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

以上这段经文的四句偈语,相信很多民间佛教徒,包括笔者本人也耳熟能详,亦有很多人一读到这四句经文的时候,往往眼泪就流出来,产生一种认错的心,可想而知此四句经文的加持力量有多大。

  1. 既然认错,究竟错在哪里?
  2. 什么是贪瞋痴,又有多少人知道?
  3. 身语意,指“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为什么一切都要忏悔?
  4. 往昔所造诸恶业;往昔就是无尽的过去。所造诸恶业,做错什么恶业已忘记,既然如此,究竟要忏悔什么?

各位读者看完以下文字可能会有所启发……

佛法所指做了什么才有罪?那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贪、嗔、痴”才能说下去。

贪、嗔、痴的真相

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 一个极端就是“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享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 一个极端就是“不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不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难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贪、嗔、痴会带来什么后果?

  • 贪、嗔、痴就是掉进两个极端的思维,此乃生死之本,这是滞留“我的观念”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叫“苦”。
  • 《六祖坛经》说:有我罪即生。由于带着我的观念牢牢不放,这种思路会促使自己及别人带来麻烦、纠结、矛盾、战争,甚至悲剧,所以是“罪”,报应下场就是“六道轮回”。

(按:由此可见,要解脫轮回的秘密就在于“超越两个极端”)

转法轮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捺斯城”近郊的“鹿养苑”,世尊白五比库言:

诸比库,出家人应避两边:

一、沉缅于色声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

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荒唐无益。

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槃。
~节录自《转法轮经》

忏悔的內涵

忏,是回忆错处。
悔,是调整错处。

  • 往昔,指无尽的过去,由于人类可以忘记事情,却拥有不会失去的“累积记忆~识”。
  • 业是思想活动,储存下来就叫做“业识”。
  • 识是思想言行后所产生的“观念累积”,皆由“心”统摄。

换言之,当下的心已包含往昔累积,只要能够调整当下的心,往昔累积就会被重组,而当下亦会影响将来。

故此,忏悔当下执着的心,就可以将罪孽连根拔起,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按:执着识之累积,就是现代语所指的罪孽)

  • 罪,指自心执着,而不是由社会法律界定而来的准则、道德观念或行为。

如果要解释什么做了什么才有罪,只要一句说话来解释~“掉进两个极端观念就是罪”。

~轻心

P.S 笔者不会再回覆任何私讯,这个是论坛,不要私讯。如果阁下连自尊心都无法放低,继续困扰是应该的。8000多粉丝,谁有心求觉?谁是猎奇?谁跟我互动过什么?我会一一记得。平时一句话都不愿意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千万不要一找我就求救,你是不会听得明我的说话的,况且完全违背了修行意义。

《因果本质是什么?》

《因果本质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10.html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 wz/2351.html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5070.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渝公壹山

道理能明白,要做到这个境界,很难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渝公壹山

明白该点子有错误,其实意味该点子“无明”已经消除,求觉就首先要先明白无明所在,其后针对该无明而进行调整的方法及手段叫“降心”。

当发现该无明的一刹那,马上进行自心调整,这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大乘佛法真正的“持戒”,叫“离相的调整”,梵音叫“sila paramita尸罗波罗蜜多”。

换言之,大乘佛法所指的戒无处不在,大乘行者每分会秒都在“破戒”,同時每分每秒都在“持戒”,此过程就是《金刚经》所指的“降心”。
安住保持“离相”的状况,叫“住心”。

此解说,很难在坊间找得到这样的表达,因为此乃来自远古的“传承”。

晴天

如何才能免于掉入两个极端,能否告诉路径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晴天

问心。

1)如果掉进两个极端会有什么后果?

2)打从心底贴贴服服地明白掉进两个极端的后果?

不断问自己这两个问题,然后了解诸法实相是什么,就会愿意用不同的方法切入去降伏这个凶猛如野兽的执着心。

阁下看过我多少文章?那就要问你自己。我90%文章都有解释。

千万不要以为我一个答案可以解释你的问题,此乃吃快餐般的天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晴天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 wz/2351.html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5070.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Handsome轻心 回复晴天

《三法印》
《三法印》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24.html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92.html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43.html

晴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为什么要持戒呢,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济公可以喝酒,酒肉穿肠过

东靖回复晴天

前面轻心大哥已经说很明白:“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五个领域只是方向,并不是说这些领域存在本来问题”。

之所以提五戒,是因为在这五个领域,人心可能会容易产生滞留。而五戒,就是对于这五个领域,戒除自己那个滞留的执心。

实际上,在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存有攀缘滞留的执心,都是要起戒。领域是遍于生活中一切处的。

很明显,如果你把生活中所有领域本身,全部给他戒除了~比如说,酒戒就是不能沾饮酒。那你怎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如果一个人戒到自己什么都不能做,那不是活死人嘛,对不?

如果你把轻心大哥文章用心体悟,再细心思维,如果过去有疑惑处,相信也一定都会明白的。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晴天

因为人有烦恼,持戒可帮助解决烦恼。

东靖回复晴天

比如说,一个人只要坐地铁,因在那个环境下又人多,他就会经常无端恐惧妄想受迫害,心慌甚至狂躁。那这个人是不是应持一个地铁戒?

他持一个地铁戒没问题呀,那这个地铁它有罪吗?地铁上的环境有罪吗?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坐地铁了?

问那个人他能不能继续坐地铁?若他持一个地铁戒,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或者一个女子,早晚非要用雅诗兰黛定制版的化妆品,如果没有的用,就难受到睡不着觉。她是不是应持一个化妆品戒?

她持一个化妆品戒没问题呀,那这个雅诗兰黛定制版的化妆品它有罪吗?假如你认为她持化妆品戒,就是她不能再使用那个化妆品,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使用,雅诗兰黛定制版的化妆品呢?

问那个人她能不能继续使用那个化妆品?若她持一个化妆品戒,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这一切生活的领域,跟五戒的领域,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道理全部都是一样的。
情况很清楚。比如说,曾过去看到一些好笑且荒谬无边界的言论,她(他)极力鼓吹,指定人生某个领域,就是贪爱无明~比如,承担延续人类繁衍的性生理领域。
那我要问她(他),坐地铁是不是贪爱无明?使用雅诗兰黛定制版的化妆品,又是不是贪爱无明呢?很明显,那些都是出自于乔装学佛人的荒谬之言而已。

美莉娅姆回复晴天

很多时候我们被内心潜在的”一定要,必须要,不想要”等等诸如此类的观念所困缚,一旦满足不了我们的感觉,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有的时候甚至会为满足觉受做出一些伤害自他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贪,贪着自己的感知和观念。持戒的意义就在于此,帮我们舍离贪欲,破除非X不可的执心。戒的内涵不是否认,不是禁止行为,设戒不是在给我们立行事基准。戒其实很灵活,应每个人心执不同而起。不是说一个人滴酒不沾就一定是持酒戒,一个人没有执着,就无需起戒~调整。如果认定饮酒是恶事,刻意排斥饮酒,这其实已经是一种执着了。

东靖

佛法的“有我”罪即生,并不是“做了什么行为”罪即生。

若是“做了什么行为”导致的罪,那是因为抵触了人间的法律规矩,在法律上属于犯罪,当然法律上的罪自有法庭审判。

而有我罪即生,这个罪跟行为无关,不是说法律。

跟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关。不是只能这样生活,不能那样生活。

跟面对生活中际遇、世事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无关。不是只能这样,不能那样。
跟人六根的感知本身无关。是只要对自心所出的,任何一个感知观点、体验,产生了攀附滞留,也就是着相,那个罪已经产生,而烦恼苦亦已经出。

故明悟般若智慧直指之理后,就是从自心下手,从而使贪、嗔、痴、逐渐如实得以止熄,这就是真正的离苦。

美莉娅姆

罪不在于做了什么,在于心,贪顺嗔逆~心有滞留罪即生。这样的思维模式使我们的心起伏不定,面对称合心意的就觉得开心,期待一直延续,甚至不断地索取想要更多,去满足自己的觉受,乃至上瘾。然而诸行无常,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尽如人意,这样的思维取态只会让我们在面临失去的时候无法面对,产生种种纠结痛苦。修行就是要跳出这种以自我感觉为先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思维,不再黏附于个人取态,而是面对一切际遇,平等看待,不贪恋不抗拒,随顺际遇,拿得起亦放的下,这样的心自然就不会再纠结矛盾。

禅123

执着就会痛苦,内心痛苦煎熬就是受罪

杨柳岸晓风残月

顺我心意就不断追求这种"自我满足感",叫做贪。逆我心意,就不断排斥,产生厌恶感甚至生气,叫做嗔。心因为感知到外界眼耳鼻色生意色声香味触法后被"我想要,我不想要"的二元意愿所占据,就叫做"我执"。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去我执不应是毁灭自我,不思不想。应该是拥有"思想,观点"而"不住"于观点。有是非观念,遵纪守法,应用观念,却不应执着于观点而落入自我陷阱。就像云彩属于天空,可以随着气流移动但不挂于天空,任用自由。

Handsome轻心 (作者)

坦白说,听得明我说话的人来来去去都是几个人,与其说我故弄玄虚,倒不如说有很多读者未够诚意去咀嚼这些说话。

虽然我读书不多,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来自佛经的内容抽出来作为骨架,再作出现代演绎,配合例子。

如果有人认为我的文字都仍然表达得不够直白,我只能说无能为力,尽力了。

其实看得明本文章的人,已经可以解开民间以讹传讹的迷信。

佛陀所说我们的罪,从来都不是指做了什么错决定,而是我们的心执着了就已经是罪。

佛陀举出的戒律只是一个导引,例如人生有五个领域好容易执着,所以就说出“五戒”,意思是说五大要注意容易滞留的领域,纯粹是一个方向。

此刻迷信的人,却把大纲变成具体细节,纠缠于文字之中,再强行分出大小对错,完全本末倒置。

我在这个论坛已经说过超过起码500次,提醒读者不要在迷信文字上的逻辑,否则越看越迷,越学越执。

几乎每星期都有人向我提问涉及单身的人可不可自慰,从最初开始令人感觉尴尬的课题,现在已经多已变成老生常谈的课题,简直是笑话。

单身的肉体不会有性反应吗?难道结婚之后才会有反应?

所以有很多答案我都不愿意回答,佛陀有那一句禁止人不能解决性需要?我从来都没有见到经文有记载,只见到经文记载只要产生对性行为产生贪恋,无论任何渠道也会变成邪淫,重点是贪。

“淫心不除,麈不可出”这句经文是说“执心不除,麈不可了”,但有谁明白我的解释?

始终是很多读者的层次问题,不能说他们愚蠢,只能说智商未够那个高度。

别人喜庆同你敬酒,你以为自己守五戒,滴酒不沾,在我眼中你是低能的,因为你根本不明白这个酒戒的意义是来自“扰乱思维”,全部都是傻瓜,这样叫持戒吗?唔好冤枉佛陀!

晴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哪五个方面容易执着呢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晴天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以上五个领域只是方向,并不是说这些领域存在本来问题。

例如杀,匪徒用武器挟持人质,警察为了制止采取适当武力,最后开枪杀死匪徒,这也是杀,警察没有构成杀罪。

如果匪徒手上武器因此而杀死了人质,就构成杀罪。

至于邪淫,被谴责的性活动才叫邪淫,否则一概视作“性活动”而已,并无“福、罪、对、只错”可言。

举一反三,如此类推,自然知道佛法戒律的意义

闭口不言回复Handsome轻心(作者)

最终,还得回归到心上啊

清如许

有我罪即生,罪,是自心执着。

但日常生活中要完全做到不陷于两个极端好难

还有关于五戒,如果把持戒做成了形式主义,忘记了戒的真正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不饮酒是为了保持思维清醒,而不是刻意滴酒不沾,要因时因事来变通。如果对戒产生执着,大概这种所谓“持戒”也成了罪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如许

持戒,现代语的意思是“维持不滞留”。这是大乘之核心。

举一反三,就会知道怎样叫持戒,万法唯心,佛法是心地法门,如果只纠结于行为,这个叫“相法”,完全跟佛法无关,佛法说心不说相,是说“心法”。

以上道理坊间一般的信徒根本不会知道,甚至听都未听过,因为他们本没有传承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清如许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

以上这段经文的四句偈语,相信很多民间佛教徒,包括笔者本人也耳熟能详,亦有很多人一读到这四句经文的时候,往往眼泪就流出来,产生一种知错的心,可想而知此四句经文的加持力量有多大。

既然认错,究竟错在哪里?

什么是贪瞋痴,又有多少人知道?

身语意,指“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为什么一切都要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往昔就是无尽的过去。所造诸恶业,做错什么恶业已忘记,既然如此,究竟要忏悔什么?

人是可以随顺合意做事,但如果“遇上不合意”却又“找不到合意”,因此而耿耿于怀,这就构成罪。

说一个例子,一个学历不高的小明,因为学历关系初出茅庐找不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所以暂时做了厨房的工作。

小明为此醒觉当初不努力读书,导致工作范围比较狭窄,此刻不断进修课程。
这个只是目标、上进心的表现,小明因为醒觉而重新上进努力,务求找到一份比较合意的收入,期间小明从来没有埋怨,活在当下,努力在厨房工作,将赚取了的钱来提取部份进修课程。

听得明这个道理吗?

戒律的意义在提醒我们要降服执着,而不是什么行为有罪,有罪的并非行为本身,除了伤害自己及别人的行为是罪,执着才是罪恶的本源。

举例,性行为本身是没有罪的,这是大自然界缔造人类繁殖的操作,如果人类肉体没有感觉,人类是不会愿意繁殖、不能繁殖,这是物质界的操作。故此,快感就是繁殖的最重要推动力。

再者,人类有了这个肉体,生理机能正常,性疏导的需要实属正常,身体有病令作别论。

但物极必反,滞留在这个感觉之中产生攀附不放而过火,对俗家里人来说就构成“邪淫”,我们是俗家人,只要不伤害别人给自己,适当的解决需要,并不是罪不罪的问题,这是生理诉求的问题,就好比等于吃饭而已,芝麻绿豆的事情,何足挂齿?

细心留意以上经文的偈语,疑团就会解开。

小花花就是我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四句偈语明白地说出,所有的恶业,从“身语意”表现出来,原因是“贪嗔痴”。根源就是心啊。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清如许

小花花就是我呀

仔细留意发现,自己遇到的一切烦恼、纠结、痛苦、恐惧,根源都来自于“我想要/拒绝 自己xxx的感受”。

可所有感觉都不是它自己出现的、也不是物质和合而成,而是心妄生的“幻境”。就像我是近视眼加散光,看到的东西都是“长了毛的、两个”,但实际上“毛、两个”并不存在。心生感觉也如此。

我们本来的心没有纠结和痛苦,因为误将感觉作真而生贪爱、不断追求,渐渐迷失了自己。就像玩游戏将自己全然投入其中、忘了现实生活一般。

贪嗔痴、二元极端、有罪、颠倒、执着、着相,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即心滞留于虚幻的感觉;持戒、般若、离相、不二、心无所住、波罗蜜多,也都是同一个指向,就是不滞留、超越虚幻的感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为人为到底,
送佛送到西。

作为这个文章的演绎者,应该有责任再说清楚一点,如果不明白什么叫随缘,我就用现代语去再说一次…..

合心意时,请尽情拥有,不蜻蜓点水。
不合心意时,请尽情放手,不耿耿于怀。

随顺际遇而努力面对,
努力面对后随顺际遇。

不断检讨结果、不断调整方法,尽心努力后安手本分,继续检讨及调整。

单身时候可尽情觅偶,找不到伴侣时候,安守本分,做好当下可以做的事。

举一反三,一定要参透什么叫“滞留”二字,滞留就是佛法所指的“执着”,以上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

Handsome轻心(作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捺斯城”近郊的“鹿养苑”,世尊白五比库言:
诸比库,出家人应避两边:

一、沉缅于色声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
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荒唐无益。

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槃。
~节录自《转法轮经》

东靖

声色享受都是源于六根感知六尘,从而生起了种种,现代语也可以叫它做,心理与生理互相作用影响的化学反应。

六根感知六尘,本身是没有罪的。身心作用影响,表现在生理上的化学反应,本身是没有罪的。

比如一个声音,对于耳朵来说,他只是一个声音。不存在悦耳动听,还是刺耳难听。因为心的参与感知,影响听觉神经产生了种种声音的觉受。然后在心的觉知下,这一切都是明白清楚。

动听的由他动听,刺耳的由他刺耳。悦耳动听也罢,刺耳难听也罢,都不是人爱憎忧怨、沉迷排斥的必然理由。

如果自心攀附、滞留于声音的觉受不肯放手,也就是沉湎于其中不舍,种种的烦恼苦就会出,而罪亦相应出。

佛陀说是庸俗而无益。离于明觉的心,亦即坠入了无明的渊海。

此心光明

修行就是要跳出自我感觉的思维,我会努力的

薇薇

有我罪即生,《地藏经》中,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时想不明白怎么就都是罪,都是业,看到此文章,明白了些,感谢 [拜托]

風光如畫

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贪恋自己妻子的美貌而不愿出家修道。佛陀用很多的方法去引导他脱离女色而出家修行,这想问一下,女色是否修行的障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風光如畫

女人身体,并非引致任何人的修行障碍,滞留于“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任何一点,才是修行障碍。

阿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啊,不管女人身体,男人身体。这些都是表相。
真正引起障碍的,是自心对外界的滞留,执取。

風光如畫回复阿菩

既然只要做到不心执不滞留便可,何解如来还要这样多此一举千方百计令难陀明白实相而离开妻子去出家?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您有打算出家吗?

風光如畫回复阿菩

如果现世有如来这样的智者,我定会出家追随,但现实情况只是商业活动,表里不一,或如轻心大哥所说的以盲指盲,试问出家又有何意义?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所以您其实也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我们现在是2019年,如何能确定2000多年前智者的举动是为何?

反问您一句,在家人就不能学佛吗?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障碍他的是女色,以女色为戒。
若障碍我的是购物,以购物为戒。
若障碍你的是游戏,以游戏为戒。

阿菩回复阿菩

戒不是目的,目的是降心。
一个无购物狂的人,何须购物戒。

風光如畫回复阿菩

在家学什么也是个人的自由,正如你的高见,二千年前的事根本无从稽考,佛法的真伪难以辨别,在百花齐放的时代,各人只是将个人的见解去演绎着佛法,更将佛法沦为口舌之争的工具,能言善辩者便是正法。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您内心已经预设观念:”各人只是将个人的见解去演绎着佛法,更将佛法沦为口舌之争的工具,能言善辩者便是正法”

你认为的不代表事实,你看不到全部面目,不要一叶障目。人外有人,你岂能如此一概而论。懂佛法的人你看的出来吗?

風光如畫回复阿菩

佛性人人平等,无有高下之别,只是见有迟疾,何来人外有人?世界上有谁人懂得佛法?就连比较近代的六祖惠能大师亦自称不会佛法。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点有谁人不懂?只是知易而行难吧。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卑微的我不识佛法,当然希望有高人能够自度而来度我或其他善信吧。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我的一句人外有人,意思是要虚心方能进步。但是我有说过不平等了?我有分高低了吗?

阿菩回复風光如畫

您内心已经预设观念:”各人只是将个人的见解去演绎着佛法,更将佛法沦为口舌之争的工具,能言善辩者便是正法”

您自己看看说过的话吧。不接受探讨就到此结束了。祝安好!

东靖回复風光如畫

君当然是可以有你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你怎么样的理解,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任何人不可能干涉,也干涉不了你。

好比或许有人认为,佛法就是各种玄奇的玄妙。好比或许有人认为,佛法让人孙悟空一样筋斗云七十二变。而至于君是否亦如此认为,只能问你自己。

而我只知,佛法的道理,让人如实止息烦恼面对生活一切际遇。

至于佛法是不是让人止息烦恼的方法,不须要你认同呀。因为烦恼是自己的,我的烦恼你不可能替受,你的烦恼我也不可能替代。而且有句话人人都明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总之,君要怎么认为,便怎么认为好了。但如果牵扯到佛法,还是希望君慎之慎思!

阿菩

罪业由贪嗔痴而来,贪嗔痴因为执着。

人因掉入两个极端的思想,执取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所以有罪。

要忏悔不是哭哭啼啼,而是要真心放下这个极端思想。才能连根拔起呀!

不眠者

感谢师兄法布施

受“贪嗔痴”影响的身体行为,即为“身恶业”
受“贪嗔痴”影响的口舌言语,即为“口恶业”
受“贪嗔痴”影响的意念,即为“意恶业”。

而“身”“口”“意”本身是中性的,降伏“贪嗔痴”即为“清净”。只要沾染着“贪嗔痴”三毒,从而产生对“我”的执着,无论做什么,都是“业”,都是“罪”

若一

关注您好久了,以前是缺乏智慧,缺乏沉得下的心,感觉您说的话语都听不懂,也是我自己没有好好去咀嚼。今天又来细细阅读您的文字,醍醐灌顶,高深的佛法原来是质朴的,原来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一直遗憾自己学佛七年没有遇到善知识,却是自己不识宝,以后要将心沉下来去研读佛经。感恩轻心师兄。

糖不太甜

所以佛说的中道就是教人不落两边极端,可是现实生活中好难控制自己的思想

平静的心

学习了,感谢!

辉记

因为我心执着,导致贪嗔痴;因为贪嗔痴,导致杀盗淫。

法律只管行为,不管人心。

世间罪,体现在杀盗淫,追溯到贪嗔痴,归结于“心执”。

“心执”是一切世间罪的“源罪”。

佛法直指根源。奉行“中道”,断除心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辉记

你为什么要学咒语?

辉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接触佛法之后,只知道念佛号,并不知道有咒语的。第一次接触咒语,在藏区听藏民念的观世音菩萨心咒,和后来的莲花生大士心咒。

念佛号、心咒,感觉心境平静,所以就念下去。

最近看了轻心你写念佛号心咒的文章,知道念的同时要回忆佛菩萨的事迹和善行,还要用正确的梵音念,所以我想学咒语和佛号梵音。

因为我的“心执”,给我带来很多烦恼。第一次接触佛法,我觉得,我应该要改变自己。

直到我看到轻心你写的关于佛法的文章,解释“中道”,让我醍醐灌顶。

如果你问我,点解要学咒语。以前,我会回答,因为我学佛念咒之后,心境平和。学习“中道”之后,我发觉,世界真不是我认为的这样。

刚又看完你的文章:因果是法,万法唯心。因为由心推动。很受启发。为什么要学咒语,我希望,能降服我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辉记

梵音是牵涉气脉,不懂中道的人学习咒语,会走火入魔,明白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辉记

而且我提你一件事,你自我、保护自己,连自己性别都从来没有公开过,网名古灵精怪,已经反映你内心如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辉记

学佛首先第一件事要怎样呢?看看以下的诗句……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法师

辉记回复辉记

多谢指教

辉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说得对,我做人,太自我了。

至于我保护自己,这个可能有误会。

我做人行得正企得正。至于性别,我真不知道我没有设置。我是男的,我无必要回避。

名字的问题,我上知乎,为了学习,我不懂帮自己起名什么的,所以随便起了个。你提出有道理,学佛道场,出现我这个名字,确实不好,这个我会改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辉记

只要将我所有文章及评论看,大概会得到一个对佛法的雏形。

至于如果看見我骂人的时候,也要看看我在骂什么,看上文下理,因为骂人也有逻辑及方向的,不会无缘无故。

辉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因为你讲的佛法有逻辑,所以我坚持看下去。

因为你讲的佛法,连系生活,我可以理解,所以我坚持看下去。

你文章里的评论,我也有看。你的评论,会是对正文的补充,不得不看。

所谓的“你骂人”,我也见到过。你对事不对人,没有人身攻击,不侮辱人格。与其说骂人,不如说是严厉的指责。

我在知乎一段时间了,知乎什么氛围大家都知道。我也期望一个纯粹的圈子。

莲子清如水

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就是罪业了,忏悔就是忏悔自己的思想观念,重新建立中道的思维方式~[拜托][拜托][拜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