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许多大德都推荐净土宗,提倡一句佛号念到底。 (包括我师傅),鄙人有几个问题:

怎么对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鄙人比较现实)

怎么坚持念佛

二.正文区

問:什麼是浄土法门?
答:从来无一个佛法不是浄土法门。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一、明白什么叫“不二”,就知道什么叫“净其意”,佛法乃不二法门,哪一个佛法之门,不是净土法门?

佛陀说法45年,并没有说过两个佛法,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都是贯穿“般若波罗蜜多”,違背般若波罗蜜多已经不是佛法,叫“外道”。

二、学佛,已经是在修浄土法门。

問:什么叫念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佛陀教人借着口念梵音佛号,亦忆念起佛陀言教,以达到离相、放下,才能契入浄土,但后世不精进的人,不肯用心参悟正见正法,贪求方便,于是扭曲原意,将“忆念”佛曲解成“口念”佛,实属可悲。

证据如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以上经文已经清楚说出念佛的真实义……

三昧,梵音叫“三摩地samadhi”,意即心灵安住某种智慧,稳定不动的状态,并不代表必定“安住佛智”,泛指于精神安住并集中统一的状态,亦即是说三摩地并非必定跟佛法有关。任何世上修炼方法都可以进入三摩地,例如静坐。

  • 真正念佛,就是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 透过回忆、挂怀该佛陀的言教、身教,好比回忆如何回家之路的方法,犹如儿子挂念母亲般的态度,直至契入三昧,成就“念佛三昩”,亦即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
  • 前提是必须对该佛陀的言教、身教清楚了解,否则根本谈不上“忆念佛法”。
    一理圆融,万法皆通,就明白佛法就是净土法门了。

《佛说阿弥陀经》提及的“执持名号”,内涵是要记忆起“阿弥陀佛”本来的名号,并不是中国人伪造出来的名号,即是说一定要用当时“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音韵去执持,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衪会教什么语言,请各自深思。

Dhara,可以解作“任持、执持、奉持、住持、记忆”,但不是念诵持咒般的持,亦可解作“通晓”,但是现在唐代把印度原文翻译成“执持”,本来没有扭曲原意,但是如果将“执持”变成为用“口念”,这就是曲解。

如果把曲解的言论叫佛法,这就是“毁法”,再硬说变成佛陀所教,这就是“谤佛”,必招恶果,引致入三恶道。一句到尾,佛法是心地法门,佛陀所教一切以“降心、住心”作切入主导才是最终目的。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节录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读者可以留意,经文中提及:

  • 一、闻已思惟。
  • 二、系念不乱。
  • 三、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闻已思惟:指听闻之后,再去思维。
系:指维系,也指保持不涣散。
念:思维活动。
令心不乱:使心不散乱。

 

此段经文内涵,指听闻“阿弥陀佛名号、愿力功德、极乐世界”内涵之后,再于一日甚至在七日内,去回忆及思维其殊胜道理,保持不使涣散,就能凭着这个善缘,可以使人在百年归老的一刹那,感召阿弥陀佛、佛弟子、菩萨众,降临前后围绕来到亡者面前,协助亡者直至“令心不乱”,这样就能顺利契入极乐世界净土法界。

由此经文得知,说来说去都是说思维,从来无提及用“口念什么字句”。明白以上道理,就可言归正传….

问:怎么对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

答:既然“修佛法”就已经是“修净土”,明白佛法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信疑,此刻之所感到疑惑,就是因为不明白佛法,唯今之计就只有努力参悟佛法,别无他法。 因为佛法并不是信出来,而是亲身证实出来。

问:怎么坚持念佛?

答:明白人生是苦、无常、空,就会坚持求觉,求觉就等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始至终都没有提过用口念佛,只是提及“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以念佛心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全部都跟回忆、想念有关。

有句说话叫“念念不忘”,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体会什么叫“如母忆子”,并非“念念有词”去呼叫儿子啊!

 

忆,是回忆。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三个字都是指思维,何曾提過用口唸? 觉悟是精神领域,并非来自外界,怎样念出来?实在值得反思。

 

  • 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
  • 忆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庄严。
  • 忆念阿弥陀佛本来的梵音名号。简单说,就是透过回忆将心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三昧),亦即“一心不乱”,这才算是修“净土法门”的最核心条件,才称得上“念佛~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

如果愿意去查一查以下来自《阿弥陀经》内的三句梵文经文,相信民间信徒会感到很震惊。

梵文羅馬拼音:
budd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dharm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saṃg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ṭḥhati

以上意思就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经文:“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节录自《佛说阿弥陀佛经》

如果“念佛”是只用口念名号为主,“念法”又是不断口念什么?“念僧”是否不断诵出家人的名字?

真相是什么?有缘的读者各自消化。

Reflection on Buddha arises in them
大意:对佛陀出現时的反思~念佛

Reflection on law
大意:对原理的反思~念法

Reflection on the church
大意:对教派的反思(注:此处指当时佛陀僧团组织)~念僧

~节录自《穆勒(max muller) 梵文英译版》

现代民间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笔者翻查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再用梵文大词典得悉“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作为一个有心求道的人,理应正确了解什么叫“念佛、念法、念僧”,其实仍然有“念戒、念施、念天”,统称“六念”,但很多民间信徒却一无所知,用口念这个做法根本是中国独有,梵文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

“念天”内涵:念天即念善,时刻安住善念,保持善良念头的意思。

意思是指修行人必须怀着“善心”的念头面对际遇,这是灭除三恶道的做法,四字形容~就是“止恶行善”,这样就使人投身“天界”,这是权宜之计,目的是教人对因果生起警惕的心,行善可以使人慢慢破除“我执”。

念戒、念施,就是忆念调整执着、忆念布施。

经过这样解读,已经好明显知道这个“念”是代表什么。

P.S 唐代去翻译印度文的时候确实出现了很大偏差,现在中文的佛经只能大概信七成,当然这个数字也是虚数,总之不能全信经文所有中文字,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须上文下理了解,不能带着偏见,才能洞悉形而下的内函。

顺带一提,唐玄奘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阿弥陀经》的详尽细致版,有缘人可以参阅。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佛法就是净土法门。

Handsome轻心

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

忆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庄严。

忆念阿弥陀佛本来的梵音名号。

简单说,就是透过回忆将心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三昧),亦即“一心不乱”,这才算是修“净土法门”的最核心条件,才称得上“念佛~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

Handsome轻心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指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Handsome轻心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內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點是具足十個與佛陀相關的念頭,看經文必須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斷章取義。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是需要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般若Prajna

条条大路通罗马,法门也只是药而已,与其研究药的好坏,倒不如问问罗马是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我重新编辑文章,佛经一早写了出来,为何只得我明白这个经文的内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始至终都没有提过用口念佛,只是说提及“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全部都跟回忆、想念有关。

忆,是回忆。
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三个字都是指思维,何曾提過用口唸?实在值得反思。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个时候可以反问大众,若没有嘴巴念什么佛?如果念佛是口念,那么以后来个机器人输入一段程序它可以哗啦哗啦的一直念,而且是没有杂念的念呢,难道机器人就去净土了吗?哈哈

Aloka回复般若Prajna

回答太厉害了,有种狠狠打脸的感觉。哈哈哈

闻鸡起舞回复般若Prajna

说的好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答主再次说出了念佛的真相,感谢

Aloka回复般若Prajna

其实现在就有念佛机,能这样念,不知道念佛机是否已经到净土了呢?

般若Prajna回复Aloka

如果念佛机可以的话,那么大家是不是都恨不得变成念佛机了?不做人,做机器。哈哈,实在好玩,有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佛说阿弥陀佛》提及的“执持名号”,内涵是要记忆起“阿弥陀佛”本来的名号,并不是中国人伪造出来的名号,即是说一定要用当时“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音韵去执持,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衪会教什么语言,请各自深思。

Dhara,可以解作“任持、执持、奉持、住持、记忆”,但不是念诵持咒般的持,亦可解作“通晓”,但是现在唐代把印度原文翻译成“执持”,本来没有扭曲原意,但是如果将“执持”变成为用@口念”,这就是曲解。

如果把曲解的言论叫佛法,这就是“毁法”,再硬说变成佛陀所教,这就是“谤佛”,必招恶果,引致入三恶道。

一句到尾,佛法是心地法门,佛陀所教一切以心作切入主导,才是最终目的。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哥哥,佛法是心地法门,从来都没有和嘴巴有半分关系。佛法是离相之法,如果陷在口念不问世事,其实那个当下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法,结果可想而知。哥哥此篇文章既是解释,更是警醒。希望有心学佛者有所反思,再次感恩哥哥的布施

黄识雅回复般若Prajna

以前我初学净土也是口念心不念,后来真正入门发现念佛堂的修行人嘴巴并没有念佛,后来才知道心念才是念,念头是佛,念念佛,才得受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黄识雅

我见你的主页是男,但是凭你的说话感觉你是女,所以我才这样问,善意的。
我对女人的说话会比较温柔,不是分别心,而是人伦啊!

黄识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哈好温柔,这年头能碰见修学佛法没烦恼又可以给人解惑的菩萨简直太少了。

似是故人来

终于有人说出真相了,厉害

向日葵

感恩师兄分享~佛法是心法法门,佛陀所教一切以心作切入主导,才是最终目的!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适合为佳!门门都是通往解脱之道。

一切法门都是为了修心,借法修心!借法修心!修心!修心!修的是心而不是修法!!!不要本末倒置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始至终都没有提过用口念佛,只是说提及“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以念佛心、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全部都跟回忆、想念有关。

忆,是回忆。
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三个字都是指思维,何曾提過用口唸?实在值得反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总之中文的佛经,信七成就够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心念念佛菩萨之言教,学习并调整自己的心!

师兄理解非常通透,感恩说出佛法实相。

哎!如今的佛教圈一塌糊涂~看到那些学佛学的完全和生活脱离,越学性格越古怪,越学越偏执!实在悲哀。若是跟身边的人都格格不入,算什么有修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有句说话叫“念念不忘”,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什么叫“如母忆子”。

唐代去翻译印度文的时候确实出现了很大偏差,现在中文的佛经只能大概信七成,当然这个数字也是虚数,总之不能全信经文所有中文字,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须上文下理了解,不能带着偏见,才能洞悉形而下的内函。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是一位母亲,师兄说如母忆子,我完全能体会那种感觉!对孩子,母亲心里时时刻刻都想想着的!

我们佛弟子也要时时刻刻记起佛陀他老人家所教的一切智慧言教。
看经书要学会洞悉那份内涵,而不是被文字所束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节录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读者可以留意,经文中提及:

* 一、闻已思惟。
* 二、系念不乱。
* 三、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闻已思惟:指听闻之后,再去思维。

系:指维系,也指保持不涣散。
念:思维活动。
令心不乱:使心不散乱。

此段经文内涵,指听闻“阿弥陀佛名号、愿力功德、极乐世界”内涵之后,再于一日甚至在七日内,去回忆及思维其殊胜道理,保持不使涣散,就能凭着这个善缘,可以使人在百年归老的一刹那,感召阿弥陀佛、佛弟子、菩萨众,降临前后围绕来到亡者面前,协助亡者直至“令心不乱”,这样就能顺利契入极乐世界净土法界。
由此经文得知,说来说去都是说思维,从来无提及用“口念什么字句”。

黄识雅

妈惹碰见明白人了。。。抱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黄识雅

你好,阁下是男众,还是女众?

黄识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女。。

陈小陈

非常感谢,读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又清晰了一些,忆念的时候更加欢喜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小陈

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

忆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庄严。

忆念阿弥陀佛本来的梵音名号。

简单说,就是透过回忆将心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三昧),亦即“一心不乱”,这才算是修“净土法门”的最核心条件,才称得上“念佛~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

陈小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经常觉得头脑里一片混沌,于佛经读了很多遍都无法记住(也有详看注解深入了解),虽然我很努力的想记住,不知道是不是业障太重的缘故。阁下有没有好的建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小陈

你好,我们不要死记经文,最重要是理解,如果无法理解一句经文,就向善知识请教,不要对背不出来耿耿于怀,必须要知道当日的讲座根本是采用巴利文、梵文,所以不必拘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陈小陈

业障人人都有,根本是常态。不用担心

白雨

如果能坚持七天,离明心见性就不远了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明心见性是“登地菩萨”,已超越了“阿罗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全是两回事。这只是精神统一的状态,叫一心不乱、三昩。

一日至七日,是指一个人命终前最后的机会,意思是如果一生没有任何修行的人,最起码能够做到死前七天思想不涣散,专心一意去回忆佛陀言教,不作他想,将万缘放下,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

并非说人只需用七天口念佛便契入净上,这是完全曲解。

一至七日的数字只是虚数,“一心不乱”,是一生修行的课题,生前斤斤计较的人是没有办法进入浄,因为此类人“一生都乱”。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一种说法是只要万缘放下参七天禅决定可以开悟,我还以为这两个方法差不多呢。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对佛法的义理没有正确的了解,比如希望通过念佛死后到净土享福的那种大概不能往生净土吧?

白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有点混乱,请问您一个问题,不退转菩萨和登地菩萨的区别是?佛经说极乐世界皆不退转,这个难道是入学要求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問:不退转菩萨和登地菩萨的区别是?

答:不便去说这两位菩萨境界,因为会构成妄语,除非已经是登地菩萨,否则根本不可能解释,因随时造口业。

佛法只存在“契入条件”,人死后3天半“中阴身”会正式苏醒,之前会进入昏迷状态。

中阴身每一个念头,会直接影响下一生的去向,产生剧变,速度在刹那间。如果一个人断气的时候怀着憎恨心,每一刹那将过去累积以来的恶恩一次过扯出来,这就随时会代入三恶道。

如果一个善心一刹那,可以感召无量的成因成熟,马上契入天界。

举一反三,净土是由佛陀的三昧耶samaya凝聚而性,是由离相之下所化出的佛土,破尽二元,故此,为了启入这个愿力,必须完全配合这个原力的频道,亦即现代所说的是两个字~放下。

放下什么?放下一切二元分别的观念,亦即放下执着。我们一生所出现的苦恼,全部都是因为执着二元而来,佛法称这个情况叫“落两边”。

善心就会入上三道。
恶心就会入下三道。

佛法突破尽两边,破尽一切立场与观点,彻底放下,为了在短时间之内契入这种状态,法藏比丘大慈大悲,许下48个诺言,成就今天的我阿弥陀佛及净土。

最重要的就是法藏比丘的“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P.S 现代我们所得到的经文文字全部都是零碎片段,例如经文提到“至心信乐”,信什么?相信佛陀的言教,故此,其实已经牵涉此经文没有说出来的言教。

题外话,就这个 0 7年的年代,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人已经是罗汉,千真万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问;对佛法的义理没有正确的了解,比如希望通过念佛死后到净土享福的那种大概不能往生净土吧?

答:謹记念佛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忆念觉也。

如果对佛法没有了解,如何成为浄土资粮?不要如此天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必須搞清楚什麼叫《佛说阿弥陀经》提及的“执持名号”,内涵是要记忆起“阿弥陀佛”本来的名号,并不是中国人伪造出来的名号,即是说一定要用当时“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音韵去执持,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衪会教什么语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就算飞机大炮指向我,都不会动摇我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已经尽力将真相说出来。
为什么我的说话彷佛颠覆了现在民间所说,其实并不是我“颠覆”,而是传说“颠倒”。

民间传说的人,根本没有了解过印度经文,扭曲了印度文的原意,但我有了解。

最后一次说,念佛根本不是用“口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已经清清楚楚说“如母忆子”,大家可以在百度百科一下,究竟用口念佛的时代是什么人教,全部都是后世的僧人说,佛经全部都是说“忆念”,只有持咒才是用口。

当日义净法师去印度游学取经回国后曾大叹“梵音弹舌”,如他着的《梵语千字文》中说:“赞咏歌管……梵音弹舌,悉昙莫忘,愿兹利润”(T54, p  98a)。

以上有关梵音念咒的历史文献,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查得到,在此不赘。

如果是借助佛菩萨名号去感通该本尊,就必须找出当时该名号音韵,千万不用伪造一个名号出来,这是谤法。

每一个佛菩萨名号,于梵音中都可以翻译成罗马拼音方便了解,必须用百分百的诚意,找出该佛菩萨的名号音韵,因为全部是佛菩萨的愿力而成的脑波,不可思議,沒有清靜傳承的人,根本無辦法知道梵音的力量,亦沒有資格去批評,因為根本都不懂。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白雨,如果我不在此刻去提醒你一些道理,百年归老的时候你会好后悔,现代民间所说佛教言论,其实很多根本是以讹传讹,我大声疾呼再说一次,现实中可能已经无人再这样提你,为什么我可以如此斩钉截铁说出有关念法的说话?我就不方便说。为这个地方是“知乎”,这个地方不是寻找真相的地方,真相不会在这场合说。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轻心师兄真心分享,希望有缘人能够有所受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已经将真相说出,问心无愧了。民间的人其实都不会相信念佛其实不是用口, 这是预计之内。好比我说持咒需要用梵音,民间的人亦不会相信。

你会发一个现象,民间信徒都是以传说为准,根本不会正視经文、功法的内涵,其实非常可悲,我这种人经常说了一些颠覆了民间说话的文字出来,常都被人当疯子,甚至是邪魔外道。

如果细心想一想,甚至看一看我的样子,最好找一些有感通能力的人去看我的“元神”,可能就不敢再取笑了,在这个 0 7的年代,要说出真相,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被沮咒是必然,哪怕有一个人明白我的说话,死而无憾,亦完成了我今世的承诺。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师兄分享!又看了一遍文章。其实师兄已经将经文贴出来,那些执着用嘴巴念念就可以去净土的人,难道对经文也视若无物吗?经文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要忆念!

忆念是思维的事❗
忆念是思维的事❗
忆念是思维的事❗

Jonathan Chen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Jonathan Chen

既然觉得不成立就不要看。

阿凯吃西瓜

可是人是有“心”的,用嘴巴念得时候一般心也在念佛吧。如果不是师兄说的忆念,嘴巴怎么会念出佛号呢。那就是散乱心念佛了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凯吃西瓜

可消化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究竟说什么叫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凯吃西瓜

忆念觉、口念佛,试分辨两者有什么分别?

一、A君读书上课,听老师讲解,吸收之后,再回家读诵温习,增加吸收效果。

二、B君只将老师的名字不断念出来。

明白我说什么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凯吃西瓜

忆念觉,是指回忆佛陀的言教、身教。

民间只是将佛陀名号背出,完全不构成buddha anu-smrti。

阿凯吃西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知道师兄的意思。就是说要走心,不能只是背课文一样。我说的是念佛的时候不是自然而然的会摄心,自然而然的去忆念觉么?念佛可能是高僧大德对中国以前没文化老百姓的一个方便说法,本意应该还是让人通过发声念佛达到摄心和忆念觉的效果。您说是不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凯吃西瓜

问一:念佛的时候不是自然而然的会摄心,自然而然的去忆念觉么?

答一:摄心二字,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叫“念佛三昧”,是透过忆念觉,而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亦即是《佛说阿弥陀佛经》所指的“一心不乱”。

一切可以使人“明心见性、破执离相”的方法,都叫“佛法”。

哪怕不用口诵佛号,只要能忆念起佛陀的言教、身教而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昔日就有人因为借“扫地”,而进入成就“阿罗汉果”

问二:念佛可能是高僧大德对中国以前没文化老百姓的一个方便说法,本意应该还是让人通过发声念佛达到摄心和忆念觉的效果?

答二:佛经从来没有出现过“高僧大德”四字,只有“善知识”三字。

如前所指,重点是“忆念觉”而进入“一心不乱、三昧”,就能发挥契入浄土效果。

再次重申,中国人所指的口念佛,其实是指梵文“忆念觉buddha anu-smrti”,千万不要曲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已经说得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内函来自大势至菩萨,法理亦经过恩师的当日传承给末学,完全一致。

阁下此刻既已得念佛的“清静传承”,知道了真相,今後不要再糊涂,

阿凯吃西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了。感恩师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凯吃西瓜

不过如果你真的喜欢用口念,我可以随缘教你一个真正的梵音佛号,力量可以发挥中国文字不能有的佛号力量,一句见效,不可思议。如果你想学,就告诉我,否则当没有听过。

Aloka回复阿凯吃西瓜

轻心师兄讲的很好,是真正的念佛内涵

阿凯吃西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啊好啊。感激不尽呢

白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宝箧印咒和这句佛号的梵音能发我一份吗?感恩顶礼。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印光法师《文钞》里面有一段话“大悲咒等,彼此稍有不同,不妨照本读之。以咒系梵语,人莫能知。但志心念,则有大益。不须在字体上讲究也。湖南所流通之本,亦未见,不能指其是非。但志诚持诵,自获不思议功德。万不可以或有差错而怀疑,则必能得其利益矣。”

现在看来,不知是不是有一层“如果你会梵音那更好的意思”。。。

师兄,我挺喜欢口念和默念的,可以教教我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如果会梵音,不单只是更好意思,而将要面对“不可思议”。

除了梵音,根本没有其他语言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因为真言密咒是复杂的脑波音频,来自佛菩萨的“三昩耶samaya~誓言”。

无法用逻辑思维去判断~不可思。
无法用文字言语去表达~不可思。

真言密咒是一套以声音为主的切入功法,属于音频领域,如无接受过传承,根本无办法掌握要领,并不是在网上任意找几个字母去学习就会成功,当中牵涉了呼吸的技巧、舌头的运用、音调、眼神、坐姿,手印,而最重要的就是般若及该本尊的愿力内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色冰渣

要将密咒发挥效果,必须懂得最重要核心~般若,这是根。

亦即所谓《六祖坛经》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意思是说,如果不懂得修行应该用什么心,再学什么形式上的功法,都不会产生任何益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我回答了二百多个问题,来来去去都是围绕“离相”为主轴,用上了最粗俗,甚至粗口的例子去将这些道理表达出来,最新的例子就是列车的故事,可以到以下连结的评论看看文章及评论…….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很多法师念的就是汉音啊,甚至鹦鹉念汉音也往生了。念汉音,心再诚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师兄。

但是我比较笨,谈离相对我来说太高深了。。。我过阵子再看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問:很多法师念的就是汉音,甚至鹦鹉念汉音也往生了念汉音,心再诚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

答:切勿道听涂说,必须亲身验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怎么修净土法门?》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没有放弃啊,我只是暂时不理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請你看我最新的列車文章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事实。你非要举例,我那之前引用的是印光法师的文字,您可以再看看。虚云法师不光念的汉音,还是方言。。。

您说梵音好,我没有否定,毕竟我没有试过,可我也没有见过别的大德开示说非得梵音才能成就。我想请教师兄您,是不是汉音就达不到梵音的效果?如果是,那为什么。。。

又说“离相”,那汉音梵音不都是相吗?

之前,师兄回答过我的问题,帮助很大!

我是真心想求教,希望师兄能解我疑惑。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误会了,我最近的几条回复没有让你分享大悲咒,看看清楚我问的问题。。。我再重申一下,我是觉得疑惑,因为师兄似乎觉得,念汉音,甚至方言的圣号或者咒语,心再诚也根本不可能达到梵音的效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对佛法完全误会是阁下。

阁下所得到的讯息全都是从各方渠道听别人说,从来都不是以效果、事实为准,全都不是亲身验证,不是道听涂说是什么?

阁下对持咒有兴趣,但对咒音不理会~功法。
阁下对修行有兴趣,但对般若不理会~心法。

功法,指技术。
心法,指原理。

如果这样也叫学佛,阁下愿意分享给我知道,究竟一直学了什么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恕我直言,本人想知道现实中究竟有否师傅教授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如果现实中又没有师傅传授,又喜欢持咒,而又觉得汉音持咒好,梵音可有可无,其实阁下只需要坚持个人理念就得了,根本不需要再了解,否则只会自寻烦恼。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如果我没有推断错误,阁下对念佛都应该误会了。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

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

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

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

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

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阁下不必再研究梵音,随缘必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梵音其实对汉人来说,并不太适合,原因是难以掌握方法,暫時我们说至此便是,不必再讨论了。

白月

师兄非常有见解,了不起,随喜赞叹,顶礼

Handsome轻心 (作者)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指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实在没有您那么高的境界,上来就是“不着相”。十三位净土祖师,哪个不是提倡持名念佛!?有哪个批评持名念佛是错的?

时隔多日还记得回复我真的是多谢挂念,但是我还是建议以祖师的话为准。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一、你是不是想我将所有经文全部解释一次给你听?如果说是,就要虚心学习,向别人请教,千万不要搬字过纸。

二、首先你要将我的有关念佛的连结全部看一次,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共识,难以沟通下去。

三、请你不要将我扣帽子,我心水一而极清,如今后你再有一句将我扣帽子,说错一个字,我都会用成篇文章招呼你。

四、你现在只有一件事做,将我以下连结全部看一次,否则不再给我留言。

五、跟我说话一定要有逻辑,不要將死人的說話跟我說,我要你用活生生帶着理智、邏輯、經典內函跟我互動,否则你会将会面对难堪,因为你说每一句说话的文字,我会每一个字跟你计算。

五、笔者一向话粗理不粗,再次重申,在你未完全消化所有连结之前,千万不要再找我留言,否则我一说话就会跟你针锋相对,这是我的承诺及专业,笔者做事一向言出必行,如果阁下不接受以上五个条件,代表着我跟你没有缘份作出下一次任何一句说话互动,等你。

《为什么要意念佛,心无一念的口念佛不好吗?》
为什么要意念佛,心无一念的口念佛不好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321.html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的的人说没有用?》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没有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75.html

《怎么修净土法门?》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300.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我实在没有你那么高的境界”这句话是阁下说,我第一句示范提醒你,好让你配合一切的条件,因你第一句已经落笔打三更,现示范如下….

回应:
一、高低境界怎样界定?
二、你怎知道我的境界比你高?
三、你怎知道你的境界比我低?

笔者掌握了佛法的核心,拥有般若波罗蜜多的传承,会运用般若跟阁下互动,如果阁下完全未学习过,我认为其实已经可以终止对话,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第二點我要提醒你…

「持名、覌想、覌像、實相」,这八字形容是口中说出来,请你为这八个字逐一解释给我听。

现本人欲知我俩的理解是否一致,否则各自各说,这种沟通只会浪费大家时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第三、你说的 3位净土祖师,是不是依照印度佛经原文领悟出来,如果是的话,请你举出印度原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我现在先引导你…..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十念究竟是指什么?

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的念念中,是指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蓝色冰渣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话说到这份上,那我无话可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老友!你认为我是一个坏人吗?你认为我有心挑战佛教吗?我是一个老实修行人,拥有传承,你何不好好正视不这个念佛问题?

如果阁下能够虚心一点,其实你知不知道我们是同门?明我的意思吗?

我说自己不是佛教徒,就代表我不是佛教徒吗?
我说自己不是佛弟子,就代表我不是佛弟子吗?

如果你能够将今次的对话好好认真反思,可能就是你今次修行的契机。
题外话一句,我聪明到你唔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提醒你,我确实不是一个坏人,更加不是一个蠢人,社会能够像我如此长篇大论,用心一而再,再而三去解释的人已经很少,无论你及大众怎样理解我,都已经不重要,我只想将我彻底明白的道理奉献出来,这是我对已死去恩师的承诺,我已经将我的说话说尽,从来无人去推翻你们用口中念佛,重点是明白念佛本义的人,又怎会袖手旁观,于心何忍?

我可以完全不解释,甚至不理会你们都可以,你必须要知道我所说的并没有任何回报,何不平心静气去消化一下我的说话?

谁说我不会口称佛号作为功课?我有义务告诉你们吗?我不说出来就是代表我没有做吗?

最重要是带出忆念这个效果,即是思慕佛陀的相关事情,如果我这样清楚为你们解释,你们都不领情,认为我是坏人,倒不如去用心查一查究竟发生什么事,你愿意吗?

如果阁下喜欢用口诵佛号,我甚至乎有能力教大家用梵音去诵,又有人可能说我有何资格?

我的资格就简单了,只得两个字~如法,心法及功法多明白,不知我够资格未?我一分钱都不收,亦不是打算收徒弟,我只是履行我的诺言,就这样简单。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了二位的互动,轻心大哥完全没有必要在回应。看的出来,您已尽心!已经做的非常好,彬彬有礼,耐心解释,换作一般人两种结果,一破口大骂,让其滚蛋。二,直接屏蔽。

闻鸡起舞回复蓝色冰渣

轻心写那么多文章布施我们,从来没有向我们要过一毛钱。我们应该感恩。他的文章你觉得受益,你就继续看,反之离开。不要老是复制一些经文来这里,人人都很忙,没人有义务去为你解答什么,莫名其妙复制一些文章,有什么意思?要是来学习就该有学习的样子,谦虚,诚恳,礼貌点。既然你内心已经认定祖师大德的言论,那你就继续以你的祖师话为准吧。

闻鸡起舞回复蓝色冰渣

你好,我也是经常看轻心大哥文章的,关于佛号是用梵音还是用方言轻心是有一篇文章去回应。是口念还是忆念也有一篇文章在回应的。如果真的质疑,就好好了解文章,找机缘学会梵音。去试试到底哪样有效果。谁说的都不在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般若Prajna回复蓝色冰渣

也许你忘记了一件事情,四依法的第一点就是依法不依人。与其去研究这个人说那个人说,倒不如好好去研究佛法是什么?但是看完你的互动,我发现你根本不愿意去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离相二字,你对此却根本置之不理。离相高深吗?全部是你自己下的定义罢了,预设了立场。

般若Prajna回复蓝色冰渣

其实何必用这个人说那个人说来回复别人,学佛是学习觉,学习觉醒的方法,并不是学习如何复制别人的话语。你现在的一切是否与净土相应,不是看你信了谁的话记住了谁讲的话,而是你的这颗心,生前死后同一颗心,生前的心极苦,死后的心就会极乐吗?以净心才可契入净土。以心入净土,从来都不是以口入净土。说来说去,重要的都是你这颗心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希望今天针锋相对的说话,没有为阁下带来纠结,不如你当完全没有认识过我这个人,完全没有跟你互动, 你就幻想一个信封里面写了一大堆字,而这个信封来自几千年前的紀錄,你先不谈真假,你愿意去研究信封内的文字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蓝色冰渣

如果我今天的说话只是为你带来纠结,却而没有为阁下带来任何疑情作为原动力,这决定是一个未能发芽的缘份。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懂得梵音密咒的功法,不要任意批评,请给予法门的尊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