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笔者先说结论,站大乘佛法而言,未解脱前,人生所做一切全部都是“恶业”,一切能够导致人类产生苦恼思想言行,都叫“恶业”,读者没有听错,笔者没有说错,请读者先听毕一席话。》

回应此问题,必须对以下三个领域有基本认知,笔者用尽全力以最简单现代语表达,内容全部围绕三个领域……

一、什么是识?

二、什么是五蕴?

三、什么是业?

《识》

“识”究竟是什么?

知识来自学习。
常识来自生活。
认识来自思考。
意识来自对“知识、认识、常识”的累积所构思成的思维活动。

  • 佛法上更提及“业识”,指“执取身心活动的累积成的记忆体”,业识形成观念、性格,无形无相,却架构着人一生思维呈式活动,导致影响人生际遇,亦即所谓“命运”。

现举例子表达,就能窥探“识”的真相:

乌鸦在中国现代属不祥之物,谁知道到中国古代曾属“吉祥鸟”。喜鹊,唐代前属“凶兆”,进入唐代开始属“吉祥”。

古云:

“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

亦即是说同一年代北方人、南方人对于喜鹊、乌鸦的观念也不一。中国清朝紫禁城之内,皇室曾饲养了一群神鸟,英国伦敦塔也饲养了一群鸟,禁止被伤害,其实全部是乌鸦,如没有记错,英国人亦曾把乌鸦视“吉祥鸟”,如果大举离开代表凶兆降临。

在日本,比较乡下的地方,认为屋顶有乌鸦飞来飞去,就是吉兆。究竟这种鸟类是吉是凶,此文重点不在研究历史或吉凶真相。

  • 为什么对同一只乌鸦会有不同反应?因为各人大脑透过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一早已建立了不同讯息,资料库已经完成建立,当一遇上某事情,大脑就会刹那间提取资料作出反应,这个提出反应是“果”,并不是“因”。
  • 生活上人就是透过五蕴~(色、受、想、行、识)的作用,记录在潜意识,成为一种“会忘记”但却没办法遗掉的“记忆体”,这种体验是不知不觉默默储存下来,当一遇上类似际遇就会将体验不受控制的勾出来,而去面对眼前作出反应的就是记忆体作崇,叫“识”。

《五蕴》

究竟什么叫“五蕴”?表达很简单:

凡看过叫“色”;
凡感受过叫“受”;
凡想过叫“想”;
凡做过叫“行”;
就必定留下记录在“识”。
人生就是一连串“色、受、想、行、识”的活动。

题外话,能够洞悉过去的识,就会构成是“宿命通”,属于六种神通之一。

举例,看见车上老人家站着~色,觉得老人需要帮助~受,心想我要帮老人~想,马上付诸行动让座~行,双方也不知道是谁,老人不知道感恩姓甚名谁,扶持者也没有期待,但从此之后,双方各自的“识”就已经建立,这个体验各自入了资料库记忆体,老人的识有“被关心”,扶持者的识有了“关心”。

《业》

  • 五蕴活动一直影响人生,人一生就活在一个累积之中,这个“识”,令人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叫“karma业”,说到底,业就只是“思维活动”,此乃“业的真相”
  • 人的识储存了什么,就会感召出什么感受。故此,际遇其实只是一份感受,就好比乌鸦与喜鹊,本来其实是“中性”,如果用佛法作最彻底的表达,其实这只小鸟是“空性”,它只是一只小鸟,又何来吉凶?
  • 凭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得知人的祸福,某程度上来说其实只是一份感觉,因为际遇只是“被感知后而出的观点~(相)”,重点是有什么“记忆体”可以去拿出来作出感觉?
  • 一个人心中充满正面累积,一定快乐。一个人心中充满负面累积,一定痛苦。
  • 佛法所指的智慧叫~“般若prajna”,就是一套“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系统。
  • 修行就是为了醒,醒就不迷,不应该被那份“累积~(识)”所牵制,要用“离相”的态度去“超越体验”,何必为体验而耿耿于怀、攀附不放?
  • 如认识此刻的心,就会知道自己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下的心就是“过去累积的总和”啊!
  • 不需要求神问卜,已能马上窥探过去自己是一个什么的心,什么的心就构成什么样的生命,这是因果,也叫“万法唯心”。一切剧本桥段出现,也是同一个能知能觉的“心”啊!
  • 依智不依识;就是佛法修行方向,现已知道识其实只是一份“体验”,因为盲目不受控地提取资料库来面对眼前际遇,结果只只会用反应去做人,即是说;“反应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反应”,这个情况叫“迷”。
  • 凡夫只用“反应”去做人。修行是以“智慧”去面对人生。
  • 这种智慧由于不被现象所缚,叫“般若prajna”,用超越表象的观点去面对际遇情境,中文大意叫“离相的思维”。
  • 资料库中的“迷识”实在太多,一下子根本无办法清除,唯有用智慧,去洞悉现象的“中性、空性”,直接缔造“觉心”,去取代那个“迷识”,设法不被感知所缚。
  • 由于众生“见相”而“着相”,迷于相而攀缘联想,执相沉沦,最后成为“心执”,这个“心执”使人眼中感受到的人事物也出现偏差,所以活在痛苦中,属于情不自禁的,因为那个识已经变成了极强心执,叫“恶业”。

站因果而言,苦的人,必须逆着思想去面对人生。

例如:

知道自己贪心,就要多做一点扶持别人。

知自己人缘差,就要多一点去关心别人。

大乘佛法,修行目的是直接去缔造那个“识”,令记忆体有足够“光明能量”,当进入临界点,感受及面对能力就会出现剧变,扭转变成光明,慢慢就会感到自在,所谓“离苦得乐”了。

故此,人生只是大腦識的作用,一切只是一份體驗,不必埋怨,亦不要太認真,否则一切自作自受,因果其实都是“识”的作用。

《人类的使命~(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就是转化过去执着的记忆,改变成为“驾驭感知的思维~般若智慧”面对人生。

以下就是“转识成智”的修练过程的基本认知,此乃大乘佛法修行的步伐:

一、五蕴就是“记忆总集”。

二、识是记忆,实相是空,只“因心执相而建立”。

三、业是思想活动,记忆下来就叫做“业识”。

四、苦是因为“执识”。

五、凡夫迷于识,“被识所转故而流浪六道”。

六、菩萨明白识的实相,“转识而成觉”。

七、大乘佛法修行,关键是“破除对识相的无明”而已。

重复一次,“识”只是一堆“记忆体”,驾驭不了这一堆“执着的记忆体”,就会导致“所言、所行、所想”都会带来恶果。

故此,如果明白以上道理,人生于世,并不是来受苦、不是来享乐,只有一个最大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就是觉醒,除了觉醒,一概不取,为了觉醒,必须修行,这是投胎成为人类的真相,共勉。
(注:天堂专心享乐。阿修罗专心妒忌。地狱、饿鬼、畜生专心受苦。唯独人类是为了觉醒而来)

P.S 笔者已经尽力把所领悟的回应 ,希望以上文字,能够为题主带来启发。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

《轻心修行话》

一、人生意义是为了觉醒,为了觉醒,必须修行。

二、业就是思维活动。

三、识就是思维活动的记忆。

四、执着思维活动的记忆,就呈现成因果、感受。

五、调整思维活动,才是消业的根本。

~~~~~~~~~~~~~~~~~~~~~~~~~~~~~~~~~~

附录《忏悔的真义》

如果没有得到清静传承的心法,哪怕看一万次佛经,也将会把佛经内涵曲解。

由于把感知到的攀附不放,形成在“观念”上产生滞留,只要任何一个观念产生滞留,就会带来苦恼,此乃佛法所指的“罪”。

假设有人做出了违反“戒律”的事情,然后只单纯不断耿耿于怀,这是于事无补,反而只会令某个罪孽加重,原因何在?

古云:忏其前衍,悔其后過。

忏:指回忆过去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执着。

悔:指调整今后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执着。

  • 例如为了戒掉“贪心饮酒”而改变成“贪心抽烟”,改变的只是行为,佛法教人调整对某领域的“贪、嗔、痴”,并非“否定某领域”,烟酒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心”,要调整的是“心”。 真正忏悔是放下。
  • 放下执着,放下对执着的执着。 忏悔从来都跟哭哭啼啼无关,并非教人把做错了的思想言行产生情绪,否则只会执上加执、罪上加罪、罪加一等。
  • 忏悔目的是为“心获得清浄,而非加重心的负担”,真义是“放下执持”,而非“増加执着”。

所以邪淫的所谓罪,并非针对用手、口、肛门、时间、场地、自慰、结婚与否,这些例子目的在于提醒不要貪,否则便本末倒置。并非指因为不在私人空间进行性活动,就代表不能上天堂,此观念错到不得了,完全违背佛法真实义。故此,必须要知道过去做错了什么,才能反省,然后对今后作出调整,必须知道错的是心。

这就是最“罪从心起将心忏”的道理,真正的要“消业”从我们的思维入手作出反省及调整,罪孽才能连根拔起,要调整的是“心”。

一般人所误解的忏悔,以为是情绪上的流露,甚至哭诉,如果真的能够清楚知道做错什么,发心对今后作出调整,这个力量会构成一个“思维程式重组”,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力量,这个过程叫“消业”。

重点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错了什么?大部份人都是依表象所见,而一厢情愿的去作出情绪上的认错,这是无法生起“忏悔力量”。

所以无论人对泥塑雕像如何三跪九叩,如果掌握不了这原理,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最后都是白费,必须知道忏悔的重点是“思维重组”。

忏悔是向心下手,并不是向外追求,离心寻道,皆是“外道”,就已偏离了佛法。

《佛家的忏悔究竟有何深意?》

佛家的忏悔究竟有何深意?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554.html

评论区

Chen DunZhi

顺从际遇,但不受际遇的摆弄而心生好恶、美丑、痛苦快乐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

任我行

五蕴就是“记忆总集”,那“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就是观自在菩萨可以驾驭“记忆总集”,并不会被“记忆总集”牵引束缚,所以就远离了颠倒梦想!现在发现这个颠倒这个词用得真的太好了!没解脱就是被各种思维牵引,解脱了就是可以驾驭“记忆总集”呀!所以是颠倒呀!

任我行

看完这篇文章,我背了一下心经,然后想了一想,我好像比以前更加理解心经了,以前背心经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好感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任我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就是教人“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必须跳出二元的幻影。

五蕴就是“记忆总集”,“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就是“观照世事的原貌”,再驾驭“执着的记忆总集”,不再受被“执着的记忆总集”牵引束缚,所以就远离了颠倒梦想,而得到自在,所以度脱了一切苦厄。

只要循着这个过程去修行,这个人就叫做“观自在行者”,当彻底能够证悟这个原理,就会成就“观自在菩萨”。

换句话说,这个经文是教人如何把自心修练变成一个“观自在菩萨”。

凡夫以幻为真,执取自心投射的感觉界定为真实,亦即是执取“五蕴、六根”所感知,所以叫“颠倒”。

闻鸡起舞

世事空性,是人心因执着不同观点而有了不同感受。记忆总集的源头出了问题,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只有当人能驾驭二元对立观点的时候,才算是不做恶业了,�感恩布施

誉睿

“转识成智”就是转化过去执着的记忆,改变成为“驾驭感知的思维~般若智慧”面对人生"说的太好太透彻了,字字句句力透纸背,让人明白人为什么烦恼,如何解决问题,时时熏习正知见,顶礼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识”只是一堆“记忆体”,驾驭不了这一堆“执着的记忆体”,就会导致“所言、所行、所想”都会带来恶果。

故此,如果明白以上道理,人生于世,并不是来受苦、不是来享乐,只有一个最大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就是觉醒,除了觉醒,一概不取,为了觉醒,必须修行,这是投胎成为人类的真相。

(注:天堂专心享乐。阿修罗专心妒忌。地狱、饿鬼、畜生专心受苦。唯独人类是为了觉醒而来)

Chen DunZhi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最好的答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Chen DunZhi

一、人生意义是为了觉醒,为了觉醒,必须修行。

二、业就是思维活动。

三、识就是思维活动的记忆。

四、执着思维活动的记忆,就呈现成因果、感受。

五、调整思维活动,才是消业的根本。

Chen DunZhi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的道路上有禅老师与轻心师兄指引明灯!一定是上辈子修来的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忏悔的真义》
如果没有得到清静传承的心法,哪怕看一万次佛经,也将会佛经内涵曲解。

由于把感知到的攀附不放,形成在“观念”上产生滞留,只要任何一个观念产生滞留,就会带来苦恼,此乃佛法所指的“罪”。

假设有人做出了违反“戒律”的事情,然后只单纯不断耿耿于怀,这是于事无补,反而只会令某个罪孽加重,原因何在?

古云:忏其前衍,悔其后過。
忏:指回忆过去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执着。
悔:指调整今后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执着。

例如为了戒掉“贪心饮酒”而改变成“贪心抽烟”,改变的只是行为,佛法教人调整对某领域的“贪、嗔、痴”,并非“否定某领域”,烟酒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心”,要调整的是“心”。

真正忏悔是放下。

放下执着,放下对执着的执着。

忏悔从来都跟哭哭啼啼无关,并非教人把做错了的思想言行产生情绪,否则只会执上加执、罪上加罪、罪加一等。

忏悔目的是为“心获得清浄,而非加重心的负担”,真义是“放下执持”,而非“増加执着”。

所以邪淫的所谓罪,并非针对用手、口、肛门、时间、场地、自慰、结婚与否,这些例子目的在于提醒不要貪,否则便本末倒置。并非指因为不在私人空间进行性活动,就代表不能上天堂,此观念错到不得了,完全违背佛法真实义。

故此,必须要知道过去做错了什么,才能反省,然后对今后作出调整,必须知道错的是心。

这就是最“罪从心起将心忏”的道理,真正的要“消业”从我们的思维入手作出反省及调整,罪孽才能连根拔起,要调整的是“心”。

一般人所误解的忏悔,以为是情绪上的流露,甚至哭诉,如果真的能够清楚知道做错什么,发生去对今后作出调整,这个力量会构成一个“思维程式重组”,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力量,这个过程叫“消业”。

重点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错了什么?大部份人都是依表象所见,而一厢情愿的去作出情绪上的认错,这是无法生起“忏悔力量”。

所以无论人对泥塑雕像如何三跪九叩,如果掌握不了这原理,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最后都是白费,必须知道忏悔的重点是“思维重组”。

忏悔是向心下手,并不是向外追求,离心寻道,皆是“外道”,就已偏离了佛法。
《佛家的忏悔究竟有何深意?》

佛家的忏悔究竟有何深意?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554.html

田雨

感恩轻心哥辛苦码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我一篇文章说尽了有关忏悔、业障、因果、识、五蕴的道理。我写到手指都痛,大家俾心机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恶业是什么?着相就是恶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认为外来真的有一个妖魔鬼怪可以随时可伤害我们,这就是“迷信”。

“魔”並非单凭外来鬼怪侵入心灵控制思想,而是宿世以来由“执心”累积而生的“贪、嗔、痴”三毒种入“八识心田”所形成的“业障习气”,因而契合了“心执极重之具体众生”,物以类聚,外来“妖魔鬼怪”才可乘虚而入、作祟,说到底就是“着相”。

一个具足正见的人,一定懂得从际遇中抽离,自然意志坚定,天打雷劈,天崩地裂,泰山崩于前不变,连死也不怕的人,永远都不会有附体情况。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外无众生,“众生就是指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种种执着观点”。

魔就是心执,密咒就具有“降心、住心”之力量,降伏着相心执而安住,就是“降魔”了。

高鹏

“众生就是指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种种执着观点。” 领会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鹏

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指“决心把自心的种种执著观念降伏”。

高鹏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决心把自心的烦恼与执着斩断。一语点醒!降服执着观念,心不滞留,心无去处,最终离相~般若波罗蜜多。

高鹏

“决心把自心的种种执着观念降伏”。拜会了,我会从生活中实践的。谢谢轻心兄!

静若水

重看这篇文章,又有新的体会。感恩轻心师兄分享!

现在的心是怎样的状态,就说明过去无始劫来累积了怎样的“识”,当遇到外界际遇,下意识地提取相应的“识”来应对。累积了怎样的感受,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修行,就是要觉悟到世事际遇中性、空性的本质,觉察到自心对观点的黏附,不被现象所缚,以“中道”面对人生。

时刻反观自心的执着,明知自己贪婪,则学习不断去舍,明知自己自私冷漠,则不断去布施和扶持世间,以此来缔造光明的“识”,累积达到临界点,面对世事的感受及应对能力就会扭转为光明,慢慢就会感受到自在。

这是投胎为人的唯一使命,人人都要修行,每一天,每一时刻。

Kitty Hello

看了轻心很多文章,唯独到了这一篇的时候,感觉不可能再讲得更清楚了!能够感受到作者竭尽所能用现代语言表达古老思想精髓的努力。感谢感谢!

高鹏

人类的使命,转识成智,我才发现同是黑色字体,这句话的颜色发亮,不是我眼花了吧!以前没这么觉得。真的好用心[拜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