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请教各位善知识一个问题吧,其实我有很多个问题,先问这一个:接触佛法这几年有通达可是也有好多困惑,庙堂里的和尚们有时候还争论不休呢!

看了这么多佛经,有时觉得佛法到头来其实也很简单,好与坏其实都一样,体性都一样,只是我们认为不一样,入世法也就是佛法,佛法即是出世法也是入世法,也可以说都不是,就看自己的心是怎么体会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文字一表达出来意思有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好像只可意会一样,东也是西也是,东西也都是,这好像是很禅宗的东西,但也是我心理的共鸣。

可是问题来了:发现第一义谛就是其实还是好好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佛法,不可著相,可是佛陀又说了好多戒律,虽然也知道法华经说会三归一,那些都是方便法,而且那些戒律是为了让你体会到那第一义谛的权益之计,戒生定,定生慧的法门,不可拿那些法门当了佛法,但是我最不能思考的就是结婚生子,男女之情这件事,佛陀规定此戒律又是何意呢?

规定托玻行乞其实是磨练自己放下我执,我慢我傲我相等等等等东西,在这一件事里其实就能体会到很多道理生出很多智慧,可后世人偏偏著了相,以为七戒八戒的什么什么的就是佛法(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啊或许不正确但我确实有这些感触,诽谤经典了也不要怪我,因为我真的很迷茫),这就说回来了,可是佛陀规定男女之事,更是不让结婚生子等等是何意呢???

给我感觉禅宗给人自由,解脱思想上的束缚,毕竟最究竟的大法肯定是不收任何束缚的,如果受任何束缚的东西肯定都是不究竟的大法,这点我坚信,佛陀的戒律好多我也能明白她的意思,因为毕竟都得从小学念到大学嘛!

小学学的东西到大学就不一定对了,可它那个不让男女之情等事又是为何呢?这就激发了我强烈的矛盾,又变成出世法与入世法的冲突了,又成了对立面了,其实根本都没有所谓的出世入世法,也根本没有法,但是这个冲突我怎么也过不去呢!!!

很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善知识点拨批评指正,其实对于佛法有很多困惑,一会大自由自在,一会又条条框框,真的只是我自己不能圆融啊,看了楞严经也糊里糊涂,前半段很好,也很深,后半段简直又成了戒律大教堂,真诚希望各位善知识指点批评

二、正文区

谢邀。

问一:最不能思考的就是结婚生子,男女之情这件事,佛陀规定此戒律又是何意呢?

答一:佛陀并无戒律要求俗家弟子不能结婚生子,此刻无法谈论不存在之戒律。

问二:不让男女之情等事又是为何呢?

答二:有情必有欲,情就是欲,如果阁下所指的是“性事”,佛陀没有让俗家男女禁止性事,包括自慰也没有禁止。

问三:佛陀规定男女之事,更是不让结婚生子等等是何意呢?

答三:答案一,已经解释,在此不赘。

  • 无论对体验产生祈求、排斥,甚至讨厌,也属于“滞留”。
  • 佛法不是教人“排斥体验”,也不是教人“追随体验”, 而是教人止息对体验的黏附,叫“舍”,即舍离对体验的黏附。
  • 人生上有很多际遇,事件本身是中性,产生任何感觉也是人心。
  • 面对如意的体验,要舍离。
  • 面对不如意的体验,要舍离。

此乃好比进入戏院观看电影后的观众,应该如何面对电影完结。

由此可见,佛法是教人舍离对体验的黏附,只要对体验产生任何排斥及追随,也要舍离。

舍离的并不是体验,更非领域,而是舍离对感知的执着。

故此,佛法核心并非针对“被感知的领域”,而是指向“面对体验后”之思路如何,这就所谓的“直指人心”。

笔者在以下首四个连结已有清楚解释牵涉呈“情及欲”的领域,其中更清楚解释“俗家五戒、梵行五戒”之別。

后三个连结牵涉“第一义”,建议金睛火眼咀嚼手袋及火车故事。

至于本人的所有回答、文章、评论大部份也渗入了第一义之概括表达,题主可以花一点时间尝试细阅。

危险提示:消化以下七篇文章,基本上需要半年,没有耐性者切勿接触。

《请教,从修行的角度,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比如,性欲(繁殖欲)?》

请教,从修行的角度,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比如,性欲(繁殖欲)?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88.html

《修行是否需要折磨自己?》

修行是否需要折磨自己?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581.html

《佛教徒令人讨厌吗?》

佛教徒令人讨厌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091.html

《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51.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清晰明白佛法说什么,便不会再纠缠于生理自然运作。

小沙弥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对,你说的没错,“清晰明白佛法到底说的是什么”更不会纠缠许多事情了,我是刚来知乎,刚看到这些,可是看到你的其它的论诉了就给我迷雾有荡清的感受了,所以就关注了你,就邀请你回答了问题,你的东西我需要消化一下,也真诚的希望可以在你这各位善知识这知乎这学到更多,让我彻底的认识了佛法到底是什么,因为我自己探寻的太辛苦了,先谢谢帮助了,肯定还有问题会继续请教您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论对体验产生祈求、排斥,甚至讨厌,也属于“滞留”。

佛法不是教人“排斥体验”,也不是教人“追随体验”, 而是教人止息对体验的黏附,叫“舍”,即舍离对体验的黏附。

人生上有很多际遇,事件本身是中性,产生任何感觉也是人心。

面对如意的体验,要舍离。
面对不如意的体验,要舍离。

由此可见,佛法是教人舍离对体验的黏附,只要对体验产生任何排斥及追随,也要舍离。

舍离的并非是体验,更非领域,而是离离对感知的执着。

此乃好比进入戏院观看电影后的观众,应该如何面对电影完结。

故此,佛法核心并非针对“被感知的领域”,而是指向“面对体验后后”之思路如何,这就所谓的“直指人心”。

东靖

戒是针对人心的执着,律是适应当下时空共同遵守的规矩。不能结婚生子的规矩,并非对在家居士而言。

禁止某个领域,本身与佛法无关,佛陀的教导核心,是一切都不要执着。

生活中处处是体验,自心从一切感知抽离,不滞留于体验,无患得患失,虑成虑败之心。不住于相,是为止息烦恼苦。

小沙弥 (提问者)

“如果清晰明白佛法到底说的是什么”我更不会纠缠与许多问题了,把握了那一个点就能一通百通了,就像法华经里说的一样,可惜佛经实在太古文化了,又太深奥了,而且佛陀老人家的说话技巧也太高了,我接触的佛经不多,对好多概念名词都还搞不懂呢,看了楞严经里对宇宙的开示,明极而生妄动,。。我有好多问题,只因不明白那个最根本的原理,佛陀其实讲的不仅仅是人的解脱,说了整个世界,只是有些神通,与六道轮回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只是佛陀说佛经说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信佛就得信这些我不能信服,背后一定与佛陀说的那个宇宙观与个人与各类众生的究竟真理息息相关,只是好像雾里看花一样懵懵懂懂,

一蓑烟雨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其实佛法的根本就是在说心要“离相”。为什么不懂得离相就难断烦恼呢?可以了解一下道出世间实相的“三法印”。“轮回”的是什么?轮回的是人心,轮回的本质其实就是心识生灭。

看了朋友的问题,朋友若想解决疑问,不妨试试在答主的创作下搜索关键词“离相”“三法印”“轮回”“神通”,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所以,首先要看一些过来人的说话,然后再从佛经找出印证。

佛陀的教育核心只得两个字~中道,够简单未?这个就是佛法所说的东西,我两个字已经是表达了。

当知道了中道二字后,就要用尽办法理解什么叫中道。

知中道、参中道、悟中道、修中道、行中道、入中道,这个过程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其次,学佛如果你想明白,你知不知道要做什么?

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切入点,无论多少人告诉你真相你都不会听得明。

这个切入点究竟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小沙弥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烦请教导告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无滞留布施。

日常生活面对任何情况,能力范围许可下尽心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不求任何回报,在帮助之后,无论得到什么回应、结果,也不耿耿于怀。
(按:任何情况,指不论国家、种族、辈分、喜欢或讨厌的人)

只要秉持这种心态及行为面对生活,日子有功,进入临界点,你就会听得明很多前贤人所表达的道理,甚至会自然看得明佛经,无师自通。

以上这个方法叫无相布施,梵文叫“布施波罗蜜多Dāna pāramitā”。

这个方法会使我们累积福德资粮,所谓福德资粮并非是会得到什么物质上的好处,而是我们思维会大跃进,亦即所说的“开窍”。

人的一生成败关键,尽在开窍两个字,聪明有聪明的活法,愚蠢有愚蠢的活法,关键在于开窍与否。

誉睿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善知识现下无所保留的弘扬佛法,为大家释疑解惑,以身践行,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怎么去做了—无相布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沙弥 (提问者)

《开窍的方法》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56.html

小沙弥

谢谢帮助,佛教一大篇,部教一大片,佛陀真实语,佛陀真实义已经渐渐远,想探佛陀真实义,去读佛经千千万,这派那宗我都不想信,实叹佛陀义太难,名词万万千,说实话在我懵懂之际我对于任何部派都有天生的抵触,因为法华经说的很清楚,有些学佛人只是拿了一句合头语当了驴撅,其实在我心里根本就没有出家众与在家众,就看你是不是真的信佛陀,如果说从出家免除许多琐事能更专心继承发扬佛陀真义这个角度确实有出家与居士之分,但是如果说这规定那规定就与佛陀说的那个真义相合或相悖我是不敢苟同,只因不解如来真实义啊,佛陀楞严经最后也确实说了淫这件事,内分外分之事,他到底表达什么呢!我的逻辑都乱七八糟的

静若水

感恩分享。佛法是修心、降心之法。而切入点就是金刚经说的“无相布施”,不滞留于任何而去扶持外界。让自己的存在成为身边利益,永不成为他人之负担。

阳光小薇

亲爱的小沙弥你好,看了你的问题和这里的讨论,能感受到你的混乱和迷茫,感觉就像是跳出一个坑,又入一个坑,心乱思维也乱。不过轻心大哥已道出佛陀教育的精髓,便是“中道”二字,不过仅仅是简单的“知中道”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都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时间去了解,才能谈上以后的参中道,悟中道,修中道,行中道,入中道等。

其次,佛经如果生僻难懂,可以先放下来,轻心大哥也说——舍离的并非是体验(读佛经的过程体会),舍离的更非领域(佛经这个领域),而是舍离对感知的执着(舍离~读佛经读不懂,越读越迷糊,越来越迷茫,说不清该怎么做是好的这种感知,不要对这种感知执着,心里反复去想)。

轻心大哥推荐的链接文,也许可以更好的化解你的疑问,我也要再好好读一下,加油吧。

以上是我的看法,如有不恰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