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有“五蕴皆空”,等等,佛学能让一个人更加内心平静安宁,看透很多事物表面,那么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我们这一生,还要不要努力奋斗了?还要不要吃苦争取了?如果做个平衡呢?
二、正文区
1)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更遑论定出“二元对立基准”,故此,並非去“认定”或“否定”人生上所感知的际遇。
2)佛法指人生如梦、幻、泡、影,是指代表~“虚”,亦即指“世事、世情”只以表象模式呈现,但人所感受却尽皆不同,故此,曰:“虚”。
3)“世事、世情”就是万象,万象本质是“中性、空性”,一切感受只是由人心执取不同观念而界定的基准,而人心亦不断变化无常。
又此得知,对万象的界定只是人心所创造的感觉,既然人心的感觉又是无常,因此如同幻影,万象是“存在却不实在”,这个本质叫“诸法无生”。
4)万象本质“无生”,但并非否定其存在过程~“曾有”。
5)佛法指“不应执迷于人生感知”,但“并非否定人生感知”。
6)佛法说人生如梦如幻,是教人如何去用“智慧、勇气、能力”,去“面对梦幻”,并非“否定梦幻”。
万象际遇,以虚幻存在~“有”。
万象际遇,但却不实在~“空”。
万象际遇,虚幻存在,却不实在。
故此:
- 色不异空:看得见的,其本质跟梦幻无分别。
- 空不异色:梦幻的,其本质跟看得见无分别。
- 色即是空:看得见的,代表梦幻。
- 空即是色:梦幻的,代表看得见的。
- 感受的、思想的、行为的、累积体验的,全部也是跟以上本质一样。
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所感知的经历,本质都是以“虚幻存在,却不实在”,故此,并非否定那一刻的感知。
六根,指人体六种感知器官。
六尘,指人体六种感知器官所感知的万象。
万物是一个大集体活动,人类是万物的部份活动伸延。
人类的身心活动,叫“生命”。
生命跟外界互动,叫“生活”。
六根、六尘互动, 其实就是生活,亦即“际遇”,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只是七十多年的一连串“身心、外界”互动,存在却不实在,不实在地存在。
故此必须……
随顺际遇而尽心面对,
尽心面对后随顺际遇。
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
六根、六尘互动,就是生活,佛陀说法45年,其实就是说如何用智慧去面对“生活的实相”,亦即绝不会否定人生所出现的一切,包括“人伦”。
人生是内心创造的幻影,既仍有幻影就要面对,一天仍有六根存在,一天就要面对这个“虚幻存在的人生”,因为感知功能使人必须面对人生,除非植物人,甚至死人,否则无可能不面对人生,万象如梦如幻是指“表象”及“感受”也无常,并非推翻否定眼前所出现的幻影。
故此,必会带着“虚、有”的智慧去圆融际遇,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工作、家庭、健康”等等各种领域,真正的学佛修行人,一定是平易近人、魅力四射、有建树的可爱好人,绝不会是做一条社会消极寄生虫。
一句都尾,随缘而做、随缘而说、随缘而思考,最后“随缘而活”,努力随缘而活。
笔者现在已“随缘尽心”将一些点子分享出来,以上的点子,无论可否为题主带来一些脑震荡?此刻只能“尽心随缘”了,祝君好。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三、评论区
佛法不说善不说恶不说对不说错,说善恶对错的那叫做法律。佛法其实是告诉大家要跳出原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滞留于二元对立而去生活,此时平等心便会升起,哪里又会有烦恼呢?感恩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人生本无意义,而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人生有意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sweetlily
《有人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生命的短暂、无常吗?可以表达一下吗? 》
有人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生命的短暂、无常吗?可以表达一下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326.html
可以转发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罂粟
如果觉得受惠,当然可以。一点烛光分享另一蜡烛,就可以燃亮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这是修行人的责任,笑一笑,世界更美妙。
朋友,看了你的答案我发现我已经没有再答的必要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情犬
共勉之。
无情犬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
我有很多执念 ——这也是一种执念
其实我也不太懂得 没有学佛 妈妈信佛 一开始她信的有些邪 到后来遇到高人贵人指点慢慢转正 我才对这一门学问有更多兴趣 但我还是不理解 真正的随缘 是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宝儿
宝儿,对不起,我现在才看见阁下留言给我,敬请原谅。
你想知道什么事?
我们常常看起来没明白道理,甚至最深的理解我们都有,但遇境中,还是没办法透彻,也许根本就不是明白了 也许是什么
佛法指“不应执迷于人生感知”,但“并非否定人生感知”。
不明白这两句之间的逻辑?二者有逻辑吗 求解答
不太认同“真正的学佛修行人一定是有建树的可爱好人”,我觉得真正的修行人首先要生出不偏不倚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的人不会把世间的所谓成功看在眼里的,他们会把更多的努力放在修心上,而不是在所谓的奋斗上。一点愚见,请指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你觉得我可不可爱?某些人覚得我很噁心的。
Pea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觉得你很可爱,但是“建树”两个字就着相了,世俗的所谓成功从来不应该是修行人的真正目的。希望我们的修行能不断进步,阿弥陀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金刚经》教人以“般若波罗蜜多”贯穿人生感知滞留,破尽四相执持,不取不舍。
“建树”是相。
“不建树”是相。
为了证明“不着相”,而刻意排斥“建树”,此乃相中有“舍”,摒弃一边,正意味执“取”另一边,岂非又是“着相”?
必须明白佛法从来又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故此,秉持“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面对人生,此乃“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是“不住于相而行于布施”,涵藏布施~有相,涵藏无相。
说“无相”,先说“有相”,不建立“暗”,又何来谈“光”?色空不异,犹如“掌心、掌背”乃“二而一,一而二”,不可划分。
《金刚经》云: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简言之,否定“建树”,正意味攀附认定“不建树”,已经是着相,一四着,四相皆着矣。
不著有相,不着无相,舍无可舍,舍离二边无去处,才是“一合相”啊!
P.S 正等于此刻阁下说:“很可爱、不断进步”,不正正就是“建树”的内涵吗?
Pea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指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六祖坛经》云:“善能分别诸法上,于第一义而不动。”
简单说,“不住相”是指“不滞留感知”,并非“否定感知”,物质界有物质界的规律,勤力就是勤力,懒惰就是懒惰,清清楚楚的。
这边厢我正在放生,秉持不杀生,那边厢如果我本是警察,你持械行劫,挟持人质使用武器,我会适当地用武力,甚至开枪打你,这就是真正的不取不舍。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人仕对般若的理念不理解的原因,因为根本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破两边”,永不滞留任何极端。
求觉之人,秉持止恶行善,做垓下当做的事,做完就放下,不滞留,此乃“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真实义。
P.S 八正道、慈悲、止恶行善、人倫,全部都要做,全部都不能推翻,否则就是邪见、魔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不太认同“真正的学佛修行人一定是有建树的可爱好人”」这句话是阁下说。
言下之意:
一、「认同“假的学佛修行人一定是無建树的不可爱的不好人」。
二、「认同“真的学佛修行人一定是無建树的不可爱、不好人」。
本人并无捉字虱,因为“般若波罗蜜多”确实破除一切滞留的观念,是一套极完整的系统法门。
只要执取任何一点观念,就马上偏离佛法,叫“着相”或“住相”,故此,现今社会上某部份人误解认为只是一句口念佛号到死就是“大乘佛法”,实属无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必须拥有聪明的智商才能承受。
兄弟,我们一定要自强,为使正法长存,必须以身作则,本人一眼看出阁下好有心,是一个真修人,难能可贵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狮王一声吼震天,
文殊师利般若剑,
降伏执心群魔散,
破尽二元斩四边。
注:二元,指是二元极端,禅宗称它为“两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注:四边,指由“执着我”而生的“四重观念”,《金刚经》称它“四相”。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eace
佛教和基督教有没有相同的观念?比如基督教中提到的你们要进窄门这样的话,佛教中有没有相同的经文?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531.html
Pea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同修,阿弥陀佛。
Pea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同修,受教了。
修心只能惠己,我到不认为建树就是着相,世人修出不偏不倚出离心毕竟太过不现实,还有人毕竟是群体性动物,能做到惠人惠己不害人的建树就是修行的意义,修心是一个人的里子,有所建树才是外在的实践。
我所理解的,不懂般若的人就是生活在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的中,可爱,不可爱。有建树,没建树。喜欢,不喜欢等等。这些二元对立,都是人执取不同感知界定出来,人人感知又不一样。世事本质是中性,种种名词,情感都是人心界定出来的。所以,我们就要驾驭这些感知,离相面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否定“建树”,代表执着“不建树”,世上难道“不建树、不可爱”才是修行人?
执着二元对立,说到底就是执持自己内心一份己见~“我相”,而排斥自己以外的观点。
执着“我相、人相”,矛盾及烦恼便因此而起。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南北派极端分子,不断打着佛陀旗号,宣称自己的理念才对,谁知道全部都是极端分子,佛陀不落两边,又何曾分出大乘、小乘。
终日说三道四的人,何曾去反思佛陀会否是一个搬弄是非、执着大小的人?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否定一边,就会落入另一边的极端。佛陀智慧,岂会教人在相上做什么不做什么?排斥这个,否定那个呢?都是后人自己曲解佛经,自说自话。
感恩轻心哥哥分享,感恩大家的互动,深有感触!万象本质存在却不实在,佛法的核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要破除二元相对,不滞留于任何感知。不滞留感知,不代表要否认感知。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物质界有物质界的规律,带着“虚、有”的心态去圆融际遇,学习了!努力做到“随缘”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