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经说四圣谛的第一条就是说苦,这样说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有人能用最简单的表达来说明一下苦是什么、以及四圣谛先说苦的动机吗?
二、正文区
谢邀。
2500多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教育家,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真相,成为释迦牟尼佛,首次在“鹿野苑saraṅga-nāthá”为五位出家人说出人生的解脱真谛。
(注: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旧称伽尸国)
衪说出人类必须认清楚现实的“矛盾、纠结、烦恼”的根源,提纲挈领,首先点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然后逐一循序渐进解释摆脱痛苦的过程步骤,这就是苦、集、灭、道,统称“四圣谛”。
言归正传,笔者此刻不作长篇大论解释,用现代语表达吧…..
个人感觉好的,无法得到。
个人感觉好的得到后,又无法延续。个人感觉不好的,无法避免。
个人感觉不好的遇上后,又无力抵抗。
- 佛陀说苦之动机,就是要人类明白“执着观念”是痛苦之源,所以再分门别类点出八种痛苦领域~“八苦”,目的就是要大家明白痛苦的因由,才能正式愿意踏上调整转化执着的路~觉醒之路,亦即现代语所说的“修行”。
简言之,所谓的苦本质虚幻不实、虚无缥缈,人人感受不同。它只是“由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生的个人觉受”,而当无法满足内心的“个人觉受~(诉求)”时候,就叫“苦”。
(注:快乐内涵跟苦的内函一样,也只是一份个人觉受,虚幻不实)
故此,佛陀一生说法40多年,就是要人类认清“执着是痛苦之源”,为了认清执着是什么,就必先要说出人生上种种的苦难,要人类彻底正视苦难是如何构成,这是“止息痛苦”的手段路径。
民间部份人,误解佛法教人以悲观面对人生,更完全不是教人“单身、禁欲、离婚、出家、放生、拣饮择食、走入深山食树皮、度日如年、等死求浄土、做社会寄生虫”。
反之,佛法是教人“离苦得乐”,积极面对人生,引导人类开显智慧来圆满每一个众生的心,积极到不得了,只要认清楚烦恼根源,就有办法直捣皇龙,将纠结连根拔起,这是佛法殊胜之处,佛法无边也。
(注:所谓“无边”,就是指佛法点出不能沉醉滞留任何一边的观念,驾驭一切执着之意)
人之初,本善良, 岁月累积自我相。 经苦难,历哀伤, 誓言重生创吉祥。 中庸照见世间乐, 逆地而处静心想。 执心顽,福报伤, 万法唯心梦幻想。 剧情桥段顺逆境, 悲欢离合总遇上。 释迦老师说离相, 领悟人生莫惆怅, 卸下伪装破四相, 笑脸化作善太阳。
P.S 笔者常收到很多朋友来信问及爱情的烦恼课题,彷佛“恩爱别离苦”一直充斥人间,其实情爱二字本来就是一个游戏,非常明白你们心情,笔者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又有多少人未经历过失恋呢?我也经历过,有机会重新再写一篇关于情爱的分享吧,平心静气,唉……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75.html
后記:
~~~~~~~~~~~~~~~~~~~~~~~~~~~~~~~~~~
一、
早上外面,阳光普照:
A君:心中喜悦,终于有阳光了,若再下雨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再有希望”了,“感恩”上苍保佑。
B君:心中悲泣,若仍不下雨,若再晴朗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没有希望”了,“祈求”上苍保佑。
同一“法相现象”:
一个喜悦,一个悲泣。
一个感恩,一个祈求。
阳光普照,温暖大地,雨水滋润,哺育万物,同一“法相现象”本无自性,不分彼此,平等对待,不同的只是“各人心中感受”,亦所谓“处境不同”,所谓“处境”,只不过就是“心境”。
不能对“阳光、雨水”偏执一面,亦即不能为了满足一人“需要阳光”,而“抹杀雨水”的需求。
站A君立场,不可否认B君对雨水之诉求。
站B君立场,不可否认A君对阳光之诉求。
否则,这就所谓的“落两边”,属“心执”,亦即“分别心”
相遇同一天空下,
檐前滴水不分差。
同一滴水,也会因各人的执取观念而产生不同感受。
二、
一般人攀附于外,外就是“法”。
佛法教针对说内,内就是“心”。
三、
如果降伏不了内在的執着,则永远找不到快樂,更見不到佛性。
四、
万法唯心,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快乐根本不是向外寻,苦乐全是心作怪,皆由一心所统摄。
五、离心说道,曰:“外道”,就会偏离了佛法核心,做人就会患得患失,苦就会跟随一生。
六、佛法修行要调整的是心,要安住的是心,此过程叫“降心、住心”
P.S 苦与乐不在外,如果不在外,究竟我们要应该要从那里下手?如何做个开心快活人?
如果用心咀嚼这个文章,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间的真相,此篇文章就足以令一个人改变一生。
这个世界确实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要圆满的原来只是我们的心。亦即是现代语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
《轻心修行话》
人生际遇,所见所闻,只是一场个人感觉,事件本身“没有好、没有坏、没有长、没有短、没有顺、没有逆…”,一切二元对立只是那时刻的“个人感觉”,那个“二元对立”观念就使人产生苦乐感觉,若将一件事介怀于心放不低,左计右算,人就落入二元陷阱被缚了,因为那事情本身并无任何“特性”可言,它只是一场投射的个人感觉。
人生路上,大家也只是过客,每人也是主角,遇上投缘,惺惺相惜,就一起走多两步,不必认真,因为“个人感觉”在不断改变,始终曲终人散,大家彷似各有不同际遇、故事情节,刀光剑影,拳拳到肉,悲欢离合,非常逼真,谁知故事情节又是一场个人感觉,犹如过眼云烟,风云在变,一缕轻烟。
际遇感觉很实在,被打手臂一下确会痛,是过眼云烟吗?
你试用尽力,打落一个体重300磅的男性重量级拳皇手臂,猜他痛不?他只感如骚痒般。
世界拳皇“泰臣”一拳打出385磅,我们可以吗?绝对可练出来。
佛法就教人“修心”,修炼承受程度掌控了“个人感觉”,际遇确是一场个人感觉,绝非比喻,关键是否懂修。
当体会出际遇只是一堆“无数连串而成的个人感觉”所构成,叫“惑”,迷惑之意。所谓“见惑、思惑、麈沙惑、无明惑”很多小如麈沙的迷惑。但不必研究什么惑,只要体会出际遇全属一堆个人感觉,将这观念落实于日常,日子有功,人就变得轻松自在开朗,凡事“随缘尽心,尽心后随缘”,检讨效果、调整方法,再来即可,人生就因此而改写,便得自在。
若山不转?路可转。
路不转?人可转。
人不转?心转就可以。
拳重?拳轻?
拳是相,拳无轻重,人能承受了那样力度而已。
设法体会际遇是“个人感觉”构成之原理,就足以马上改变人的一生,难吗?一点也不难,不断忆记这是“个人感觉,人人不同”这句话,就有效果,日子有功,一切真相大白。
当然我们不能说际遇不存在,你骗不了自己,但须明白那际遇本身“并无任何自主性”可言,它确只是人的一场个人感觉,际遇只是“无情物”,动情的是“心”。
修吧!
修心吧!
修炼心性吧!
我们一起成为拳皇吧!
世事没本身固定特质,它不断在变。每人个人感觉不同,也为自己争取所认同的诉求,但随着时间改变,那个人感觉也不复再。
事在变,感觉在变,两者并不存在主伴关系,谁也没什么过失、缺陷,更没什么怪人,勿看轻自己,更勿看轻他人,什么才智、枭雄、伟人,也是别人感觉所赋予的。
你有你的感觉,他也有他的感觉 ,究竟那个感觉才是真实的?若人人感觉也真,那谁的感觉是假?没有真,那有假,世事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一场感觉,既然如此,何必将所谓的际遇介怀于心。
尽管所感知的世事,是内心投射出来的一场感觉,但并非否应了那个现象。举例;空气流动成风,水蒸发于天凝聚成云,云遇冷成雨,水遇冷成冰等等,风水云冰様样也是具体的,但全没固定身份,全是暂时过程,修心是了了分明,清楚每个时刻感知过程而应付,却不滞留于所历过程,心便安然自在,这叫“离相apratistha laksana”。
如果快乐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来送给你。
如果苦恼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掉进焚化炉。
但谁可拿出苦乐出来?!
五蕴之中的“受蕴”,只是由“六根”透过接触“六尘”,再由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六识”。
简言之,天人饮水是甘露、凡人饮水是水、地狱人饮水是浓血、饿鬼饮水是火…..一切也是感觉。鱼在大海中长期生活,人在大海中长期不用氧气面罩就会死。
一切都是不同领域下所感受,彷彿拳拳到肉,但本质虚幻不实。例如我在知乎写一篇文章,每位读者感受也不同,A君的感受不代表B君感受,如此一来,既然无客观感受,故曰“虚”。
举一反三,消化一句话,什么叫“情人眼里出西施”?轻心眼中的西施跟所有读者一样吗?
一切感受,只是心执取不同观点而投射的幻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藴皆空,重点是如何破尽心执,一切六根如幻,不明不白吗?所以要修行。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节录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评论区
苦本质虚幻不实、虚无缥缈,人人感受不同。它只是“由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生的个人觉受”,而当无法满足内心的“个人觉受~(诉求)”时候,就叫“苦”。只要执着面对某个际遇,无论经历什么,那个感受都一直只会是苦,为了得到快乐,必须明白苦的结构成份。(注:快乐內涵跟苦的内涵一样,也只是一份个人觉受,虚幻不实)
因为学佛的目的就是灭苦。
苦是价值观,对五蕴的执着就是苦,例如,乐受是受蕴之一,但是人没法一直停留在乐受中,乐受一定会消失(无常),这就是苦的含义之一。
乐受并不是虚幻的,苦受也不是虚幻的,色法也不是虚幻的,高兴就是高兴,悲伤就是悲伤,知乎这个网站确实存在,你并不是在做梦、或者活在他人的梦中。
几欲乘风归去也
师兄这头像最近几个月换的挺勤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因为他心动了,哈哈哈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几欲乘风归去也
每天我都冲凉,换底衫、换底裤,好勤力的,换头照、玩头照,也只是形而上的相,重点是形而下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子桐
众生心动见相而着相,迷于相而攀附联想,执相沉轮,叫迷。
如来心动见相而离相,安住第一义而不动,破尽四相,叫觉。
佛法所指的“心动”跟现代所指心动是两回事,佛法而言,人类透过六根与六尘的互动,产生思想言行,此过程叫心动。
没有心动的人是植物人,失去知觉的是死人,心动不代表攀附。故此,佛陀也必须心动面对生活,只不过“无所住而生其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苦本质虚幻不实、虚无缥缈,人人感受不同。它只是“由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生的个人觉受”,而当无法满足内心的“个人觉受~(诉求)”时候,就叫“苦”。只要执着面对某个际遇,无论经历什么,那个感受都一直只会是苦,为了得到快乐,必须明白苦的结构成份。
(注:快乐內涵跟苦的内涵一样,也只是一份个人觉受,虚幻不实)
心好苦,朋友喊吃碳烤…拒绝了蒸汽海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如心佛亦尔
如果中庸面对世间,吃白粥都一样开心。说一个故事你知道,最近我跟朋友去澳门玩,当大家兴高采烈走进一间吃鱼翅的地方,我却在傍叫了一个假的“碗仔翅”,他们问我为什么吃得那么差?我不发一言,然后吃假的翅,即是用粉丝做,我跟他们同时间用15分钟吃完,最后我的感觉跟他们完全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加开心,因为我的价钱是$40元,他们是$100元,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如心佛亦尔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福报真的是定数,消耗得多就会变少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75.html
云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因为你的性价比比较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很多时角色需要,必须粗言粗气,谁愿意长期扮演一个恶人的角色?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你的这餐饭。所以假的碗仔翅也可以吃的很开心。同样一顿餐,不同的人会吃出不同的感受,受教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一、
早上外面,阳光普照:
A君:心中喜悦,终于有阳光了,若再下雨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再有希望”了,“感恩”上苍保佑。
B君:心中悲泣,若仍不下雨,若再晴朗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没有希望”了,“祈求”上苍保佑。
同一“法相现象”:
一个喜悦,一个悲泣。
一个感恩,一个祈求。
阳光普照,温暖大地,雨水滋润,哺育万物,同一“法相现象”本无自性,不分彼此,平等对待,不同的只是“各人心中感受”,亦所谓“处境不同”,所谓“处境”,只不过就是“心境”。
不能对“阳光、雨水”偏执一面,亦即不能为了满足一人“需要阳光”,而“抹杀雨水”的需求。
站A君立场,不可否认B君对雨水之诉求。
站B君立场,不可否认A君对阳光之诉求。
否则,这就所谓的“落两边”,属“心执”,亦即“分别心”。
相遇同一天空下,
檐前滴水不分差。
同一滴水,也会因各人的执取观念而产生不同感受。
二、
一般人攀附于外,外就是“法”。
佛法教针对说内,内就是“心”。
三、
如果降伏不了内在的執着,则永远找不到快樂,更見不到佛性。
四、
万法唯心,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快乐根本不是向来寻,苦乐全是心作怪,皆由一心所统摄。
五、离心说道,曰:“外道”,就会偏离了佛法核心,做人就会患得患失,苦就会跟随一生。
六、佛法修行要调整的是心,要安住的是心,此过程叫“降心、住心”
P.S 苦与乐不在外,如果不在外,究竟我们要应该要从那里下手?如何做个开心快活人?
如心佛亦尔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只是已经不爱吃肉,我的胃也不爱吃肉。完全不吃会让朋友觉得怪异,装作吃的很香……还在慢慢磨合期,我可以的!
云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从心着手
如心佛亦尔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轻心!这个链接给的及时!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如心佛亦尔
如果用心咀嚼这个文章,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间的真相,此篇文章就可以足以令一个人改变一生。
这个世界确实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要圆满的原来只是我们的心。
亦即是现代语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以上道理很多人看完都会都会明,但为什么彷佛身心痉挛,说到底就是习气,所以一定要梵音持咒,这些振频可将我们执着的脉结打通,脉道一通,再遇上同一个际遇,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这是我千真万确的亲身经历,因为如果执着已经化成一种堵塞~脉结,就会导致身不由己,明知故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人体有很多肉眼及科技无办法看见的“微细气脉”,这是气脉影响着人类人体身心的活动。
因为有执着,所以苦。执着太深,就会变成脉结,所以会明知故犯,叫“习气”。
如心佛亦尔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的,我用心咀嚼看看,会出来什么味道?
消失的地平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因为鱼翅的感觉在于心对外相的感受,吃真的鱼翅无非希望得到别人知道我吃鱼翅比你好等总总外界和内在联系在一起那份愉悦的感受。真假鱼翅本质都是食物进肚子满足身体的需求而已,楼主了解了真相所以不会执着那份假的快乐,更不会执着用更多的钱去追求别人的看法……
轻心哥哥的笑容好温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男儿当自强
我们要重新纠正自己的思路,旧有思路,只会出旧有言行,最后只会出就有结果。
快乐根本不假外求,全是一份感觉。掌握不了这个原理,一世都会苦口苦面。
此刻我用天真的笑容,溶化苦恼的题主。
感谢轻心哥哥温暖的笑容?文章告诉了我们苦是什么?苦来自哪里?怎样离开苦?一步步的好清楚,原来苦乐都是来自自己的心,佛法就是教我们怎么样调服自己的心,即使吃着普通的小食,穿着普通的衣服一样可以快快乐乐的,世事不会完美,圆满的心,所以要好好修心啊
感谢
苦与乐,一念之差。看完好开心,开心享受面对每一分钟^_^
这是我看过的最清晰的,最深入浅出的讲苦的文章。我以前对总认为佛法是消极的,是教人认命的,不思进取的,安于现状的。今天受教了。多谢!
鱼翅捞饭和粉丝鱼翅,如果明白实相,粉丝鱼翅也会吃的好开心。如果不明白实相,会出现一系列攀比心,得失心,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鱼翅的例子,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每一件小事上。形而下讲述了心法,形而上讲述了功法。谢谢师兄的精彩对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如果快乐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来送给你。
如果苦恼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掉进焚化炉。
谁可拿出苦乐出来?!
五蕴之中的“受蕴”,只是由“六根”透过接触“六尘”,再由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六识”。
简言之,天人饮水是甘露、凡人饮水是水、地狱人饮水是浓血、饿鬼饮水是火…..一切也是感觉。
鱼在大海中长期生活,人在大海中长期不用氧气面罩就会死。
但以上一切都是不同领域下所感受,拳拳到肉,但本质虚幻不实。
例如我在知平写一篇文章,每位读者感受也不同,A君的感受不代表B君感受,如此一来,既然无客观感受,故曰“虚”。
举一反三,消化一句话,什么叫“情人眼里出西施”?轻心眼中的西施跟所有读者一样吗?
一切感受,只是心执取不同观点而投射的幻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藴皆空,重点是如何破尽心执,一切六根如幻,不明不白吗?所以要修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节录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无公害小姐ali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破除心执驾驭心,是修行根本。生活仿佛由无数个念头接连不断的电影播放。同样一件事,一个事物,心态不同,感受不同。际遇本身没有好坏,没有对错。不断盯着白纸上一个黑点,不懂放下,不懂纵观全局,如何快乐洒脱,事事计较,如同作茧自缚。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故常想一二。不如意之事,尽心随缘,放低结果,结果与最初有偏差,时刻调整方案。任何事都是缘缘和合,不是单方面因素所决定。做一个快乐的修心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刚把文章篇辑,加上了《轻心修行话》,有兴趣的读者可看看。
枕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用什么咒镇开呢?我一般用文殊心咒。不过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枕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打通气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枕闲
任何佛法梵音真言都可以,但《大悲咒》是开启头顶的千叶莲化~顶轮,效果最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枕闲
建议这个课题在梵音课题讨论
枕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必须梵音吗?音译的效果怎么样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枕闲
阁下有否看我的所有文章?
枕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去看下
一切有为法,不如心自在。
如果快乐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来送给你。
如果苦恼真实,我愿意马上拿出掉进焚化炉。
谁可拿出苦乐出来?!
五蕴之中的“受蕴”,只是由“六根”透过接触“六尘”,再由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六识”。
苦乐都在个人感觉。看过轻心的很多文章,其中的法理发人深省!道理都看得明,然而总是习气太重,行为与思想痉挛。最近不断反思到自己的执着与自我。所以看到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所谓的苦本质虚幻不实、虚无缥缈,人人感受不同。它只是“由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产生的个人觉受”,而当无法满足内心的“个人觉受~(诉求)”时候,就叫“苦”。(注:快乐内涵跟苦的内函一样,也只是一份个人觉受,虚幻不实)
请教个问题:最近看谍照电视剧《悬崖》,恰巧主人公剧中也背了段金刚经。那么请问,如果主人公周乙看透日本占领东北只是现在的因缘际会,世事无常,转头即空,又何必要忠于职守最终牺牲报国呢?所以,我的疑惑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好的心态,我总结成三个字浓缩就是“无所谓”,一切都是幻相,人生也是幻相,只要抓紧本世为人的机会好好修炼,最终能达到涅槃就好了。那样,是不是人人在世上就是对于其它无为的心态?如果这样,都不如追求社会的进步,哪里来的如今的科技等发展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苇渡江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如果一切都像佛说的是虚幻的,那还努力做什么?》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我就觉得心要和我作对,让我觉得苦它就快乐,啊,以后偏不!
可有人修苦集灭道就是要断欲,离欲,离家不工作,脱离社会,不食人间烟火的修行,怎么劝都无效,不管刀山火海一直要修下去,定能脱轮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淡然
自生自灭。
大哥说生活中修行如同身处枪林弹雨的战场,我这个小白带着才学会的一点基础的知识,在其中时而清醒,时而又被迷惑淹没。
然后回来哥哥的文章中寻找针对的应付方法,再回到战场中去应用和实践。
此时再来看这篇文章,理解更加深刻,现在已经明白要怎么去面对遇到的问题。文章的好多段话我都抄在了笔记上,用心记住、生活中去操作。
感恩大哥,您的文章如同黑夜路中的明灯,帮我们指明方向,不再畏惧恐慌。
我要好好努力,希望自己早日也具备大哥这样的属性“善良、智慧、勇气、能力”,去成为世间的利益。
谢谢轻心大哥。本来晚上为朋友婚恋的狗血剧情愤愤不平,看过您文章后,心里好平静[拜托]还是智慧不够,执着一边了。
人生只是一连串的个人感觉。面对相同的际遇,人人的感受不同,说到底就是因为面对同一件事时,不同的人心执取不同观念,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
如果对这些感受产生攀附,滞留,烦恼~“苦”就会随之而来。
际遇本身没有自主性,本质是空,产生感觉的是我们的心,世间的森罗万象都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当明白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驾驭我们的心,一切都不要执着,事来则应,事过则空,秉持中道生活,灵活变通,自然能快乐自在。
轻心哥的文章总能让人温故知新,每隔一段时间再看,都会有新的收获^_^,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