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意念难道不是心有所执吗? Handsome轻心
二、正文区
谢邀。
《忆念佛~念念不忘》
一、忆念佛,是追忆佛陀的相关领域,包括言教、身教。
二、口念佛号,于佛经记载叫“称名”。
三、忆念佛、称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称名”是呼唤求救的意思。
容笔者尝试确认题主可能的原意……
阁下是否指只义无反悔、专心一意,用“口称诵该佛菩萨名号”,而“不带着忆念该佛菩萨相关事情”?
如果阁下是指以上意思,已不是好不好,而是“不如法”。
“口念佛”是切入的手段,此乃工具,如果并未明口念佛的背后意义为“忆念觉”,亦即“佛随念”,那个佛就真的是蒙上不白之冤。
“念佛”的意思,绝对“并非口念佛陀名号”,而是追忆与佛陀有关的领域。
弟子透过一切手段,目的引起“思慕佛陀~忆念佛”的当时种种功德,亦即“系念佛的功德、遗法、言教、身教,恍如亲身见到佛陀。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佛随念”,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节录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读者可以留意,经文中提及:
* 一、闻已思惟。
* 二、系念不乱。
* 三、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闻已思惟:指听闻之后,再去思维。
系:指维系,也指保持不涣散。
念:思维活动。
令心不乱:使心不散乱。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内涵:如果有人不能完全忆念佛陀之人,就应该称梵音“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不绝,起码具足了十个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于念念不忘之中,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注:忆念是意行,称名是口行,故此,称名是以音频切入,必以梵音)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一、肉体活动、精神活动,叫“六根”,亦即“生命”。
二、身心感知的外界活动,叫“六尘”。
三、“生命”活动与“外界”活动之互动 = 生活。
不思不想,只会出现于死人。
故此: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
由此可见…..
如来会动念吗?会。
但……
如来动念见相而离相,安住第一义而不动,如如不动,曰:觉。
众生动念见相而着相,迷于相而攀缘联想,执相沉轮,生死相续流转,曰:迷。
动念只是意。
执念、离念是心。
古云:“心无杂念”,指“不执念”而已。
修行佛法的人,不论以“眼、耳、鼻、舌、身”为切入之任何手段,目的都是“借根摄心”,进入“忆念觉buddha anu-smrti”的言教、身教,这份忆念必须由日常流露出来,犹如所谓“如母忆子”般在乎,繋念不乱,达到精神统一,以契入如来“三昧耶samaya”。
说到底,人之六根皆为一心所统摄,万法唯心,不离自性。
一根既反元,
六根成解脫。
~《楞严经》
读者如果明白“念佛的本意”,就知道归根结底, 关键都是一颗“如母忆子”的在乎之心,又怎么会心无一念,痴痴呆呆呢?
《称佛名号要领~静》
人人天性好奇,误以为学习方式越多越好,凭个人经验所得,静坐、持咒、称佛名号,是一种属于诱使心灵“专注于一物而不再分心”于其他事物的把戏,简言之就是~“摄心”,必须从一而终,一门深入,目的就是~“静心”。
说到底,依靠“专注于一物”本身也仍算是“分心”,只是于静心时本身杂念“更有秩序、更有系统”罢了,“聚精会神”专注某个目标上来静心,确可调整身心上平衡,整体升华,尤其慈悲、智慧。
静坐、持咒、称佛名号、诵经等等的一切“形而上”方法,也是为了“静心”,目的是达到发现“人生实相”的一个桥梁而已,在这发现的旅程中,千万不对身心上的“喜乐、轻安、千奇百怪”的觉受产生期待、追随,由于人心“静”至某一阶段,觉察力也会变得敏锐,身心上的一切觉受,也只是副产品,需要被摒除。
有人说自己于“形而上”的修炼时“常分心”,杂念不断,应该怎么样面对?
事实上,除非有人妄言,否则,作为一个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人人也都会分心,即使经验再熟炼的禅修者也无法100%避免,只是修持日子得愈久,层次的精致度愈深入,分心的意念会变得愈微细。
于称佛名号、持咒时,妄念未能立刻停止,总是“念起念落、胡思乱想、纷飞不停”,实属正常,若误解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为“称佛名号、持咒”时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错特错,不明原理。
前人古来训示;混水沉淀,上面的水“清及静”下来时,马上得见下面沙泥,谁知“静心”时“知道妄念在动” 属正常现象,日常忙碌,不见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并非没有分心妄念,只是“没有察觉”。
现正因“静坐、称佛名号、持咒”,“心水较静”才得知觉察分念纷飞,妄念在动,好比从黑暗密室缝隙间,照进的阳光,才马上看见屋内灰尘,这是人人成功前必历过程,勿看轻自己,不可断送觉醒慧命而糊涂放弃。
“静心”并不是教人成为一个呆呆端坐不动的机械过程,也不只是一项心理训练,而可能是我们一生所能做的“最严肃、最认真”的努力,当欲向“静心”而努力迈进,就等于向宇宙宣告了想要“改变人生,了解真相”,除了“人生”与“存在”的真相以外,一概不取。
倘若把宝贵光阴,浪费在尝试层出不穷的新方式,朝令夕改,最后只会沿地踏步,空枉过一生,若能一心一意地坚持,所谓的“悟性”潜能必会慢慢增长。
在笔者亲身皮毛体验的“悟性”里,其实是毫无神秘的一件事,它只是把人的非黑即白“惯性思维”的“两极端单一偏狭窄角度”看世事,转化为成更广濶、更立体化的视野领域,看事可更通透彻、更有效率,眼界扩濶后,对人生顺逆较易“不太力追,不太抗拒”,烦恼自然减少,不易患得患失,对人生际遇的“中性本质”有更深入体悟,对突如其来的动荡冲撃,亦能较冷静安然处理,勿看轻以上片言只语的体验,若将以上心境反转过来,将是悲剧人生写照,如果细致描绘,用“生不如死”这四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也。
必须紧记一句话~“一个观念足以驾驭一生命运”,修行就是修那个“超然了两极端的观念”,套用佛法内的术语,就是修超越了“这个有,这个无,这个浄,这个垢,这个对,这个错,这个得,这个失,这个你,这个我”的相对领域,却清楚知道社会、世间的应有秩序,清楚是非黑白,而不为是非黑白所束缚而生起烦恼,却能向“你好、我好、世界好”的目标作大前题努力迈进。
为了超越由人心界定而来的种种对立,首先就必须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 务必先要“净”,净就一心,一心就不乱。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的的人说没有用?》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没有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75.html
《怎么修净土法门?》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300.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无一念,不思不想,只会出现于死人,死人不会念佛。
如果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只会出现于死人。
修行不是修成石头连念头都不能有!!
动念是意,执着的是心。明白了,感恩轻心哥哥。
请问第一义是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施波罗蜜多
简单说,人心感知现象后而未动念前的那个,就叫“第一义”,亦即“实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施波罗蜜多
例如我曾经表达了一场雨,下雨就只是下雨,起心动念去判断那场雨的好坏,产生种种判别,这种情况叫“相”。
那场雨本质并没有好坏,这就是第一义。
布施波罗蜜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精辟透彻!赞!
布施波罗蜜多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第一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思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布施波罗蜜多
第一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既是法縛,即名邊見” 如若静坐时无现象出现,杂念纷飞,是不是“着相”?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狭义的讲:如果事情发生了,意识不去做性质好坏的判断,就不是“着相”对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问:如果事情发生了,意识不去做性质好坏的判断,就不是“着相”对吗?
答:人生而言,仍然有人间的规矩、感觉,故此,那个所谓好坏仍然存在于世间规律,只是不因规律而耿耿于怀。例如:如果我是警察,匪徒准备持械袭击无辜者,只要抓紧机会,我一定向匪徒开枪制止罪行,事後我却不将经历挂在心头而起烦恼,反之,就是着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问:“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既是法缚,即名边见” 如若静坐时无现象出现,杂念纷飞,是不是“着相”?
答:滞留二元对立任何一边的见解,叫“边见”。着相,就是滞留感知。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脑海里时常回忆、忆念一件事,但是并不起判断,或者提前对事情反复做出详细设想,但是事情有没有按预想发生,也不起喜悦、烦恼,即不算“着相”,总体既是:“不起情绪、对立观念”,这样理解对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問一:脑海里时常回忆、忆念一件事,但是并不起判断?
答一:人的六根是用来跟六尘互,亦即面对人生,必须起判断,否则人就无法生存。
佛法所指的分别心是指“滞留判断”,并非“否定判断”,佛法只是说心,认识心,从来都没有为世间另定或推翻任何基准。
問二:或者提前对事情反复做出详细设想,但是事情有没有按预想发生,也不起喜悦、烦恼,即不算“着相”,总体既是:“不起情绪、对立观念”,这样理解对吗?
答:如是。
随顺际遇而尽心面对~随缘尽心。
尽心面对后随顺际遇~尽心随缘。
设定目标,向目标进发,检讨结果,调整方法,却不为剧情发展而滞留任何观点,不耿耿于怀,叫“离相”。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日常生活,行住坐卧时刻保持这种思维,天长日久,以此意识熏习“意根”即为修心,修行,对吗?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滞留判断”,“滞留”是何解? 回忆,忆念算不算“滞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在感知到的目标上,执着于二元对立所束缚,叫滞留。
将以下连结全部消化…..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
可我每次念佛念咒都是杂念纷飞,我都控制不住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人人天性好奇,误以为学习方式越多越好,凭个人经验所得,静坐、持咒、称佛名号,是一种属于诱使心灵“专注于一物而不再分心”于其他事物的把戏,简言之就是~“摄心”,必须从一而终,一门深入,目的就是~“静心”。
说到底,依靠“专注于一物”本身也仍算是“分心”,只是于静心时本身杂念“更有秩序、更有系统”罢了,“聚精会神”专注某个目标上来静心,确可调整身心上平衡,整体升华,尤其慈悲、智慧。
静坐、持咒、称佛名号、诵经等等的一切“形而上”方法,也是为了“静心”,目的是达到发现“人生实相”的一个桥梁而已,在这发现的旅程中,千万不对身心上的“喜乐、轻安、千奇百怪”的觉受产生期待、追随,由于人心“静”至某一阶段,觉察力也会变得敏锐,身心上的一切觉受,也只是副产品,需要被摒除。
有人说自己于“形而上”的修炼时“常分心”,杂念不断,应该怎么样面对?
事实上,除非有人妄言,否则,作为一个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人人也都会分心,即使经验再熟炼的禅修者也无法100%避免,只是修持日子得愈久,层次的精致度愈深入,分心的意念会变得愈微细。
于称佛名号、持咒时,妄念未能立刻停止,总是“念起念落、胡思乱想、纷飞不停”,实属正常,若误解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为“称佛名号、持咒”时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错特错,不明原理。
前人古来训示;混水沉淀,上面的水“清及静”下来时,马上得见下面沙泥,谁知“静心”时“知道妄念在动” 属正常现象,日常忙碌,不见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并非没有分心妄念,只是“没有察觉”。
现正因“静坐、称佛名号、持咒”,“心水较静”才得知觉察分念纷飞,妄念在动,好比从黑暗密室缝隙间,照进的阳光,才马上看见屋内灰尘,这是人人成功前必历过程,勿看轻自己,不可断送觉醒慧命而糊涂放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静心”并不是教人成为一个呆呆端坐不动的机械过程,也不只是一项心理训练,而可能是我们一生所能做的“最严肃、最认真”的努力,当欲向“静心”而努力迈进,就等于向宇宙宣告了想要“改变人生,了解真相”,除了“人生”与“存在”的真相以外,一概不取。
倘若把宝贵光阴,浪费在尝试层出不穷的新方式,朝令夕改,最后只会沿地踏步,空枉过一生,若能一心一意地坚持,所谓的“悟性”潜能必会慢慢增长。
在笔者亲身皮毛体验的“悟性”里,其实是毫无神秘的一件事,它只是把人的非黑即白“惯性思维”的“两极端单一偏狭窄角度”看世事,转化为成更广濶、更立体化的视野领域,看事可更通透彻、更有效率,眼界扩濶后,对人生顺逆较易“不太力追,不太抗拒”,烦恼自然减少,不易患得患失,对人生际遇的“中性本质”有更深入体悟,对突如其来的动荡冲撃,亦能较冷静安然处理,勿看轻以上片言只语的体验,若将以上心境反转过来,将是悲剧人生写照,如果细致描绘,用“生不如死”这四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也。
必须紧记一句话~“一个观念足以驾驭一生命运”,修行就是修那个“超然了两极端的观念”,套用佛法内的术语,就是修超越了“这个有,这个无,这个浄,这个垢,这个对,这个错,这个得,这个失,这个你,这个我”的相对领域,却清楚知道社会、世间的应有秩序,清楚是非黑白,而不为是非黑白所束缚而生起烦恼,却能向“你好、我好、世界好”的目标作大前题努力迈进。
为了超越由人心界定而来的种种对立,首先就必须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 务必先要“静”,静就一心,一心就不乱。
好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黄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最初未成就前,以忆念佛之心种下前因,证入“无生法忍”的境界。
故此,此刻在这个地球,就以摄受“忆念佛心”的人,同归于净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指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家认为我是一个坏人吗?认为我有心挑战佛教吗?我是一个老实修行人,拥有传承,何不好好正视不这个念佛问题?
如果能够虚心一点,其实很多人就知道我们是同门。
大家明我的意思吗?我说自己不是佛教徒,就代表我不是佛教徒吗?
我说自己不是佛弟子,就代表我不是佛弟子吗?
如果你能够好好认真反思,可能就是修行的契机。题外话一句,我聪明到大家可能不信。
我不是一个坏人,更加不是一个蠢人,社会能够像我如此长篇大论,用心一而再,再而三去解释的人已经很少,无论大众怎样理解我,都已经不重要,我只想将彻底明白的道理奉献出来,这是对已死去恩师的承诺。
已经将我的说话说尽,从来无人去推翻你们用口中念佛,重点是明白念佛本义的人,又怎会袖手旁观,于心何忍?
我可以完全不解释,甚至不理会大眾都可以,必须要知道我所说的并没有任何回报,何不平心静气去消化一下我的说话?
谁说我不会口称佛号作为功课?我有义务告诉大眾吗?
我不说出来就是代表我没有做吗?最重要是带出忆念这个效果,即是思慕佛陀的相关事情。
如果我这样清楚为大眾解释,大眾也不领情,认为我是坏人,倒不如去用心查一查究竟发生什么事,愿意吗?
如果喜欢用口诵佛号,我甚至乎有能力教大眾用梵音去诵,又有人可能说我有何资格?
我的资格就简单了,只得两个字~如法,心法及功法多明白,不知我够资格未?我一分钱都不收,亦不是打算收徒弟,我只是履行我的诺言,就这样简单了。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虽然我不懂你在说啥,但你说的都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为何你这样信任我?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你说的很有道理的样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我如此恶,你不害怕我吗?我经常骂人的。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最不怕挨骂了,可能脸皮厚。每天被驾校教练骂四个小时依然淡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小猫,你看得明我大部份的文章吗?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人好古怪?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的明一半半,我觉得你有些说的挺有道理的。我不会觉得你很古怪啊,我觉得你很厉害。我感受过香港人的普通话,你可以用普通话的方式写出一篇又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真的很厉害了,不要说是香港人,好多广州人也做唔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哦哦……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香港的车仔面的味道和广州7-11卖的味道一样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香港的车仔面,应该比广州的7-11味道好,可以去“深水埗”,这里的车仔面应该会比较好吃。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离开广州以后就没机会再去香港了,你帮我多吃几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世事无常,正因为无常才有机会更好啊!快活在当下,好好享受此刻的车仔面,说不定新的地方可以品尝叫“儍”仔面的美食啊….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吃了会变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扎西哈姆
难得糊涂
扎西哈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困啦,训觉。晚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佛经》
内涵:如果有人不能完全忆念佛陀之人,就应该称梵音“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不绝,起码具足了十个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于念念不忘之中,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注:忆念是意行,称名是口行,故此,称名是以音频切入,必以梵音)
请问念诵百字明是该抱着忏悔的态度呢,还是要追忆金刚萨埵的愿行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河汐
真言密咒是念诵法门,一切念诵法门,皆以声音为切入点,此乃功法的技巧。
透过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去转化我们执心,巩固我们的菩提心,至于音韵,必须要用梵音。
河汐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指点
我有个神奇的感应,我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后,从睡梦中醒来,看到金身的佛像现前,他的背后是紫色的瑞光,还能听见空中的佛乐,我惊奇地睁着眼睛不敢眨眼,直到佛像渐渐隐去。这是我的幻觉还是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感应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余晖
一、世上那一种感知不是幻影?
二、每人面对世事所感受都不同,亦即是际遇本身都是幻影。
三、举例:肚饿,我的肚饿,跟你的肚饿是一样吗?你怎样知道我的肚饿指数跟你一样?
四、我被打一拳,你被打一拳,我俩的被打的痛楚可曾说过是一样?
五、人生只是一场感知,人人感觉不到,既然感知并不一致,所以人生的一切就是幻影。
由此可见,你想问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现身是否幻影,绝对是幻影。
重点是那个幻影是不是阿弥陀佛化现出来的幻影。
有一个方法可以证实,就是这个幻影出现之后,究竟为阁下带来有什么人生正面意义,如果你能够找出来,那个幻影就合乎佛法啦,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