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教里有各种各样的忏悔法门,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等。末学不明白,仅仅念诵这些忏悔文就可以消除业障吗?如果是,求教其中的原理,如果不是,求教怎样才是真忏悔?
二、正文区
谢邀。
《忠告:此乃恩师曾为学生道出的一段真人真事,笔者现凭记憶用文字把它分成(四个单元),读者如能布施抽空消化,可能带来启发,如过程中出现任何情绪,可稍休息,不必在意,平常心面对即可》
OK!我们现在开始……
《念亲恩》
一对相依为命十三年的母女,彼此间存着浓烈的感情、默契,直至有一天,天意弄人,母亲发现自己患上“末期癌症”,女儿紧张地照顾母亲一切,双方本是心连心的默契,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却因母亲的坦诚表达而彻底催毁……
(注:母亲简称A)
A面对眼前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产生说不出的罪恶感,为了抚平內心,甚至曾刻意将病况拖延治疗,但始终敌不过内疚,结果下了最大勇气向女儿道出埋藏心底十三年的秘密,为了死前能得到彻底的心连心,竟向女儿“表达忏悔”,并哀求女儿寛恕及接受……
十三年前,A仍是单身,与一名“有妇之夫”发生婚外情、相恋,成为“情妇”,男方为留住A这段情,不断欺骗会在适当时机离婚再娶她,但结果男方一拖几年,期间男方竟与“正妻”诞下“女儿”,一直拖拖拉拉至男方女儿都快三歳了,仍始终没有离婚再娶A……
男方為留住A這段情而不斷撒謊及藉口,表示仍未離婚是因太愛女兒,哀求A繼續等下去,這番表白令青春快已逝去的A陷入瘋狂狀態。
A于是魔心起,把心一横想出诡计,跟踪男方太太,于其太太的大意下将其女儿拐走,A希望借男方失去女儿而再无挂虑,安心离婚再娶A…..
男方果然中计,将失去女儿的责任归咎太太疏忽照顾所至,因此互相吵大架一场,并向A表明决心离婚再娶她了,谁料造物弄人,男方太太因过度思念女儿,失魂落魄地在街上找女儿时,被汽车撞死了….. (注:写至这里笔者已忍不住眼泪)
A非常内疚,决心单独抚养男方女儿,仍不让他知道,以表对男方太太因而死亡的歉意,并正式结束这一段情,也欲以这做法来惩罚这“负心汉”,A节衣缩食,辛劳工作,将男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一转眼已十三年,女儿已十六岁,彼此也建立了“心连心”之相依为命关系…..
不知是否A内心愧疚将身体太强烈,还是业债现前,A患上了末期癌症,怕死后无法面对男方太太,加上女儿悉心照料自己,思前想后,决定放下尊严,将其女儿之父亲相片、地址,丧母之原因,一一尽述,望她们父女重逢,母亲苦苦哀求女儿寛恕。
女儿实在无法接受如此大剌激,涙流满面哭成泪人,并大声立誓咆哮地说:“永不寛恕…永不寛恕…永不寛恕呀,我永不寛恕你…,你太残忍啦…我恨死你!”
女儿抛下母亲A,一走了之,独去寻找失散多年的父亲,A不禁万念具灰,萌生起自杀念头,误以为只有自杀,女儿才原谅。
当初母亲A误以为坦诚表达,加上十三年养育之恩,彼此曾建立心连心,误以为必可化解这段冤仇,谁料女儿已认定“养娘”是杀“生娘”之凶手,养娘在对生命存没希望之时,促使癌细胞迅速扩散至全身,已失去求生意志,竟求自杀一死以谢罪孽。
女儿与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认,共享天伦有了“心灵、生活”的依靠,而父亲亦终于醒悟当日不应怪罪太太,应怪罪自己的爱欲,害苦了三位女士及自己,父亲为弥补过错,哀求女儿带他重见曾跟自己有一段情缘的A,亦即女儿的“养娘”,但女儿坚决拒绝。
半年后,女儿在重获幸福日子里,不禁回想起十三年前“养娘”的众多温情片段,内心开始有所软化,在父亲多番劝告下,女儿终于愿意放下仇恨,舍弃“仇恨”而取“报恩”,除去“负面”而取“正面”能量,父女双双一起到A家,谁知A刚已割脉自杀,马上合力报警欲将A送至医院救治。
于送院途中A在微弱的呼吸中仍向女儿再度“忏悔”,但女儿仍只愿呼唤她为“姨母”,“妈妈”一词已不复再,一句“姨母”如鐡锤般打进“A的心脏”,何其遗憾呢!
A重愚男旧爱,似恨仍思,A得见爱女,若喜还愁,A是养娘,还是妈妈?哀哀眼神,百感交集,微弱一息中,仍祈盼着“养女的彻底寛恕”。
钧一髪中,女儿大声哭叫:“妈妈…..妈妈…..,我爱你,我现寛恕你,我不再恨你,你不要死!”
十三年刻骨铭心的爱,一句妈妈,汹涌而出,千言万语,表达了“心连心”,也代表了“彻底寛恕”,双方再没遗憾,也肯定了母亲A的临终前忏悔,揭露一切并没做错,完全做对。
(小结:读者先停一停,事件发展先暂且不提,先莫说“过去生”因果,就“今世”表面可见如下:)
一、A成为别人“情妇”,男方通奸,邪淫罪。
二、“情妇”拐带别人女儿之动机为“私欲”,破人家庭、偷盗,成畜牲罪。
三、男方归咎太太疏忽,成为“助缘”。太太因失女之痛在寻找中被车撞死,“A”为构成误杀太太“主因”。
四、“情妇”因内疚而将男方女儿尽心独力抚养十三年,成为“养娘”,属“恩情”。
五、“情妇”将拐带别人女儿一事隐瞒,同时具有让男方失去一切拥之“仇恨心动机”,属“邪心”。
六、女儿因仇恨忘掉“养娘”的养育之恩,属不孝,大逆不道,“养娘”因而自杀。
谁能定对错?因缘果报,千丝万缕,能看通“三劫”也未能定断,又岂能单凭一世说清? 何为众生?
众者;众多观念凝聚而集。
生者;起现运作。
- 凝聚观念起现行,就叫“众生”,眾緣和合而生。
- 心执取不同观念,凝聚成“六道”,相由心生,是指由心而感知的一切,叫“相”。
因各自“执心”不同,做下无尽善恶之业,构成千差万别、形态各类、不同处境的具体生命、际遇,引起轮回万劫,浮沉六道,根源起于“无明”,亦即“执心、着相”而起。
为了将执心去取,把业连根拔起,必须进行“忏悔”。
《忏悔的内涵》
忏,是反思之前。
悔,是调整今后。
- 对已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思”,“调整今后思想言行”,就是叫忏悔的真实义,这才叫真正的认错。
- 由于将思想言行调整,今后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已完全改变,所以今后所发展的剧情已经不同,这就是真正的消除业障。
- 业障,就是人的思维偏离了真相,而作出种种偏颇的言行,导致带来人生上种种纠结、矛盾及痛苦,彷佛所做出每个决定都充满负面,每决定皆错,障碍重重。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这两句话其实好简单,就是向我们的心重新反思及调节,那个罪其实只是不明真相,亦即是无明。
举例前提:杯子从枱上掉下来破碎。
一、忏~反思之前因为摆放在枱边太近。
二、悔~调整今后摆放的位置。
换句话说,忏悔从来都不是情绪上的抒发,更并非哭哭啼啼,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当知道杯子的位置原来摆放有问题,罪又怎样发生?
业是累积的错误根源不是已经消失吗?
故此,忏悔的意思是「從心出发」,用心去作出对思维的反思,决心改变今后的言行,这样所谓的罪就得到赦免及彻底的清洗,侭管将来仍然会有因果牵引力出来,但到时候已经不会再产生任何痛苦及纠结,为那个罪已经消亡,业已经连根拔起。
~~~~~~~~~~~~~~~ ~~
以下再举出《六祖坛经》一段经文供养给大家分享……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业的构成概述》
“业”构成“生、老、病、死”万劫轮回不息,无尽痛苦,即《心经》内之“十二因缘流转门”,佛子欲了生死而解脱,必须 “逆向”从轮回之总头目连根拔起,破尽自心无明执着,称为“还灭门”。
众生在临终前,那怕一息尚存,只要能“放下执着”,从而及时忏悔,便能减少、甚至止截对将来造成更大伤害,业是一种“牵引力”,真诚忏悔对止截牵引力的延续,存着非常有效的关键。
多生多世的善恶行为,会形成“自他心力”互相纠缠,互为影响的牵引力网络~共业。
这力量无形无相,因缘成熟,可以产生很大的力量,可化解危难,亦可催毁一切于舜间,且看11/9/2001美国受恐怖袭击事件,世贸两幢110层大楼毁于一旦,伤亡惨重。
言归正传…..
养娘愿忏悔,仍沦落“自杀”下场,错在于对女儿产生“爱的执着”。
须知“忏悔”意义是“反思执着、调整执着、改变执着”,不是为了更加执着。
人类“心力”一直互相连结,不停的连结就会凝聚了“果报”的呈现及速度,由于“不停心力连结”亦需时间,因此“佛陀”劝勉做罪者“必须及时忏悔”,愈快忏悔,果报愈轻,甚至“解散果报凝聚”。
根据恩师解释,世事一般“凝聚果报”时间约“三年”已大致完成“完整连结”,超过“三年”的行为,通过忏悔,只能重业轻报,无法完全解散果报据情,且看“目犍连尊者”的横死,“释尊”成道后亦曾有“头痛”便可明白当中道理。
“养娘”的“忏悔”在十三年之后,“癌症恶报”又刚已成形,难以消除,通过忏悔,可让“心”之“负能量”得到“释放”,令癌症慢点慢廷,延长了一点寿命。
但内心“放不下”对女儿“爱的执着”,令忏悔“无法产生彻底”,导致反而“令心更加不安”。
举例:一位“生前善良”的战地女护士,死后50年仍于军营中安抚伤兵,皆因“执持照料伤兵是永恒的”,最终落入了“鬼道”。无可否认“止恶行善”是正确的,但必须将“善恶的执著也舍离”,亦即“自浄其意”,才能“契入”觉范围。
《忏悔要诀及真义》
1)要及时,愈快愈好。
2)懂得放下。
3)忏悔除了要认错,更要放下,而非更加执着。
4)勿执持“恶因”永恒,亦不必在意“恶果”存在及消除与否,忏悔真义是放下,并非着眼果报,更欣然“接受果报”,才能让心获得彻底清浄。
总结:
一、养娘将忏悔设定为让女儿“原谅”,已經是一種執着。
二、当无法达成时,恶果只会“加重”而“非减轻”,此乃“不如法”之忏悔。
三、忏悔目的是为“心获得清浄,而非加重心的负担”,真义是“放下执持”,而非“増加执着”。
四、持如法的真言密咒,可加速自心“反省过程、调整做法”的能力,叫“忏悔”。
五、《金刚萨埵百字明》是使修行人巩固菩提心的振频,亦即增强求觉的决心,持诵如法,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前提是音调必须完全如法。
以上情节及事件乃真人真事,并非笔者虚构而来,如有读者阅得此文章,望有所获益。
~《轻心》
P.S 为大家送上一歌曲 https://share.weiyun.com/bdd9329d5f34f4ceda780392b3fa0aa8
《盛夏的果实》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我要试着离开你,不要再想你,
虽然这并不是我本意……
你曾说过,会永远爱我,
也许承诺,不过因为没把握,
别用沉默,再去掩饰什么。
当结果是那么赤裸裸,
以为你会说什么,才会离开我
你只是转过头不看我…..
不要刻意说,你还爱我
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
你曾说过,会永远爱我,
也许承诺,不过证明没把握外,
不用难过,不用掩饰什么。
当结果是那么赤裸裸,
其实不用说什么,才能离开我
起码那些经过属于我……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这剩下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
我以为不露痕迹,思念却满溢,
或许这代表我的心……
不要刻意说,你还爱我,
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
如果你会梦见我,请你再抱紧我……
~~~~~~~~~~~~~~~~~ 后记:
如果留意此事件的剧情,便会发觉确实充满恩、怨、情、仇,简直如电影桥段一样,这个真人真事带给人很大启发~因缘果。
世事、世情一切都是因缘果,千丝万缕,不能单凭表象去定断一件事情的真相。
丈夫,太太、情妇、养母、女儿,角色错综复杂,爱恨交缠。
一、A为别人情妇。
二、A拐带别人儿女。
三、丈夫通奸。
四、丈夫误解太太。
五、太太过分担心因而被意外撞车死。
六、A扮作是女生的妈妈,养大女生。
七、A最后忏悔醒觉,向女生道出真相,让他们父女重聚。
八、女生忘恩负义,不念恩情。
九、A自杀。
十、女生原谅。
如能用智慧洞悉这个过程,那个复杂程度,就知什么叫千丝万缕的因果。案件所有人物如能各自反省的以上过程才是真正的忏悔,否则,只各自执取眼前经历,下一生将会再续未了缘,就成为所谓的“冤亲债主”。

三、评论区
父亲不是车祸死了吗,怎么又成失散多年了,您再审审?随喜赞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几欲乘风归去也
请重新看每一个细节。
你看错了,是男方太太上街寻找女儿失魂落魄遭遇车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是。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文章看完了,心情很沉重。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伤心和难过。太傻,也太执着,人生如梦,随缘自在而活就好,何必那么揪住不放!一人的执着造就了几人的不幸。
忏悔不是情绪上的哭哭啼啼,更不是有目地的做出的反省。而是,反思从前,调整今后,不预设执着剧情,而是随缘的去接受剧情。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忏悔。感恩轻心哥哥分享布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如果留意此事件的剧情,便会发觉确实充满恩、怨、情、仇,简直如电影桥段一样,这个真人真事带给人很大启发~因缘果。
世事、世情一切都是因缘果,千丝万缕,不能单凭表象去定断一件事情的真相。
丈夫,太太、情妇、养母、女儿,角色错综复杂,爱恨交缠。
一、A为别人情妇。
二、A拐带别人儿女。
三、丈夫通奸。
四、丈夫误解太太。
五、太太过分担心因而被意外撞车死。
六、A扮作是女生的妈妈,养大女生。
七、A最后忏悔醒觉,向女生道出真相,让他们父女重聚。
八、女生忘恩负义,不念恩情。
九、A自杀。
十、女生原谅。
如能用智慧洞悉这个过程,那个复杂程度,就知什么叫千丝万缕的因果。案件所有人物如能各自反省的以上过程才是真正的忏悔,否则,只各自執取眼前經歷,下一生将会再续未了缘,就成为所谓的“冤亲债主”。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啊,千丝万缕的因缘在里面,根本无从单凭哪一件事去定论谁错谁对,唯有各自反省,忏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good!
代入这个故事去读,觉得好心痛。因果是千丝万缕,唯有反省,调整思维,才能改写剧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忏悔的意义就是反思过程,调整做法。
做不到以上两点,根本不构成忏悔。
忏悔跟哭哭啼啼,完全无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人类“心力”一直互相连结,不停的连结就会凝聚了“果报”的呈现及速度,由于“不停心力连结”亦需时间,因此“佛陀”劝勉做罪者“必须及时忏悔”,愈快忏悔,果报愈轻,甚至“解散果报凝聚”。
根据恩师解释,世事一般“凝聚果报”时间约“三年”已大致完成“完整连结”,超过“三年”的行为,通过忏悔,只能重业轻报,无法完全解散果报据情,且看“目犍连尊者”的横死,“释尊”成道后亦曾有“头痛”便可明白当中道理。
平均大概是三年,原来因果都有生命成长,随着时间越长,可以改变的果就越来越难,等待西瓜完全成熟,西瓜就越大,要吃的时间都要多了。任何世事世情,只要拖延,结局就更加难改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如果大家能够明白因果千丝万缕,就不会再滞留在任何一个过程。今后的所有际遇都很容易释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大家只要将角色代入自己,就会知道这个事件当中根本没有对错可言,因为实在千丝万缕。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真正的忏悔其实就是“离相”,正本清源,老师讲的太好了,受教,学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如能洞悉因果乃千丝万缕、环环相扣的相续,就不会再滞留于眼前的际遇。
一切纠结、矛盾皆因「黏着眼前的感知」,叫“着相”。为了解除生死轮回束缚,必须学习“离相”。
要学习“离相”,必须要明白世事只是一场中性的活动,喜怒哀乐只是人心作怪。
必须学习超越感知,才算走上修行的路。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洞悉因果乃千丝万缕环环相扣,就不会再滞留于眼前的际遇。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持如法的真言密咒,可加速自心“反省过程、调整做法”的能力,叫“忏悔”。
二、《金刚萨埵百字明》是使修行人巩固菩提心的振频,亦即增强求觉的决心,持诵如法,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前提是音调必须完全如法。
我看国外很多电影都是,去教堂忏悔,忏悔当时很后悔的样子,一出了教堂,就又变成魔鬼一般的存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因为这是做戏。
看哭了,放下即自在,执着只会令人陷入轮回,陷入痛苦,永无休止。
忏悔,不是哭哭啼啼。
反思从前,调整之后。
想起一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必须将“善恶的执著也舍离”,亦即“自浄其意”,才能“契入”觉范围。 感恩老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都叫“感知”。
超越感知,不代表否定感知,而是不滞留感知,简言之,就是面对一切经历也不耿耿于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愤怒、纠结、已经是耿耿于怀。修行人要做到的是对一切,尽心去解决眼前的事情,而不是耿耿于怀、深深不忿。
有点掉入修道上的唯物了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二即空
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都叫“感知”。
超越感知,不代表否定感知,而是不滞留感知,简言之,就是面对一切经历也不耿耿于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二即空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如果一切都像佛说的是虚幻的,那还努力做什么?》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感知只是在心中存在,心如果不分别,感知会不一样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被习性污染了,每个人的污染也不一样,所以感知也不一样。
所谓根本无明既是着我相,认为有个我存在,我们的行卧起坐,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记忆等等都是以我为实有为基础的,被习性所牵引
受教了,很是震撼。
能看到您的文章实在是福分,受益匪浅,多谢。
我以前也想过这个问题,因果追溯追溯到源头那是什么呢?比如说我被杀了,因为曾经杀了别人,曾经别人被我杀,因为更以前别人杀了我,现在知道原来这个源头就是“无明”呀!
反复看了好几遍文章,加上看其他的文章,末学不才,终于对忏悔有了一点认识。我觉得假妈妈真正的忏悔,是不应该执着于女儿的原谅,真正的忏,是知道以前做错了,不应该破坏家庭,抢人女儿。 然后悔,我认为是把真相告诉女儿,无论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心里无怨无悔,不会因为女儿选择离开而自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但行好事
Good !说非常好!
忏悔意义就是这样,忏悔目的是使心获得清静,把执着放下,而并非有条件的再去追求什么。
否则就会将一种执着转移到另一种执着,执上加执,罪孽又怎能消除呢?
忏悔…我小时候也是做了好多坏事,那当时心里愧疚但后来还是又反复做,现在觉得当时的自己真的好虚伪,连自己的心都骗,现在长大了才明白,不放下,忏悔是没有用的,只会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
受教了!也让我反思忏悔,调整自身所思所言所行。多谢!
这个,让太太不执着不怨恨太难了
感谢您[拜托]母亲养育的恩情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因为别的不如意就心怀芥蒂,忏悔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