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迷信。阁下此刻只是讨厌某领域,讨厌一个点子而已,又怎会代表学佛入门?

例如…..

讨厌食榴梿,就代表入了佛门吗?

 

沉醉食雪糕,就代表入了佛门吗?

 

佛法是教人“不讨厌,不沉醉”,不偏不倚,不落二元极端。

一、欲望只是诉求,全属中性,并不存在恶心、可爱。


二、佛法教人驾驭感知~离相,“对欲望生起恶心”代表正受“六根感知所牵制”,潜台词是喜欢了另一个欲望B,所以才对欲望A产生恶心,将个人欲望划分高低、喜恶,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并未进入佛门。


三、认定欲望是世间最恶心的东西,代表决定算是入了“邪道”,完全跟“佛门”无关。


四、“鸠摩罗什法师”所译《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译:

大意:“若滞留物质世界来寻觅欲见佛性~(梵语:如来tathagata),滞留以音声世界欲来祈求佛性~(如来),这个人犹如在行驶不正之邪道,是永远不能见到佛性的。”

因为:
佛确不是用“眼见”,是用“心见”。
成佛不是成“佛像”,是“成就佛性”。

  • 意思是说,我们面对人生,最重要不外乎是靠“眼所见、耳所听”,但是佛陀告诉人滞留以上两个感知而来去判断世事、世情,皆是“邪道”。
  • 不能见如来的“见”是指“Aloka 观照”。
  • 如来是指不生不灭,破尽二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佛性”。“玄装法师”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两段经文分别出自两位法师:

分别用了“见”及“观”这个字眼,站佛法义理言,“观”是一种“思维活动”,并非用“肉眼”。

有为而入,无为而至,所谓“邪道”,是指“滞留感知”作为方向,必须明白“不住于相”并非“否定眼前”, 而是指“不滞留感知”

认识到欲望恶心、不恶心,这个“认识”是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来的理解。欲望是诉求,从来都不是局限于性欲,诉求不存在任何感觉,产生感觉的是“心”,并非“诉求本身”,所谓的“喜恶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错觉。

故此,无论任何人把诉求标签为“可爱、恶心”,都是愚昧思维。

《欲望究竟是什么? 欲望=心魔?》
欲望究竟是什么? 欲望=心魔?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36.html

《满足他人性欲算不算一种布施?》

满足他人性欲算不算一种布施?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87.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最问题大的,就是一些迷信之徒,不断去鼓励别人「厌世」,其实正在鼓励别人去「迷恋另一个领域」。例如说非常讨厌吃榴梿,其实已经意味我非常喜欢吃另一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出了很多个“不”字,就是教人破除二元极端的滞留,厌离、迷恋,已经不是佛法啦!但是有些人犹如盲人引众,结果引人盲盲入火坑。

勿忘记有比较才会讨厌,言下之意其实非常喜欢另一个领域!大家是否感觉到很可笑及幼稚!

Handsome轻心

哗!这个女生真美!言下之意我内心一定存在丑陋的定义。

既然如此,为何有人会教人厌世?厌世之后这个人一定系迷恋另一个领域,其实这个逻辑大家有想过吗?

Handsome轻心

可能有一班傻瓜认为厌离地球,就可以去到另一个星球~极乐世界!我真的笑到喷饭!如果这样用讨厌地球的心就代表出离,我相信根本不需要学佛了,人人只要讨厌地球就得了!

Ting回复Handsome轻心

以前我也这么想,以为是厌世,后来渐渐发觉,其实是厌这种生生世世的轮回。我想,通常只有理解错的人,会误会善知识吧

Handsome轻心回复Ting

朋友你好,你可以看看我文章下的评论。

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布施一点时间,去看看以下的连结,我们一起加油: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愚乐

恶心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吗?

Handsome轻心回复愚乐

朋友!good !

阿廖沙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廖沙

所有头像,皆是虚妄。

般若Prajna回复阿廖沙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阿廖沙回复般若Prajna

谢谢

阿廖沙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

咸鱼

认识到欲望恶心,和认识到欲望不恶心,没有根本区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咸鱼

认识到欲望恶心、不恶心,这个认识是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来的见解,欲望是诉求,从来都不是局限于性欲,诉求不存在任何感觉,所谓的认识只是一厢情愿。
故此,无论任何人把诉求标签为可爱、恶心,都只是愚昧思维

林定

恶心是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林定

那就要问拥有恶心的人才会清楚,因为全部都是错觉。

林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恶心,轻心不都是心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林定

之前你问恶心是什么?
现在你问轻心是不是心?

自性是体。
自心是用。

心是性的功用,听得明吗?

当然听不明。

因为修行就是认识心是什么一回事?

善心、恶心。
执心、轻心。

都是同一颗心,但由于迷、觉有别,好比乌云、太阳同时存在,乌云散退,太阳就会显现,太阳一直绝对存在。

迷惑时候,觉悟显现不了。
觉悟时候,迷惑显现不了。

如何由执心变觉心,首先要修心,虽然都是同一个心,但境界不同,犹如乌云、太阳之理

林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还没睡觉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林定

是否未睡觉,这句说话应该问你?

林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好意思,刚看道。我是比较迷糊,睡的时候多,醒的时候少。

过尽千帆皆不是

想活着吗?这就是欲望,挺恶心的

问题是,咋不去死呢?

因为欲望是个好东西

不过分就可以了

何必恶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过尽千帆皆不是

因大部份佛教徒都是受了传说的误导,认为受苦才是修行,故此就有意无意不断地“自虐”,这班人其实非常可怜,度日如年,消极到不得了。

他们一心念佛等死求生净土,其实简直天真。如果这种人多一点在世界上地球迟早灭亡,因为停滞不前,怨天尤人

很多人

学佛入门,这个词本身也没有一定标准。

如果说具备出离心就算入门,那么认识到欲望是恶心的,具备了初级的世俗出离心,也算是入门。

如果说必须以“识自本性”算是学佛入门,那么可能世间99%的学佛人一辈子都莫得其门而入,当然不算入门。

就个人来说,有人对世俗欲望升起厌离心而学佛,应当随喜鼓励,培养善根。

直斥其迷信,入了邪道,也许不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确实是邪道,包括阁下现在的回应内涵都是邪道。

出离心,梵文叫“apratistha laksana不住于相”,意思是说从六根感知的际遇中驾驭出离,不被牵制的意思。

阁下所说的是“厌离”,完全跟出离心没半丝关系,而是叫“沉沦”,由于受制于六根感知的捆绑,产生嫌弃,这个过程叫“住相、着相”,此乃生死之源。

如果阁下硬说这种厌离心是佛法入门的话,叫“谤法”。

建议重新看看《金刚经》究竟说什么?

经文说得清清楚楚,以法论法,千万不要糊涂。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你的内心只有“直斥”二字,感觉到被“宣扬实相”就产生反感,完全沉沦在六根感觉。

更忽略佛法是贯穿“般若波罗蜜多”,请阁下查清楚梵文的解释,什么叫“出离”?不能胡乱创作,阁下师承禅宗法脉,不知阁下的言论来自何处?愿闻其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如果阁下随喜别人“厌离”,言下之意就是鼓励别人攀附另一个领域,因为嫌弃一个点子,必定同时“贪恋”另一个点子,没有贪恋如何厌离?岂不是落不打三更?

如此一来,阁下正在随喜别人贪恋,又怎会是般若波罗蜜多?阁下听得懂我的说话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脱离“般若波罗蜜多”,已无佛法可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阁下唯说得对的,就是确实99%的人根本未入佛门,我为何如此斩钉截铁?因为末学拥有般若的佛法传承。

重复一次,脱离“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没有佛法可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我现在直接向阁下说,阁下的言论是邪道、迷信,阁下需要做的不是要去驳斥我,而是去查证真相,末学跟阁下无冤无仇,只是分享“如来正法”,现在阁下必须要平心静气去查出真相,可能有一天阁下知道阁下此刻的言论并不如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闻鸡起舞回复很多人

什么是初级出离心?什么是高级出离心?厌世,各人喜恶叫具备出离心?我非常喜欢吃面条,厌恶吃米饭是不是有就具备了出离心?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说的好,99%的学佛者未入佛门,但偏偏很多人却不自知自己就是那99%中的一员。坊间学佛者就是受这样的迷信言论的荼毒,过着植物人般非人的生活,站在了对立面去否认一切的欲望。殊不知欲望全属中性,哪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重点是你的心有没有被欲望所牵制,而滞留。学佛不是让自己去厌世,而是用智慧面对生活,圆满生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最问题大的,就是一些迷信之徒,不断去鼓励别人厌世,其实不知道正在鼓励别人去迷恋另一个领域。

例如说非常讨厌吃榴梿,其实已经意味我非常喜欢吃另一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出了很多个“不”字,就是教人破除二元极端的滞留,厌离、迷恋,已经不是佛法啦!

但是有些人犹如盲人引众,结果引人盲盲入火坑。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厌恶一定有喜欢,这就是二元对立的观点,道理真的很明白了。《心经》的每一个不字,就是在破除二元对立。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说自己读过《心经》,问题是看了这么多年看懂了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哗!这个女生真美!言下之意我内心一定存在丑陋的定义。?既然如此,为何有人会教人厌世?厌世之后这个人一定系迷恋另一个领域,其实这个逻辑大家有想过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可能有一班傻瓜认为厌离地球,就可以去到另一个星球~极乐世界!我真的笑到喷饭!如果这样用讨厌地球的心就代表出离,我相信根本不需要学佛了,人人只要讨厌地球就得了!

很多人回复闻鸡起舞

觉得世俗欲望是恶心的,发起了解脱烦恼的心,这个可以称为厌离心。题主只说自己觉得欲望恶心,没说喜欢什么,你举例不符。

闻鸡起舞回复很多人

我举例怎么不符了?请问欲望是什么?

很多人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内心有什么,你也看不到,所以不好说我内心只有“直斥”二字吧。

另外我确实没反感什么,说我产生反感,不合适吧。

不过我看了你的很多回答,基本是再说别人愚昧迷信之类,大概你学佛研究很深,但与我所见的佛教人士的谦和平淡不大一样。

大多数人尤其是凡人被人批评总是心有不忿,起心动念无意之中就造了很多业,所以,如果你想接引新学人,让人平和欢喜的接受建议,于人于己都可能更好一些。

我修行不好,怕言谈举止造业太多,所以以后就不回复了,希望谅解。

顶礼三宝,三宝功德无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如果你真的謙虛,就應該瞭解一下我所說的內容,不是沈醉於被批評的感覺,明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你做好自己啦!我做戏而已,明未?如果你能够明白佛理,才是真正的顶礼三宝,不是空口讲白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你听清楚自己的说话好吗?感到欲望恶心,不是一种厌离、排斥的表现吗?注意一下自己的逻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觉得世俗欲望是恶心的,发起了解脱烦恼的心,这个可以称为厌离心”这句话是你自己说的,有那一本佛经提过“厌离心”三字,这是你的创作。

佛法只说“出离心apratisthita laksana ”,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住于相。

你经常害怕被人批评,就是因为你自尊心过重,这会妨碍你的进步,你用了直斥二字,代表你“反感、介懐”,冷静一点在说话啦,好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将佛法强行扭曲,梵文叫“moha愚痴”,现代语叫愚昧,你之所以介意愚昧两个字,说到底又是介怀个人感受,你不断介怀个人感受,而不去谈论法理本身,这不是着相是什么?这是求觉的应有态度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很多人

从阁下言论中,只着眼及在乎个人感受,又如何谈得上学佛呢?佛者,觉也。学佛第一步就要懂得放下尊严。阁下每句回应都跟法理无关,不断只说出个人感受,这样算是“皈依诸如来五智三身佛”吗?不要忘记这里是佛教板块,主要是谈论佛法,并非去着眼个人感受,依法论法,明吗?

小和尚灵均回复很多人

佛祖并不是希望大家厌离世俗,只是希望众生的本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快乐源与满足欲望,痛苦源于求而不得。

释迦摩尼觉得无论外部条件如何的好,人内心的痛苦永远不会结束。

满足欲望得到的快感,很快就会成为下一次不快的导火索

于是佛更主张的境界是,不期望痛苦停止,不期望快乐继续,感受宁静。

而这种无欲的状态,只能通过智慧尽量控制自己的欲望。连佛最后也没有无欲,不然何必还想着普度众生,求而不得,痛苦不堪。

智慧在佛的理论里其实比善更加重要,也许在佛家的本质中,善只不过是智慧的一种体现。

洞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产生的原因尤为重要,例如,我们为何会觉得欲望恶心

认真分析起因,人们才能真正的放下,因为一切的起因都是无

如果我产生了对欲望的恶心的感觉,认真分析,恶心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身体和意志对一些事物的习惯性反应而已。

被习惯,被身体,被周围意志引导。如果不洞悉自己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建议不要想着学佛入门,佛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内心的宁静才是最为重要的,放下那个恶心吧

小和尚灵均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哥们,佛法现在要用现代人能听得懂的方式讲了

经文里面讲的内容太多过于晦涩,不能教化现世之人

佛本身也只是尽量用当时人们能够听懂的方式,讲自己的某种明悟

现代世界缺乏用新的语言组织佛法的方式

除了传承更应该通过新的发现,改良佛法

通过生物机体原理解释喜怒惧,爱恶欲。能够证明这些念头确实的虚妄

通过量子力学解释佛法的无常,另外,强烈建议抛弃六道轮回,什么玩意!

释迦摩尼在我眼里更像哲学家,可惜被传成了神棍。

至于【般若波罗蜜多】,为啥不翻译成更容易理解的东西,例如【洞察万物的大智慧】【空净自在之慧】【宁静平衡之智】

执着于名词,乃是以色见如来是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和尚灵均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太执着于把问题讲清楚了,我觉得new师兄前面对肯定厌离心是有点问题的,可他后面说的很对,谦和平淡,人家认为我说的对,固然好,可已经心生不喜,也没必要非得指出对方的错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以文字去说服人岂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和妄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紫川树

閣下太疏忽于把问题讲清楚了,某朋友对厌离心是完全是理解偏頗,包括你及他理解。

“人家不称合阁下心意,阁下为什么已抗拒,非得指出对方不跟阁下心意,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以上文字去正代表执着自己的心意,意图说服人岂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和妄念?

以上说话虽然我直接,甚至可能令阁下难受,但是以上说话我已经送给阁下,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紫川树

你知唔知道什麼叫般若?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知道,求解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后面这段没看懂啦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还没有说我对此的理解,你就猜出来了?我对厌离心的理解是先入后出,然后不执于入也不执于出,请品评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还有个问题,欲望是什么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的第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嗔恨心,我想想,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真不知道,我的嗔恨心在于,你知道么,还是自以为知道,你凭什么教训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紫川树

⭐️你着相⭐️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句话,普适性,说点干货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又没成佛,着就着了,话说,你认为相是什么,你非要纠正他岂不是也是着于法?

紫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有个理论凡是好与人争辩的,都是自身不够坚定的,我就是这样的,不知你是不是,阿弥陀佛,有很多感悟,我先悟一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求觉之人,不能鼓励别厌世,因为要讨厌一个领域,代表必须会迷恋另一个领域,此乃好心做坏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说好讨厌一个人,潜台词就是好喜欢了另一个人,成双成对的!

且饮一杯

哈哈,讨论问题要有前提有范围啊,否则,排斥欲望本身也是欲望,该不该恶心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