会就会“着眼在数字”,将伤亡减到最低,故此,就会选择撞向右方1个小孩。
如果右方是亲生儿子,有人就会“着眼在亲情”,不再固及伤亡数字,故此,就会选择撞向3个小孩。
由此可见,我们作出任何观点,也都会因应各种不同处境而改变,个中根本没有对错、基准可言,世事,世情,从来都没有因决定了那一边,就完全意味比另一边好,人生无论做任何决定,当中必然附带或多或少的负面情况,并无十全十美。
一个决定并无绝对好、绝对坏,善恶、正邪亦然。犹如太极图,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这才是“实相”。
选择保护家人,是站在亲情。
选择减少伤亡,是站在数字。
怎样做都是对的,根本没有错,无论选择任何一方,动机都是无对错可言,只是后果愿不愿意承担。
人生抉择何尝不是如此?做A的抉择不代表比B好,无论作出任何的选择,今后剧情总带着一点点负面,可以做的只能尽心。
故此,世事、世情并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而且要圆满的并不是剧情本身,而是心。
以上其中道理,已经道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如果不能洞悉那份不能凭一己之力改变际遇的真相,人就只有无奈、矛盾,这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研究动机,根本是为了结果。
研究结果,根本是调整动机。
深思以上讯息,读者可能因此而领悟这个尘世间的世事、世情,从来都不会“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正即邪”,一切都是心中创作的幻影,根本没有应该、不应该,自然很多人生纠结、矛盾、埋怨、不满、苦恼都不翼而飞,烟消云散。
结论:正邪根本无基准,根本无法单看动机,单看结果去厘定善恶、正邪,无论如何设立基准,基准都会随着时空、文化背景、种族,而各有不同,勿墨守成规,否则只会自寻烦恼,制造矛盾。
如果仍然不明白以上的说话,以下的连结可能帮到阁下….共勉之。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三、评论区
感谢轻心师兄的回答。做一件事情,发心和结果都是重要的。有时候好心也会做了坏事,善恶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基准。做事情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准则去做就行!同样的,像文章里面所说处女情结的问题,也是没有对错可言的,有喜欢小白的,也有喜欢有经验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观点需求不同而已,谈不上对错,所以世上没什么一成不变的一条准则去界定什么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我的文章长期究竟说什么,希望读者一定要明白,必须要离相。
这个世界其实真的没有对错的,不要再耿耿于怀际遇,无论怎样埋怨,其实都是各为其主, 错不了多少?
谋财害命另作别论,一般不抵触法律之下,根本无办法定出错对。我用一句说话道尽,清官难审家庭事,已经可以令所有世人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对错可言,只有人心定出来的法律,勉强得到基准,至于人伦基准根本自说自话,全部都是废话,例如什么叫负心人?
一语惊醒梦中人。时代不同,角色不同,不同角度看问题,观念自然不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其实每一个国家之所以成国,治国,都是用血换取,到现代仍然一样。其余不方便说,因为有政治敏感,究竟对了什么?只能问苍天。
历史已告诉我们,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成为战争牺牲品?大家心中有数。
感恩轻心师兄如此细心认真的回答。原来所谓的好与坏、美与丑等等的观点都是人心分别界定而来,根本没有绝对标准。尤其是最近火爆的“找女友该不该是处女”这个话题,也是没有绝对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喜好,更不能因为是不是处女就把一个女生定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就行,更没必要争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细心一想,撇除了宗教的戒律提醒了“善恶注意点”、法律定义,便会发觉世上根本没有任何善恶、对错、正邪的基准,完全没有。
关公亦有对头人,曹操亦有知心友,先撇除任何宗教色彩,刘备、张飞、关羽桃园结义,基本上是黑社会的雏形,纯粹以事论事,两国相争,谁是谁非?
这么好的答案必须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河东狮口孔
记得“哈佛大学”有一个类似的讲座,现在我将这个讲座用最简单的表达重新编辑出来,阁下亦可以作网上找到这个讲座…..
假设你是高铁上的司机,正在驾驶一辆列车,进入分叉路前,左方位置绑着三个小孩,右方位置绑着一个小孩,你的紧急制失灵,无法停止车辆, 车上唯一能正常操作系统,就是改变路轨的方向,在千钧一发时刻,你会怎样做?
你选择向左方行驶,你会撞死三个小孩,你选择右方行驶,你会撞死一个小孩,这四个小孩你都不认识,你有权不选择改变方向,直接让车子决定走向那一方,亦有权主动去抉择方向,无论主动或被动,一定有小孩要死,你会怎样做?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世事空性,只因人心不同,感受了种种而做出分别,世界没有对错基准,唯有离相看待,不然烦恼必来!感谢轻心师兄
感恩輕心兄的回答。正邪、善惡無標準,標準只是心一廂情願創造出來的觀點,標準会随着时空、地點、人物、事件而不同,所以並沒有什麼標準可以界定正邪、善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慕容 先生
每个国家,各为其主,那个国家是好?其实个个都好。
在下會選擇右方向,儘量減少生命損失,救三個小孩,但無可厚非的是,另個孩子會失去了生命。怎麼選,做什麼都會有損失,可見世間並沒有絕對的善恶、正邪。在下說個例子吧,家附近有個大湖,許多人去放生,結果一個星期左右,媒體出了重磅新聞,說那個湖的水質變的很差,是由放生引起的,因為放生的魚沒幾天大部分死了,再加上天氣炎熱,腐敗的死魚把湖水污染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慕容 先生
如果右方的小孩是阁下亲生儿子,閣下仍然会选择撞向右方吗?
慕容 先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這選擇太艱難了,我想我會舍不得孩子,不會選擇撞向右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慕容 先生
换句话说….
一、如果4个都不是亲生儿子,就会“着眼在数字”,将伤亡减到最低,故此就会选择撞向右方1个小孩。
二、如果右方是亲生儿子,就会“着眼在亲情”,不再固及伤亡数字,故此就会选择撞向3个小孩。
三、由此可见,我们作出任何观点,也都会因应各种不同处境而改变,个中根本没有对错可言。
四、世事,世情,从来都没有因决定了那一边,就完全意味比另一边好。
原来人生无论做任何决定,当中必然附带负面情况,并无十全十美。
一件事情没有绝对好、绝对差,善恶、正邪亦然。
犹如太极图,白中一点黑,黑中一点白,这才是真相。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不妨换一种思维,不去想我该如何如何,因为这个应该,不应该其实就是已经给自己设立了基准,况且这个应该,不应该也都是个人基于不同的价值伦理观念作出的划分罢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基准。根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若是我,我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便是什么,之后我不会去自责,去纠结到底该如何如何。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基准,在那个当下我做出一种选择,进行一种行为,产生一种后果,就是这样,去面对。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第二种情况下,如果是我,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容不得片刻犹豫,我几乎百分之百会选择撞向三个孩子那边,因为会“着眼在亲情”。做过以后,便放下,不在滞留当时的情景和感触。因为无论做哪个选择,最终都会有一定的缺陷。正如轻心师兄所说,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犹如太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选择保护家人,是站在亲情。选择减少伤亡,是站在数字。
原来怎样做都是对的,根本没有错。
无论选择任何一方,动机都是对的,只是后果愿不愿意承担。
人生的抉择,何尝不是如此?做A的抉择不代表比B好,无论作出任何的选择,今后的剧情总带着一点点负面。
故此,世事、世情并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而且要圆满的并不是剧情本身,而是心。
向日葵 (提问者)
感谢大家互动!末学受益匪浅!
世事无对错,没有衡量的标准。这让我很震撼!
细细思维,又确实如此~
我们衡量的标准在哪里?基本上都是依据自己累积的经验,观念。
身为妈妈的我,会不自觉中,将孩子的行为标签上好的,不好的。善与恶。孩子当下是不能够理解我的~
也许你又要说,很多妈妈也是和你同样的标准的!所以你没错啊。
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经验,我们有了共识了!所以达成一致!
但~不代表这是对的!
这只能说是我们有了共识,共同的观念。
却不代表对错!
如果我认为自己对,那和我不同意见就是错了!矛盾就从此处来~~~
轻心哥哥文章极深,我还需要多看多思维。非常感恩您的耐心布施!
如果我为了救自己儿子而撞死另三个孩子,恐怕会良心不安一辈子。如果为减少伤亡而撞死自己儿子,一生也会痛不欲生。
世事如此,很难存在一个特定的标准。面对抉择也是如此,顺应我意,一定圆满吗?不顺应心意,一定过的不好吗?原来圆满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客观条件不同,取舍又不同。圆满的原来只是自己的一颗心。尽心尽力以后又放下的心。
每次读文,又有新的感悟。生活上很多纠结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一理通百事明。感谢答主
又回到文章主题,动机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突然发现,动机与结果本是一件事,一个整体,动机是其中一个缘,结果是一个果,果由千丝万缕的缘所促成。
做一件事情,尽可能考虑周全,尽可能减小带来善良动机引发的负面,把结果放低。如果真的发生,便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解决补救。既不推卸责任,也不一味去忏悔。
再次感谢轻心师兄,看得出来您的文字字都是心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一定要再次投入司机的角色,当你完全投入之后,随时会流眼泪。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世间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无奈、无能为力,所以苦,为了解脱, 必须超越这个感知,离相。
无公害小姐ali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的,摆平自己的那颗心,用平等心看世界,都是四个鲜活的生命,不因是自己儿子就去救,不因是三个孩子就去牺牲另一个孩子。确实让人眼泪流出。
世事、世情并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而且要圆满的并不是剧情本身,而是心。研究动机,根本是为了结果。研究结果,根本是调整动机。感恩哥哥及大家分享。火车的故事发人深省,没有绝对的善恶、对错,世事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自心。
感恩輕心兄和大家的互動。這個例子感受到了萬般無奈,四個孩子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選什麼,都會有損失,做了什麼選擇,後果都要面對、承擔,盡心,圓滿自己的心。此心血文極有甚深含意,還需悉心拜讀,再次感恩輕心兄
厉害厉害!佩服佩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田,你打算撞3个,还是1个?
田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想了半天想不出来…真的很难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现在倒数10秒,10….9….8……7…..6……5……4….3….2….1….撞!
人生上我们要的事情都在分叉路,其实我们作出每一个决定都不会彻底地一方面向好或向差,亦不會等待我們去拖延,听得明我的说话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执着一个结果,你是要好好活在当下驾驶好我们的列车,尽心去做。
个列车的故事根本没有结果,只能尽心全力以赴,最后所得到的只是一份感觉…….
人人一出生下来的最大使命,就是来“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万物平等,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生活,解决人生上种种障碍是人的责任,没法推卸,人人所面对的其实大同小异,谁都不比谁“好命”,谁也不比谁“歹命”
——————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感应接应相应回应世间所有的事,对事物的万般变化,不住极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安瑜
不住于相,不代表不运用这个相,大部份民间佛教徒出现悲惨的命运,就是不好好运用这个相
安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呵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谦与谦虚
你仍然未明白我的文章吗?如果你真的想把握,你只有走上修行的路,重点是你未必会愿意。
例如我这个轻心,你觉得我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我能够如此写得出这么深奥的文章?
一个人的智慧,并不是可以用文字得到,需要修炼。
我的所有文章只是给予读者一个导读,并不打算要求读者会彻底了解我的内心,因为根本来了解不了。
以上的说话其实我已经给你一个解释,最后,我再说一句,佛法所说的善恶,只是留给没有修为的人作为切入点。
明白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本身已经是善良,不需要刻意做,亦不会作恶,因为一个学习般若的人已经超越了善恶。
例如你觉得我这个人是否善良呢?是否需要别人去批判?一个人是否善良,不是世间批判出来,这一切一切只有自己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谦与谦虚
世间有法律、道路有交通规则、人间有人伦、修行有戒律,以上种种只是维系人间秩序,并不是道。
仍是一句,千万不要天真以为可以在文字学术上得到智慧上的提升,否则只是无知。
要把握运用真理,是要付出代价,例如你能够为别人牺牲吗?我现在马上回答你,有需要的时候~我愿意。
轻心不需要说谎,从来不虚伪,拥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人并不是普通人,我就是这种人,千万不要将我神格化,我只是说我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别人的人。
如果你做不到这种精神,你根本不会知道世上真理,永远都冇办法有能力去体验出这个世间的真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谦与谦虚
特别提醒你,你千万不要你任意言语之间毁谤佛法,谁告诉你没有十善?如果有心学佛,请你在现实中找师傅,千万不要说错一句话,否则后患无穷。
此刻我用前辈的身份去提醒你,轻心是有师傅的,每次求法我的动作一定五体投地,我是用身体做出来,并不是说出来,你看看我求法时那种谦卑,不是一般人做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谦与谦虚
世间的真相,并不是随便可以问出来,而是求出来、證出來,这个才是真正谦虚。
从来没有拿起一本佛经认真研究过,就任已在网上胡乱发问,知不知道那个危险度有多高?
认为离相真的可以文字说出来吗?请不要天真。
想学习真正佛法,首先必须交出真心真意,皈依三宝未啊?连这个仪式都未做,竟然想在知乎向一个陌生人了解般若波罗蜜多,知不知道你在问什么?你所问涉及佛法最高的核心,必须要获得传承,口耳相传,你才有机会得到“心法”,明白未?
如果真的有心学佛,请尽快离开知乎,这个地方只会害死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谦与谦虚
刚才长篇大论,只是道出四个字~“无相布施”,这是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诀窍,亦是《金刚经》唯一教人的具体方法。
所谓无相布施,就是“不滞留施与受的对象”,“不滞留思与受过程中的一切”,彻底完成奉献,而不执着一丝痕迹。
真正慈悲,不是建基于表象态度。
慈悲的人可能会骂。
邪恶的人可以甜言。
真正慈悲,是离相的心境才能呈现。
只要将奉献精神秉持,当进入临界点,就会知道怎样掌握“世情、出世情”,变成“思想圆融、生活圆通”,亦即所谓“色空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