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 釋迦牟尼如來
頂禮 觀照觀察如來
頂禮 青頸觀自在菩薩 / 越那羅延力天子/大自在天
頂禮 毗沙門天王
昔日「大自在天」的悲憫為諸眾生捨身取義飲下劇毒,成就今天的「青頸觀自在菩薩」。
現祈請《青頸觀自在菩薩心羅陀尼》之本尊「青頸觀自在菩薩」不違本誓:「所有一切眾生,若有怖畏厄難,聞我名者皆得離苦解脫,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廣作佛事利益無邊眾生,安置無上菩提之道」。
轻心祈願「青頸觀自在菩薩」降臨加持眼前青頸大悲咒吊咀,普願能接觸、眼見、耳聞、佩戴之人離苦得樂。
願以此功德回逈世間……
貧窮得富足、飢餓得溫飽、疾病轉健康、五穀豐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瘟疫消除、經濟轉好、天下太平。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輕心
13/12/2022
0
加持,並非單向的外力動作,加是加予,持是把持。
「灌頂」是古時繼成皇位加冕之儀式已有,世間有許多解釋,例如古時印度皇朝將皇權交付下一代君主時,就會行一個「灌頂儀式」,象征「權力轉移」,跟「佛法灌頂」意義相似,但佛法上交付的不是權力,而是交付修行之「般若及三密」之修持訣竅,而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aramita 」。
佛法上傳承真義只是踏實的引導,將世尊教法栽種在人心識裏,這是「傳授」,人心將世尊教法激發了自身本能,救助自己,這是「承受」。
如果糊裏糊塗,以為加持、灌頂、傳承是需要依靠別人去做,這是無知,緊記。
輕心
13/12/2022
每一個吊墜寄出之前我都會做一次淨化過程,期間當然就必然是稱頌《青頸大悲咒》。
片段中,大家會聽到我也稱誦「濕婆」的真言,這是一種憶念,回憶想念大悲咒的本尊當日的偉大行為,這種做法就正等如我們必須憶念當日未成就「阿彌陀佛」前的「法藏比丘」,祂曾為眾生絞盡腦汁用了五劫時間設計极樂世界淨土。
要得到該本尊的相應連結,必須大概都要知道其行為及願力如何偉大,這是必須要做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念佛」,「憶念覺」也。
《念佛的起源》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佛隨念」,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僧眾集結在一起修行居住,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 直至結束大約此三個月才再外出,此情況梵語稱為「varṣa雨安居」,原意指「雨」,也稱為「結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
佛陀在生之時,每年「安居」完結,各方的人都來探望佛陀。
佛陀洞悉如果百年歸老後,弟子可能因無法看見佛陀,必容易惆悵無依,故此,就宣說了有關「巡禮佛的聖跡」,以下就是經文典故…..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
念佛生時功德如是,
佛得道時神力如是,
轉法輪時度人如是,
臨滅度時遺法如是。
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節錄自《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
根據以上經文得知,佛陀教育弟子以巡禮佛的「四聖地」方式作為切入點:
1)出生之地
2)成佛之地
3)轉法輪之地(弘法之地)
4)入涅槃之地(離世之地)
憑《長阿含經》此段記載清楚表述了「念佛」的意思,絕對「並非口念佛陀名號」,而是追憶與佛陀有關的領域,亦即是「憶念」的意思,並不是指單單用口念。
弟子透過親臨這些聖地四處巡禮,甚至可用千方百計的方式,務求引發起「思慕佛陀~憶念佛」的當時種種功德,亦即「繫念佛的功德、遺法、言教、身教」,恍如親身見到佛陀。
由此可見,確實可以透過「呼喚該佛菩薩名號」,甚至專注佛菩薩的「畫像」,達到思慕佛陀效果,前提是必須先對「該佛菩薩有如實的理解」。
明白這道理便知道什麼叫「念佛」,真正含意是「憶念覺」,並非「口唸佛」。
p.s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真正的內涵是《大勢至菩薩憶念覺圓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