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说我所学的大乘佛法修行~轻心》
《温馨提示:本文不必争论,此文目标只在分享脑震荡,善意交流,无任欢迎,否则挑衅、斗机灵、学者、请绕道而行,敬请合作》
问:学佛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觉悟。
问:怎样才算觉悟?
答:彻底明白“原貌实相”而能够理智地“彻底舍离对感知的滞留”,才算“觉悟”。
一般而言,虽然明白的人自然不想再做愚蠢事,但心瘾难消,故此,必须采用持戒等手段来降伏克制,此过程叫“降心”,属于强硬手段过程而已,直至一天确实打从心底彻底舍离对感知的执着,这就是“觉悟”。
问:什么是感知的滞留?
答:透过人体感官功能、思想活动产生感觉后把持不放,形成种种观念~“相”,累积了相就叫“识”。
眼所见叫“色”,因色而感受,因“受”而思想,因“想”而行动,因“行”建立观念记忆,叫“识”。
以上五种紧扣的过程,叫“五蕴”。
问:什么是五蕴?
答:五蕴就是记忆总集。
识是记忆,实相是空,因心执取观念而建立。
(注:观念就是指相)
问:什么是业识?
答:业是思想活动,记忆下来就叫做业识。
问:苦的源头是什么?
答:苦是因为滞留在识,产生攀附,亦即“贪”。
问:滞留在识有什么后果?
答:众生沉迷于识,被识所转,因此而流浪六道。
问:菩萨跟一般人有什么分别?
答:明白实相原貌而再以觉悟方向为进修目标的人,一律统称叫“菩萨”。
(注:《金刚经》内所说的菩萨,其实就是指这类修行人,不必将其神格化)菩萨跟众生分别在明白识的原貌~实相,再“转识成觉”。
(注:识是观念记忆)
问:大乘佛法修行过程是针对什么?
答:大乘佛法修行关键,就是破除对识的滞留。
问:修行大乘佛法具体切入过程及手段是什么?
答:大乘佛法修行过程,透过学习原貌~闻、透过思考原貌~思、透过验证原貌~修。
当中包含了“梵音密咒、静坐内证、气脉、六度波罗蜜多”等等心法、功法之不同方式,再透过落实日常磨练来把身心转化,目的使人打从心底彻底舍离对“内五蕴、外五蕴”的执着。
以上说话,说来简单,但个中内涵难过登天,确实非常难,原因何在?此刻暂举两种领域分享…..
梵音
“悉昙”为梵文音韵“siddham”之转译,意为“成就、完美”之意,据知约为西元600至1200之间所书写之古代梵文文字。
笔者所得到的传承的“真言”为梵文音韵,梵音体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盖、反舌、喉、唇、齿、弹舌、浊、清、长、短、轻、重音”来诵密咒,任何真言绝不能加插配乐来唱诵,只须透过“如法”的(浊、清、长、短)音韵发声,自㑹构成有节奏的音调组合,有如摩士密码般,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及妙用。
故此,密咒为“以声为主”的法门,叫“称颂法门japa”。每一个音调都会通往身体上不同的脉轮,音调重要到不得了。
陀罗尼门是“密法”,所谓“密”并非指西藏,而是无法单凭表面解释可以使人明白,主要是针对人心和肉身系统里面的真身。真身一旦脱离肉身,肉身就马上没有生命现象,变成死尸了。
(注:真身,就是指元神)
人除了肉体,另有“真身”,它的状态是各人历劫无明执着所感得,人人不尽相同。然而,真身系统的构造却是相同的,例如“左右中三脉”和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支脉,形成七轮的情况是一样的,所谓身心修炼,正就是这个真身和大家看此文章的心,不是肉身。
由于各人执着不同,故此,各人的脉道大致都会有一些比较通畅,有一些则闭塞不通。称诵时各人人的“见相和觉受”就取决于这真身系统的“通与塞”状况和各人的心执与无明。
因此,不要为了见相和觉受而着相,应该安着“离相”的心和“大悲心”去修持称颂。
陀罗尼称颂法门属于“果地”的法,即是成就者在其“大悲三昧”状态所说,称诵时只要如法,自然就会被咒力“推动脉道里面的能量”按着成就者的运转方式运行。
由于众生执心重,故此障碍着能量按成就者的方式流转,产生各种见相和觉受。这些觉受“有舒服的,有难受的”,但都不要着相,只要让能量打通所有闭塞处(称为脉结),各种觉受和见相就会逐渐减少,而向即身取证成就迈前一大步了。
六度波罗蜜多
六度波罗蜜多,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单是“波罗蜜多paramita”,这个课题已足够笔者表达几万字,而最深奥的更加是“般若prajna”。
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属于两种领域,却要同一时间修炼,不能划分,这组字用现代语勉强解就是:“心无去处而破尽二元的思路”。
- 六度波罗蜜多最艰难之处,就是必须保持“心无去处而破尽二元的思路”而行使六度面对人生。
有人可能会问,现时中国传统的佛法是不是这些?笔者确实没有意见,不如交由读者给出答案更好。
觉得怎么样?笔者说到这里,是否有些读者感觉到很陌生?此刻不存在任何“信任、疑惑”的问题,因为就是分享了,此刻不需要接受,尝试“接收”这个讯息就得了,就当结一个善缘,共勉。
P.S 题外话,笔者所了解的“净土、念佛”,并不是民间所认为的天堂般的快乐境界,也不是口唸佛陀名号,而且净土更不是在西方,也不在死后。
~《轻心》
评论区
Chen DunZhi
可惜民间佛教徒将“菩萨”这个符号神格话了!民间佛教徒一直认为“般若”是针对神格化的境界来说的。原来并非如此,明白实相原貌,而再以觉悟方向为进修目标的修行人,一律统称叫“菩萨”。
才小
一直很想学习梵音的咒语,不知师兄可否传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才小
掌握波罗蜜多及般若的轮廓,才有资格持咒,無一例外。
闻鸡起舞
修行即是修心。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人是通过六根感知与外界互动,心是六根主帅,降心才是根本。人即使知道了很多真理(心法),但是思维难敌习性,就需要持咒(功法)来帮助开脉解结。但是梵音密咒世上懂得之人少之又少,懂得般若波罗蜜多也是很少人明白。少到有人讲出来,都没人看懂。善知识难遇,好好珍惜!
一念之间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说【心】,一切功法都是为心服务,若无法从自心下手,那修持一切万法都将是无有成就的。
最近在读达摩祖师血脉论与破相论,真的是获益良多,字字句句都是在说心。
似是故人来回复一念之间
达摩祖师血脉论和破相论写的真是极好。
东靖
识就是由心所执取观念而建立的,记忆的集合体,其本质的实相是空。如果我们自心沉迷于识,为识所转,便流浪于六道不休。
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明悟一切识的实相皆空,使驶般若波罗蜜多,不滞留一切由我们自心所生的观点(相)。
感恩大哥慈心演说,每次看大哥文章,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愿天下有缘人,皆行于般若波罗蜜多。行无生路,离苦得乐。
街边的提莫
破尽二元对立后如何处世呢?不会产生厌世的想法吗?
一蓑烟雨回复街边的提莫
厌世已经是二元对立,排斥、讨厌。既不沉迷,亦不排斥。
一念之间回复街边的提莫
当你破尽二元时,就代表你已了解这一切法都是无有生灭的,种种的好坏与感情色彩都是你的心所赋予的,都是主观的。如果还滞留于这些由自心感知后而生出的观点,你就会产生分别心。
如果有分别心,你就会发现烦恼来源于两种情况:1,你得不到称你意的人事物 2,你无法避免逆你意的人事物
看清了分别心是烦恼的根源,你处世就会持有一种不攀附、不排斥的态度,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这时你会活得很自在,世事能奈你何?
奇门遁甲回复一念之间
万法皆归自然,阴阳相生,没有阴暗何来光明。没有自然何来众生,没有众生何来意识,没有意识何来佛祖。藤蔓需要攀附,劲松需要刚直,如果一致将尽归混沌。石头没有六识,随风而化,流水没有六识千变万化。你我六识饱满堪称为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我们称为善。瑕疵必报,妨碍他人,我们称为恶。然而,有了守护皆为大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演万物。
以上乃万物之相,佛法说心“不说相”,并非“否定相”。
相者,感知后之观点也。
但“万法唯心”,佛法以第一义为究竟。
故此,破尽对二元的执着而已,从来并没有否定这个阴阳,佛法所指的阴阳叫“两边”,跟道家的表达有一点分别,不可混淆。
奇门遁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如果说只是发表个人观点,不争论,不辩解,不排斥,我这样说你气不气?你可以静心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你要追求的境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万法唯心,明白吗?
离两边不是追求而来,而是明白诸法实相的本质。
再简单一点说,现在我跟阁下互动,已经是二元,相而有你、有我,实相无我。
听得明吗?听不明是正常,因为这叫“安忍无生”,并不是研究相,而是体现「波罗蜜多paramita」。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虽然明知对方不明波罗蜜多,但是也要尽心概括解释,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这就是随缘尽心,如此一来阁下认为我这个人有没有否定世间万象?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面对任何观点,争论、辩解、排斥,人就需要气吗?
你可以静心体会,不思善、不思进恶,那个当下未起任何判断之前的感觉,便知什么叫“诸法无生究竟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离心说道,叫“外道”。
佛法是心法,叫“内明”,每句说话都是针对自心自性,不会滞留于表象中,否则叫“着相pratisthita lakasna”。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Handsome:法国名牌“hermes爱玛仕”,一个手袋可以为卖200,000元……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Chen DunZhi回复奇门遁甲
万法皆归自然,但是能感受到的万法归根到底皆由自“心”才感受得到不是吗?抛开了心你能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别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佛法并不是为世间令作基准,故此不取不舍,既不认定、亦不否定,如此一来,怎会把“辩论、观点、立场、取态”干扰了自心?
简言之,
佛法不否定辩论、不认定辩论。
佛法不否定观点、不认定观点。
佛法不否定排斥、不认定排斥。
佛法不否定立场,不认定立场。
佛法不否定取态、不认定取态。
这种无立脚之处之套路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既然干扰不了自心,如如不动,又怎会生气?
无人无我复能仁,
仁遍六道大悲心,
心无去处离因果,
果证如来示无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已经说无生,消化。
雨伞回复奇门遁甲
朋友你好,你所说,没有阴暗何来光明,本应如此,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因有光明才能显示黑暗,因有黑暗才有光明。这世间二元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相互依赖的,和您的头像一样,佛法并没有否定二元。
但是佛法又说出了万法唯心诸法无生的道理,也就是说,明暗是唯心所生的,无心何来万法呢?
般若Prajna回复奇门遁甲
你看的阴,是我看的阳,究竟是阴还是阳?
你想的善,是我想的恶,究竟是善还是恶?
你认为的美,是我认为的丑,究竟是美还是丑?
世间万象都是相,本无阴阳、本无善恶、本无美丑,只是不同人心执取不同的观念产生的对立感受罢了。此刻你却将这些所有的对立感受,当作是世间的真相。殊不知,这一切全是你内心执取观念之后产生的幻影。
难理解?我相信你一定体验过VR眼镜,带上VR眼镜,你可以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看到高山、海洋、动物、僵尸等各式各样的场景,你觉得真实的不得了,你笑你哭你闹。但是摘掉眼镜后,你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高山、海洋、动物、僵尸从未产生,也从消失,全部是眼镜投射出的幻影。你的心就是这个VR眼镜啦!诸法本无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东靖回复奇门遁甲
仁君可能不明诸法实相。无论太极两仪四相八卦至于六十四,事物原貌本来无生亦无二元。是心动念而出法相,方呈现两仪四相八卦及与万象。
故行者修行,是修相还是修心,这个才是根本的关键处。
相是千变万化的,只因由人心所取态而出。故修心者,不滞留于万相,故说破尽二元两边的执着观念。
相是由自心所出,离心不可独存,这一点非常重要。仁君若明白,便知运用一切相(观点),而不为一切相(观点)所滞(所缚),理究竟是在何处。
祝君安好。
奇门遁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实相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考究本质。每个符号,他存在的意义是不同的。心生万法,只不过是幻想,后来不如捡根柴火回家烧饭,吃饱了接着万法。如此能大安天下,我辈功德无量。
奇门遁甲回复Chen DunZhi
你说的不错,你也理解到了六识不可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给知友(某人)的一封回应》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97.html
Chen DunZhi回复奇门遁甲
六识的根在于“心”,佛法既不否定也不认定世间的一切现象,只是让你明白这个世间的原貌,世间的一切现象都不过是自心各自执取的观念而已,从而能够不取不舍地去面对一切现象,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奇门遁甲回复东靖
你说的是第一层次且我等都是这样认为,举个例子,理论上一碗饭十元 两碗饭就是二十元。心念动而万法出,有人两碗饭打折卖十五元。好了至此,有学问的人研究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只不过理论而已,做体系的人未必懂得其中的酸甜苦辣。而懂得酸甜苦辣的人应用了这个所谓的体系,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体系。
奇门遁甲回复般若Prajna
我怎么解释你这种心态呢,就像石头一样,石头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你说这话是没问题,但是你为什么说这话,如果你和我辩论,我还认为你这个人还算是有生命的,如果仅仅和稀泥,和事老,或者是不明是非,不辨真相,便玷污了我的眼睛。每个人都有信仰,我尊重有信仰的人,有信仰就会有一个方向,你连美丑善恶都可以这么说,那就是没有自己持有的观念。力一出现就有方向,心一产生就有善恶。无恶无善那是石头。
般若Prajna回复奇门遁甲
定义善恶的是你的心,这世间根本就没有始终如一的客观标准去界定善恶,善恶的分别完全随着人心的观念而改变,有始终如一的善或者恶吗?
举例,亲亲得相首匿,汉代的律法原则,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
在汉代,重孝道,不告发亲属,为善。
在当代,重法治,亲属犯罪进行包庇,触犯我国刑法规定,为包庇罪,为恶。
同样一件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心执取观念的变化,一个无罪,一个入刑。
所以,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
慎思之。
雨伞回复奇门遁甲
朋友你好,佛法不是教人不分善恶明白吗?不分善恶那和木头人有什么区别呢?不分善恶与遇事就非要分辨善恶又是两边之见,结果会给人带来烦恼。
佛法是教人离相,也就是说我不会滞留于或善或恶去思考,但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就像你头像那样,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世事又怎像一个善一个恶字定义呢?
雨伞回复奇门遁甲
当下的善,在某个时空可能就是恶,是否明白?所以千万不要滞留,运用完即放下
似是故人来回复奇门遁甲
善恶的标准会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这背后一切的推动力都是“人心”。佛法根本不是让人不分善恶是非,而是教人明辨世间种种却不滞留,核心是让人清清楚楚认识自己的“心”。举个例子:乌鸦,在唐朝以前被认为是吉祥之鸟,在唐代以后却被视为不祥之物。乌鸦本身有什么变化吗?那为何同一种物体,却被人们完全以相反的态度来对待?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人心无常”啊!!!
一蓑烟雨回复奇门遁甲
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人审美更偏好以瘦为美。很多国人认为的丑女,或许到了西方国家就大受欢迎。
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的美丑不一样,
可见美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由人心建立。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已经道出万法唯心的道理。
奇门遁甲回复一蓑烟雨
你们也就是见一重山, 等你们返璞归真的时候,再与我理论吧。
奇门遁甲回复似是故人来
反复来讲,你们都是一个意思,也只是看到了实物的表象,给你们也讲不明白,不过你们说的这么浅显的道理,我怎么不明白,你们好好想想,我会不理解你的意思吗?你们可曾认真看看我说的话。
誉睿回复奇门遁甲
中国传统文化有句很有名的话:天道难测,为何难测?因为天道就是人心,众生之心!
自己的心都在不停变幻,何况众生和合的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名篇好明显在讲本性为一,然后心执取二元,有对立,有分别,生成万物…
《道德经》讲少私寡欲、抱朴归一,就是说回归自性本然、不垢不染清净的状态。有私欲就不可能归一!
道家经典始终在讲归一,阁下却研究三四五六…无有穷尽,且把归一的方法和过程理解为和稀泥、不明是非,不辨真相玷污眼睛…….岂不奇哉?
你快乐就好回复奇门遁甲
朋友,举个例子,阿三入室盗窃,在常人眼里一般认定阿三的行为是“恶”,我们再把镜头切回阿三家里,阿三母亲病危躺在床上,因没有手术费,不能接受治疗,阿三为了给母亲治病,所以才铤而走险入室盗窃。
站着偷盗他人财物的标准上,阿三的行为是恶。但在阿三母亲及街坊邻居看来,阿三平时是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人,站着对母亲的孝心的标准上,有人认为阿三是善。
阿三的行为其实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与恶的观点都是人心所执取不同观念定义出来的,这就是诸法无我。不同的人心中对善恶有不同的标准,人心无常变化,心中的善恶标准也在无常变化,以一个无常的标准去判断事物的善恶,当然没有答案。
心中不判断善恶,不是否定善恶,当个石头人,糊里糊涂不明不白,而是不滞留在一个标准上去判断善恶,我不分别阿三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但是我心里明明白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伦上应该孝顺母亲,在法律上不应该入室盗窃。万法唯心造,善恶是法相,也是人心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要滞留在善恶表象上,要明白事物的原貌实相是不善不恶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是不二法门,,破除一切二元对立,滞留一端已是执着。
闻鸡起舞回复奇门遁甲
朋友你好,你说你理解大家的意思,如果方便你可以表达一下吗?
任我行回复奇门遁甲
不是没有美丑善恶观念,而是不执着美丑善恶观念。为什么不要执着?因为万法都唯各自的心。因为诸心无常,又因为诸法无我(法没有其自主性),心推动法,导致诸行无常。每个人执着各自善恶美丑只会导致诸苦。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人就会慢慢对感知抽离,有善恶美丑却不执着善恶美丑,也不否认善恶美丑,也不摒弃不排斥善恶美丑。内心不再因为善恶美丑而起伏,这样就进入“涅槃寂静”。再者,力一出现就有方向,你说得对,但是力不仅仅只由方向构成,学过初中物理都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除了方向,大小,你还需要一个作用点或者落脚点你才能称它是一个力,否则就如同对着虚空打,有大小和方向是没什么用的,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力。心也是如此,《六祖坛经》里有【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说的就是心执着,一执着就会种下一个种子,因为你一执着就会有情绪,有起伏。所以就叫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等到适当的时机就会有果报。所谓的自作自受其实是一份自作自受了的感觉。那么就说回来,你就算心有善恶,你不执着,就像力没有落脚点没有作用点一般,就算有善恶,有方向都没事。就会【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没有执着自然不再有情绪起伏,也没有所谓的种子,最后就会无生,慢慢就会达到涅槃寂静的状态了。
东靖回复奇门遁甲
仁君,思想与智慧是两个层面。对于法理,不是靠思想,是要融入自心去体会与领悟,这个在禅宗叫参悟。
勉强举例说吧,比如街上站到一个绝世大美女,这个美女她就站在街边。在我眼晴尚未看到她的时候,她就站在街边。
这个时候,我是不存在对她的任何动念,她仅仅只是一个存在,也叫事物的原貌。不存在我对她讨厌或喜欢,美丽或丑陋,对不对?这就是为何说,事物的原貌,本来无生无二元。
好,我走近去,经由六根的眼睛看到她。哇,好靓,险靓瞎眼。这就是我的心,经由六根的眼感知而动念,念动则法相随生。高矮、胖瘦、靓丑、种种,都是法相,是由我自心所出的观点。这就是为何说,若离心,法相无从成立。
这个女人靓,我当然感知她靓。因为我不是豆泡眼看不见,更不是植物人,对不对?
那重点就在这个地方,我认为她靓、我认为她不靓,这个是由我自心所出的观点(相)。我生活在世间能没有观点吗?当然是不可能。
只是我知这些法相(观点)是出自于我的心,本身是没有自主性(也叫诸法无我)。我干嘛非得要死抓住、我自心所出的观点不肯放呢(也叫执着我的观点),这是很笨的人才干的事,对不对?
街上那个美女靓,这个不是罪。我们应缘对境有观点,同样不是罪。假如我心起贪欲、甚至种种攀缘联想,就是叫,在那个当下,我沉迷滞留在那个美女靓(也叫着相)。
理解诸法实相,再落实于生活(也叫一行三昧)。面对各种际遇互动,自心不再滞留于种种观点(法相),心无去处,行于离相。于一切时自省观照己心,离相破执,即是修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祝君安好。
东靖回复奇门遁甲
仁君,你当然有你认可的路径,但无论路径,正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其实,说这么多,好象对君未必入耳。但非为对君一人所说,因为,可能有缘人会有需要。仅此而已。
美莉娅姆回复奇门遁甲
你看对方是在和你辩论或者和稀泥,而我看对方是在和你讨论交流,可能第三个人在看你们的对话,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究竟这到底是是辩论和稀泥还是讨论交流,这些观点的产生其实都无非是我们各人的心在执取观念而已,所以每个人对这段对话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并没有个绝对的标准去界定它是什么,换言之,这段互动其实没有自主性,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签,是我们的心在给它贴上了标签而已,离开了心,它什么都不是。若是执着这一种观念而否认排斥其他可能,一旦不合己意,就会感受到矛盾和痛苦。就像你现在认定对方如果就是在和稀泥,便觉得自己眼睛被玷污,恰恰说明你正在执着自己的观念。你当然可以有你的观点,不是让你做个没有观点的石头,重点是不执着自己的观点是唯一的去处。
奇门遁甲回复禅123
看了各位的评论,都很有文采,讲的都是熟识的道理,这位仁兄把三重山解释的也很透彻,连返璞归真也给解释了我很佩服。只是你们依然停留在一重山的境界。我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我说的话你们只看到了表面。我举的例子,理论上讲一碗饭十元,两碗饭二十元。搞促销可以两碗饭十五元。做系统很聪明,实践的人未必明白系统理论。我的意思是讲理论的和卖饭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重山而已。那么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并实施的人才是二重山。第二个方面。我再讲一碗饭十元,两碗饭二十元。搞促销可以两碗饭十五元。说明人心生万法,我不排除观念。在解释下,我为什么提到石头呢,就是有很多人停留在第一重山。我懂我就是不说,,我知道我就是不做。因为文字表达有限,难道我就不说了么。当你们有空了自我反省下或者体会下酸甜苦辣,你也不会那么执着【对已有知识的过度肯定】了。执着我不反对,执着可以不用放下,因为信仰也是一种执着。
奇门遁甲回复东靖
仁兄才渊识博,莫要误会,交流促进我们更好的自渡与渡人。
奇门遁甲回复美莉娅姆
今天细细品读大家的评论,真是受益良多,多学习多学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善知识在何方?》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22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心开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643.html
达达空梵回复奇门遁甲
善人用恶法,恶法变为善,恶人用善法,善法变为恶,那么请问定义善恶的到底是什么?
奇门遁甲回复达达空梵
单从字面理解,法没有善恶,通常意义上认为的恶法被善用,那么就是好的。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善法被恶用,那么就是坏的。事实上生活并非如此单纯,语言在巧妙,构思再奇妙,思想再博大,能用到实际的才是最纯真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如能够从世间规律中好好面对,止恶行善,却不被世间任何基准所牵制而产生矛盾及纠结,此乃佛法所指的“自净其意”,叫“清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奇门遁甲
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巧布《八阵图》,以石堆成石阵,按《奇门遁甲》布阵分成“开、生、伤、休、杜、景、死、惊”共八门,吸收了八卦排列,吸纳天文地理内涵,威力大可抵挡十万精兵,被公认世上最佳阵法,千百年来极受推崇。
茫茫人海很多时我们都出现迷惘的时候,犹如进《人生八阵图》,依照佛法所指,人生并不复杂, 人的一生只是有六根感知而来的体验~见相,全部也只是一份个人的感受,叫万法唯心,明白这个道理,自然走出八阵图。
行行
温馨提示很棒
闻鸡起舞
我们生活在有数不尽的二元对立世界中,黑白,对错,阴阳,高低,好坏等等。佛法所指的驾驭二元并不是否定二元,而是不滞留在二元!心生万法,佛法只说心,不会研究相!
学子
看了奇门遁甲的评论,很开心!
大家把各自的逻辑摆出来,多交流,百家齐放,进步会快一些。
说实话,感觉大家说的理论和文采都好棒,可是我没文化看不懂。
希望今后这里可以加一些实实在在用佛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交流。
真理不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吗?
利益不都是实证出来的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义理,是表达世间的原貌,统称“诸法实相”。叫“胜义谛”。
将“胜义谛”运用在人间面对人生的叫“世俗谛”。
两者不可划分,不明实相做出来的是只会为自己带来苦恼。
宇宙万象有其本质。
人间有人间的规律。
佛法表达了世间原貌的本质,却并未否定人间任何基准。
故此,人伦、道德、家规、国法,全部要遵守,这是维持人间的秩序。
佛法不会为世间基准作出本丝批判,佛法只是教导人心一切都不要执着,我们要运用人间所有基准及技术面对生活,但却不要滞留于任何技术及基准,这就是“胜义谛”之奥妙。
否则哪怕说得天花乱坠,如果不能落实生活,如同废话也。
所以佛门有句说话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意思是观点上秉持不滞留、行为上秉持不滞留。
佛法从来都不是面对生活的具体操作技巧,只是教人如何降伏内心的观念。
要学生活技巧,就必须从生活吸收相关知识来学习,以上这段说话一定要消化。
佛法是心地法门,万法唯心,佛陀所说的一切道理都是针对人心,具体操作的技巧佛法从来都不会否定。
世上没有绝对客观的善恶,只有心的观念及动机如何,世上绝对没有一个具体的善恶等待人去参与。
因为善恶是人心缔造而来,佛陀所说的五戒十善,是提醒人类这些领域要小心,只是一个导引。
这些规条目的是针对各自人心,不是认定或否定世间该领域本质具备什么对错。
Handsome轻心 (作者)
明白万法唯心,便可粉碎八阵图!粉碎奇门遁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脱离我们的人心?没有。
心是最大,缔造万物,没有心,有没有这个世界。
地球可以自转?
太阳可以自光?
一切都是科学家以为而已!
地球的自转其实是人心。
太阳的发光其实也是来自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