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什么?

佛陀一生的言教不外乎表达了“六根、六尘、六识、苦、空、无常、无我、无生”。

  • 人类的身心活动,叫“六根”,六根存在成就“生命”。
  • 生命所对应的“六种领域”,叫“六尘”。

换言之,“六根”对应“六尘”的互动,产生六种对应识别,叫“六识”。
六根对应六尘,生起“六识”,叫“生活”。

没有生活的生命,叫“植物人”。

没有生命的生活,叫“死人”。

真相大白了!佛陀一生说法40多年,原来是教人如何生活。人的烦恼在生活,理应从生活中切入调整,人被生活“体验捆绑”,按照逻辑推断,理应必须从“体验解脱”,体验就是“生活”。故此,脱离了生活范畴,根本无解脱可言。

和谐

修行就是调整行为的意思,说到底是“修心”。佛法修行就是教人“和谐生活”而已,人之所以生活得不开心,纠结、矛盾,就是内心不和谐。

什么是和谐?太极如两个蝌蚪,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

人要从生活中找到“没有绝对的那个,”这就是修行了。

  • 人之所以活得不开心,就是“沉溺于绝对”。
  • 所谓绝对,就是心中认为应该怎样怎样,所以必须怎样怎样。
  • 谁知道人生并非可以等待要求外界迁就自己的心意,因为“世事从来也没有客观的怎样怎样”,一切也只是主观的心,一厢情愿认为应该怎样怎样。

阁下想怎样, 就真的是怎样吗?

A认为应该怎样。

B认为应该怎样。

AB两人各自认为的怎样也不同,既然如此,剧情的发展有应该依照谁的心意,勿忘记世上还有CDEFGHIJK…….,如此一来,又可以应该怎样怎样?值得商榷。

际遇的源头

人對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內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世间只是“中性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一厢情愿的对立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掉进二元沼泽~烦恼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

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心如工画师

谁知道原来“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只有感官经验造出来的世界”。

  • 每人运用自己的“感官”把资料摄入脑里,因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故此,人将际遇透过感官来将资料“主观选择性”的摄入,再经个人“信念、价值观、准则”过滤而决定意义,成为“定义”,留在脑中。
  • 那份过去的“记忆体~识”形成一连串的“信念、价值观、准则”,全都是主观形成。故此,过滤出来的所谓“定义”,根本只是“个人定义”而已,而并非来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认为”而已。
  • 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维,所以一点一滴地塑造了自己出来,故此,人是“主观”的,佛法上称为“我执”,亦即事事以“我的个人感觉”为大前提,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以这方式建立对世界认知,因此,根本“没有绝对真实,只有主观错觉”,再而强行划分成“二元对立”,佛法上叫“落两边”。
  • 每人都自制地图,在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变了由“主观选择性”模式,就会改变世事对自己为所带来的“影响,感受”,就所谓的“喜怒哀乐”。
  • 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环境、现象”,而是来自我们对世事的“主观态度”,佛法上称为“着相”,亦即是主观“信念、价值、准则”所构成,叫“我执”。
  • 世事是死物,它没有个人感觉,更加没有自主性,它只是一个现象,称为没有“自性”,这个现象本质什么都不是~“无生”,赋予千差万别的只是人心,这个真实原貌,叫“诸法无生”。

现象从来不曾给我们“喜怒哀乐”,一切只是来自人心对世事的“个人判断、个人反应”,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确实并没有“客观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观世界”。

佛法指出根本“无须、无法”改变过所谓的“外在世界”使自己快乐, 一切都是自我陶醉出来的一场“错觉”,但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实,拳拳到肉”?因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脚制造出来的“一场个人感觉”,所以非常真实。

佛法

现象从来不曾给我们“喜怒哀乐”,只是来自人对世事的“个人判断、个人反应”,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确实并没有“客观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观感觉”。

故此,只要能改变了“脑里世界”,感受就会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际遇感受便会改写。

万物以大地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变“心”为主的法门,所以叫“心地法门”,将心调炼就会将烦恼“连根拔起”,这就是所谓的“修心”。

为了使自己真正离苦得乐,《金刚经》就教人如何去从现象中抽离~“离相”。

生活法门

人只要能够有办法“驾驭内心那个绝对界定”,基本上当下已经解脱,余下的就是面对那个因果报应而已。修行所谓的法门,如果无法使自己连结生活,一切都白费。

内心解脱,不意味种下的因果活动凭空消失,修行只是要修出“智慧、勇气、能力”来面对因果的心。

太阳不会因为“证悟者已经证悟”而从西方升起东边落,世事的运作依然照旧,所改变的只是“证语者面对的心”。

化繁为简,提纲挈领,各大门派也有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切入达到“不再沉溺于那个绝对”,如果连这个目标也不明,教授法门的必仍是沉沦的人,必须离开他。

一个连生活也处理得不好的人,只意味没有道行。道行会呈现于生活,生活就代表了的道行,而不是故弄玄虚,天马行空,日日说什么前世今生、鬼神魔妖、法术无边,这此乃不切实际精神病人的特征。

过去已经过去,已经知道感冒时候之根源,既然明白了,不要重蹈覆辙,迷途要知返,那就尽快去做一个健康人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感冒。千万不要被民间的邪教影响变成精神病患者。

曾经跟笔者曾经聊天的人,也知道我极少说出神神怪怪,反而明白了修行只是一个脚踏实地,能勇于面对生活的智慧者。

亲爱的读者,看毕以上说话,可有启发?共勉之,加油。

~《轻心》

~~~~~~~~~~~~~~~~~~~~~~~~~~~~~~~~~~~~~~~~~

《轻心修行话》

一切感受也是主观,世上不存在客观

一切感受也是主观,世上不存在客观。

用火烧身体,那个痛楚及热度,并非人人一样,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了所谓科学的观念价值累积而已。

打个比喻,痛楚:

一、痛楚的感觉是怎样?

二、A的痛楚跟B痛楚一样吗?

三、如果A B的痛楚没有办法客观衡量,阁下怎可能推论说有客观的痛楚?

痕痒,A B的痕痒只能说「可能一样」,亦即潜台词意味「可能不一样」

“我承受的热”只要跟“你的承受熟”稍有丝毫不同,已确认构成主观感受。

火没有痛楚,火没有热,感受热及痛楚的是人心。

既然客观无办法衡量肉体感受,那就只有自己主观衡量,由此可见,火的热度可温度计测量,但人的感受根本是主观。

人的死亡,人的存在,属于客观吗?

明明这个人已经断气,为何说跟活人没有分别?确实没有分别。

生死不客观,仍然是主观。

  • 因为佛法不认为世事原貌存在生死,世事的原貌本来就是无生,既然无生,何来有死?
  • 世事的原貌,并没有生死,生死只是人心观念。

这个人确实已经断气,医学上界定为死亡,但是佛法清楚知道人体内存在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灵识”,本来就有,一直都有,从来都没有突然出现过,故此不存在消失,这个状态叫“不生不灭”。

  • 医学界定人类断气认为此人已消灭,佛法却从来没有这个认为。
  • 那个人体内的“灵识”只是转化成另一形态而存在,就好比空气流动成风,云层加厚便下雨,水遇冷变冰,水遇热蒸气,这种表象形态改变,叫“相”,但水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因为它从来都不是水,也不是蒸气、更不是冰,它叫“空”。

一切种种表象,只是人心主观批判而成。

  • 如果认为有客观存在,亦即是有一个独立具备自主性的物体存在,所以他们自己存在,有这样可能吗?根本无可能。
  • 一切存在皆由人心感知而确定其存在、不存在。如果没有人心介入,便世上没有存在、不存在。
  • 世上完全没有客观,任何领域都没有客观,不存在任何共识客观,只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一群主观意识,组合成主观团体,再界定为客观,说到底仍然是主观。

由此可见,一切存在也是人心反射而出来的投影作用,世上并没有确实的存在、不存在。

那就好比我们小时候上课读,甚至于人在茫茫人海的街道,只要心不在焉,一切纵有如无。A君留意到的,B君未必留意,如此一来,那件事究竟存不存在?

感知道的就存在,感知不到的就不存在,正正因为感知所以才能界定存在与否,一切皆是由心所推动,而透过“六根”接触“六麈”所产生所产生的“六种识别”。

如果坚持确实有客观存在,盲人可以看见什么呢?植物人可以看见什么呢?

P.S 各位有缘的学佛人,其实我的文章正在解读世人对《四相》的执着,其实一切相也不存在,只是我们人心创造出来。

~《轻心》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Handsome:法国名牌“hermes爱玛仕”,一个手袋可以为卖200,000元……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对我的文章掌握不到的同修,请你马上消化这个文章。

无公害小姐alice

这篇文章写的好实际,言简意赅地说明佛法是什么,佛法与生活的关系,思维对际遇影响,修行是修什么。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出烦恼的根源,以及解除烦恼的办法。深入浅出的把难懂的经文带入易懂的生活。

阿菩

看完文章整个人豁然开朗!用现代文字诠释佛法,让人人也能读懂,真是太感恩轻心哥了!我们所有的纠结烦恼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自作自受啊!想要离苦得乐就要调整“自己的心”。而不是向外求。修任何法门都一定要跟生活结合,做一个自在的开心人!

peng chen

“主观感受”因人而不同,绝非客观,但其中不乏客观的成分。比如我感觉“火焰很烫,如果靠近会被烫伤”或者“蛇很危险,招惹它可能会丧命”,这其中就有相当的客观成分。在原始自然环境这套进化出来的机制还是满实用的,但是随着“智能”的出现人类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大大地不同于自然环境,人类发明了大量高度抽象的高级概念,比如国家、勇敢、爱情、正义等等,可是我们的底层还是那套基于五蕴体验的原始情绪机制,它已经带来越来越多的“非客观”成分,无法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需求了,并且产生了许多带来痛苦的负面效应,因此要用我们的意识去监督和改造它。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peng chen

一切感受也是主观,世上不存在客观。

用火烧身体,那个痛楚及热度,并非人人一样,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了所谓科学的观念价值累积而已。

打个比喻,痛楚:
一、痛楚的感觉是怎样?

二、A的痛楚跟B痛楚一样吗?

三、如果A B的痛楚没有办法客观衡量,阁下怎可能推论说有客观的痛楚?

痕痒,A B的痕痒会是一样,只能说可能一样,亦即潜台词意味可能不一样。

既然客观无办法衡量肉体感受,那就只有自己主观衡量,由此可见,火的热度可温度计测量,但人的感受根本是主观。

“我承受的热”只要跟“你的承受熟”稍有丝毫不同,已确认构成主观感受。
火没有痛楚,火没有热,感受热及痛楚的是人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ng chen

人的死亡,人的存在,属于客观吗?不客观,仍然是主观。

世事的原貌,并没有生死,生死只是人心观念。

明明这个人已经断气,为何说跟活人没有分别?确实没有分别。

因为佛法不认为世事原貌存在生死,世事的原貌本来就就是无生,既然无生,何来有死?

这个人确实已经断气,医学上界定为死亡,但是佛法清楚知道人体内存在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灵识”,本来就有,一直都有,从来都没有突然出现过,故此不存在消失,这个状态叫“不生不灭”。

医学界定人类断气认为此人已消灭,佛法却从来没有这个认为。

那个人体内的“灵识”只是转化成另一形态而存在,就好比空气流动成风,云层加厚便下雨,水遇冷变冰,水如热蒸气,这种表象形态改变,叫“相”,但水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因为它从来都不是水,也不是蒸气、更不是冰,它叫“空”。

一切种种表象,只是人心主观批判而成。

peng chen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并非是说有绝对客观的感受,只是想说不同感受有着不同程度的客观成分或者说“人类共识”成分,比如“被毒蛇咬非常危险”可能99%的人类都有这个共识,但“榴莲好吃”可能只有30%的人有此共识。对于基本的物理规律人类还是有非常高的共识基础的,比如“水往低处流”。但是对于抽象概念比如“漂亮”,人类共识就会比较分裂了,你就要考虑自己感受的主观成分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ng chen

没有。世上完全没有客观,任何领域都没有客观,不存在任何共识客观,只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

一群主观的意愿,组合成主观团体,再界定为客观,说到底仍然是主观。

你快乐就好回复peng chen

“被毒蛇咬非常危险”,我心中想象的危险,和你心中想象的危险,人人心中的“危险”的感受也不一样。“榴莲好吃”,我感觉到的“好吃”,和你感觉到的“好吃”也不一样。同一温度的火焰,我们的手指同时伸进去,人人感受到的“烫”也不一样。

诸法无我,毒蛇、榴莲、火焰,都是中性的、空性的,对他们产生“危险”、“好吃”、“烫”等种种感觉的是各人的心,人心不同,感受当然也不同,都是一份主观的感受而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ng chen

一群主观意识,组合成主观团体,再界定为客观,说到底仍然是主观。

如果认为有客观存在,亦即是有一个独立具备自主性的物体存在,所以他们自己存在,有这样可能吗?根本无可能。

一切存在皆由人心感知而确定其存在、不存在。如果没有人心介入,便世上没有存在、不存在。

由此可见,一切存在也是人心反射而出来的投影作用,世上并没有确实的存在、不存在。

那就好比我们小时候上课读,甚至于人在茫茫人海的街道,只要心不在焉,一切纵有如无。A君留意到的,B君未必留意,如此一来,那件事究竟存不存在?

由此可见,感知道的就存在,感知不到的就不存在,正正因为感知所以才能界定存在与否,一切皆是由心所推动,而透过“六根”接触“六麈”所产生所产生的“六种识别”。

如果坚持确实有客观存在,盲人可以看见什么呢?植物人可以看见什么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各位有緣的學佛人,其實我的文章正在解釋世人對《四相》的執著,其實一切相也不存在,只是我們人生創造出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是我说的

你不要自作聪明,金刚经说“我相”,我何曾说要破你的相?你简直发梦,痴人说梦。

静若水

感恩,这篇文章言简意赅地讲出了佛法的核心内涵。内心解脱,不意味种下的因果活动凭空消失,修行只是要修出以“智慧、勇气、能力”来面对因果的心。~~~初接触佛法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上面讲述佛菩萨调解因果业力治病的故事,以为这就是佛法,以为这就是修行。当自己不断经历各种磨练,终于明白哥哥所说的,苦恼来自于内心的攀附滞留,而非外界不顺应自己心意。修行是修自己的心,并非令外界因果活动凭空消失。世事没有完美,只有圆满自己的心。一门深入生活修,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能明白这个文章的人,就会马上正式进入佛门,否则仍然是门外汉。

东靖

我们接触的一切际遇或世事现象,全部是属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或认知,属于我们自心的投影,也是叫做相。

坊间许多人,经常把他对于现象的认知,当成一个客观(如真理不变)的存在。完全忽略与无视,他所认知的世界,全部是他所认知的主观世界。而其结果,就是经常把现象当作真理,不识自心,迷惑颠倒。

主观并非贬义,若离了主观,根本谈不上,一切世事活动的运作。是由于知道不存在一个认知的客观世界,从而舍离了对于我的观点的执着,方是契要。

若强说客观,绝对的客观,只存在于事物的原貌,是名为无生。

peng chen回复东靖

就算没有任何东西是客观的,一切都是相,但依然有死的相、饿的相、食物的相。“饿”的时候不吃“食物”会“死”,这种相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如果连这种因果关系都不承认了,可以为国家省下很多粮食。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peng chen

那就对了,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相?看完你就知道自己的盲点。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ng chen

佛法所指的相,是人心感知而来的观点,而不是世俗所指的相貌,相由心生,是指“观点由心生”,相是指观点,并不是说你什么食物的相,错到不得了啦!

静若水回复peng chen

建议您练习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上这段表达,“没有任何”,“依然有”,前后存在逻辑错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ng chen

阁下可以尝试研究“蚂蚁、蜜蜂”眼中所见到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佛教信徒,你又推断一下,饿鬼中的水是什么?浓血也。

天人看水是什么?甘露也。

如果阁下本身不接受佛教,那就一笑置之得了,当我冇说过。

东靖回复peng chen

仁兄先参明何为相吧。你所说“死的”,“饿的”,“食物”比如能不能好不好“吃”,若离了你自心主观的感知观点,都是无从成立。

是你自心定义了某种状态叫“死的”,“饿的”,“可食之物”。

一切观点(相)是明明白白的,你要搞清楚,修行不是修相,是修心。善思。

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篇文章没有教导大家什么拣饮择食、禁欲,因为这些全部都是一厢情愿的批判,叫“我相”。

凡是相也是主观投影,虚幻不实,研究主观投影,叫“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有冇必要研究你发梦的景象?

佛法修行人,只会花时间研究自己的心,不会浪费时间研究别人的对错,否则就是“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很多人现在准备留言,落笔打三更,他们都未知自己说错了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错。

请某些人不如自己写一篇文章出来好吗?着相不自知。

Handsome轻心 (作者)

想挑战我的人,搞清楚自己思想先,金刚牢不可破,不二法面前,怎容许你妖言惑众?

雨伞

这篇文章好比黑夜中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认识诸法实相,认识本心。

又好比渡河之船,需要乘船而达到彼岸。

何必研究明灯本身?坐飞机却时时刻刻考虑安全问题而忘记本来的目的是为到达目的地,踌躇不前,这样不是自己把自己逼到绝路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向一班傻佬温馨提示,搞清楚什么叫相才留言啦,出丑不好了。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读者仍然不明白什么叫相?那就可以尽快尝试玩一玩VR游戏,你就会体会你见到的,未必是没有戴VR眼镜的人所见到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未学过般若的人,你一定要尽快消化这个文章,否则你们的大悲咒会失效。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破我的相,根你无关,真不真,不是你决定,清醒未?與你何干?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终日浪费时间批判外界,只代表無聊。听得明吗?????

灵儿2333

说的太好了!!!怒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灵儿2333

你又讚我什麼?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人说修行并非用逻辑?但你知道欠缺逻辑的人可以修行吗?般若只是驾驭逻辑,不代表不运用逻辑,佛法上有《三明因》,逻辑混乱的人,做人都有问题啦,何况做佛?修行不需要逻辑,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拉去罚企。

禅123

是的,何来一个客观世界,一切不过是我们的心依靠"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而感知来的世界。

既然一切由心感受,那外界就没有绝对客观的脱离于心的存在,都是我的主观感受。

你觉得榴莲香,我觉得榴莲臭,那榴莲究竟是香还是臭?榴莲本身中性,就是那种味道,只是我们根据自心喜恶赋予它香臭。

你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饿鬼看到的是脓血 …那究竟是水是甘露还是脓血呢?

一蓑烟雨

受教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绝对客观,一切也只是心的主观感受。佛法是从心下手,连结生活。

王帅

我有点不明白,如果说火烧是自己主观,那火烧身体的时候要不要不让它烧身体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王帅

简单说,火烧身,你感觉痛就会制止,感觉不痛,就不会制止,一切都是感觉作怪。
火本身不会自主地痛,火是无情物,痛的是经由你的皮肤再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然后告诉讯息你感受到痛楚,这个过程属于“万法唯心”。

砧板猪回复王帅

当然不要啊,火烧身体会受伤,佛法只是教你认识自己的心,不是教你做木头人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王帅

火痛,还是心痛?
如果再不明……
你遗失银包,内里有$5000,你银包痛,还是心痛?????

王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意思就是我心痛,可是这个伤害不要避开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我这些比喻全部在《楞严经》有记载,只不过我改头换面。????

梵依枫华

修行的目的在于调整生活达到和谐

生活和谐就是要求生活中没有对立

生活中没有对立,在于自己内心中没有对立的观念

没有对立的观念就在于首先理解”一切的感受都是主观,不存在客观”

理解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定义,感觉,区分,喜恶等等。皆来源于自身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受。

主观感受的不同,来自于过去那份”记忆体——识”。

这就是老师讲的,”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只有感官经验制造出来的世界”

人之所以活得不开心,就是“沉溺于绝对”。所谓绝对,就是心中认为应该怎样怎样,所以必须怎样怎样。

所谓绝对,就是在心里执着了对立的观念。

但佛法不叫人没有观念,是教人不滞留、不执着、不对立观念。是可以有观念的。这就是“离相”。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中 随缘尽力,尽力随缘。修出“智慧、勇气、能力”来面对因果的心。

砧板猪

人对世事的感受都是主观的,我们所认为的世事怎样怎样只是内心的投影。不停的攀附内心的投影~相,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修行佛法就是为了离相,认清世事是没有“自性”的,本质是空~诸法无生,就能破除“我执”,烦恼会越来越少,内心也会越来越自在。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用刀斩我脚,我会主观的痛楚,并不是刀痛。如果我不痛,刀奈不我何,因为我的是假脚,一早已经断了,可以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我的脚不痛,刀又会不会痛,如果刀不痛,那个客观的痛是本身存在吗?

阳光欢乐多

佛法教我们认识自心,修心去面对生活。

在和世界互动中,种种感觉那么真实,

但世事没有感觉,有感觉的是我们的心。

心一笔笔画出主观世界,对错好坏善恶种种执着。

可知世界是中性的,纠结的是自己的心?

抽离对各种观点的攀附,生起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因果——解脱就在当下,净土亦在眼前。

感恩明灯引我前行,即知波若波罗密多,生活修心勤精进!

一禾

原来佛陀所说,都是清楚说明世间的原貌,世间一切际遇感受,都是由心推动而来,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舍离自己对感知的执着,从对定义和攀附某个极端的瘾中解脱出来,不落两边,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从而能够超越和驾驭这些觉受,落实生活。这篇文章通俗有趣,内容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佛法入门的”说明书”了。

waches

佛说了什么是苦,苦来自于我们的心,我们如何降伏自己的心,心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中庸的,是无分别的。要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

达林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真相是无生。人生在世感知到一切离不开根识尘相互作用,由心统摄,因此并不存在独立于心的所谓绝对客观的事物。我们能感知的,包括打下的这些字,交流互动的你我他,归根结底也只是心中升起的种种法相,由心建立划分再赋予种种不同的主观感受,真相并不本来如此,并不是这些二元感知,其本质是无生的,我们只是滞留了由心建立划分的种种感受观念,这就是为何说万法唯心。那么在明白实相的同时,于生活中将领悟运用到人生种种际遇里,不再滞留任何的感知观念,即离相,切实降服自心破除执着,实际改变了生活,这才是真走上了修行之路。

LishaLouis

佛法说什么呢?佛法教你认识自己的内心。人因为有六根,对应外界六尘产生互动。所以生起六识。生起六识所以叫生活,生不起六识只是死人。而我们产生烦恼就是对生活的际遇有执取并且滞留了那份感觉。遇上自己喜欢的就执取,遇到不喜欢的就舍弃。排斥执取的只是一份觉受。并不是外界的事物,如果你内心不赋予外界事物定义,例如好的坏的香的丑的,它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掉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万元,钱包心痛吗?不会,心痛的是你的心。钱没了(一件中性的事)然后你开始攀附,幻想自己丢钱了,不能吃喝香辣,产生懊恼的心情。如果钱包本来没钱的,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从你的口袋掉到地上,钱包不痛,你的心也不痛。因为你想:幸好没放钱在里面,没损失。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幸运的心情。都是钱包,它为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心的那份感觉。所以要减少烦恼,只是调整内心的思维方式,放下绝对的观念。人只要能够有办法“驾驭内心那个绝对界定”,平等心就慢慢慢生成,待人接物都会祥和安宁。犹如太阳般温暖。学佛法是调整心执,不会越学越烦恼,急躁,充满棱角,令人讨厌的。共勉之。

LishaLouis

既然一切都是直观的个人感受,人人的世界都不同。因为人人执取的感受都不同,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诸法本无生,只是自己心的生灭。明白了万法唯心,便会舍离一切攀附,舍离二元对立,不滞留任何感知的观念。一切观念都跟佛法无关。剩下的人生际遇,生出勇气,智慧,能力去面对。尽心尽力,做完便放下。

Pistachio

人的生活由主观感受堆砌而成,然而世事本身却是无立场的。

若人滞留纠结于这些主观感受,便会因为不合意或得不到而感到烦恼和痛苦。

修习佛法的目的是要于充满主观感受的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心不去停留在这些感受上。佛法修行者要时刻提醒自己世事本无对立、无绝对,而不是去否定任何感受和观点。

尽力做好一件事后便放下,又以事情的发展而尽力做出调整。期间不去纠结过程和结果的好坏,尽力圆满,不求完美。以这样的方式来生活,久而久之便可以达到内心自在。

闻鸡起舞

佛陀洞悉了世间实相,证悟解脱了。通过佛经把解脱的方法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烦恼就是滞留在自己的感知执着中,万物实相是不生不灭的,一切感知都是各人执取自心感受而来。不想烦恼,就要驾驭观点,平等对待。烦恼的根源在心,修行就是要像心下手去修。

学子

读后感:

老师的般若讲解,我仍然未能明了,但我绝对相信!既然万法唯心,那么就向心用功。如何用功呢?说“放下一切执着”,可一下子做得到的人,不是我,那么我可否先由一种学习佛菩萨的心取代其他一切心,再待到日后放下这心呢?比如,我可否这样用功:

1.每天早上醒来回想,我夜里梦中有没有想过说过做过不利他人的事?如果有的话,现实生活中真遇到类似情景我该要怎样去想去说去做?我今天白天要怎样做一个利益他人的人?

2.每天午休回忆,我上午的言行是真的在利益他人吗?我有没有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呢?如果有,下午赶紧落实在行动上,改啦!

3.每天晚上反思,我这一天的思想言行是真的真的为了利益他人吗?是真心纯心吗?如果不是,赶紧改啦!

成英

我也和“学子”网友有同样的疑问,日常我们到底应如何用功来修这个心呢?具体应如何着手来慢慢取得进步?恳请解惑!

佛心者

轻心师兄,请教。以出离心,发生婚外的性行为属于邪淫吗?当事人双方,各自愿意维护对方家庭,也愿意随缘分开,这种心态是出离心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佛心者

问:以出离心,发生婚外的性行为属于邪淫吗?当事人双方,各自愿意维护对方家庭,也愿意随缘分开,这种心态是出离心吗?

答:《世俗谛》而言,婚外情,于人伦上,已经会产生矛盾,制造波折。夫妇之间已经必须尽心解决,而不是鸵鸟政策,世上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具体方案,清官难审家庭事。

《胜义谛》而言,佛法上更加没有具体方法教人应该怎样怎样,只是会告诉人,你为什么会一边想维系家庭、一边想满足私欲?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自相矛盾,属于执着,又为何会称得上“离相?”

禅123回复佛心者

邪淫:被谴责的、伤害自他的性行为。

你看看,婚外性行为是不是被大众谴责不符人伦的?是不是会伤害到自己和家人的?

双方离了婚,两厢情愿性行为就不是邪淫了

禅123回复佛心者

不邪淫可以说是属于"律",也就是不做不符合世间人伦的事情,维护世间和谐。
而你想说的"出离心",是属于"戒"的范畴。出离什么心?出离执着心,不被执着烦恼捆绑。不是单单出离出轨后不纠结的心

佛心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轻心师兄。忏悔并寻求改变!

佛心者回复禅123

谢谢师兄!

汪hhhhhh

感谢师兄的这篇文章再次让大家学习了佛法。我们在生活中的烦恼都是由于主观界定出了善恶美丑,并且预设了立场。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感到愉悦,没有达到就会难过,破除二元对立就可以远离毫无必要的烦恼。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祝愿大家都将佛法的智慧用在生活中,过上幸福的生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我这篇文章说了很多讯息。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要从生活中找到“没有绝对的那个,”这就是修行了。

人之所以活得不开心,就是“沈溺于绝对”。

世事从来没有应该怎样怎样,要求应该怎样只是你的心。

既然如此,何苦仍然坚持要求世事应该怎样怎样,这就是万恶之源,痛苦之根、轮回之本。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可设定目标,随着目标方向去努力、调整。

决不能认为必须怎样怎样,世事并无理所当然。

Handsome轻心 (作者)

真正的道人,清楚知道“真相 / 实相”的答案并不是问出来,而是“悟”出来。

觉醒,并非以问,而是以悟,要得到摆脱烦恼、纠结、痛苦,并非是以一问一答,而是透过亲身体验波折,千锤百炼“证实”出来。

否则无论别人给出什么答案,提问者最后得到的只会是迷上加迷,甚至因此而产生抗拒,最后诽谤,种不善之因,自作自受。

牵涉《世俗谛》,可以得出清晰答案。

依照世间智商就已经可以得到。

牵涉《胜义谛》,并非可单凭文字知道。

并非依照世间智商可以窥探,世尊告诉我们其中一个方法,这就是“布施”,不求回报的长期布施,会使我们的满有智慧逐渐回复,这种方法表面上匪夷所思,令人难以置信。

笔者亲历其景,不求回报的布施,会使人产生不可思议的升华。
~《详见金刚经》

虔诚

轻心师兄 你好 我现在是高一的新生 我刚刚去到新的班级 本来很开心的 以为以前很好很好的朋友也在一起 同一个班 可是现在我似乎感觉到他与我的关系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因为他又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玩了 虽然我以前很好的朋友没有不和我玩 可是我会感到很不开心 如果不在一起走的话 见面还会很尴尬 上课也会因为这些事情分心 可能是我有点抵触这些事情 因为我以前也经历过几次 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希望什么 我只希望自己可以读好书 改变自己的命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虔诚

問:我现在是高一的新生,我刚刚去到新的班级,本来很开心的,以为以前很好很好的朋友也在一起,同一个班,可是现在我似乎感觉到他与我的关系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因为他又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玩了。

虽然我以前很好的朋友没有不和我玩 ,可是我会感到很不开心。

如果不在一起走的话,见面还会很尴尬,上课也会因为这些事情分心,可能是我有点抵触这些事情,因为我以前也经历过几次,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希望什么,我只希望自己可以读好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答:
高一同学你好,我以大哥哥的身份分享给你。

与其滞留需要朋友,倒不如“把自己成为众人的朋友”。

可恨之人,必可恨之处。
可爱之人,必可爱之处。

所谓可爱,并不是要人扮成一只“多啦A梦”,而是会令人产生一种喜欢亲近的感觉。

有一种人经常闹人,但不意味这种人必令所有人讨厌。

假设100人中,有10个讨厌我,却有90人喜欢我,这个究竟是可爱的人,还算是讨厌的人?

每人基准也不同,你需要一个朋友,还是需要10个朋友?100个朋友?

我教你走捷径,你最好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就不会耿耿于怀要求别人跟你一起。

有麝自然香,与其寻找粉丝,不如成为万人迷,这样的“博弈论”,不知阁下有何启发?

群体中一张有自己存在的合照相片,人人第一眼都是希望“找到自己”,既然人人也在乎自己,如果你能够“逆思考”,转化成学“懂得在乎别人”,你就会突围破茧而出,有机会成为“人中龙”。

⭐️与其等待别人在乎,不如学懂在乎别人!⭐️

虔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愧是有智慧

虔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可是其实也没有说讨厌吧 就是可能他没有以前的热情了 大家都在同一个班 关系变了会很尴尬 我对这种感觉有抵触 然后就会想尽办法除掉这些情绪 所以说是不是更执着了 然后就影响学习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虔诚

如果你是女生,我就包容你,如果你确实是一个男生,请给予自己一个大丈夫的气概,知道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虔诚

老友你应该是男人吧?给一点大丈夫志气啦!今後不要婆婆妈妈。

虔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是男的 我也想不要婆婆妈妈 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影响我学习 我可以全力以赴 (允许我多问 因为我不知到如何是好)

虔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真的希望你可以回答我师兄 我告诉你吧 我以前也经历过这种事情 自己不会处理 所以就影响了学习 我简单告诉你吧 我上课就是会想着我到底有没有分神 到底有没有被这种事情影响 所以这也算分神了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也觉得没什么好想的 反正是因为这种事情的

阳光欢乐多回复虔诚

小学弟,设法把自己的心,由在乎“朋友是否还把你当成很好很好的朋友”“不在一起走就别人会另眼相看”转变为“不如多关心别人,多关心朋友,多为他找到新朋友而开心”“男子汉天下皆朋友,多交些新朋友!”,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人人也是你的好朋友。

莫自卑,成为关心、尊重,愿意帮助别人的男人,人人都想和你做朋友。

莫纠结,你的种种纠结,苦恼都是自己的心一直想着,哎呀,好烦哦,好尴尬哦。你的思维一改变,就找到乐观,活泼的自己啦

Let it go~

光欢乐多回复虔诚

其实轻心师兄已经给出答复了,弟弟你细细思考下,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调整自己,其实很简单的捷径,就是由在乎自己变成在乎别人。末学在念书的时候,烦恼是朋友太多,朋友间争风吃醋,人人也想争着和我一起走,一起吃饭,甚至一开始讨厌我的人都喜欢我。因为人人都想得到关注和关心,而我是那个真心给她们快乐,诚恳为她们解忧的“开心果”,“知心妹”。分享以上,并非炫耀,很多朋友已经散落天涯,陪伴你的那份温情并非朝夕相处,而是你愿意为身边人付出的心。缘聚缘散好正常,别巴巴地望住一个朋友啦,否则我怀疑你对他是同性恋啦

虔诚回复阳光欢乐多

好 非常谢谢 我感觉就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少了 不愿意把所有真心给予身边的所有人 只会给一个人 所以我才会有这种结果 我以后都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对每个人都做到问心无愧 珍惜身边每一个人

虔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 我去上学了 我将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已经领悟到你的意思了 我也可以想象的到成为众人的朋友的那种感觉 非常的好 我会努力成为这种人的忠心感谢

虔诚

我那个很好的朋友可能与我交往的热情没有那么大了

虔诚

可是现在在同一个班 不在一起玩 见面会很尴尬 这种感受真的不好 我很容易被这些事情影响 各位师兄姐都可以帮我解答 怎么才可以保持原有的天性 去到哪里都是活泼 乐观 上进的

禅123回复虔诚

你直接问你的好朋友是不是不喜欢跟你玩了不就行了,不过你的好朋友会尴尬而且也不会承认,他肯定又会重新跟你玩了。

不行就重新找个小伙伴呗…

虔诚回复禅123

这样不太好 不够智慧 我觉得我需要的思维不是左右别人 而是升华自己

成英

谢谢解惑

虔诚

师兄我真的很希望可以运用你教给我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请您回复我吧

阳光欢乐多

前夜抑郁症发作了,不断在房间内走来走去,最后坐在地上哭,打开手机都是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万念俱灰。

今晨放下执着,心重新恢复平静。如何降伏?

一是结合《佛陀说什么》这篇文章,知道抑郁是心病,是人被“生活”体验捆绑,觉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必须不应该发生。觉得苦,绝望,抑郁都是因为一直滞留着被伤害的个人的观点!轻心哥写过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无可能没有困难,人一生下来就要准备处理困难,处理困难是做人的责任,更是人生的一部分”决心成为求觉人,那逆境就是磨练的功课,就必须正视烦恼的根源所在。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自己的主观思维,调整的方法:一首先理解一句话:赦免别人的罪,自己的罪才能被赦免。放下对别人耿耿于怀,自己的烦恼才能被连根拔起;原谅别人,自己的执着才会放下。

二、如何去赦免、原谅别人?末学的方法是无相布施,每当放下一切私欲去扶持别人时,不知不觉放下自己的执着,体会到油然而生的一种幸福感,那种幸福感亦遍及心中一切感知,令我生起对世间的感恩,亦感恩一切挫折和伤害,祝福一切所相遇的人。

佛陀说什么?轻心哥表达什么?教人如何生活,人生并非可以等待要求外界迁就自己的心意,人的苦皆因滞留个人观点。抑郁也是滞留在失望,受伤,绝望种种感觉中。改变际遇,降伏抑郁,从心入手!救命文章,感恩轻心哥分享!祝福您!

静若水回复阳光欢乐多

抱抱,加油!

薇薇

文章又重新看了看,自己的理解,会有错,用最简单的字句表达下吧,世间的运作无自性,就是无生,诸法实相本质是诸法无生,心念的无常 导致诸行无常,一切都是人心投射出来的影像,诸法无我,人的主观感觉 是相 ,对相有滞留有执着,就落了边见,是着相,般若是破二元 ,般若波罗蜜多理解的不好,六度般若波罗蜜多是离相的方法。心有感慨,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心转,心念一转,万事皆转,感谢轻心老师的用心和付出,再次感谢,感恩

Pistachio

『一切存在也是人心反射而出来的投影作用,世上并没有确实的存在、不存在。』 – 我思故我在,所有人都主观地认为世界和万物存在,可是一但脱离了这些主观意识,一切存在与否便无从知晓。

Y头

轻心师兄大慈大悲,感恩师兄科普正法,对于刚入佛门的我来说能遇到轻心师兄是多么的幸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