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法如何面对性事,是排斥吗?
二、正文区
佛者,觉也,如果真的明白佛理,就自然明白性事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可言,性事只是一个活动,全属“中性”。(不正确的性事)这句内涵就是释迦牟尼佛2500年前所说的“不邪淫”。
这里所指的不正确,并非指性事活动本身,而是人心错误在感受产生执着,沉醉于性事,過了界限,而导致身心构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做出了伤害别人,危害社會的行为。
淫,是古来语,原意指“过度”,根本不是指性行为。所谓“富贵不能淫”,是指“有成就之后不能任意妄为,做事不能太过份”。
身体上之所以有需要,是生理结构的问题,并不是单纯心理影响,千万不要漠视身体这件事!人的性需要只是反映你的身体正处于春天状态,凡事过度必出事端,刀可杀人,亦可救人,要处理的并不是刀本身,而是用刀者的动机,是否合情合理,不能带有偏见。
明白此理,就知道原来任何事情走向极端过的话,都叫过度,根本不是局限指性活动本身,而是遍及人生一切处做事都不能过度,否则物极必反,就会出事端。
谁知道性欲、食欲也只是欲,人生于世有很多欲,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人透过器官去感知外界,产生各式各样的欲,叫“着相”,只要那个欲束缚了的心,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使人产生烦恼,故此,就要为这个“欲心执着”而起戒。
佛陀教我们「设戒防守」,目的要人们认识到“执着于性事”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下堕於生死流轮。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
味,是指“回味”,这味不存对立,不论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着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憎恨、愚痴”的过程。
离,指不被牵制。
相,指表象际遇。
亦即是“离相”。
如果不明白“离相”这一点,误解对“實相”的真貌,不明白戒律本是为“自心对际遇有所黏着”而调整思维的切入手段,不懂从执着了的思维下手调整,反而单凭佛教戒律去排斥表象际遇,於表象中團團轉,定立了一些不合情理也不合理的基準去捆綁身心,人往往就变得孤僻、偏狭、小心眼,是非心极重,嫉恶如仇,更而否定际遇及生命的一切倾向,最后神憎鬼厌、众叛亲离,导致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烦恼,甚至悲剧。
往往谈玄说理时头头是道,再者就是谈神论鬼,转过头来待人接物却完全违背自己所说,烦恼依然丝毫不减,不断在表象团团转,甚至只在头脑上玩文字游戏似的,更甚者就會高调“否认表象际遇”,脱离人情世故,不懂人伦。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指觉醒是没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就无可能觉醒。
五戒是五个针对“心执”而要留意调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
风筝放得太远,可将线单慢慢收紧,并非必须将线剪断,必须清楚目的是娱乐,性活动目的除了繁殖下一代,其次就是为了快乐,如果閣下此刻因為过了火位,理应要做的是调节,因已身心构成影响,而并非完全一刀切,更不能否认一件事情的本身,因为过了火位的是阁下,并非所有人啊!
佛法的核心在於「般若prajna」,這是一套「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系統。
舉例說: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以上说话并非笔者自作聪明,胡乱编造出来,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育人心修行的其中真相,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金刚经》、《般若波羅多心經》。
三、评论区
大绅士金枪鱼
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大绅士金枪鱼
謝謝你的評論。
桔子
困惑之时,得以开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桔子
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桔子
戒律因应人的执着而有,千奇百怪之戒律,其实一切只是都是针对没有因果观念及执着的人而设。
奥宇
感觉讲的挺有道理的,但是不知道为啥赞的不多
静若水回复奥宇
对哦,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为啥赞得人这么少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奥宇
感謝回應。
秋月苑
大师说的很有道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秋月苑
感謝回應。
向日葵
性行为本身是中性,没有褒义贬义之分。淫~是过度之意。原来一切过度的行为都是淫!!!赞叹作者分享,豁然开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感謝回應。
余朋哥
有道理,我就是好奇过不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余朋哥
感謝回應。
余朋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过不过性生活,怎么过?
余朋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哦,知道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余朋哥
最緊要心領神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余朋哥
阁下头照,于昏暗月夜,带着唏嘘的小肥和尚,站于悬崖的小丛林中的两石,双手放后,仰望星空,诗情画意,不禁惊叹画家功力,总带着⭐️弦外之音⭐️,深不可测!人生上,有时幽默一点,何必庸人自扰,活在当下,开心渡过每一个今天!
杨小明
所以和尚还是能结婚生子的
静若水
我想答主这篇文字,意在说出“戒律”的真相,是教人针对“自心”的执着做出调整。不放纵,也不贪恋。修行是应对“自心”的粘着体验做出调整,“离相”。但现在很多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却将禁欲=修行,视夫妻情侣间的正常性行为如同洪水猛兽,破坏彼此的感情。又将单身时适度的“自慰”视为罪恶,强行压制身体欲望,给自己带来无尽苦恼,其实这种行为才是极其“执着”,违背了自然规律。
静若水
至于应该如何做?出家人自有佛门中的规矩要遵守,所以,此文并未表达和尚可以结婚生子吧?!而至于不打算出家的普通学佛人即居士, 只要明白佛法是教人不排斥也不放纵,一切适度,所以在不违背法律和伦理道德,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感謝回應。
吕白菜
通俗易懂 豁然开小郎 慧根不足 无法渗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吕白菜
感謝回應。
无公害小姐alice回复吕白菜
朋友你好,哪里通俗易懂,哪儿又无法参透呢^_^
吕白菜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这个没有太能理解 着相是必然的啊 无论做什么 最后都是着相与否的判定 既然不谈着相 那是否意味着不去做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吕白菜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吕白菜你好,我是handsome,这段说话是我写的,应该由我来解释比较恰当。
你說:「不太能理解,著相是必然的啊,無論做什麼,最後都是著相與否的判定,既然不談著相,那是否意味著不去做事?」以上你這樣的理解完全誤解。
饥餐喝饮,何來着相?
着:指滞留。
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著相的意思是指,被感知后所生起的观点而牵制,否定以外的情況,煩惱必會因此而起,叫着想。
不着相只是不被牵滞拖着走,该做的事仍然要做,每一件事都要面对,所以“随顺因缘而尽心,尽心后随顺因缘”。
不着相,是仍然要对表象去作出种种的处理,只是不再受到黏着任何的一边立场,六祖坛经云:“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这个道理。
用一个幽默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仍然需要大便、剃胡子,只是不被这些过程影响而产生束缚,世事任何现象都不会因为佛是而改变,一切改变也只心。
建议看看以下连结的文章,再有不明随时我可以分享互动,高兴认识你。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吕白菜
撇除任何言教,所谓“证道”,究竟会不会是形而上的“规条”去教人“做什么、不做什么”?
假设「道」只是规条的话,就必须了解规条源头所在。但如果细心想一想,原来世上任何规条,都只是透过日常经历而由人心创做出来,更受时空局限,如此一来,今天的规条,未必适合明天的规条,更未必适合过去的规条。
换句话说,规条是会变的话,道应该不是规条如此肤浅,如果道不是规条,它将会是什么?
佛陀告诉人,「道」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一个“界限、准则”,而是跳出规条框架的另一个存在~“实相”,道是突破规条的。
实相“什么都不是,亦什么都是”,因为表象以下本质是“无生”的,一切都只是人心界定而来的观点。
佛陀更淸楚表达,无论定下什么准则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对于领悟这个“道”都毫无帮助,寻道者而是要摆脱滞留观点,去认识本来的心。
这个寻道过程,必须要摆脱对一切观点的执持而生活,当进入临界点,就会领悟这个道,悟道过程是透过来“离相”去累积。
只要执持任何一个观点,必否定另一个观点,这种思维将都无办法使人累积进入临界点,只成为障碍认识道的因素。过去成功悟道的人,教人用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去面对人生所有际遇,摆脱对表象而生起的观点执着,这就是悟道的历炼过程。
吕白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您的回复我有认真反复看 感觉在夜晚跑入了萤火虫堆 理解能力有限 只能再多读几次 再次感谢您认真的回复
吕白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突然对执念 和 洒脱 这两种情绪无法理解了…洒脱可以很好的解释该做的就去做 但是不被牵绊 但很多事(好的或坏的)都是凭借执念而起 必定又牵绊才能是动力 如何看待这两个词 求点化
易水歌回复吕白菜
智若禹行水,道如丁解牛。为所应为,理所当为,始乃无为。
alan gao
大乘菩萨可做到,但是性欲的制服如同控制发狂大象,控制不好,会误伤自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an gao
感謝回應。
三果
赞!再回头看我的答案,就有些过于肤浅了,受教~
农妇布布
智慧之言。我有很多困惑在心中,但是读了您的文章,我终于恍然大悟。
对凡事无偏见无好恶,平常心面对人生百态。
弘智
赞。对下根性的人讲因果,对上根性的人讲空。万法性空,但在世俗谛因果不空。
0榛仁0
……可不可以问一下。。以前做过这方面的错事,怎么才能悔过呀。。。念经?或者。。多行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0榛仁0
行善可累积福报。
不求回报的行善,叫奉献。
行善及奉献,都可以带来很大的福报,但不求回报去扶持世间,能不滞留于“施、受、过程”,这个叫“无相布施”,是《金刚经》所说最强大的布施,因为此举可以令行者解脱。
《经》是佛陀的讲座后所纪录之文字,重点在理解。
忏悔意义在于反省做错了的事,不再重犯。
消化以上意义,就会知道自己究竟有否做错什么,自有主张。
0榛仁0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回复!知道了~
当风再起时
性是生门,亦是死门,受教了,谢谢!
Dear John
太赞了!可以转载您的回答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Dear John
如覺得有幫助,可以轉載。
《如何忘掉或者戒掉情欲?(我是认真的)?》
如何忘掉或者戒掉情欲?(我是认真的)?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