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陀重视的是去除烦恼,或者可以说追求去除烦恼这样一个的结果”
那么智慧和道德在佛陀的追求范围之内吗?
二、正文区
问:佛陀追求智慧或道德吗?佛陀重视的是去除烦恼,或者可以说追求去除烦恼这样一个的结果吗?
答:众生因执着而生烦恼,为了不生烦恼,把执着连根拔起乃唯一治本路径。
故此,首要是“找出执着所在,构成执着元素”。
举例,犹如消防员看见屋内浓烟,必先找出冒烟源头所在,同时设法找出构成浓烟原因,才能解决危机,消防员于过程内所采取之一切思维及具体方式,称之为“智慧”。
佛陀是明白“世事原貌”的觉悟者,他发现了世间的种种呈现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起源于“心”所推动而成。
此发现之旅并非追求及重视什么,而是要“明白心的运作”,显现出人人本有的觉悟,才能不再迷惑,彻底解脱烦恼。
人伦道德,只是因应“国家、文化、种族、时空”等等所缔造的观念而界定,根源唯心。
由此可见,佛陀并非“追求、重视”什么领域,因为一切领域都是由心所缔造出来的投影,一切可以使人“明白内心”的手段、领域,也可以作为切入点,方式因人而异。
屋内火灾,消防员并不是追求火灾,而是需要“熄灭火灾”,这才是目的。
为了消灭火灾,必须采用消灭火灾的手段。
因此,佛陀并没有追求什么,而是要消灭烦恼,就必须学习“止息烦恼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所谓的“智慧”。
- 《世俗谛》而言:对一个完全不理解佛法的人,勉强都可以说需要智慧,但并不是佛法本身。
- 《胜义谛》而言:因为如果说成是追求智慧,潜台词就是有一个智慧等待我们去追求,已经违背了“波罗蜜多”,属于“着相”。
P.S 要将问题一一带到入“心”,便能窥探佛法一直在说什么。佛陀并非追求智慧,更加不是纠缠于什么道德,佛法只是教导众生为了不生烦恼,必须学习一套有系统对治执着的方式,这种智慧叫“prajna paramita般若波罗蜜多”。
《三法印》
《三法印》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24.html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92.html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43.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着相与离相的下场》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要将问题一一带到入“心”,便能窥探佛法一直在说什么。
佛陀并非追求智慧,更加不是纠缠于什么道德,佛法只是教导众生为了不生烦恼,必须学习一套有系统对治执着的方式,这种智慧叫“prajna paramita般若波罗蜜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屋内火灾,消防员并不是追求火灾,而是需要“熄灭火灾”,这才是目的。
为了消灭火灾,必须用消灭火灾的手段。
因此,佛陀并没有追求什么,而是要消灭烦恼,就必须学习“止息烦恼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所谓的“智慧”。
闻鸡起舞
消防员灭火,需要找到出火点,去针对灭火。人的烦恼就来自这颗执着攀附外界的心,佛陀发现了灭除烦恼的方法,就为大众宣说了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智慧去应对。只是解决问题的对应手段,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
禅123
佛法是法相,智慧道德亦是法相,这些都是手段,并不是最终要追求的目的…这些方法手段能使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明白世间原貌
东靖
烦恼苦的存在,需要开启智慧。因为烦恼由心所起,所以一切,破执降心的方法,都是跟智慧相关。不是为了智慧而去追求智慧,只是为了止息烦恼苦。智慧是手段,烦恼止息才是目的。
一念之间
一个人掉到海里浮浮沉沉,此时最重要的是如何离开与如何确保不再掉入这苦海,而不是追求用自由式还是狗爬式上岸。
海边的围栏能大概率地防止你再掉入,但它是人心随着不同时间不同海面地形所建的,真正能防止你掉入苦海的是降服你的心执。
蚂乙
我一直认为佛是智慧通达到了一定境界后的大彻大悟,所以人人都可能成佛的,因为智慧包罗万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蚂乙
问题说成追求智慧, 似是而非,本末倒置。
一切能够灭火的方法也要使用,灭火才是目的,并非追求手段。
佛法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更不是社会另外存在的道理,佛法只是教人认识自己的心,这是万象之源。
经历不同阶段,也有可能出现不同层次的开窍。
换言之,用平实一点说,所谓的开悟只是不同程度的开窍,也具不同层次的“明心见性”内涵,也具不同升华,直至大彻大悟,亦即是到达了“开窍至极”~“佛陀”。
千万不要把“开悟”二字神格化,开窍只是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启发,直至成佛之前也必须经历了数不尽的开悟。
为了使“开悟”二字更务实表达,改用“开窍”字眼,这样修行人就会有信心了。
般若Prajna
我们生病了要喝药,不是说我们在追求吃药这件事,吃药只是为了治病。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我们的心出了问题,有种种的烦恼和执着,所以要对症下药。归根结底,一切的法门方法手段都是为了治疗我们这颗出了问题,执着的心。每个人的心本具足无量智慧,只是因为执着妄想而掩盖了障碍了本有的智慧。智慧又怎是外求可得?破除执着,智慧自然开显。
Handsome轻心 (作者)
学习法律,究竟是为了更有系统平衡社会秩序,还是追求法律本身?
法律只是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目的是维持秩序,并非追求法律本身。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世俗谛》而言:对一个完全不理解佛法的人,勉强都可以说需要智慧,但并不是佛法本身。
《胜义谛》而言:因为如果成是追求智慧,潜台词就是有一个智慧等待我们去追求,已经违背了“波罗蜜多”,属于“着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自性具足万法,佛性本来我们就存在。
东靖
基于诸法实相的理解,心无去处,破执离相,可称为佛法的智慧。这个人人本有的智慧德性,是不假外求,称为开显。而开显的过程,就是破执离相的过程。故实无一个智慧可以追求,若执意认为有一个智慧可以追求,只能导致自心着相,即是苦。
高鹏
我们看不清这世间的原貌,所以患得患失,总是被烦恼所困,于是追寻快乐,认为快乐可以消除烦恼,但这两种感觉都是虚幻而不实在的存在,源于我们的心,每个人本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只需让心安定下来就能见到。所以修行并非追求智慧和道德,只为到达彼岸,不再被束缚,得到内心的平静
木易忄亘回复高鹏
感恩上面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