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压抑?不会是个好办法
顺其自然?
二、正文区
类似相关问题在知乎佛教板块已超过100次,笔者现在先简单表达几个反问:
一、佛法修行,有否办法使生理诉求反应“暂时丧失、永久丧失”?
二、如果佛法修行,有办法使生理诉求反应“暂时丧失、永久丧失”,究竟存在什么正面意义?
三、病人或年老垂死的人,身体任何功能都逐渐丧失,究竟存在什么正面意义?
四、佛法所指的“止息欲贪”是指”驾驭对人生任何领域诉求的攀附, 并非说禁止人类应有的诉求,亦即“降伏对际遇的执着”。如此一来,一個能够使身体失去功能的方法,究竟存在什么正面意义?
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普遍想为免抵触《俗家五戒》其中所指的“不邪淫”一条, 认为人类性需要乃罪恶源头,轮回之本,故此就视一切的性活动为洪水猛兽。
部份佛教信徒或许秉持了一种观点,即是“拍拖期间不能发生性活动”,亦即结婚前不能接受一切可引致产生“性快感”及“性高潮”的任何经历,当中包括了无论主动或被动,亦即“主动自慰”都不可以,当中包括了睡梦中“被动绮梦”都不能,更莫说伴侣的“爱抚”及“性交”这个领域了,此情况可用四字形容道尽~“婚前禁欲”。
在不违反法律及伤害别人前提下,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人生理念也是个人自由,无人可干涉介入。一般俗家人知道性活动所带来的体验是让人感到快慰满足,“性无能”及“性冷淡”則另作别论,或许部份民间佛教徒不愿意听以上这些。
但很多人似乎是……
我想结婚,但不愿和男/女朋友发生任何性活动,我清楚知道自己身体健康,亦知道身体有性疏导需要,但不接受主动自慰。
站俗家人而言,这个“我想结婚”这个观点本身也是一种“欲”所引發,究竟信徒要通过结婚获得的是什么?确实匪夷所思。
假如有一个人想“婚前禁欲”,亦即对“不想结婚前作出任何的性活动”有向往,如此一来,为什么还要想会“谈恋爱”?
因为要找一个“婚前接受完全没有性活动的伴侣”去谈恋爱,根本是矛盾的想法,原因是“道德观念、宗教理念”跟“想结婚后才有性生活”是互相矛盾,因为潜台词是说此信徒一直有“性需要”,只不过是想结婚后才疏导,结婚前有性需要而不能性交,亦同時禁止自慰,亦即是正在杜绝结婚前一切可产生性快感及性高潮的手段。
重点出来了,如果谈恋爱的对象并没有带着同一观点,笔者对于此类谈恋爱的模式表示尊重,但并不看好这段拍拖的下场,因为此类信徒低估了大多数伴侣对于性需要的诉求,可能会因此而导致分手。
笔者不提倡纵欲,亦不提倡禁欲,压制生理活动并没有意味修为清浄,更不代表道德有任何更优越性。
因為排斥一个观点,亦即意味正在攀附另一相对的观点,不论此观点对错、好坏,必须从滞留中超越出来,叫“出离心”,这才是佛法所指的清净。但民间迷信者所提倡的是教人“厌离”,完全违背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原意。
性欲的本质是欲望,
欲望的本质是诉求。
如果将“性欲”改变成“诉求”来理解,满足诉求根本不算是“善行”,亦不算是“恶行”。
故此,可以将问题改变成如下……
《如何“处理”自己的訴求,比如吃飯?》
由此推断,满足诉求不存在对错,重点是滿足某诉求之後会带来什么后果,根本无法一概而论。 如果将某一种思想言行,不由分说,无缘无故将其定义为对错,却从未正视过某些思想言行所带来的后果,那就属于愚昧,难道满足诉求可以谈得上对错可言吗?
医生希望拯救伤者,是诉求。
肚饿希望找食物充饥,是诉求。
欲的本質就是“诉求”,全属“中性”,不存錯對,五欲领域,人皆有之,更根本无分高低,这五个领域是“俗家凡人”必须的,因为有肉身,但如果被这五欲控制,就要为“自心起戒”,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自性戒”。
自性,指人的本质。
戒,是指“驾驭、調整”。
佛法而言:
人要调整的并不是五欲本身,而是“调整被欲控制”的状况,要“驾驭五欲”,“戒体”才会成就,否则就舍本逐末,导致抛弃内在“根本、主要”,而去追求形式上“枝节、次要”,便失去意义,甚至构成伤害。
有些人误以为喜欢“食欲”就代表比喜欢“性欲”的人修为高,全部都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百年邪说。人只要是有肉身,必定有五欲,这是人类规律,出家人另作别论,不必谈论。
人道而言;
一、没有经济追求的人,做乞儿都准备要死,因为对收入无要求,此訴求叫“财”。
二、没有性欲的人,没有条件组织家庭,参与情爱游戏,此訴求叫“色”。
三、一个名誉扫地的人,在社会不能立足,此訴求叫“名”。
四、没有食欲的人,代表有厌食症,准备一命呜呼,临死将至,此訴求叫“食”。
五 、不懂得调节作息的时间,这个人会百病丛生,此訴求叫“睡”。
撇除出家人的状况,一个在家人是必须具备这五种訴求,才能应付人生,否则一定处处碰钉,必为身心带来困扰,甚至会危害社会,造就悲剧发生。没有訴求,只意味失去了人道某类领域发展而已,跟修行路上无关,此乃活生生的因果写照。
2500年前印度人释迦牟尼的一场场讲座,被记下很多梵文文字,而唐代乃祖师大德所翻译梵咒、经文,就是人称“开元三大士”宏掦密咒全盛时期,他们就是“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三大法师,而唐朝代所说及记载语言皆依“河洛语”为准来标注“梵音”,非现时之中国国语。
经文是一堆“字”,属一个“现象~相”而已,而“理解、体会、体悟”则人人可不同,意解可以很多,一切古人、善知识,所理解的,我们都“只可作参考”,他们把印度文变成汉语,所翻译出的只是“翻译出译者所理解”,并非百分百如来本意,所以佛陀叮咛弟子将来必须要以“如是我闻”作为经文的起首,意思指这样的道理是我这样听及理解,可能会有错漏的。
然而重点是,修行是要把经文的“法理从生活中验证出来”后,并不滞留文字本身,须把自己的“意所想、口所言、身所行”产生正面变化来“面对生活、圆满人生”,才算“修心、修行”。
《楞严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句经文如法吗?当然如法,因为这说话是针对当时“ananda阿难”遇上隔世情人“摩登伽女”的两人情欲事件而说,完全应机应缘。
如果当日“ananda阿难”沉醉领域是“吃雪糕”,经文就会出现: “雪榚心不除,尘不可出”。 人生沉沦于任何一个诉求领域,也需要“除”,完全平等,不分高低,这个除是指“降伏、驾驭”,并非指“禁止、否定、排斥”该领域,重点是不能“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亦即是现代所说的“执着”。
读者听得明笔者说什么吗?这句经文内涵是:“执心不除,尘不可除”,此乃如来真实义,看古代经文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才能洞悉背后的真相。
佛陀洞悉未来世人将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顺带一提…..
由于人类有这个身体,不论“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天性使然渴望各式各样的享乐,不仅仅只是“性器官愉悦”。
渴望看见美丽景象~色诉求。
渴望听见悦耳声音~声诉求。
渴望嗅闻各种香气~香诉求。
渴望品尝各样美食~味诉求。
渴望身体感受舒适~触诉求。
渴望陶醉精神刺激~法诉求。
假如我们用力抵抗、排斥、 否定任何一种感知,视为它们为邪恶、污染、罪孽、洪水猛兽,如此一来,就相等于强力“压制扭曲天性”,这就是完全跟佛法无关,对人类身心会构成伤害。
佛法是觉醒方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它只是一套看通世事、世情的智慧。
简单说,佛法就是一种超越了“科学、法律、人伦、道德、善恶”的观念,完全摆脱了种种观念的框架,亦即是完全不依靠“知识、常识、认识、意识、业识”领域去设置任何观点,破尽二元对立,粉碎一切观点、立埸的系统叫“般若prajna”,中国人勉强翻译成“智慧”。
由于中文字无法表达出这种智慧的内涵,故此,唐朝的僧人直接将这种智慧的印度原来音韵翻译成中文字,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就是“离相的思维系统”。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大概知道佛法原来是“超越一切观点与立场的系统,如此一来,当然不会受制于人间种种定立出来的基础,并非间传说般误以为佛法就是“否定、禁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佛法是说“实相”,不是说“法律”,不要令佛法蒙上不白之冤啊!
故此,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系统思维下,“性活动”本身就並无对错可言,错误只是因对“性活动的执着”,凡只要对六根感知产生滞留攀附,当得不到就产生烦恼,此种受牵制的过程,就叫“着相、住相pratisthita laksana ”。
举例说;
A执着食欲。
B执着听欲。
C执着性欲。
在运用“般若”去面对人生之下去“观照”,就明白以上诉求都是平等的,无分优劣、高低。
不会因为食素,就代表清净。
不会因为食肉,就代表污染。
不会因为单身,就代表清浄。
不会因为婚姻,就代表污染。
举一反三,如此类推,中国佛教徒千古传颂的一篇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就是说出“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佛法不会否定“人类渴望对六根感官”的诉求,因为这是人类基本诉求。
求觉的人必须体验后“驾驭这份经历”, 否则就要为自心攀附之处而起适当的调整~“戒”,目的就是不能受“六根体验的奴役”。 万法表象只是“中性的活动”,分别的是人心、攀附的是人心、滞留的是人心、执着的是人心,并非“世事、世情”本身。
佛法从来都没有把地球上任何世事、世情另定基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会标签任何一件事情,因为万法本来就受制于看不清的“因缘果”下运作,不能单凭表象作准。
《上座部、汉传佛教对邪淫定义》
根据上座部《在家五戒》的巴利语原文和汉译内容所宣说,释迦牟尼佛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戒律中,在家弟子可依据自己的意愿而选择受持这些戒律。
《在家五戒》中的第三条巴利文为: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即戒邪淫)。”
以上就是世俗所指“戒邪淫”。
欲邪行(kamesu micchacara)中的“欲”(kamesu)是指行淫,即性行为。
“邪行”(micchacara)是指“被谴责的低劣行为”。
将两者意思合起来就成为“欲邪行”,亦即是指“被谴责的性行为”。 如此一来,此条戒律准则的意思便呼之欲出,即“我遵守不做被谴责的性活动”,此处“被谴责的性活动”是指“与不可行淫的对象发生的性活动”。
第一点、由此可见,合法夫妻之间的性活动,不属于“被谴责的性行为”,这是必须注意的第一点。
第二点、“丈夫在有妻子下”或妻子有丈夫”的前提下,再跟其他男生或女生发生的性活,则属“被谴责的性行为”之列。
第三点、性活动是否被定义为邪淫“欲邪行”,重点在于与之发生性行为的对象是否合适。
~《巴利三藏中部注:破除迷障》(Papañcasūdanī)中对于20种“不可性活动的对象”作出界定:
《对于男人而言,不可性活动的对象有20种,共分为三类》:
一、9种受监护的女子:
1)母护女 (màtu-rakkhità);
2)父护女 (pitu-rakkhità);
3) 父母护女 (màtà-pitu-rakkhità);
4)兄弟护女 (bhàtu-rakkhità);
5)姐妹护女 (bhagin -rakkhità);
6) 亲戚护女 (¤àti-rakkhita);
7)家族护女 (gotta-rakkhità);
8)法护女 (dhamma-rakkhità);
9)有护女 (sàrakkhà)。
二、10种已与他人成婚的女人:
10)买得妇,以财物买来而令住者。
11)乐住妇,自愿与其心爱的人同居者。
12)财住妇,给与财物而令住者。
13)衣住妇,与衣物而令住者。
14) 水得妇,共触水钵而住之妇,男女双方一起以钵中水灌手并誓言:“愿如此水般和合不离”而结为夫妇,这是古印度的正式婚礼,如今的缅甸依旧保持这种传统。
15)除镮妇,对一个取薪女,除掉她头上用来取薪的垫子后令住在家里做妻子,称为除环妇。
16)婢妇,既是奴婢又是妻子。
17)佣人妇,既是佣人又是妻子。
18)俘虏妇,俘虏而得来者。
19)暂住妇,临时的妻子。
三、20. 罚护女,有人准备刑具而说:「凡是到某某女子处者将会受罚。」。
《對於女人而言,不可性活動的对象有12種,共分为三类》:
一、九种受监护的男子,
1)母护男 (màtu-rakkhitaü);
2)父护男 (pitu-rakkhitaü);
3)父母护男 (màtà-pitu-rakkhitaü);
4)兄弟护男 (bhàtu-rakkhitaü);
5)姐妹护男 (bhagini-rakkhitaü);
6)亲戚护男 (¤àti-rakkhitaü);
7)家族护男 (gotta-rakkhitaü);
8) 法护男 (dhamma-rakkhitaü);
9)有护男 (sàrakkhaü)。
二、两种已与他人成婚的男人。
三、罚护男 (sapari-da óaü)–有人准备刑具而说:“凡是到某某男子处者将会受罚。”
題外話,依照上述表達,假設男子A君以金钱购买了一个女子(前提是所处的时代或地区法律允许那么做,这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那么男子A君与该女子发生的性活動,也不會被判定为邪淫。
與此同時,女子與心爱的对象是A君,如果是自愿与之同居,他们发生的性行活也不被判定为邪淫。
由此可知,不论男女,如果互相是心爱的对象,且自愿地住在了一起,而发生的性活动,也不被判定为邪淫。
简单说,拍拖中的情侣婚前性行为,根本就不是邪淫。
依照戒律提到了第 19 种女子,称为“临时的妻子”。假设A君嫖妓,如果有付钱,该性工作者就依据他们达成的协议进行性行为,也属“临时的妻子”,不会被定为邪淫。但特别一提,这只是依照当时印度的法律,不代表现代中国法律,中国的法律嫖妓是犯法的。
依照大乘佛法,一切使人攀附的领域,都要为“自心起戒”作出调整,必須于该领域的执着中“出离”。否则不论“独身”或“已婚”,只要沉沦性活动,也属于邪淫,此乃“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的其中意义,叫“降心、住心”。
言归正传……
問;从修行的角度,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比如,性欲(繁殖欲)?
答:做一个善良而为社会作出建树的修行人,做一个以离苦得乐作为大方向的人,并非去研究人体下半身的生理活动,因为人是血肉之躯。
总结:
1)不论男女,自慰不是邪淫。
2)不论男女,婚前性行为不是邪淫。
P.S 人体有进食,就必须要排泄,有入必有出,进食是诉求,排泄是诉求。
如果依照民间信仰的逻辑“禁欲”可成佛,他们亦可尝试先“禁便”,禁止今后的一切“大小二便”,如果做不到“禁出”,亦可以先尝试“禁入”,亦即是“绝食”,又看看是否可以成佛?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将佛法扯进下半身,确实令很多佛教徒、社会人士很尴尬,更令佛教蒙羞。
根本从来没有一本佛经提及俗家人要“禁止生理反应、禁止疏导性需要”,从来都没有。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要再以讹传讹,不要将佛法扯进下半身,不要令佛法梦想不白之冤,不要再迷信,好好去认识佛法是什么。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知道问这种迷信的思维,言论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清醒。无论是科学角度,还是逻辑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佛经)都已清清楚楚证明了,修行根本是扯不上下半身什么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因为民间信仰非常愚痴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不能只靠信仰,要实证实修。别人说就听,如果有一天说吃屎能证果,难道也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你说得没错,如果他们认为食屎可以成为修行的力量,他们绝对可天天走进厕所抢屎食,因为这些民间信仰根本是无脑的。
恕我直言,君不见这些人所表达的佛法有半点内涵,肤浅到不得了,天天只会低头看着自己性器官,然后忏悔。
以下只是一个比喻,如果我此刻是皇帝,我马上会下令将这些男人变成太监,女性就进行割礼,看看他们是否这样可以成佛?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走错不怕,知错不改,一条路走到黑,那谁都救不了!若真的有心修行的人,看到您的文字,相信会所说思考的。单纯的信仰,说一套做一套的另当别论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人体有进食,就必须要排泄,有入必有出,进食是诉求,排泄是诉求。
如果依照民间信仰的逻辑“禁欲”可成佛,他们亦可尝试先“禁便”,禁止今后的一切“大小二便”,如果做不到“禁出”,亦可以先尝试“禁入”,亦即是“绝食”,又看看是否可以成佛?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能不能成佛不知道,如果真的禁食,饿死鬼就做定了。
村學究村學究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比起禁便這種幼稚之說,我更欣賞的是耆那教從根本著手:禁食。這當然不是隨隨便便禁,也有他們的修行次第。要之也是挑戰生命存在(同時也是這個必然互相傷害的恐怖世界的)之根本大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勃起是淫、夫妇性交是淫、自慰是邪淫、谈恋爱亲密是邪淫、梦遗、绮梦是意淫,如此一来,将以上行为及梦境全部禁止,可以成佛未?
我只知道这种思想的人,根本不适合做人,因为无伴终老、孤独一生,最适合做石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佛陀教人“忆念觉”,现代民间信徒却“口唸佛”。
佛陀教人“不能做被谴责的性活动~邪淫”,现代民间信徒却“禁止性活动”。
古怪行径,令人闻风丧胆,妙。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教徒曲解佛经,世界最强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答主的比喻虽然有些粗糙,但是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个道理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不如大家认真去想一想,究竟世上有多少个单身佛教男女信徒,完全没有性疏导~自慰?
如果没有推断错误,根本从来没有。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身体健康怎么会没有需求!佛教徒有不需要吃饭的人吗?肚子饿了,可以不吃饭吗?说没有自慰的要么说谎,要么就是性器官病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他们可以用虚伪的面具误导别人,我亦有权利将真相说出,他们这种欺世盗人的言行,才是最可耻,罪大恶极。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被现某些人扭曲的佛法,实在恐怖。
修行是做什么?离苦得乐,活的自在啊!如果越修越捆绑,不修也罢。个个嘴上说着禁欲,其实内心怎样,一目了然。都是在自欺欺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民间信仰已经沦落到成为下半身的下场,简直是一种耻辱。
很多佛教徒所认识的修行就是失去性能力、性欲,认为失去性能力就是修行,结果这些人的言行就不断重复被社会人士拿作为笑柄,我们必须远离这些人言行的人,免得殃及池鱼。
满肚子男盗女娼,不然怎么会对“性欲”如此敏感?
佛教徒可以试试
不過嘛……此佛非彼佛,佛洛伊德的 libido 當中,性慾及其變形置了很大的比重,我個人覺得是有點道理的。當然佛洛伊德的重點在文明社會不得不造成生命原欲的壓抑從而生出病變,此說則我以爲未盡然。叔本華所見略高一籌。 至少對許多人來說,性慾是個相當需要對治的對象是眞。這裡不說善與惡,只是說其造成我們不能自在。詩人因爲情感上的痛苦而寫下美麗的詩篇,是美,卻也同時是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乃至最直接的生理反應之得遂後空虛或未遂之企圖之苦。不是什麼道德批判,而是對治性慾本來就是自我訓練的大宗吧?至少我理解的佛教似乎不會覺得世俗社會的平穩(承認五欲之「合法範圍」)就是理想態了。
收藏了看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重新编辑文章,一次过将南北传的论点全部综合,笔者是依照梵文及巴利文的原版去作出探讨,然后写成这一篇文,希望一次过解除所有人的负担。
已经说的很清楚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重新看一次,我加入了很多證據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要再以讹传讹,不要将佛法扯进下半身,不要令佛法梦想不白之冤,不要再迷信,好好去认识佛法是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应该这样说,如果性欲过强的人,最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是单身,其实两个人相处,亲密不会由朝做到晚,重点就是单身。单身又身体健康的男女,性欲旺盛是一个过渡期,如果阁下问我当时20岁的时候怎样?我的答案其实跟大家一样,一样血气方刚,虽然现在我都是非常年青,适当的疏导是必须的,適可而止便是。
但是随着这个青春期过之后,自然就会平稳。
至于你说什么对治,主要可能来自否定了生理需要本身,老实说,正常的疏导,根本不需要对治什么。
要对自治的就是「过份攀附的心」,有人以为做健身、看电视、体力劳动就可以转移视线,其实错到不得了,身体上某一个领域的能量,必须得以平衡才能完全释放。
明明是性欲,又怎会走去食饭?
明我说什么吗?我举出经文及戒律去证明,其实已经很清楚。
释迦牟尼佛直至死去的一天,他都是父皇的儿子、儿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佛经何曾说过佛陀性无能能?
根据《大乘庄严宝王经记载》,最后传出六字大明咒的人,是什么人?有机会你可以查一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一、半小时的疏导,其余23.5小时清清净净。
二、不断强忍,24小时坐立不安。
阁下认为应该怎样对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用对治形容,根本已经不合情理,难道我们会用“对治食饭”面对吗?餲餐渴飲,这是一个生理的活动现象,为何要用对治来形容?
重点是不要暴饮暴食,并非去否定饮食这个领域本身,进食没有对错可言啊!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当然选择第一种了,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才能心安理得的去做继续要做的工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你搞清楚這個淫字,再去說話,否則害人不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你清醒一点好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你最近打飞机是几时?请你清楚说出,千万不要逃避。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打个飞机,你认为需不需要去入地狱?不要再以讹传讹。我是研究古代经文,比起一般佛教徒来得更有诚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我翻查了所有古代经文,没有一句提及俗家人要禁止性活动,够清楚未?
既然说你已经受菩萨戒,你的师傅为什么不教你?确实令我心寒。
其次,笔者建议你重新去深入经藏,千万不要道听涂说,找一个拥有清静传承的善知识去为你解说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我有僧团背景,代表我是出家人吗?你永远用一些用预设的心态去理解佛法,永远都难以进入佛法的大门。
如果阁下依照上座的佛法,上座的邪淫戒律,我知已经告诉大家。
如果阁下依照大乘佛法,有请阁下正式了解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如果阁下对“南传、北传”的佛法都一无所知,就叫好好做个谦虚的学生。
否则就建议阁下永不要再打飞机,就可以一了百了,永勿再胡乱发一些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经文,搬字过纸,此乃不负责任之举,误导大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刚才我不是已经问你食饭需要对治吗?为何你又再重复问?请清醒一点好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阁下两星期前走去打飞机,现在说怎様对治?送你四个字~割以永治。
无名氏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医学文献记载,将两颗睾丸直接割除,雄性荷尔蒙激素会永远消失,这样就可以对治性需要,一劳永逸,祝君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原來你是出家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题外话,阁下彷佛非常喜欢打飞机,乐此不疲,其实我有个意见,你可以吃一些女性荷尔蒙激素,应该可以帮到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如果阁下是出家人,不要去问在家人的意见。
如果阁下是俗家人,如果打算问的话,尝试试找出家人了解其性生活如何。
但如果阁下纠结打飞机,又不想做手术,又不想食女性荷尔蒙激素,唯为今之计只有找个老婆,前提是你要有女生喜欢你,才能有女朋友,听得明吗?
想做太监的动机, 其实跟宗教上的关系扯不上,为阁下所问已经超越了宗教,而是涉及医学及性取向的问题。
菩提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菩提
走进寺院或丛林生活,剃掉头发,某程度在社会是被界定為出家僧侣,如果出家僧侣不懂气脉转化技巧,生理上仍然会有一些反应,但始终身份是出家人,舍弃世俗的诉求是出家戒律的其中条件,否则何必又舍弃家庭,走进寺院或丛林生活?
换言之,根据僧侣的戒条,他们确实需要彻底放弃身体的欲望,但由于我们是在家人,不必批评别人,否则是喧宾夺主。
究竟如何是真正的出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细阅以下连结,自然会真相大白⋯⋯
《世尊所指的出家真相是什么?》https://zhuanlan.zhihu.com/p/51369538
自慰和婚前性行为虽不能直接算是邪淫,但如果沉溺其中,很容易堕落灵性,变成邪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诺
世上有什么方面沉溺不会堕落?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要调整的并不是领域本身,而是在于两个字~沉溺。
《金刚经》就将沉溺两个字去表达,曰:“住相pratisthita laksana ”,亦即我们民间所说的“着相”,意思是滞留于一个极端而被束缚的意思。
阿诺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的意思是淫欲这回事不同于一般事物,容易沉溺而有损身心,类似饮酒本身不算恶事,但容易影响灵性,容易影响行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诺
任何领域一样,确完全没有分别,一切也只是执着六根感知而生的滞留,详见《金刚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名氏
你永远用一些用预设的心态去理解佛法,永远都难以进入佛法的大门。
如果阁下依照上座的佛法,上座的邪淫戒律,我知已经告诉大家。
如果阁下依照大乘佛法,有请阁下正式了解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如果阁下对“南传、北传”的佛法都一无所知,就叫好好做个谦虚的学生。
否则就建议阁下永不要再打飞机,就可以一了百了,永勿再胡乱发一些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经文,搬字过纸,此乃不负责任之举,误导大众。
消灭不了外在的欲望,则永远找不到真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忘初心
一、
早上外面,阳光普照:
A君:心中喜悦,终于有阳光了,若再下雨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再有希望”了,“感恩”上苍保佑。
B君:心中悲泣,若仍不下雨,若再晴朗多一天,我所种下的农作物将尽毁,但今天可能“没有希望”了,“祈求”上苍保佑。
同一“法相现象”:一个喜悦,一个悲泣。一个感恩,一个祈求。
阳光普照,温暖大地,雨水滋润,哺育万物,同一“法相现象”本无自性,不分彼此,平等对待,不同的只是“各人心中感受”,亦所谓“处境不同”,所谓“处境”,只不过就是“心境”。
不能对“阳光、雨水”偏执一面,亦即不能为了满足一人“需要阳光”,而“抹杀雨水”的需求。
站A君立场,不可否认B君对雨水之诉求。
站B君立场,不可否认A君对阳光之诉求。否则,这就所谓的“落两边”,属“心执”,亦即“分别心”。
相遇同一天空下,
檐前滴水不分差。
同一滴水,也会因各人的执取观念而产生不同感受。
二、
阁下说外,外就是“法”。
佛法说内,内就是“心”。
三、
故此,降伏不了内在的着相,则永远找不到佛性。
四、
万法唯心,不要本末倒置。
五、离心说道,曰:“外道”,就会偏离了佛法核心。
六、佛法修行要调整的是心,要安住的是心,此过程叫“降心、住心”
P.S 欲望不在外,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忘初心
简单说,要调整的不是性活动本身,而是一颗执着攀附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忘初心
朋友!欲望不可能消灭,亦不需要消灭,它并不是具体物质,只是一种“诉求”,属于精神活动,而且诉求是“中性”,并不存对错可言,任何人都必须个有诉求,否则便会死。
佛法所指的并不是消灭诉求,而是「运用诉求而不被牵制束缚」,这个过程叫“离相、不住于相apratisthita laksana ”,一定要搞清楚啊!
今天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建议熟背十二缘起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今天地
本人不是佛教徒,为什么要我背出?建议你不要我背熟12因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今天地
知乎的这班人真的古怪,经常要人背东西…..
无明缘行 : 无明是指无量劫以来因沉迷诸相而致忘记自性实相,对自心自性存在的迷惑和不了解。缘是导致的意思,即是说,由于无明,于是导致人心造作种种相应而出的行业。
行缘识 : 由于行业,于是导致形成心识(即记忆,八识。)。
识缘名色 : 能名是心,所名是色,一般解作心和身。由于执识,于是导致入胎,获得色身。
名色缘六入 : 由于获得身心,于是导致具有六根摄入六尘相的能力。
六入缘触 : 由于具有六入的能力,于是导致心与诸法相的接触。
触缘受 : 由于接触于是导致身心产生各种的苦乐和不苦不乐的觉受。
受缘爱 : 由于觉受不同,导致对诸法相心生分别,产生贪爱。
爱缘取 : 由于贪爱,于是导致不断渴求争取的意欲。
取缘有 : 由于强烈的争取意欲,于是导致将如幻的诸法误认为实有。
有缘生 : 由于误认如幻的诸法为实有,于是造下各种善恶行业,成为未来轮回再生的因。
生缘老死 : 诸法无常,故有生则有灭,转世再生自然就会再有老死的出现,无明不破,轮回不息。
偈曰 :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这是说,如来将沦落生死苦海的原因开示明白,行者只要舍离欲贪,知幻即离,自然可以止息生老病死之患。
今天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是佛教徒就算了,说什么都是假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今天地
佛教徒说都是真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今天地
佛教徒说都是真的。
不是佛教徒说都是假的。
如此一来,只单凭用身份厘定事实的真相,岂不是执着“人相”?
一相着,四相皆着,已经违背“般若波罗蜜多”的心法,还谈得上是佛法吗?
不是佛法,必违背了“觉”,阁下还算学佛吗?
消化。
今天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能确保都是真的,但是至少初步的信力还是比尚未生信的要强一点。而且非信徒是没有戒行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今天地
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否有信力及戒行?
二元对立的观点,怎么反对起“佛教徒”是一个赛一个呢,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悟色
一、谁反对佛教徒?
二、破除二元对立,代表就全世界必须是佛教徒吗?
三、不住酒店了,代表否定酒店吗?
四、不住于相,代表否定相吗?
五、不是佛教徒,可否证悟?
六、不是佛教徒,是否代表不懂佛法?
七、刻意排斥“佛教徒”以外的人,就代表排斥一个观点,正正就是在滞留另一个观点,是于相中“执着取舍”,滞留二元,就已经跟“般若波罗蜜多”完全相违,偏离了道,阁下已经扰乱他人心,听懂吗?
我听的懂你,也猜想到你的回复。所以说勿扰他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悟色
一、佛教徒一直都期望“轻心”变成“佛教徒”,难道我一定要承认自己做佛教徒,才能满足某些人的需要?
二、为什么笔者要无缘无故称合大众的心意?
三、笔者不是佛教徒,但没有说自己不是佛法修行人,无论本人是什么身份,清醒的读者,已经一目了然。
这是因为部分民间信徒一厢情愿界定了每个人“身份”,这种批判性的分别心,就是轮回之根,痛苦之源。
题外话,说自己懂得佛法的人,真的懂得佛法吗?
披着佛皮的魔,穿插于各大佛教论坛,这班狮子虫每天都说自己是佛教徒、佛弟子,「说」就代表真相吗?
既然部份人都打着佛教徒的旗号,混水摸鱼,小弟唯有将佛教跟自己划清界线,不做佛教徒,做一个如法的修行的“老实道人”。
《大悲咒》其中咒文有以下密意:
嘻!那代表不垢不净,于相却能离相的红莲花手智慧,去运用它、去运用它,于一切处都能够运用它,就能够把那隐藏内心深处,犹如把黑色毒蛇般所作的无明着相驱除。
我此刻呼唤召请自性中的圆满,犹如最上胜的“摩利支天菩萨”大猪面相貌的战斗神力真实面目~“觉心”般,尽情地把贪欲、嗔恨、愚痴的三大剧毒之城焚烧起来!以无异于如“那罗延天”的大力量和无穷毅力,决心做一个恭行殊胜正道的老实道人!
宁动千江水,
莫扰道人心。
感恩,颠覆性的见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舍先生
有很多人教人用“不浄观”去面对伴侣。
潛台詞是告诉大家,可以观想食物成为腐烂不浄,可以暂时调伏对进食的诉求。
如此一来,这种逻辑,就是教导人类今后都可以不进食?妙。
身体机制出现诉求,例如肚饿,为什么要调伏不吃东西?
佛法是针对人心,佛法说心不说相,吃什么只是一个“感知~相”。
佛法是教我们调整对感知的执着,并不是教人去否定世事、世情,即是佛经从来没有教人强行抑压生理活动,重来都没有。
淫,是古来语,代表雨水过多。
过分而不正当的性活动,才叫“淫”。
淫,是古来语,指雨水过多,原意指“过度、过量、沈溺”,并非指性行为。“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指“有成就之后不能任意妄为,言行不能太过份”。
现在很多人误导别人,教人用强迫的方法去“压抑”性需要,结果导致身心扭曲。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勿学习长期用“不浄覌”面对人生,此原理是指性欲来时,馬上将一个人幻想成白骨、满身鲜血屎尿,犹如观看孕妇分娩过程过程,目的是令人产生噁心。
此手段只能适用于“性欲过盛”的人作为一时三刻权宜之计。
奉劝一句,俗家人如果仍打算组织家庭的,千万勿任意模仿,否则会产生身心扭曲,甚至精神错乱,后患无穷,此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慎之。
小舍先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老师的见解针针见血,实有龙树风范!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舍先生
https://share.weiyun.com/81c2a64d55fb21d9864cf119efc9a5cf
洛洛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赞同,不净观本来也不能随便修
神音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您的教导。
我会去修心修行的,不过我的内心有一份渴望,就是能够在今生寻找到一个能够协调我身心阴阳的人。我应该接纳这份渴望吗?还是去慢慢的理解和释怀呢?
另外想请教您另一个问题,我一旦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之后,我的心就会很浮躁,难受。这种感觉在我闭眼静坐的时候感受强烈。就是很执着色声香味触法,怕黑,这个您有什么建议吗?谢谢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神音
你必须知道同性恋本来就是纵欲的果报,我亦明白作为你今世生理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必有情欲,但我建议适可而止,因为你过去世就是因为对这个领域过分的沉迷,引致那个因果的牵引力产生扭曲,就好比饮水可以解渴,但过分饮水会中毒的,这就是后果。
老实说,如果你真的是修行人,为了化解之前的业力,其实我不建议你今世找伴侣,尽管我知道你很痛苦,但是如果你今世不去平衡你过去的罪孽,我恐怕你来世继续如此。
或者这样说,你可以找伴侣,但我不建议你继续有肉体上的接触。
大家都知道我从来不会不叫人禁欲,但是同性恋的情况比较特别,因为因果已经产生扭曲,变成负面的情缘。
必须知道那个罪并不是你喜欢什么,而是你过去世过度沉迷这个领域,所以才导致有今天的下场。
我知道以上说话令你感到很难受,但我仍然要说。
我宁愿你今世自己决性需要,也不要再追求肉体上的伴侣。
神音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好的,这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希望我能出离六道轮回,谢谢您,我会知行合一的走下去的。也祝福你可以离苦得乐。谢谢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神音
我补充一点,如果你此刻不能一刀切,就建议你将那个次数尽量减少,我要你刻意制止控制这方面的欲望,这是我救你,你一定要将过去的业力摆平。
神音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嗯,我已经在克制了。前一段时间克制不住,是因为我占卜的时候借助了鬼神的力量,然后需要通过自慰的方式把能量还给鬼神。不过现在已经还清了。所以就不手淫了。我现在在节制自己的性欲了。虽然很痛苦,但是我会坚持的。(另外我感觉我和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挺像的,哈哈哈…开个玩笑)
对了,您觉得像是自卑,自我价值低,受害者心理,双向情感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综合在我身上,是因为我前世业力吗?对于业力,我承受就可以吗?
我觉得汉传佛教基本是异端邪教,尤其是净土宗,严重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不知你怎么看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德艺双馨萌萌哒
依照古来印度文经典记载及我的传承,跟现时中国民间所说的“净土宗”完全是两回事。
净土是一个精神领域,严格来说,属于梦境。想到达这个净土精神领域,是需要思维配合,并非民间所说口中“念念有词求出来”。
如果用现代來比喻,确实类似一出电影叫《阿凡达》,净土所经历的一切,如幻似真。
举例说,我们人类发梦的时候,所经历的一切栩栩如生,完全有感觉,拳拳到肉,置身在梦境的时候,究竟是真是假?就交由每个人理解了。
以上表达,亦可以套入我们“所谓的现实人生”,现在所经历的地球体验,又是真实?
2500年前一位老师,他叫释迦牟尼,他说我们一生的体验原来是充满虚幻,并非真实。
这种说法颠覆了人类的体验,先不谈真假,究竟这一个所谓的圣人,说出这个人间所体现的一切全是虚幻,必须驾驭一生的感知,这种说法会不会存在什么玄机?
修行佛法的人,就是要去亲身证悟佛陀所说的这种道理,而并非滞留在什么禁止性活动、放生、念念有词,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佛法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
更不是将什么恐怖报应挂在口边来恐吓人类。
所谓的因果,只是由思想凝聚而成的一种牵引力,再直接影响言行构成人生的轨迹。
德艺双馨萌萌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666,您的研究和理解好深!
金刚经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是否算是否定净土宗?
我认为现世因果是存在的,但三世因果是扯淡。你怎么看待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德艺双馨萌萌哒
相:指感知,亦即是际遇体验。
《金刚经》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句话….
内涵:“凡是所有能感知到之际遇体验,本质只是主观个人感受,并非客观存在。
既然是主观感受,感受又人人不同,故此,感受到的际遇,也只是“以虚而存在”,并非实在,如同幻影虚妄。
以上所指的虚妄是指“体验是虚妄”,并非否定眼前“所见、所闻、所体验”。
整句经文的意思,就是教人“不要执着在体验”。
浄土,又称“极乐世界”,既然是极之快乐,肯定必然是主观感受,故此,这个极乐都是虚妄。佛法是针对“人心”而说,从来都没有否定所见所闻,所以“净土存在却不实在”,并没有否定什么,因为人类一生所经历的就只是一份体验的记忆。
世间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前因后果”的现象,三世只是一个观念,佛法的真正核心是“不谈生死”~不生不灭,因为一切都是一份感受,一切都是由各人意志攀附不同观念的玩意。
三世内涵:
过去的思想活动感受。
眼前的思想活动感受。
稍后的思想活动感受。
并非指死后才叫“一世”,三世是每一刹那都正在发生。
以上是真正的三世真相,并非民间所说的生前、死后、来生。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您!净土是一个精神领域,想入净土,需要思维配合。您说的电影是《阿凡达》吧,我也看过。男主角在外星球借助一具身体经历爱恨生死,其实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凡是所有能感知到之际遇体验,本质只是主观个人感受,并非客观存在。主观感受人人不同,际遇是以虚存在,并非实在。
际遇存在却不实在。只是个人感受,内心感知。
柏拉图式纯洁思考的人生生活是有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只是一种选择,就和完美的事物一样,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创造的,我是无神论者,我追随于我的选择,我愿意尽力执行我的道路直到世界的尽头。
通篇看完第一个事情就是把戒色吧从收藏夹中删除,是不是有点极端
道理易明,做到难啊,就好比早上起不来,道理懂再多,还是起不来。
雪糕心不除,尘不可出。哈哈哈哈哈哈你也太爱吃雪糕了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Genialwind
雪糕雪糕,我要食你你你你你……..!! !! !
此篇论文是通经通戒之语,上体佛心,下化群萌!观此多评论觉得一直以来知乎上的佛法出了大问题,一些是懵懂少年出于虚荣,想求佛法加持好倚此充佛系装点门面!还有一些更可恶的,自认积年老修实是佛贼,以盲引盲,无知无见而不自视!禁欲纵欲皆非佛法,吃肉吃素皆非佛法!吃素禁欲非正道法!此实是助道善法!可持可不持,因次第进!诸君可见内道外道修吃素禁欲者,了生脱死悟无生耶!禁欲于生死何干,于般若波罗蜜多何干?虽有教言不可说真语,因有贪嗔心!实在是看不得了,这样欺负说真语者!我愿提三尺文殊般若剑,斩汝无明烦恼贼!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封印之剑
問:此篇论文是通经通戒之语,上体佛心,下化群萌!
观此多评论觉得一直以来知乎上的佛法出了大问题,一些是懵懂少年出于虚荣,想求佛法加持好倚此充佛系装点门面!
还有一些更可恶的,自认积年老修实是佛贼,以盲引盲,无知无见而不自视!
禁欲纵欲皆非佛法,吃肉吃素皆非佛法!
吃素禁欲非正道法!
此实是助道善法!
可持可不持,因次第进!
诸君可见内道外道修吃素禁欲者,了生脱死悟无生耶!
禁欲于生死何干,于般若波罗蜜多何干?
虽有教言不可说真语,因有贪嗔心!
实在是看不得了,这样欺负说真语者!
我愿提三尺文殊般若剑,斩汝无明烦恼贼?
答:
狮王一声吼震天,
文殊师利般若剑,
降伏执心群魔散,
破尽二元斩四边。
注:二元,指是二元极端,禅宗称它为“两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注:四边,指由“执着我”而生的“四重观念”,《金刚经》称它“四相”。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43.html
犀利。简单粗暴明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sylvia cai
我粗暴的感谢你欣赏。
可否从性能量有助于加速打通三脉七轮的角度分析一下禁欲的必要性
本来不想多说,不过因为我主修净土,还是想为净土宗说明一下。这个法门实修下来,是十分深刻的。如同给一个虚弱的厌食症患者面前放上了其不可能不爱的食物,并且有极为妥帖的护理人员来帮忙进食,唯一需要患者做的事,就是开口下咽,然后慢慢好转。我们去极乐世界,是为了慢慢好转。注意我说的关键词: 厌食症患者,虚弱。意味着从肢体活动上没有其他选择(这种情况,从根本上道心没有资本去偏离),想活下来,就请张开嘴巴(念佛),然后吞咽(内化),然后慢慢好转(与无量光无量寿接轨,简单说,就是时间空间资源无边无际,都这样了,还有啥需要执着的?),直到恢复健康(成佛)
说到淫欲和食欲的对比。
答主说到分别心,不执着,这是肯定的。我想,不吃,人会死,所以我们吃。无性,人不会死,会有问题,但不致死。这二者还是有差别,如戒水和戒毒的差别,当然,主要还是不要执着,前提还是有次第和具体修行落位(在家或出家)。
以上浅见,见笑了。感谢轻心的法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采碧
不进食,生命结束。
进食,生命延续。
不运用器官,器官功能结束。
使用器官,器官功能延续。
学佛,不是为了结束、延续生命。
学佛,不是为了结束、延续功能。
有人在乎生命延续。
有人在乎功能延续。
两者之间并无任何优势, 只是在乎的领域不同。
但……
学佛是为觉悟,从感知中解脱出来。
佛法是超越了人类的认知。
佛法是不研究人类的认知。
佛法是破除滞留于人类的认知。
人类所认知的只是内心所认为的观念,亦即所谓“认知”。
世事原貌并非人类观念的认知,世事原貌是“无生”。
千百年来,中国北传佛法,民间无数人提倡“净土法门”,究竟念佛是代表什么呢?怎样念呢?以下文章及当中连结可能会给予读者重新的启发。
《世事的原貌》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
《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215.html
《轻松伴我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采碧
无缘无故为何戒水,水中有毒才需要戒,重点是“戒有毒之水”,要戒的并不是水,而是毒。
刀属于中性。
刀落在医手上,最大机会是救命。
刀落在贼手上,最大机会是夺命。
我们要调整的是“用刀的心”,构成自己或别人制造伤害的情况,就需要“起戒”,而并非是“戒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采碧
我研究了这些戒律一段时间,北传、南传,从来没有告诉在家人不可拍拖、结婚、自慰。
凭着世尊有四众弟子,就知道佛陀是允许在家人有适当的性活动。
比丘、比丘尼,属于男女出家僧众。
优婆塞、优婆夷,属于男女在家居士。
在家弟子最大的分别是可以组织家庭,既然允许可以组织家庭,当然不会提倡“破坏性功能”。
(注:禁欲是破坏性功能,医学全部有根据,建议于医学界探讨了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采碧
戒水,会死。
禁欲,会失去性功能。
如果你们一个不打算死,也不打算出家的人,又想拥有伴侣的人,阁下可尝试访问他们想戒以上那一个领域?
哈哈哈!!!真特馬地痛快!!!佛叫尼馬地徒!!!什麼玩意兒!!!姐姐我現在特高興啊!!!假正經!!!沒懂裝懂!!!還到處騙人騙錢!!!看以後再放屁!!!
轻哥,大把人撐正法!!!說吧!!!我們是有眼有腦有心的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星明
骗钱?
哥,先恕我沒文化太粗魯!外面太多這些披著宗教外衣的神棍騙子了!新聞都報不少啦!有時間再說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星明
阁下所说绝对是其中事实,知乎佛教板块,已尽见披着宗教外衣的人正在牟利,一定要小心。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謝哥提醒!本姑人又老錢又沒,沒人有興趣。
请教您,请问在佛教来讲同性恋属于淫邪吗?生来就是喜欢同性的人不能和同性恋爱吗?(准确来说我的肉身是男的,我的内心是女子,然后我喜欢男人。这样的)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望回复,谢谢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神音
如果你真的是想求觉的人,第一件事就要忏悔,忏悔过去因为情欲而导致到今世入错身体。
同性恋已经是一个结果,今世来说难以改变的事实。
有很多人说同性恋是邪淫,但站在真正明白佛理的人来说,只是性取向有别于普通人,谈不上什么罪。
真正的罪孽是来自你过去生,而不是当下的结果,如果此刻你的身体是一个女子,今天你就不会提问这个课题。
朋友我明白你心情,但是你唯一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忏悔,具体来说,你就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此刻面对情欲的态度,今世不要再纵欲,这就是同性恋的前因。
完全接纳欲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还要追求最大的欲望(涅槃之乐和不死境)。接纳欲望才能如实知见,才会看见世间欲的粗糙短暂,然后就有动力追求更大的快乐,这就是善法欲。好好的一个清净自在的佛法被搞得这么复杂,有欲望很正常,但是你得持戒别被欲望带偏害了自己,然后再有定力,最后开智慧。持戒确实是为了保护自己,也能够不伤害他人,做人问心无愧,不持戒一切都是扯淡。我是觉得五戒已经够宽容的了,约炮打手枪婚前性嫖娼都不算淫邪,随意扩大戒律范围和随意缩小都不是佛法。其实从人生经验来看,五戒也非常明智,你搞别人媳妇出轨还不被知道后干死,你杀人偷窃还不是要坐牢,就这么简单的东西。五戒是价值观和底线,不过在中国的环境下我觉得不妄语很难持守,还是国外更好持守。
你的论述在某些方面和人类的进化所产生的心理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生物的进化过程,需要面对外界的恶劣环境而产生一系列遗传因素,这些适应于几十万年前的遗传因素被一代代祖先刻写在遗传信息上面了
而人类文明的产生不过是近一万年而已,尤其是最近三千年,文明的火种绽放出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宗教发现了很多人性的本质所在,由于环境不同于几十万年前了,人类的基因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下不断的自我优化,已经趋近于完美状态了,但是到现在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来说,以前那种“完美基因”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
所以宗教会很清楚的发现这些“不足之处”进而会给人一个标准,因为不是任何人都普通大宗师一般的觉悟,所以经过一代代人的总结归纳,演变出来了一条条“行为准则”宗教的教条的本意只是规范一部分人的行为标准,这种规范和法律的作用是一样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保障。
最后总结一下,人不论研究什么教条,什么学科,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教条的本质是什么,学科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其产生这种本质,也就是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让你的内心时而可以静如平镜,也时而可以动若闪电,而不会“偏执”“着相”
这不同啊,我的朋友,饭不吃,肉身会死,性欲就另当别论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笑眼看世界
进食诉求为了生命。
高潮诉求为了愉悦。
无论为了生命、愉悦,两者之间本质也是诉求,分别只在具体领域不同。
“禁止下半身愉悦”跟“禁止进食”,核心只是禁止,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优势可言。
有性需要的人,并不是强行迫使自己有性需要,不喜欢性欲,无人可以逼自己性欲。
有进食需要的人,并不是强行迫使自己有性需要,不喜欢吃,无人可以逼自己食欲。
心甘情愿无性需要、强行禁止性需要,是完全两回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强行禁止性需要?
不进食可能会死。
不高潮可能没有下半身愉悦。
有人在乎生死、有人在乎下半身愉悦,这是人类权利,无人可以阻止及评论,正等于A君喜欢吃榴梿、B君可以吃臭豆腐,两者之间并无冲突,并不存在任何优势。
做与不做一件事,必然带着动机、目标,亦即现代语说:“目的想如何?”
在乎生命或在乎高潮,两者并不存在任何优势。
如此一来,强行禁止性需要有何目的?值得深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笑眼看世界
正等如文章中提及很多病人及很多年老者,对性欲并不感兴趣,但是这样究竟代表了什么?答案是根本没有代表什么。他们只是顺理成章地展现取态。
但是很多民间迷信的人却是刻意禁止,这才是不顺理成章,亦即是干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笑眼看世界
《禁止性需要,便可更接近解脱吗?》
《禁止性需要,便可更接近解脱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524.html
《佛陀遗言~(波罗提木叉)降心》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已注销」
《禁止性需要,便可更接近解脱吗?》
《禁止性需要,便可更接近解脱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524.html
《佛陀遗言~(波罗提木叉)降心》
《佛陀遗言~(波罗提木叉)降心》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1891.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已注销」
抑制一下有好处?是否知道什么叫“般若中道”?千万不要扭曲佛法,害己害人。
般若就是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未知生
中道的致极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因为“彻底舍离对观点的滞留”,所以解脱了一切苦厄。
未知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剥离自己的感受会造成人格解体的,并不是解脱了,而是麻木了。如你所见,所谓的解脱也是邪见
我们要驾驭欲望,而不是执着欲望,被欲望奴役!谢谢作者,受教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了尘
如是
当疑问一起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的到底是答案还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呢?
有人问:“佛教徒怎么处理性欲?”很显然,问问题的人有性欲,但他并不喜欢这一点。我们不需要回答什么啊,就看到现状就好———有性欲,但又觉得不该有性欲。再对比一下佛陀——出家为比丘,离开妻子。
答案显而易见——成佛的人是没有性生活的。所以没啥可白扯的了。
但是如果不发菩提心,仅仅把佛的智慧当作哲学来学习研究,就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争论接着一个争论。
anyway。问这种问题的人,修行还不够,需要勇猛精进哦~加油!!!!
只有自己也写过此类文章的人,才知写成这般篇幅、深度需花多少时间和心力。把你这文章一转,后续类似问题,直接让看此文即可,无需我再费劲心力写同类观点文字了。
点赞[赞同],并打算转发链接到公众号,特留言于此。
你当前要是也有公众号或网站这类闭环型的平台,我肯定会转其他平台的链接,而非此乎。[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