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关注佛教话题有一段时间了,经常看到有“如何评价**某某人”这类提问。看似是疑问的语气,实则经常预设立场。而且,提问者也经常自称学佛,这样提问,是否符合佛法精神?
ps:请各路大神不要修改我的问题,谢谢大神们的尊重!
谢谢配合!
二、正文区
谢题主隆恩,笑着谢邀,wawawa…..hahahahaha……
《敬希注意,以下回答分成两部份,第一部份只是大胆假设,可能有更多假设的可能性,笔者并未列举出来。第二部份尝试将体验而来的佛理分享给读者,如能布施时间阅读,说不定有所启发》
第一部份:
《变态、常态》
假设一、
假设A题主认定“B君”存在“某缺点”,为了“彰显B君缺点”,故此,公开设题去“将B君评价”。
值得注意的就是“A题主个人认定的点子”,并不代表等同“大众认定”。
如果只是一心想B君受到公众审判,使B君得到“被否定”的结果後,A题主才能产生快乐,这种将快乐建立于别人“被否定”的思路,便是违反了人类本性,笔者如把此思路形容為“变态行为”也不为过。
理由如下:
一、“快乐”并非建立在别人“被否定”。
二、快乐理应建立在“精神”或“物质”的升华从而产生满足,这才是“常态行为”。
《自己快乐、自他快乐》
如果能将由“在乎自己快乐”的出发点,推展至“使别人快乐”,这种高尚推己及人的情操,那颗心已经逐渐接走近了“平等”,亦即佛法的慈悲精神。
假设二、
假设A题主并未带着“认定、否定”的前提,而只对“B君”存在疑惑,为了“解除A题主疑惑”。
故此,公开设题去“将B君评价”,动机可能是想受到公众的回答作为脑震荡,为求达到解除A题主疑惑的结果。
如果是“假设二”的处境,提问就较具意义,因为提问是为了“解除内心疑惑”,具有正面及积极建设性。
如果是属于“假设一”的处境,已经预设立场,早已“认定”及“否定”某些点子,只一心想令某人得到负面评价,这样就带着“负面及消极”成份,具有破坏性。
举例说,已经知道自己身处在“垃圾堆填区”,再刻意找垃圾來高调评价, 潜台词是要别人知道自己正在找垃圾,更要大众承认某东西是垃圾,试问此举有什么价值可言?实属已经扭曲了人类快乐本质。
《求解惑、陷阱》
1)如果问题中对某领域“并无任何附带前提”,这就代表题主对某领域视为“珍宝或垃圾”都有可能,这种提问就确实希望大众给出客观评价。
2)如果问题中涉及对某领域附带了“正面及负面前提”,这个提问就具有建设性,因为前提并未陷入一边“极端”。
3)如果问题中涉及对某领域只附带了“负面前提”,如此一来,提问就已经“不构成提问”,而是埋下了要大众认同“预设前提”的伏线,这类提问犹如陷阱,目的只会引来大众“集体否定某领域”而已,并不构成提问。
4)如果问题中涉及对某领域只附带了“负面前提”,而这个领域更加是“人”,此提问不构成提问,更加具有攻击性。
因为对一个“只具有负面前提的人”而作出评价,还有什么评价可言?这种提问是“对人不对事”,是怀着攻击性的,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回答这类问题只会中了提问者的圈套,因为只是一个陷阱。
5)如果大众明知某领域是垃圾,又再刻意去研究垃圾,高谈阔论,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这种“集体垃圾思维”,可為人类带来什么贡献?
6)找到垃圾不具意义,如果同時准备了一套完善及系统方法将“废物利用”,这样研究垃圾就具意义。反之,只是不断地将垃圾评价,浮沉于垃圾堆填区,只会反映内心充满垃圾思想,习惯成自然,思路会越来越垃圾,毫无建树可言。
7)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垃圾, 中庸照见世间美,此乃最重要的一点。
《中庸照见世间美》
智慧的人,满眼都是契机。
愚昧的人,满眼都是垃圾。
言归正传……
评价是一种活动。
活动本属“中性”。
分別只是“活动前的动机”及“活动后的后果”。
同做一件事可带着“不同动机”,更可得出“不同后果”,环环相扣、千丝万缕,难以一概而论定义为慈悲与否。
佛法精神核心是“般若波罗蜜prajna paramita ”,此乃一套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系统,无法“三言两语”表达,甚至根本无法表达~不可说。
如果勉强简单解释“般若”;就是指凡滞留一个“极端覌点”,就已经违背了佛法核心,只要违背佛法核心,就不具慈悲可言,因为“不平等”,只有明白般若才能做到真正平等,才谈得上慈悲,这个状态叫“Maitra citta maha karuni大慈大悲心”。
换句话说,不能单凭表象去界定慈悲与否,重点是“人心”。
有兴趣的读者,可各自研究《般若波罗蜜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题外话,很多朋友认为以上三部经文并非佛说,这些争论不断为佛教圈掀起了漩涡,笔者不愿置评。只想反问一句,佛法只是局限于经文吗?经文是2500前佛陀讲座的文字记录,究竟文字重要,还是该经文的内涵重要?值得深思。
第二部份:
《突破二元》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惑的佛,就好比“水和冰”的转化关系,完全同一件事,离开“水”就不会有“冰”。修行不是众生以外,再修成一个佛,佛不是高高桌子上金光闪闪的“佛像”。
修行只是将“心性转化”,修遍世上千功万法也为“转心”,将人人本有大智慧回复来成就“佛性”,佛性是从自己内心向“内寻”而非向“外找”,若修行多年,没法将内心智慧转动来应付人生,只懂沉醉体验那些“表象、对错、感应、神通、死后世界”之类跟“心性”上完全无关联的点子,代表“法轮未转”,就须忏悔反省所学所修,因为觅道人的智慧理应是凌驾于“表象际遇”之上,这是肯定的。
一般人总生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的世界,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偏侧于一边的见解”,亦即“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现象。)
恩师曾举一例,现分享给大家…..
甲说:“某人欠我钱,应该欠债还钱,但他没还给我,所以他错了。”
站表象而言,这是人伦,甚至法律上,人人理应也同意。
乙说:“某人欠我钱,应该欠债还钱,但他没还给我,所以他错了,我的烦恼是他的责任,因是他造成的。”站实相而言,就值得商榷。
人必须跳出那“言教、文字、表象”以外的框架,来洞悉其背后的奥义,以上甲乙故事内含“弦外之音”,理解如何就交由有缘人各自参悟,但无论得出任何体会,也只影响了阁下,决不会影响了他人,此乃笔者要表达的第一点。
0K!又入正题,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我错,就代表你对吗?
2)我对,就代表你错吗?
3)你对,就代表我错吗?
4)你错,就代表我对吗?
5)难道我对,你也对,不可以吗?
6)难道我错,你也错,不可以吗?
7)我荣,就代表你辱吗?
8)我辱,就代表你荣吗?
如此类推…..
如果“对错”就是“真相”的话,做“律师”理应不再有烦恼,他们不是已很清楚对错吗?
笔者曾看过一本书叫《In Spite of Innocence虽然他们是无辜的》,内容抽出了在美国其中13宗被在陪审团、检察官、警官的有意无意下,把疑犯裁断有罪而推进了“刑场伏法”的经过,疑犯被处决后,竟才查出另有冤情,判错案人已死,而这类“司法疏忽”更高达400多宗,大家听了以上一例,可有感慨?仍然认为法律就是完全100%真相吗?
人人“荣辱、得失”基准又是一样吗?
是否我见到别人“有所失”,自己才“有所得”?
你我也得到;又算得吗?
你我也失去;又算失吗?
为何终日总要瞪大双眼,依赖外界左比右较,事事将感觉“划成二分”来厘定自我“胜人一筹、低人一等”的存在价值?
修行目的是“离苦得乐”,又有谁知道其实“二分法”只能令人“得苦失乐”?
若懂得“真快乐”之道,苦恼自然消失,这是肯定的,关键是如何才懂得“真快乐”吗?
若能尝试多练习把世间“两极端二分法”的“惯性思维(迷惑)”弃掉,改以“中性”的态度来看世间现象,例如似春夏秋冬现象般中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没有好坏,纯以“一连串活动过程”角度来看待,自自然然,以这样观念改变了自己“脑里世界”,日子有功,眼中所看便会焕然一新,说不定某年某月某日,那些烦恼纠结刹那间会化于无形,这就叫“灵性思维(觉醒)”了,因为世事的本来相貌已赤裸裸呈现出来,人的“神”会越来越清,人的“心”会越来越宁静,就所谓古语的“神常清,心常静”,脑筋灵活是大跃进的,处事圆融无碍,烦恼越来越少,俗世叫“聪明”,佛法上叫“智慧”了。
不论是否修行人,也可咀嚼消化以下一段说话:
“是非对错可找宗教戒律,甚至找法律,须知道(戒律是检视修正自己身心,决非用来修正别人)。
当然,法律仍有着规范行为,稳定社会的功能。先撇除罪行,无论对错如何,概括来说,喜怒哀乐感受也都是自己一手造成,完全跟(外在世界)无关,阁人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安守本分,不但须为自己负责,更须负上全责。”
人人以为“对错、优劣”就是真相,谁知宇宙真相原来是“超然”的,是完全“凌驾对错优劣之上”,根本没有分别,完全平等,一切分别也只是“人心”。
这种“两极端二分法”只是人被表面局限而做成,“两极端二分法”就是人生烦恼的根源,更是造就“地狱、饿鬼、畜牲”无尽痛苦的根源,佛法上叫“落两边”,而宇宙真相是由始至终也“不落两边”,是完全“超乎两极端之上”。
多练习一下摆脱“两极端二分法”的惯性思维来生活,好好将以上平时“惯性思维观念”摆脱,改成“中性”角度来看待,就会转化成“灵性思维观念”,说不定此刻就可体会到因“观念”而“自在”,从苦恼中解脱出来,人人也可成为务实的“观自在行者”,我们迈向“观自在菩萨”又跨进一大步喽。
《观自在行者》
从前有一个人,他每当遇上(逆境)时总向上天流泪抱怨说:“为何会是我?”
有一次,上天竟回应说:“为何不会是你?从前你遇上(顺境)时何曾抱怨过为何是你?
现在遇上(逆境)才能使你珍惜感恩当日的(顺境),其实人人100天内也大约遇上80天顺境,只是世人不懂感恩。
何为顺境?平安度过一天就已是顺境,而所谓顺逆二境只是一种(心境),属(内心感觉),根本与外界无关,只不过世人总将某种际遇定义为顺逆,继而生起苦乐感受,其实全是一种(个人感觉),想快乐的人只须学懂将那(中性际遇)找出(感恩)之处,人就会快乐,反之,将会痛苦一生。”
以上乃上天给笔者的说话,大家可有啓發嗎?
人在“顺境”时;总是很快“忘记”,更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一切也是自己努力应得,或是理所当然而已,不会感恩。
人在“逆境”时;总是永远“牢记”,更牢记得刻骨铭心,认为一切也是外界不公平的对待,或是行衰运而已,只会抱怨。
重复一次,宇宙真相原来是“超然”的,是完全“凌驾两极端之上”,根本没有分别,完全平等,一切分别也只是“人心”。
小聪明;看到中性际遇是“福报芝麻”。
大智慧;看到中性际遇是“福报西瓜”。
调正自心观念,认清真相,人将重新走上“自在”的菩提光明之路。
在这人间,所谓大人物,只因为有大人物的活法。
在这人间,所谓小角色,只因为有小角色的活法。
人人也有不同“观”念、思“想”方式,谁也勉强不了谁。
小聪明;做成小视野、小成绩。
大智慧;做成超然视野、大成就。
最后一段说话,智慧的人懂依从“社会对错基准”来待人接物,却不被那些基准而“盲目追逐、局限”而生烦恼。
其实,一切出现也从不会错,因为他们知道有“因、缘、果”,一切也是“剧情需要”的桥段,一切也是“应了那个缘”的活动过程而已,真快乐是不需“任何外在”来填补的,一切快乐也源自于“内心”,不假外求,这叫“自在”,才能度一切苦厄,名曰“真快乐”了,盼君深思,我们一起共勉,加油。
《轻心》
P.S 一头雾水吗?细心咀嚼以上文字,就能开云雾见青天,评价?哈哈….再哈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三、评论区
但愿这篇回答,能令经常指名道姓公开批评别人的朋友,得到思维的启发。
希望有缘的朋友可以善加利用,遇上有人攻击阁下的时候,事不宜迟,马上运用这个文章作为礼物,说不定有更好的效果。
感谢轻心的回答。那么长一篇,信息量很大,满满干货。很感动,谢谢,感恩!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正他人。世事只是一场缘的互动,没有好坏,优劣,都是人心界定而来,尽心随缘,随缘尽心,自在快乐感恩过好每一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笔者的文字回应铺排,循序渐进,全部有原因……
由《变态、常态》去带出一的人的快乐本质来自什么?
再由《自己快乐、自他快乐》表达出快乐推己及人,从而走向慈悲精神。
借着《求解惑、陷阱》一文,揭穿人的动机将构成什么后果。
然后带出《中庸照见世间美》去面对人生,发现世间之美,用中庸的心体验人生真谛。
最后尝试运用《突破二元》超越逻辑、突破局限,成就《观自在行者》。
闻鸡起舞 (提问者)
轻心用心良苦,一篇文章即回答了我的问题,又带出了世事运作真相。中庸照见世间美,滞留任何极端都会为自己带来烦恼,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才会自在快乐!
轻心哥哥这篇文章内涵很深,代入自己的生活,每次重读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哇,说得真好
谢谢
您说的话我很有共鸣,如醍醐灌顶,如今我发现感恩真的可以补充能量,让自己快乐,尤其是感恩身边原来认为理应存在的东西,每天感恩,感谢自己还活着,感谢有人爱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奔跑的胖子
我这篇文章的说话,如果你真的有共鸣,代表了你有解脱的条件,加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奔跑的胖子
一般的人,不易看得明我的说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奔跑的胖子
现为阁下送上一份小礼物以结善缘,以下音乐旋律是笔者的心境,又听听是否能感受出什么?我三天内拆除,共勉之。
https://share.weiyun.com/ee36668b80ee1639050439b061bbe3ff
若内心对被评价者产生刻板认知,偏见,预设立场将人挂出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其他用户对被评者的共同否定来肯定自己的念头,满足抱团抨击他人的欲望,并产生奇妙的快感。动机是不纯洁的,因为他早将人我对立,落入边见了……
若提问者问问题之前只是感到内心疑惑,并没有事先产生偏激认知,那么对问题的描述和讨论也就是客观,论事不论人的正面探讨,这样的氛围是轻松活泼,充满建设性,讨论内容对提问者,被提问者以及回答者都有益,取长补短
春夏秋冬,乃中性世间现象。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同样的道理,世间万物平等,天地无所谓仁,无所谓不仁,一切都自自然然。 春,夏,秋,东无有分别,不同人儿对不同季节的喜爱,厌恶与季节本身没有关系,产生喜恶的真相是分别心。
我喜欢的东西,你不喜欢,不代表我对你错,也是说我错你对,不代表我有品味,你不懂欣赏,反之。东西是中性的,不同人们各种感受都平等正常,并不能通过感受来区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