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问:你为什么不喜欢汉传佛教?

答:

喜恶是罪

“不喜欢”的潜台词就代表“有喜欢”,此等喜恶心情是“执着我认为~(我执)”,这是罪的表现,完全偏离了“圣贤道”。

如果把这种喜恶的发言界定为佛陀教法,此乃毁谤佛陀言教,决定是“邪道”了。

故此,无论说“不喜欢汉传、喜欢汉传”的发言,只呈现其内心之“我执”,带着“有我私欲”来解释“无我佛法”,已经全无佛法可言,只是一班混水摸鱼的人,打着佛教旗号来“乔装学佛”而已。

明白佛陀教法的人,不会采取滞留个人喜恶来行事。

故此…….

  • 不会喜欢汉传佛教。
  • 不会不喜欢汉传佛教。
  • 除非这个人根本不明佛法,才会采取个人滞留喜恶来决定喜欢与否。
  • 佛陀教法是教导人类“离二边”而采取“中道”行事,故此,滞留个人喜恶决不是佛陀教法,而是属于“邪道”。

教人采取滞留个人喜恶之一切言论,完全跟佛教无关~“并非佛教”。

佛告阿难:“如来离二边处中说法”
~节录自《杂阿含经第三十四》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
~节录自《中阿含经》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

“诸比丘!于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

一、于诸欲欣爱、贪着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 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

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 义相应也。

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眼生、 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者也。

诸比丘!何为如来所现 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中道耶?此即八圣道也!

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诸比丘!

以此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 证智、等觉、涅槃之中道也。”
~节录自《南传的“律藏”〈大品〉》

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
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
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
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
~节录自《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按:如来觉,指“离开对感知无滞留之清净心觉知”。一切所感知的叫“法”或“相”,在“离开对感知之滞留清净心觉知””~“如来觉”,就明白世事原貌不存在“生㓕、二元对立、真假”,亦即所谓“无生、无灭、离二边、不实”。)

笔者举出以上以上四段经文,显而易见世尊在开示中,已标出整个“佛法核心”之见解、实践原则:

一、中道是什么?

中道,指驾驭两个极端的滞留~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于“中道”。

二、二边是什么?

  • 一边是指“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享受”的滞留。
  • 一边是指“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难受”的滞留。

人类对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快乐,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人类对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苦恼,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掉入两个极端,便偏离了“世间原貌~实相”,因为苦乐本身只是个人缔造之感受,变幻莫测,这是凡夫之行。

反之,明白佛法核心之行为者,对“符合、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也不滞留,能够舍离二边而处于“中道”,生起慧眼、寂静、证智,走向觉悟、涅槃,叫“圣贤之行”。

三、如何行使中道?

行使中道并非对苦受、乐受麻木无知,犹如植物人,而是清清楚楚勇敢面对。

由于符合或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不断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习惯成自然驱使…..

  • 对顺心产生依恋。
  • 对逆意产生抗拒。

代表贪爱、嗔恚、愚痴,顺我者对、逆我者错,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苦是必然的。

为了行使中道,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苦受及乐受。

  • 对顺心不起“再多延长”的强烈诉求。
  • 对逆意不起“尽快消失”的强烈诉求。

要顺逆也坦然面对,随顺际遇而努力面对,努力面对后随顺际遇,不断检讨结果、不断调整方法,如实地觉知世间原貌之“无常”,际遇“并无自主”之特质,常常忆记起一切唯心造,不落两边,这就是真正的“中道”,亦即是大乘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其中内涵也。

以上四段经文的内涵,就是佛陀说法之核心~中道的最好证明,铁证如山,认为应该采取滞留个人喜恶来界定南北派别者,此乃属于不明佛陀教法的人,建议远离这些“邪道”便是,否则泥足深陷,共勉之。

P.S 凭着以上所有说话,何来滞留于“喜欢、不喜欢”?把佛法界定为“靓女、帅哥”吗?为什么会用“喜欢、不喜欢”来解释?

~轻心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句经文真实意义是什么?》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句经文真实意义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206.html

评论区

美莉娅姆

滞留于个人喜恶来判断行事已经落入两边,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断不会讨厌贬低南传亦或是厌恶汉传。苦是因为不明实相,不断地滞留于个人感知。无论是汉传还是南传都是教导我们秉持中道行事,超越对两个极端的攀附~面对任何事,不贪爱不排斥,”顺境”的时候尽情享受却又不生贪求,”逆境”的时候坦然接受不生嗔恚,尽心面对解决问题,任何事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就会自在。

般若Prajna

修行人不会让自己掉入任何一个极端。佛教的南北之争其实是很多内心有强烈执着的人的执着心对弈,因为他们分别站在了两端。学习佛法就是教我们破除对一切观点感知的滞留,破除两端。喜欢A而厌恶B,与喜欢B而厌恶A,谁比谁又智慧呢?争来争去无非是比较两份执着而已。

东靖

对顺心产生依恋,对逆意心生抗拒。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的际遇中,几乎也是随处可见。只因不知不察,无论顺心还是逆意,都只是经由六根感知从自心所生的感觉,进而出来我的观点。因不明不察,攀附不舍,导致让自己沉迷深陷在自心感觉。

对于符合我的观点,顺心际遇,也产生无止境的依恋、不舍。

对于不符合我的观点,逆意际遇,也产生无止尽的排斥、不舍。

这样滞留在两个极端,也只有无止尽的苦,永远也没办法回复心的平静。

必须让心归于中道,止息对于两个极端无止尽依恋与抗拒,如实止息对于我的观点、感觉滞留,是则名修心,行于般若波罗蜜多。

一蓑烟雨

学佛不明“破两边”,读尽佛书也枉然。

明白佛法的人不会将南传汉传对立起来,不会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凭借“喜欢”“讨厌”来看待事情,已经是落两边。

有人攻击汉传念佛猥猥琐琐,可是连什么是“念佛”都不明。把自己的臆想当作真相,不断的攻击这个幻想中的靶子,执着于“我的观点”,并以此设立对立的观点,这就是佛法中的“着相”。一厢情愿的和空气打架,还打得热火朝天,很有趣吗?

静若水

要顺逆也坦然面对,随顺际遇而努力面对,努力面对后随顺际遇,不断检讨结果、不断调整方法,如实地觉知世间原貌之“无常”,际遇“并无自主”之特质,常常忆记起一切唯心造,不落两边,这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亦即是大乘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其中内涵也。[拜托][拜托][拜托]

静若水

喜欢、不喜欢,这问题已经落两边了,违背了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喜欢、不喜欢已经偏离了“中道”,完全违背佛陀言论教。

Handsome轻心(作者)

带着“有我私欲”来解释“无我佛法”,已经全无佛法可言。

回答说喜欢或不喜欢,根本就是一班全不懂得佛理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喜欢就意味不明白佛法了,还够资格谈论南北传吗?落笔打三更。

Handsome轻心(作者)

最恐怖的就是一班人仍然去解释「如何喜欢、如何不喜欢」,只会显得这班“乔装学佛人”无知。[捂嘴][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作者)

他们把佛法界定为“靓女、帅哥”吗?为什么会用“喜欢、不喜欢”来解释?[捂嘴][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作者)

[捂脸][捂脸][捂脸]

东靖

他以为相对象呢么,喜欢先牵手,感情再发展,梦中也想步入红地毯?

Handsome轻心(作者)回复东靖

有时候确实怀疑回答的人究竟懂不懂的佛法?[捂嘴][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人不喜欢大乘,只是他们未见识过大乘的智慧,今后我们就让他们见识一下吧![捂嘴][捂嘴][捂嘴]

东靖

若人执意、明显滞留个人好恶行事,则明确可见,其人毫无修行可言,相反,甚至见尽其人我慢山高。

尤如人视修行如世俗之追求钟意,执意啥子我认同,我否定。

尤若:合我意的认同,拼命追呀追。不合我意的否定,拼命斥呀斥。认同与否定,不见她停歇。

犹如船摇橹,两边摇呀摇。一会摇向东,大乘非佛说。一会摇向西,辛苦脚起泡。万般可弃抛,执着不可丢。

孰不知,人何须他认同,她亦凭何否定人,孰不知,全是她一厢情愿单相思罢了,其实几危险

孙开冒

中道就是缘起法啦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孙开冒

中道是无生法。

ladyvv

因為我知道了佛所說法,所以無法

MetroShiny

写的极好,随喜赞叹,阿弥陀佛!然针对世俗根性,对症下药,暂且倾向“二边见”之某一边,在具体策略上方便善巧,也未尝不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MetroShiny

佛法所指的执着就是现代所说之“滞留”,重点是“不滞留二边”,并非“否定二边”。

如果面对人生没有二边见是无法生存,这是生存之道,好比男厕女厕必须分别。

为了掌握不滞留二边,故此,必须要明白“空观、假观、中观”,便可不偏不倚,自然能够潇洒自在,进入“中道”,以下连结有提及。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究竟是怎样?》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究竟是怎样?》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415.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空虚的柴柴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究竟是怎样?》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究竟是怎样?》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415.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资格一样,众生平等,明白真理后,你我他的心量一样“大”,梵语叫“摩诃mahā”,意思心量是无边际的大,大到怎样?整个宇宙的大!

这样够大未?这就是传说中的“四无量心Caturapramāṇā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空虚的柴柴

迷是众生,觉悟是佛。

世上每一点灵也是平等,迷的众生有佛性,觉的众生就是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空虚的柴柴

废话是没有用,废人所说的话才是废话,有用的道理就叫真理。

“有用的废话”这句话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说话代表有不合逻辑的思考,如此下去就会变成废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空虚的柴柴

马云有钱,就代表一定要很在乎钱吗,这是什么逻辑?他只是运用其财智争取应该有的利润。

正如一个运动员努力比赛最终跑第一,代表他很在乎考第一吗?

尽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在乎。

尽心做好每一件事,属不属于在乎?

不在乎所以就不尽心努力?牛也不在乎耕田,但是可以不耕吗?

我不在乎钱,但是必须衣食住行,因为要生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空虚的柴柴

师弟你不开心吗?阿弥陀佛上帝真主都保佑人,无奈地世上天天都有天灾横祸,如何解释?会不会只是保护我一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