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文章
0评论
0获赞
想法
137 篇文章
《中道持戒~尸罗波罗蜜多śila pāramita》
有人认为“禅宗不持戒、修持般若不持戒”,这些说话只是门外汉的发言,有眼不识泰山。谁知道行持“中道”的人常常也觉察着自己的起心动念,只是别人不知道。...
《俗世梵心》
快乐感觉有罪吗?无。 苦恼感觉有罪吗?无。苦乐觉受只是人心执取观念后所缔造的投影,被无对错可言。...
《贪嗔痴的真相》
X是际遇。人心面对X时所产生之“观点、立场、取态”,属于“意向”,佛法称它为“欲”。 人心面对X时所产生之“观点、立场、取态”之后,所产生快乐感觉,属于“欲乐kāma”。 简单而言: X,只是际遇。 欲,只是目标意向。...
《戒痴》
问:什么是“愚痴”?答:滞留二元就是愚痴。 依循“家规、国法、人伦、道德、善恶、对错”机制面对,混俗和光,有价值就做,清清楚楚,做当下该做的事,但面对际遇后而“滞留二元”产生耿耿于怀之想,叫“愚痴”。...
《戒嗔》
正文区 问:什么是“dveṣa嗔恚”?答:排斥就是嗔恚。 嗔恚在梵语是“dveṣa”,巴利语是“paṭigha”。 不伤自他、不违反法律,有价值就做。达不到价值之后而起“排斥之想”,叫“dveṣa嗔恚”。...
《真相》
想听真材实料的说话?只恐怕真材实料的说话你觉得简单。...
《戒贪》
不伤自他、不违反法律,有价值就做。达到价值之后而获取额外之想,叫“贪rāga”。观点、取态、立场、诉求,叫“意向”,全属中性,但对意向之后产生快乐,就是佛法所指之“欲乐kāma”。...
《废话、一行三昧》
如果无法将所知道的道理连接于生活应用,如此一來,自己所学来又有什么用呢?用来茶余饭后吹水吗?很过瘾吗?不难发现佛教论坛部分所说的话,基本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我们必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看言论之中究竟为生活上帮助到什么?没有用处的语言就是...
《想当然耳?》
正文区 “想当然耳”四字出自~《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意思指“于未具事实根据下,却单凭个人意向推测它必然是如此”。...
《善男子、善女人》
正文区 要学佛,先学做人,更要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