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哪些行为让你感觉此人善根浅?」此刻这句话提问于佛教板块,亦出现了“善根”二字,故此,应当以佛法的说话表达回应。
“那些行为让你感觉”:指透过“内在六根”感知“外在六尘”后而产生感觉,变成了“六识”,亦即是“执取某一种观念”而构成的“个人感觉”,叫“我的感觉”,人活于世并不是植物人,确实应该有感觉。
(注:六根:指人类六种感知器官,六麈:指感知所接触的际遇,六识;指感知际遇后产生六种的识别)
但重点出来了,如果“执取我的感觉而滞留不放”,误认为那份感觉就是“际遇真相”,再界定出种种基准,那就问题大了。
- 不要忘记人一生所感知的经历,只是“如幻似真”的电影般桥段,全部也是一份“我的感觉”。
- 必须知道这份种种基准的“二元对立”厘定只是因人而异,一切也只是每人不同的感觉,否则,就会掉进“二元沼泽”,内心的矛盾就随之而来,亦即所谓“苦”。
- 如果硬说这种由“个人界定而来”的感觉是“真实存在”,就已属于“滞留感知”,佛法称此情况为为“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亦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我相”。
(注:我相:指“我的观点”)
笔者说到这里,并非刻意想读者一头雾水,人活于世必须遵守及顺应世间的“法律、道德、人伦、规矩”,又岂会不知不觉呢?你打我会痛,肚饿我要食饭,这是活生生存在的感知,顺应人间规律,只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而已,并非教人用黏附着这份感觉不放。
但佛法并不是推翻世间的感知,更从没有为世间另定基准,佛法只是教人“驾驭感知”,要从经历后就懂得抽离~(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因为一切都只是感觉。这是人生的原貌~实相。
(注:相:指感知的际遇)
以上就是《七佛通偈》所说的“自浄其意”的内涵。
P.S 言归正传,笔者心目中不存在真实“善根、恶根”可言,故此无法说出什么叫“善根、恶根”基准。
可能大部份答主,甚至题主都未必知道,其实这个提问言下之意就是:“你的执著有多少?”
~~~~~~~~~~~~~~~~~~~~~~~~~~~~~~~~~~
《轻心修行话》
佛法没有推荐吃什么,只提醒“不要执着吃什么”。
爱吃肉是执着。
爱吃素是执着。以上两者只是执着的领域兴趣不同而已,并没有优越性可言。 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贪,跟吃什么无关,重点是贪爱,为了真正断除这个“贪”,必须随缘而活,故此要学习“舍”,舍去对观念的滞留,否则就是执。
佛法没有推荐人做什么,只提醒“不要执着做什么”。
不明此理,仍滞留“二边”,沦陷二元对立的沼泽,完全未入佛门,叫“外道”,结果就只有矛盾,亦即是苦,继续轮回,不得解脱。
只要答主一说出什么是善根浅,就属于一个滞留,已经着相,叫“执着”。
为什么会看出别人的善根深浅?就因为执着了自己一套观念,把持不放。
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真实的善恶可言。越具体说出怎样叫善根浅,就代表发言者越执着。
以下的连结是笔者用了很多时间写出的文章,有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共勉。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可能大部份答主,甚至题主都未必知道,其实这个提问言下之意就是:“你的执著有多少?”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没有推荐吃什么,只提醒“不要执着吃什么”。
爱吃肉是执着。
爱吃素是执着。
以上两者只是执着的领域兴趣不同而已,并没有优越性可言。 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贪,跟吃什么无关,重点是贪爱,为了真正断除这个“贪”,必须随缘而活,故此要学习“舍”,舍去对观念的滞留,否则就是执。
佛法没有推荐人做什么,只提醒“不要执着做什么”。
不明此理,仍滞留“二边”,沦陷二元对立的沼泽,完全未入佛门,叫“外道”,结果就只有矛盾,亦即是苦,继续轮回,不得解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只要答主一说出什么是善根浅,就属于一个滞留,已经着相,叫“执着”。
为什么会看出别人的善根深浅?就因为执着了自己一套观念,把持不放。
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真实的善恶可言。
越具体说出怎样叫“善根浅”,就代表发言者越执着。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的!执着自己一套观念把持不放,所以才会看出别人善根深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万法唯心,如果说真有区别,不过是面对不同事物的看法,缔造了不同际遇的感觉。
毕竟每个人接触的不过是事物的单独一面,盲人摸象。
男儿当自强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大哥讲的太好,看了其他的答案,觉得回答时给出的界定越多,就代表发言者心中的标准就越多,也就是执着越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男儿当自强
一切都是个人感觉,根本没有「感觉以外」的事情,这个道理就叫“万法唯心”。
时刻记起这个原理,自然会对人生际遇比较容易抽离,可达“修心养性”的效果。
此忆起的过程,可把思想言行转化,自然构成“修行”。
人生就会少了很多烦恼、矛盾及纠结。
这种透过观念而改变行为的调整,并不是圣人才可做到,而是人人当下都可以做到,但过程中人人有快慢而已。
静若水
大赞!!!提问本身已经是执取个人观念而有。
Amelie
又是一堂课,学习了,看轻心师兄深夜还在为大家答疑解惑,辛苦辛苦!
誉睿
传道,解惑!!!
智定
嗯,非常感谢,解释的很到位。不过还是需要探讨一下,不知是否有点点着了无相的相了,若觉悟无相,得确定相是什么,离相才具有附着点。与戒一般,如果上来就无相那又何需戒行,无正邪又何来邪淫,无正又何来八正道,正是中义,但也得先知左右才会懂中在何处,您的回答也并没有错,只是课程有点难,如同3岁孩童去上大学,但也是对的答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看看以下的连结需要几多岁才明白?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当阁下知道什么叫相,可能你就会收回刚才的一切说话。
“离相”何曾“离开戒行”,切勿断章取义,一厢情愿啰!
修行必须秉持一种谦卑及耐性,不能着急,必须平心静气了解一切,便自有主张。
切勿口头禅,如果连相都未知道是什么?又凭什么说无相。
将视野及层面放大一点,用立体化去看整个过程,才知道什么叫离相,这并不是一件神圣及神秘的事,人人可做到,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如果要你马上答我什么叫四相,你能够解释出来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本人不单止遵守「五戒十善、八正道、更懂得静坐、忆念佛、称颂佛号、梵音密咒」,何曾离开戒行?
因为阁下并未理解什么叫离相,所以产生很多的误解,建议抽时间重新正视之前的发言,否则最终局限只有是阁下的发展,重新上路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此文章的说话从未打算给你听,明白我的意思吗?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我只是留给其中几个人听,只不过你坐下来了。
而其中的几人绝对有条件听得明,只是你入错课室。
以上说话并无针对任何人,本人只是将真正动机陈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佛法,曰:不二法门。这是佛法的核心,亦即现代语所说的大乘佛法,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这是“六度”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契入不了这种智慧系统,永远都是门外汉,叫“外道”。
闻鸡起舞回复智定
你可以先看看轻心给你发的链接,当你看完什么是相,什么是离相,你就会明白了谢谢你的探讨,让我有的学,欢迎探讨
智定回复闻鸡起舞
嗯,是的,我在认真看,他确实领悟很深,诠释的也很确切,受益良多,谢谢提醒,而我的切入点并非说他说的不对,而是答非所问。
般若Prajna回复智定
请相信大家与你对话都是善意的,我们都在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智定回复般若Prajna
嗯,这个是肯定的,我也是善意的,可以看回答
般若Prajna回复智定
可以先抛下你之前所有的知见,再去看评论区的文章链接,然后你再仔细感受一下,看看轻心到底在说什么。
般若Prajna回复智定
佛法的核心就是离相,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你说应该在什么话题下讨论呢?
智定
呀,这课室既然没标记,没密码,谁人都能进,又何来的错入,你只留给几个人听,那就单给特定几个人讲,明知是公共场合,公开讲了,然后怪他人乱入,你这不是耍流氓么?
我、人、众生、寿相,相亦有概念之义,五戒十相、八正道、静坐等,只要你写得出来说的出来他已被具化概念化,要懂其内涵而不是其概念本身,问题是哪些体现善根浅,你说人家着了相要离相懂无相,说你说的并不错只是不切题,然后你又开始扯谦卑和耐性,你又说的没错,但跟提的问题并不贴切,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都是有联系的也许是根本,这也没错,但每次回答都要牵出所有,那回答又有何意,真正的答案也容易歪楼,仅此。
般若Prajna回复智定
离相并不是无相,离相是说对你的感觉,际遇,你能感知到的一切不滞留。什么是不滞留?就是我感知着,但我不设立任何观点和立场,事过之后,内心不再攀附之前的经历。举例,我这几天在德国,我去了柏林、波恩、科隆不同的城市,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接触了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事,但是这些经历在我的内心中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全部都是际遇而已,而且这段经历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经历着感受着,但是此刻我马上要离开德国,我的内心不会再攀附流连于德国的经历,会继续敞开怀抱迎接下一段经历,仅此而已。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无所住,便无所惧,便能接纳一切。
智定回复般若Prajna
嗯,这个问题可以在相的问题下探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老友,加油啦!你都未知我是誰?
闻鸡起舞
答非所问?想必你还是没有看明白,他的回答并不是针对你各人而说,只是借由你的互动回复出来而已,轻心他人很好的,大家也都是善意,不信你可以去他其他回答里看下,经常是借由某个回应就会回复很多条的,目地只是想让读者都能看到而已。佛法不是咬文嚼字,
相:指被感知的事物
离相:驾驭感知。
离相并不等于无相,驾驭感知(离相)又怎么会离开戒行呢?轻心的回答并不是答非所问,而是你没看懂而已,所以如果你有疑问,不妨带着你的疑问多看一些文章,吸收消化,那时你就会明白了
智定
同学A问:“老师,牛顿第二定律是什么?”
老师答:“牛顿第二定律呀,是牛顿的三大定律之一,但你不要执着于第二定律是什么,因为定律本身并不完善,除了第二定律还有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但根本呢?物理力学范畴,可是力学范畴也只是物理很小的范畴,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跟你讲哦,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比牛顿定律更广更根本一些,但他仍然还是不够根本,还有电磁学、量子力学、最后更根本一些的有弦理论、M理论都在接近于大统一,是其物理学的根本,但发现如果数学不究竟是解决不了M理论的,因此数学才是物理的根本,数学学到最后呢就是哲学。”
同学B(我就是这个同学啦):“等等老师,你能不能先不要讲那么多呢,你讲的都没有错,也确实是根本,可是,能不能先告诉他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呀,否则他可能理解不了呢。”
老师:“这位同学,你的理解是片面的,我相信我讲的会有几位同学听得懂,这些不是讲给你听的,你可以再多学习学习,来,给你几本书,先看看,戒骄戒躁,请离开这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哦。”
同学B(我):“可是老师,这里不是课堂呀,这里是广场哎,况且我过来是因为同学A的问题,也想看看哪位老师能解答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呀。”
其他同学:“老师说的真好,老师说的对,你先看看老师推荐的书就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根本啦。老师讲得都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老师人也很好也很善意,只要根本的听懂的,就不会问牛顿第二定律是什么了。”
so?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老友,你先看看我“手袋的故事”及“超人大战蝙蝠侠”的整篇文章,消化完之后再跟我互动,我一定尽情吐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老友,平心静气,先不要多言,慢慢听书,我不是坏人,知你有心求覺,輕心一定会令你明白,先布施有一点信心,会有回报的。
智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我的回答文字多,但不代表心不静,轻心兄你的回答我在认真看的,很多阐述非常棒,谢谢分享善知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首先你看完这几个连结,要全神贯注投入那个场景,紧记我的这提示。
如果尤其在《列车的故事》中有任何情绪,那更加是好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智定
我确实不在“答非所问”,因为我的回答是牵涉“般若prajna ”。
一般人回答是说“相”,我是说“心”。
故此,一般人会感到非常抗拒,甚至反感,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颠覆了人类的思想。
世人是说“表相”。
佛法是说“实相”。
如果我在这个课题只是说表相,是没有办法令人思维解脱,暂时说到这里。
你先看我这几遍重要的文章,说不定将来你会向我感恩,因为我这些说话全部是有传承的,是来自“禅宗”,口耳相傳。
智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都看完了,也有几篇老兄没有分享的也看了,感激感激。
想问一下,是什么让老兄认为我有可能会在《列车》故事中起情绪呢
堂吉·可得
“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真实的善恶可言。越具体说出怎样叫善根浅,就代表发言者越执着。”看来还是有的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堂吉·可得
执着无分善恶。
执着善是执着。
执着恶是执着。
无尽修罗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何以不执着,从哪里来的执着。执着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执着。执着的根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尽修罗
因为“无明”,所以“执取观念”,此乃是烦恼及生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