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我和丈夫结婚两年半了,因为他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同房,这段期间,他感觉有好转,想试试,我也很高兴,但他信佛,要同房需要看日子,每个月有十几天不

二、正文区

老公迷信佛教而禁欲,结果明显导致訓练成“性无能”

老婆満足不了性欲,故此在知乎提问,此做法亦非贤妻应有所为。

重点是你们夫妻双方是否接受这件事情的思路及做法,并非单向。

一、妻子接受丈夫迷信禁欲,可以继续一起。

二、丈夫接受满足不了妻子性欲,可以继续一起。

三、妻子接受一生满足不了性欲,可以继续一起。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可以静心想一想,如果一个结婚之前的男生可以长期禁欲,结婚之后会否仍然具备有性能力功能,这个重点值得反思。

坊间佛教不断充斥着要求男女单身时必须“禁欲”,这种做法究竟会不会已经彻底破坏“身体功能”?

民间佛教一直在训练男人性无能吗?这样会是佛陀所教吗?看看这些迷信之徒何时醒悟?

闻鸡起舞

结婚之前就长期禁欲,肯定身体功能都不正常了,即使结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好了!最最最重要的是佛法和禁欲有什么关系!性无能就能觉醒???为什么都那么傻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大家不难发现佛教圈一些“单身女居士”长期要求找“禁欲男”作为相亲对象。

想找一个婚前完全禁欲,婚后可满足欲望的人,这个逻辑可存在吗?简直天真也。

实名太二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男性禁欲前列腺液堆积,极易引发前列腺结石,年纪越大越容易引发。

前列腺结石严重了男人就萎了。

话说道教百日筑基(禁欲100天)的修行法门,好像最后就是在丹田结丹。结了丹,人就成无漏真人了。丹田的位置,貌似就是在前列腺这儿啊!这是不是就是说,禁欲一百天,前列腺结石这么一堵,精液就再也出不来(无漏)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实名太二

我确实没有兴趣跟智慧无关的自残举动。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迷信禁欲才可以修佛是不是也是一种执?修行,都是指向一元的。也就是物我两忘、自他不二、梵我合一。一旦把自己、本我、本体、法性与世界分立起来了,越是强化,越是对立,指向为分割、分裂,强化我执。更别说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点惹人嫌,世俗生活中被孤立、被排斥,生活越来越不顺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問:禁欲才可以修佛是不是也是一种执?

答:

縦欲是執,叫貪。

禁欲是執,叫嗔。

不明貪嗔而盲從附和,叫痴。

做什么、不做什么并非重点,亦即“指向性”并非重点,重点是在“觉受上起攀缘”就是贪欲。

攀缘,指感受产生不断的攀附联想。

欲;代表有“指向性之目的”而已,例如要饮水就要器皿,器皿就是“欲”,亦即只是“诉求”。

修行是要对治“贪欲”,并非欲本身。

器皿本身无对错可言,但刻意增加器皿、款式才是贪欲。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师兄!对贪嗔痴的理解受教了!冒昧问一句,师兄的这些认识是通过观自己的念头认知的还是通过别的修行方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問:这些认识是通过观自己的念头认知的还是通过别的修行方法?
答:透过“传承”哉种于心,再精进运用各种方式,逐渐开發“悟性”。

Handsome轻心(作者)

送给长期要求男生禁欲的“信佛宅女”一番话:“当有一天你结婚的时候,就是你因果报应的时候!”

Handsome轻心 (作者)

指向性,就是“目标”之意,亦即诉求,并无对错可言。

修行是要“止息对目标的贪”,并非“否定目标”。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感恩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要止息对目标的贪,并非否定目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换言之……

目标就是现代语所说的诉求,叫“欲”。

修行要止息对目标的贪,并非否定目标,针对的是“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执着单身是贪。

执着双身是贪。

执着素食是贪。

执着肉身是贪。

换言之,执着什么都是贪,根本与执着该领域无关。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跟随轻心的脚步,摒弃了很多错误的认识,不再执着于吃素,对孩子饮食也不再有太多严格限制了,两边不着,自自然然的,打开心中的枷锁,自在好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good!你大概可以知道我说什么了!

慢慢你会明白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出很多成双成对的“不”字。

不,就是教人“不要滞留”二元两边,无论执着任何一边都是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

布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希望慢慢能够明白 现在还不明白(°ㅂ° ╬)

任我行回复布丁

加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读了地藏经,心中恐惧怎么办?》

读了地藏经,心中恐惧怎么办?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95.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丁

布丁,轻心无谓无惧,明白佛法、将佛法薪火相传,才称得上叫僧宝。并不是剃光头发,满眼私欲的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刚才一位自命僧人的朋友,一出声就“有去处”,尽显著相, 由于僧人带着「排斥的求心」,彷佛完全失控,故此,本人先决定马上拉黑。

言归正传……

建议僧人首先了解什么叫“有去处”?

一、怎样做才是波罗蜜多呢?心无去处。

二、什么是去处?处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应以「平等、无私、不偏不倚」为准则。

若然带上“个人的利益、意愿、认为、取向”的“想法或言行”,即屬(有去处)~此岸。

反之即是彼岸~无去处),契入~(中道)。

三、执着舍离此岸,是执。

四、欲求诞登彼岸,是执。

五、真正的中道是既「不执着此岸,、不执着彼岸」甚至「连中道都不执」,那样才是真正「无执、无去处」的中道,一点心灵,才能回复本然清净的如如状态,见自本性。

0k!有了以上五点共识,笔者愿意隔山打牛,平心静气地回应此“僧人”。

1)僧人说:“禁欲是不要过于放纵意思”?

回应:

禁欲不是勿过于放纵之意思。

因為……

禁;指禁止。

欲;指訴求。

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言,必贯穿一相不着,破进“四相”滞留。

僧人用“禁止”来面对“诉求”,此乃落笔打三更,因为“禁”是取向,已属“欲”,心有去处,着相也。

2)僧人说:“无明深重,不通法理,胡说八道叫痴。”

回应:

无明深重、不通法理、胡说八道,只是人世間界定而來的观念形容。执着四相,才叫痴。

Handsome轻心 (作者)

3)僧人说:“攀缘指非理作意”?

回应:攀缘,是指面对际遇时,于思想、言、行之觉受上被牵走,产生种种滞留观念。

4)僧人:“欲本身是渴望得到的心态”?

回应:欲只是诉求,并不是渴望得到的心态。对诉求产生过分之想,才叫“贪欲”。修行是“止息对欲之贪,并非欲”。

笔者此刻先回应四点,只要僧真人能够反思说话,举一返三,阁下便能明白刚才一大篇说话留言之不如法所在。

最后奉劝僧人閣下一句,学习什么叫四无量心,学习什么叫平等,千万不要产生仇怨嗔恨之心,共勉。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此冲动的和尚,简直是佛门悲剧。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古语云:“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佛门普遍之所以如此令人反感、讨厌,说到底也跟现时部分不明佛法之佛教领袖有大关系。

很多不明佛法之僧人,思想、言行恶形恶相,连待人处事之基本礼貌也欠奉,将文字搬字过纸,眼中只有钱及自尊,极尽着相。

民间信众就长期被此类人荼毒,引致比起一般无信仰之人更执着,一盲人引众,盲盲入火坑,罪孽深重。

结果不难发现,每每寺院中沦落入鬼道之身份竟以僧人占大多数。

原因是生前接受十方供养,却无法将如来清浄教化传授,但求私欲,胡乱说话,因缘成熟,死后无法契入清净佛土,结果沦入鬼道也,有心求觉之人,岂可不慎?

Handsome轻心 (作者)

怎样做才是“波罗蜜多”呢?心无去处。

什么是去处?处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应以“平等、无私、不偏不倚”为准则。

若然带上“个人的利益、意愿、认为、取向”的“想法或言行”,即属“有去处”~此岸。

反之即是“无去处”~彼岸,契入中道。

执着舍离此岸,是执。

欲求诞登彼岸,是执。

真正的中道是既“不执着此岸,不执着彼岸”,甚至“连中道都不执”,那样才是真正“无执、无去处”的中道,一点心灵,才能回复本然清净的如如状态,见自本性。

如果秉持“般若波罗蜜多”而两边不着,就明白“纵欲、禁欲”都也是执着。

一个明白降伏其心的人,能任运自然,做该做的事,毫无滞留,随缘尽心,尽心随缘,随遇而安,又何必无事惹事,刻意“禁止、放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