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知友(某人)的一封回应》
《温馨提示:本文只以事论事,作为向知友(某人)的一封回应,希望有关人等及读者,勿起无谓诤端,平心静气,反之一律拉黑,共勉之》
任天涯:众缘和合说的是各种因素条件相互作用而生成,跟共同意识观念有什么关系?
轻心:
- 缘 = 指导致、因由,缘并非无缘无故出现,背后是人心对事或物的意愿支持所构成。
- 众缘:指众人的意愿,人不是局限指人类,泛指有意识的每一个灵。
- 众缘和合:指众人意愿磨合后所凝聚。
- 一人意愿尚且无常,众人的意愿就更无常了。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大概意思:一切颜色只是由心画出来,故此,见法则见心,犹如见到一幅图画,则代表见到画家的内心。
由此可见……
建立法的是心。
运用法的是心。
心是主帅。
- 没有心,“法、相”无从成立。
- 必须明白“心动则法生”,所以动念就已经是“法”,不必经过感知功能,而且心本来就能知。
- 因此,有心才有法,见法便知其心,同时并存。
任天涯:诸行无常最简单地解释就是有为法范畴内一切都不可能恒常就完了,为什么要故弄玄虚的去搞出这么个解释?
轻心::因为知友“某人”误解以为“万法唯识”,他并不知“五蕴由心统摄”,更不明白五蕴也是“法”。
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佛说“五取蕴是苦”,即是指“蕴由心去取”。
既然识为五蕴其中之一蕴,故此,自然是“心去取识”了。
转识成智,是“心转识”?还是“识自转”,就不辩而自明了。
念者,今心也。
念思维即是转识。
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
因想而有行,因行而有识。
受是心的感受,想是心想,行是心主事而行动,那“识”是什么,会别树一格吗?
故此,识主使心,还是心主使识?不攻自破。
结论:万法“唯心”,如果误解以为万法“唯识”根本是邪见。
业
业的梵文是Karma,是由心作,所以又叫“行业”。
- 心不做任何事,则无所谓业,那么业由谁主?
- 业是自动起现行吗?若言业是能自动起现行,即是说“法有自性”,岂不是与“法无我”已经是背道而驰?
万法唯心,但五蕴皆空。
“诸法无生究竟空,唯心说有无”啊!
(注:五蕴,色受想行识)
P.S 说故弄玄虚的人,皆因糊涂、不明实相。
任天涯:缘不是指观念意志,而是指外部条件因素?
轻心:
缘就是人心意愿而成,缔造外界一切,这就是“万法唯心”。
任天涯:佛教也从来不说万法唯心,佛教的说法从来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和万法唯心区别大了,别瞎扯好不好?
轻心: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十界、六道、说到底就是“法相之界”,皆是唯心所造,瞎扯的是任天涯本人。
任天涯问:你至少正经学点佛法,而不是自己去理解,再出来说行不行?
轻心:任天涯心有去处、着相,不明世尊四十多年言教皆以般若波罗蜜多一理贯穿,因此胡乱批评别人,此乃“毁法”,如果硬说这种思维是世尊所教,此乃“谤佛”。
任天涯:涅槃不俗境界,是境界就会证入和退出,涅槃是不会退转的,这些都是基本的概念啊。文笔好,能瞎侃,有这个才能你写小说去,别来扯佛教行不行?
轻心:
涅槃nir-vāṇa:即是止息烦恼,解脱诸苦。
寂静Śāntam:即淡泊、安住不变动的意思,即是不生起伏变化。
• 当明白世间原貌的真相~诸法实相,就会知道“人心无常”是致“运作无常”的主因。
• 知道诸法运作并无自主性~诸法无我,就会明白一切运作皆因“人心推动”而成。
• 如前所指,法只是由人心动念所生,亦即透过人类“六种感官”对应外界“六种领域”于各自内心所显现的感知~“相”。
法的存在,并非法自主而存在,而是由心所执取之观念而感到其存在。
法的消失,并非法自主而消失,而是由心所执取之观念而感到其消失。
故此,诸法本身并无生灭,生灭的是心,这就是世间本来面目,叫“诸法无生”。
当明白以上诸法的实相,就会领悟“不明白无常、不明无我”才是招致苦的根源,就能体验“诸法无生究竟唯空”的道理,人就会慢慢对感知抽离,舍离二元对立,内心不再起伏,不取不舍,这样就会进入“涅槃寂静”,彻底解脱。
(注:以上就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涵解释)
这是《三法印》~世间原貌的第三点,本来就没有起伏分别,不生不灭不污不浄不增不减,不存对立,毫无落脚之处,叫“涅槃寂静”。
为什么涅槃要加上寂静呢?因为人心无常,感物即起攀缘,旋觉旋迷,故令非常、非无常的佛性无法常现。
故此,提醒学人必需好好安住觉心,慢慢就可以“从有入无”以至于成就真正离“有、无”,超越二元两边,这就是真正“不起伏的寂静”。
空相破二元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浄不増不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是诸法空相:指这一切的法的实相都是空的,破尽二元两边。
五蕴唯心,本质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万法唯心,五蕴属法,本质皆空,识是五蕴之一,皆是唯心。
有为、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
有为,指“心有去处”。
无为,指“心无去处”。
波罗蜜多
怎样是“波罗蜜多”呢?心无去处。
- 什么是去处?处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应以“平等、无私、不偏不倚”为指引。
- 若然滞留于“个人利益、意愿、认为、取态”的任何思想言行,即属“有去处”~此岸。
- 反之即是“无去处”~彼岸,契入中道。
执着舍离此岸,是执。
欲求诞登彼岸,是执。
真正的中道是既“不执着此岸,不执着彼岸”,甚至“连中道都不执”,那样才是真正“无执、无去处”的中道,一点心灵,才能回复本然清净的如如状态,见自本性。
心有去处,所言所行所想也成“有为法”。
心无去处,所言所行所想也成“无为法”。
重申,法无自性,不能自动,更并非离心而独存,否則便違背《三法印》之“诸法无我”之世间原貌。
万法唯心,法只是心的显像,见法则其心,心动则法动,万变不离自心中。
故此:
不论“有为、无为”皆是唯“心”。
起心动念皆是“众缘和合”而致。
若无众缘和合,则谈不上“有为、无为”之说。
言下之意,说有说无,只是应缘动念的创作,皆是唯心。
《现代社会还有人不造恶业吗?》
现代社会还有人不造恶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805.html
《六和敬~道人之德》
《六和敬~道人之德》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93.html
《着相与离相的下场》
《着相与离相的下场》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96.html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做一件事,究竟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比较重要?正邪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界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26.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
《禅老师修行话》
佛法修行,並非逞心欲,必須依止如来遗教,否則本末倒置。
三法印的作用,犹如黑夜的明灯,给夜行人照明之用而已,并非以此来评核任何法门的优劣,妄造矛盾。若然如此,则大大有违佛陀般若离相的教法,辜负前贤的慈悲本旨。
- 需知批评的内涵,其实就是执着自心认知的所谓正见去否定人家的理解,这不就是落于两边吗?
- 这样又怎能契合真实的中道而得入佛法的大门?
- 再者,见人理解偏差,即将走入歧途,本着慈悲心也应立即应机示导以正知正见, 引入正途。
- 怎会因为自己能点出人家的无明而引以为傲,甚至对犹具无明者出言羞辱呢?
若然这样,这非但没有慈悲心,没有平等心,而且我执炽盛,人我分明,相相皆着,分明就是告诉人家,自己是个完全不懂佛法,出言只是為了满足个人私欲,另有所求的佛法门外汉而已。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老友,我在这里等你。
一禾
感谢师兄布施。
任君”一开始认为是骗局,后来又认为是营销,最后发现是闹剧”,这个由心执取不同观念推动出说出不同言论行为的现象,恰恰说明了诸行无常是因为诸心无常。
由自己心的推动,众人心的推动,发生了大家共同在这里集体互动的际遇,就是众缘合和,没有那个自己参与互动的缘故因由,你不会出现在这个际遇里,可知缘并非是独立于心的”外部因素”。
“骗局””营销””闹剧”皆是因心无常变化导致的感受变化界定而来,它们无法独立于你心的改变而改变其在你内心的觉受,简单来说,就是你认为是闹剧,闹剧就无法主动让你觉得它不是闹剧,这一切皆因内心觉受界定而来,无法脱离心独立存在,这就是”诸法无我”,法没有自主性,没有心,诸法根本就无所生。
因此,如果不明白诸心无常导致的诸行无常,不明白诸法无我,抛开心去研究法相,面对无常变化,就容易陷在追逐随之变化无常的法相上,纠结反转,没有尽头,苦不得脱。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却不明缘故,是为无明。
反之,明白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明白法相皆是中性,关键在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逐渐训练自己舍离对”我的观念”的执着,心就会逐渐归于清静,解脱诸苦就可期。
执着于是非对错等等二元对立的观念,除了能争得另一个你输我赢的对立观念,对修行实无益处。大家对法理的理解不同,确实无法强求,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也应当欢迎,但切勿对他人妄下定论,恶意揣测,寒了善意。@任天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禾
如是
一蓑烟雨
感恩轻心师兄布施
《达摩大师破相论》:“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已经道出“万法唯心”。
不明“万法唯心”而去解“三法印”,离心说法,无有是处,因为脱离了根本。
“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如是。
达林
任兄学佛甚久,却未能真正领悟,反陷入了自身的概念思维,体现在:认为世间现象可以脱离心存在,认为众缘和合可脱离心的作用。此即表明其认为世间现象为实有,有自性,直接违背了诸法无我,背离了佛法。如果是个人信仰信念倒无不可,但既然宣称是佛法,自身又有众多粉丝,为防止错讹误人,明理者就不得不仗义直言点名此谬误之处,非争胜负。@任天涯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达林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十界、六道、说到底就是“法相之界”,皆是唯心所造,瞎扯的是任天涯本人。
刻意去研究五蕴,已经着相,五蕴只是法,皆是唯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既然五蕴唯心所造,不去认识字本心,给去研究“法”,滞留于法,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似是故人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各种法门只是一种”相”,皆是由人心感应建立起来。俗话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执着不同点的心,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法门。因此,研究法门是不可取的,应该研究的是每个人的心,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六祖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去认识自心,只学习法门,是没有增益之处,而且很有可能越学越执着,反而害了自己。
达林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的确如此。任君声称要说正确的佛法,然而其思维及文字表达竟与之相悖。直接否定万法唯心,只研究相的种种,重视识却忽略心,不明心能建法用法,以万法唯识否定万法唯心,甚至直接认为法、相可脱离心作用独立存在,这不是着相又是什么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达林
单凭任天涯說:缘不是指观念意志,而是指外部条件因素?
言下之意就是说外界的运作是有自主性、能自动,就已经知道
任天涯
这个人是门外汉,完全不知道什么叫“诸法无我”,不明万法唯心所做。
似是故人来回复达林
认为法相可独立存在,有生灭,已经违背了诸法无我印。
达林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此言一出,确凿无疑直接表明其陷入了——执外部条件因素为实有,有自主性。已离佛法甚远矣。
达林回复似是故人来
如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达林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
@任天涯
几天前正在某同修的文章中讨论佛法,却把“缘”这个字定以为“外部因素”,好明显“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言下之意,已是正正代表着相,根本不明佛法。
他根本不知道人生所感知的一切皆是自心投射的显影。
达林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也就是说,其对三法印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坚守在其个人思维认定的概念里,不明三界一心,不明一切感知与际遇均为自心投射,凡此种种,着我相无疑。
似是故人来回复达林
任天涯并不只是对三法印的实质不了解,他根本是曲解三法印,以盲导盲,自己都迷的不得了,会把有心学习佛法的人也带入迷途,这才是最可怕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似是故人来
任天涯,自称任天涯,不是浪迹天涯吗?不是见惯世面吗?
竟然欺凌弱小,目中无人,面对正在学习佛法的人进行侮辱,连做人都有问题。
达林回复似是故人来
观世间佛法遭曲解,以讹传讹,以至错失正法,莫不如是。????愿当事人与有缘观众藉此机会,能明法理,能明众人苦口婆心以至霹雳手段所为何。
Handsome轻心 (作者)
识只是心的产物,心才是主帅。
建立法的是心,见法即见心,五蕴都是法,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离心后一切也谈不上。
阿菩
感恩轻心师兄法布施,文章内容清晰表达出了心与法、相的关系,万法唯心造。
我想起了《六祖坛经》里的一段,《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心动则“法”生,离心说法,即是外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诸行无常最简单地解释就是有为法范畴内一切都不可能恒常就完了,为什么要故弄玄虚的去搞出这么个解释?
轻心::因为知友“任天涯”误解以为“万法唯识”,他并不知“五蕴由心统摄”,更不明白五蕴也是“法”。
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佛说“五取蕴是苦”,即是指“蕴由心去取”。
既然识为五蕴其中之一蕴,故此,自然是“心去取识”了。
闻鸡起舞
感恩禅老师开示,感恩轻心哥哥耐心解答
释迦牟尼佛证悟后为大众说解脱之法,世人把佛陀言教整理成文字,成今日的佛经(佛法)。
佛是觉醒之意,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昔日佛陀证悟后,带领弟子到不同的地方讲法,依然需要吃喝拉撒睡,打坐依然需要坐垫,因为不坐屁股会疼。那证悟后到底与证悟前的不同在哪里呢?不同就在心的改变!证悟前的心因不明世间实相,攀附滞留观点,所以烦恼轮回。证悟后的心,明白了世间实相是,无常,无我,所以对感知抽离,舍离二元对立,内心不在起伏。涅槃寂静!!所以一句话,佛法是心的法门,不会离心而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说看完别人解说《三法印》,然后感觉“愤怒、骗局、营销”,无凭无据,执着个人情绪,这些个人主观,好明显是事事以自我为先,这种情况叫“着我相”。
三步一颠
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团伙性的自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欢迎加入互动,我正在等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除了佛法上的见地,请你不要滞留任何身份,否则请你离开,此刻我们这个氛围叫“道场”。
如果阁下不打算互动佛法,建議你马上离开,否则阁下不会加入频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我们的团隊性就是秉持共修,属于《六和敬》,听得明吗?
三步一颠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等我干嘛?用你的心直接造一个我得了,随你怎么批。呵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为了测试阁下对佛法的理解程度,首先请阁下解释一下什么叫《六和敬》?我们等你分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問:你等我干嘛?用你的心直接造一个我得了,随你怎么批。呵呵
答:这是第一次给你机会,因为你第一句说话已经不是互動討論佛法。
笔者会给你三次机会,如果三次之内你都不讨论佛法,将要接受被拉黑。
三步一颠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不是说万法唯心造吗?我也是万法之一吧,你造一个我出来,怎么就不是讨论佛法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为了测试阁下对佛法的理解程度,首先请阁下解释一下什么叫《六和敬》?我们等你分享。
这是我第二次问你。願意分享嗎?
闻鸡起舞回复三步一颠
我们是佛法讨论,请你放尊重!不要胡搅蛮缠,否则请你走开!
誉睿回复三步一颠
格局差矣,此论非为针对某人而发,是为有缘人明理见性而为,如视为置喙意气之争可谓自启烦恼肇端。
有缘求觉之士见文生法,自破障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谈论佛法者,三次之内就被拉黑,今次文章课题牵涉佛法核心。
笔者要保持这里一片清静,这就是其中六和敬的精神~见和同解,亦即是一起对佛法互相讨论得到和谐分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誉睿
good!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如是。
似是故人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拉黑的好,这个人完全是滋事份子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既然都是学习佛法,大家都在认真讨论,说出见解,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解释清楚,能让更多人明白佛法到底是讲什么。无奈这个颠人,恶解人意,来到就开始胡搅蛮缠。实在太傻。我们没有恶意,也请各位佛弟子们秉持六合敬的精神,前来互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似是故人来
我身为本文作者,更在佛教分類公开,维持讨论法理秩序,此乃本人对各大读者负责任的應有表现
东靖
问:刹那生灭,哪里又有一个「我」去找没有自性的心,用假我找假心能找到什么呢,其实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万法唯心又从何谈起?
刹那生灭,这个刹那生灭,就是心之用,即人心应缘动念而生的,刹那生灭之念。
没有心,从哪里知这个刹那生灭?何来刹那生灭可言。
人心动念,法相随之而生,这个刹那生灭,不是法相又是什么?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这里过去心,是指心之用,即过去时空下心之动念。
所以,这个过去心,就是由心而生的法相。法相由心而生,并无自主性可言,随人心而呈现无常之变化。是故说,过去心不可得。而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亦同此理。
由此可见,问者错解经文义,却根本不明:经文之内涵,恰恰是说明了万法唯心的道理。
而吾等行者,只有真正明白及承受,万法唯心,这个事实真相。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运用一切法,而不执一切法。
说一念之转心,就是我们彻底明白了,一切的法相,根本是源于我们的心而生起,那我们还再去滞留或者执取它们、甚至不肯放手干嘛呢?那不是世间最笨的人么?
所有动念的生灭,一切法、相、观点,皆源于我们的心,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世事原貌的认知,所以,它们没有好不好。我们只是心不再滞留在一切法、相、观点,就是叫做离相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靖
good!
三步一颠回复东靖
又离我的问题,自说自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三步一颠
問:又离我的问题,自说自话?
答:这是你第三次机会,你发言并没有针对佛法。
抱歉,你失去发言权,正式被拉黑。
东靖回复三步一颠
在这里是与阁下共同讨论有关于佛法的问题,而今阁下胡搅蛮缠,何益之有?于阁下自己、于人实无益处矣。
Handsome轻心 (作者)
识是心统帅,识是心的产物,识是法,五蕴皆是法,万法唯心,强调万法唯“识”,根本未明白「心地法門」,着相也。
雨伞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来身去本三昧。
~《六祖坛经》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一切万法皆从自性生起妙用,五蕴和合假成幻身,而只在此幻身上做功夫,又如何能获得究竟的解脱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雨伞
如法。
静若水
感恩轻心哥清晰明了地解释三法印。感恩禅老师开示。????诸行无常,是因为诸心无常。诸法无生究竟空,唯心而说有无。识也是法,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执取的概念认为其存在,法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心执取的概念认为其消失,若认为法可以自主推动万物运作,则违背诸无常,诸法无我。相由心生,法由心造,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由心取,业由心作,一切唯心造。佛是觉,觉是“心”觉,所以,佛法是“心法”,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两个字并没有贬义,只是说,脱离心而谈佛法,已经走偏了路。《六祖坛经》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如是
完全
任天涯把缘和心独立开来,他把缘当成外在的客观条件,殊不知“缘是从心而来的。”心如果没有去“创造这个缘”的动机,这个“缘”会凭空而生吗?
任天涯说“万法唯识”。“识”是什么?却没针对它给出半点解释。
“识”是由心执取相而建立的“记忆”。
知识来自学习。 但是“心”没有学习和接受的动机,能获得“知识”吗?
常识来自生活。 但是“心”没有去积累生活经验的动机,能获得“常识”吗?
认识来自思考。但“心”没有去“思考”人事物样貌的动机,能认识他们吗?
意识则是来自对“知识、认识、常识”的累积所构思成的思维活动。而知识、认识、常识都是由心来推动的,可见意识其根本也是由心推动的啊!
说到底任天涯还是不明白“万法唯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无明,导致他之后所有针对法理的发言和互动,全都是他个人的攀附、个人的执着,个人的意见、个人的一厢情愿。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完全
识只是由心所执取商业建立的记忆。
但建议你加一个“所”字,因为“执取,心执”,是两回事,表达文字不能产生歧义,容易使人混淆。执取,是属于那着某一个观点来运作,属于中性。
心执,就是心的执着。
我随缘吃一柸雪糕,就是执取当时天气热,方便消暑,这叫“执取”。
吃雪糕之后产生念念不忘,这就是执着,叫“心执”,这就是落两边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完全
兄弟,說錯你是兄妹,你过关啦! 我真的老怀安慰。
道人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说得好!
完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识”是由“心”所执取相所建立的记忆。怕读者误会,不是“心执”。
轻心大哥,是“兄弟”哦。 哈哈哈,其实大哥平时教给我们的法理我们都记得的,只是没有将它“熟稔于心”,以至于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驳,一时有点“受宠若惊”,没想好怎么去招架。
经过这件事,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我们平时生活中,没事不去惹事,被惹上事了也不要怕事。但凡遇事先冷静下来,用逻辑、风度、智慧、法理给挑衅者予正面的回应,而不是像某人无凭无据、无理无由污蔑别人,那又跟小孩一样闹情绪、耍无赖有什么分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完全
现在明白我当天为什么会如此责怪你未?
只要你能够明白某真相,面对飞机大炮指着你太阳穴,你都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你明明知道很多道理,怎可能因为别人胡乱喷,就乱了阵脚?
别人说你是迷,就代表你真的迷吗?
我们秉持波罗蜜多,必须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光明正大,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真汉子!
我希望这次教训令你铭记于心,佛法修行就是在生活,生活就是大道场。
如果有些人不学无术,搬字过纸,只懂做佛经复印机,又怎样成就“一行三味”?
兄弟,要记住你是得到《地藏法门》的传承者,當天你能夠一次过关,今日你要懂得什么叫“忍辱波罗蜜多Kṣānti pāramitā”,千万不要介怀有些疯子胡乱说话,他会承受一切因果。
他侮辱你只是一个文笔流畅的人,不应该说佛法,叫你去写小说,这一幕我要你成为动力,永远不要忘记今天,今后一定要化险为夷,必须自强。
不要再逃避任何人的批评,要正视问题,加油!
P.S 我身为你的师兄,有责任指导你,如果你出错,我一定会负上部份责任,但是如果有人含血喷人,我一定会出手。
对方跟我说佛法,我就会用般若回应。
对方跟我斗恶,我会比他更加残暴。
所谓“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这就是人道。
完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明白!大哥,此刻我有眼泪,千言万语的感恩说不尽!
当天晚上大哥离开我们,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一直在反思,后来就想明白了:“这是大哥对我们的鞭策”,大哥看似是对我们的“失望”,其实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期望”,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谁能陪伴、引领我们一辈子,最后的修行还是回归于自身,要自己上路。“飞机起飞是为了降临目的地,学习法理是为了落实生活。”我们学习的法理已经足够多,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成是“知识”,而应该是“智慧”,要落实到生活中去,从“一相三昧”到“一行三昧”,精进修行,争取自证、然后化他!尽心尽力地扶持有缘众生,让万法存在成为利益,犹如太阳般大放光明!
Chen DunZhi
师兄一言中的,说到底
任天涯
还是不明白大乘佛法“万法唯心”的道理,他说“万法唯识”,我们顺着这个“识”寻根到底,最后发现这个“识”不就是由心所驱动的嘛!
省略号
轻心师兄,知道了道理,我感觉没什么作用,生活该苦的还是苦,该难受的还是难受,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是常态,不可能因为知道了道理就可以否定掉情感吧?就像有人恶语我,不可能因为知道真理我就不生气。 但是我个人觉得对方恶语生起难受是必然,但是因为明白道理而不做出愚蠢的行为是可以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朋友,请你首先说出你最重要的问题,平心静气分享,你愿意吗?
似是故人来回复省略号
朋友你好,光知道道理用处确实不大,关键是要行动出来。生活的苦、难受也只是一份感觉而已,存在却不实在,它只是人心执取某个观点而产生的后果。佛法并不是让我们否定情感,而是要学会驾驭这份情感,不被他牵绊。比如有恶语你,你可以选择充耳不闻,选择反击,选择任何合法的方式都行,只要出做选择以后,勇敢面对,面对过以后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乃诸佛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朋友,你等待我,我处理完这件事,一定跟你研究,我轻心一诺千金。
省略号回复似是故人来
你好,如果我去回击他不是我也在做恶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不如由我来回答吧。
如果对方有心害你,你要作出防范及保护自己,甚至乎作出适当的武力制止。
修行人并不代表任你打,究竟受到攻击的时候,是否需要还击要看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此刻我被欠缺得行的人无故攻击及诬捏,我会用最和平及理智的方法进行回应。
沉默并不代表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适当的还击,才能是制止事情恶化。
由于阁下表达的资讯不足,我无办法作出具体的回应。
你可否告诉我究竟发生什么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至于怎样才不俾人欺负,我非常有经验。
现在我告诉你一个最稳阵的方法,这个方法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属于孙子兵法。
我的工作如战场,所以我平时工作的态度一定要表露出绝对不能被欺负的态度,要进行一个比较强势的姿态。
这个姿态并不是装胸作势,你是你要做到给人一个印象“说得出,就一定会做”,这样就会建立公信力。
例如我在这个佛教板块,我的姿态很简单,真心交流佛法冇问题,但我表明态度果有人恶意挑衅,我会打到你落花流水,这就是我风格,言出必行。
现实中,如果我说你再伤害我,如果你够胆惹我,我就一定会出手还击,但是我不是叫你去以暴易暴,而是要你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
当然我们不能做一个暴徒,但是人间有人间的处理方法,我内心非常善良,经常帮人,但我绝不容许有人伤害我、家人及朋友,因为我一定会处理,绝不逃避。
所以一定要清楚对方怎样害你?你愿意告诉我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善良不代表要受到伤害,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
但是你要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善恶对错,所以你需要智慧。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要做到无人够胆惹你,你可以有适当的容忍程度,但是千万不要令对方继续放肆,所以我现在教你这些方法是需要充满非常聪明的头脑。
例如“任天涯”这个人伤害我?我不会就是坐着被他害,本人一定会据理力争,将真相全部被露出来,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光明正大的汉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修行人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灵活的头脑,并不是一个孔武有力拳头,这一点你一定要搞清楚!
智慧可以战胜一切,我们要做到睿智,不卑不亢,拥有一颗善良扶持的心,但决不接受任何人无辜的伤害,不要做缩头乌龟,但决定要做一个善良有勇气的人。
例如你无缘无故打我一巴掌,我首先会看清楚你身边的人多少,然后我一拳就打过来!
然后我会问你,你为何打我?如果我当时不还手一拳,你知道后果会如何?可能对方会继续打!这才是致命伤。
面对战争,有一个森林法则,我曾经学过。例如面对森林的猛兽,你千万不要背脊对着他走,野兽的特性就会追击正在逃避的动物,所以你一定要进行正视牠,然后采取适当的还击,如果你走? 你马上五马分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今次我无辜被攻击,如果我不发一言,受害的并不是我,而是我4400粉丝,因为他们会受到迷信的曲解及荼毒,所以我一定要出声。
而且站在见义勇为的情况下,我怎能看着一个年青人被人欺负?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师兄,你好,感谢你的评论。我本身并没有遇到实际他人恶语攻击的遭遇,只是和那位师兄讨论举了个栗子! 比如,我知道了一切都是心的根源,一切现象因为不同人的心而感受不同。但是知道了就只能是知道好像起不了什么作用。好比看场电影会被里面的情节带动产生情感,甚至惆怅几天。我曾经看了师兄的法言尝试以一种理智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可是我发现不行。这样生活就变得毫无趣味,甚至整个人很难受。想笑的时候认为没必要笑那是空的,被别人怼了,很生气,也告诉自己没必要生气诸法无生,只是每个人见解不同。
誉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丈夫心平行直,光明磊落!内心波澜万丈,表面不动声色,此是心有去处,日久必病!内心如止水,可行可不行,此是道人修为!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你好,我想明白下,到底什么才是世尊说的恶?什么才是世尊说的善? 因为我似乎见解到,恶并不是指的攻击暴力行为就是恶。善也不是做了为他人好事就是善。真正的恶和善是什么希望师兄能开示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首先要知道“五戒十善”并不是法律,这些戒条是针对自心的思维,因为他的相反叫“五逆十恶,会造就世间及自己的祸患,将来会受到不善果报。
五戒十善,并不是世尊所说的基准,而是他洞悉了人间的后遗症。
善,并不是表面做了什么,而是阁下的心是什么。
恶,并不是表面做了什么,而是阁下的心是什么。
达林回复省略号
你可以用理智运用正当方式去制止他,或者直言不讳表达你的情绪感受。为什么作出反应或者回击就是作恶?难道有恶人欺辱你的亲友的时候你不会伸出援手么?既然会,难么轮到你自己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伸出援手呢,为什么不能为自己争取正当的权益呢。佛法倡导人行善、与人为善,并不代表让人不分对错唯唯诺诺。空有善心没有智慧做事难免偏颇。师兄深思啊。
闻鸡起舞回复省略号
哎呀,可不是你这样子理解啊。世事本质是存在但不实在。我们不是要否定际遇,而是不去滞留际遇。轻心哥哥的文章都是很有系统的,你可以多看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都可以在此说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闻法理,思法理,修法理,悟法理,必须通过人生的考验才能真正过关,而这个考试必须透过“波折”,否则纸上谈兵,浪费心机。
故此,你在人生的际遇中仍然感到纠结、矛盾,并不是你不知道这些法理,而是你未能过关。
所以修行是需要一些“功法”,持咒、静坐就是其中一个环节,否则你是没有办法面对枪林弹雨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阁下用心思考以上的连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题外话,凭着你现实中没有一个师傅指导,哪怕你在知乎及佛教论坛打滚10年,最后都不会有什么帮助。
师傅是我们修行上的明灯,一定要设法找这个人出来,否则易生偏颇。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师兄深切的评言,本人感动万分。正如师兄所言,不是做个傻子。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不过分取一毫粒,也不做冤枉的傻子。智慧圆通才是修行人要做的。 但是就善和恶。 我还是始终无法理解洞悉明白。我很想按照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推己及人的处事态度去做。可是每当因为我去反击,我会因为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我认为是恶事而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恶事,但是对方明明先伤害我,我忍,忍着忍不住了,反击。 虽然事过了,但是会因为做了和他同样的行为而感到是自己在做恶!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曾经去过一些寺庙,但是遇不到良师,也因为地域的原因我也无法迁移到其他地方。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但是在反击的时候,肯定是带着一颗恶心的,不可能说满怀善心的去打他。就算没有十足的善,但是我觉察到内心恶心生起,就会觉得也是在行恶了。 好纠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佛法并不是教人具体处理方式,而是认识自己的心、降服执心,好好安住。
建议你认真去看《地藏法门》,接通了传承的同修全部都明白这个道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阁下所说的际遇,全部都是相,但佛法说心,你有否认真留意过我的一切文章?
(注:包括现在此刻的文章)
如果连道理都未能消化,阁下又怎能做出来?
所以此刻阁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明白文章说什么。
表面上我是作出对任天涯的回应,其实我是将道理公开给所有读者。
省略号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师兄,我看了的,甚至散步都有放置语音来听闻但是可能我太个人了,很多理解都自己在想,没有把思考的东西分享和探讨出来。。。 今天听闻了师兄和其他人师兄的帮助,内心开明了很多,我会再去把师兄的文章好好扫几遍。当然也会把不懂的,或者困惑的地方厚脸皮的问出来了。 望师兄不要嫌弃我!
任我行回复省略号
加油
一蓑烟雨回复省略号
其实怎么处理一件事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是自心如何。恶人攻击A,A还手反击,并不代表A生气,也并不代表A有嗔恨心,A只是制止恶人恶行,引导剧情往正面发展,何错之有?甚至让恶人心有忌惮,不敢再犯,乃至开始反思过去,有所改变,也未尝不是好事。
省略号回复一蓑烟雨
我发现如果是瞬间没有什么思考的反击,不会有嗔恨心,恶心。但是一件事如果是对方不对,自己受了气,这时候想靠道理来化解自身的痛苦是很难做到的,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挣扎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去反击,这时候内心想要没有恶意是很难的,其实我是个不想和他人有什么冲突,矛盾的人,大家一起快乐很好的事,但是有些人他就是无理由会伤害你,而我又是那种当下做不出快去反应的人,往往对方伤害我后就离开,而我带着这份痛苦一直煎熬着,最终实在被折磨得不行,开始嗔恨对方,恶意反击,让自己不再受精神痛苦折磨,而每当我做出恶意恶行(其实也没什么伤天害理的行为,就是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我又十分的愧疚。 很矛盾。。。道理其实我懂,别人伤害了你,你反击,舒坦了,过后不沉迷于此就行了,但是每次想到诸恶莫作,就很纠结悔恨,因为像轻心师兄说的,行为背后心才是关键,但是那种情况下,我是带着想整他的恶心恶意嗔恨的。 所以。。。。。。。。 哎。。
省略号回复禅123
我是那种慢热,忍耐性的,别人损我,我一般都是先忍。但是可能这种“良好”的习惯,在一些触犯尊严和合法利益上,我惯性的忍了,结果是事可能没多大,但是过后内心无比痛苦和煎熬(因为事过了,当时没做出正确的回应) 甚至生活快乐也因此失去,这时内心会很自然生起嗔恨,恶意,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真的,只有带着嗔恨恶意反击了,内心才会舒坦。 这时我却想起诸恶莫作! 纠结了!
一蓑烟雨回复省略号
其实兄弟你不必纠结悔恨,能观察到自心已经是进步,万丈高楼平地起,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日之功呀。
一蓑烟雨回复省略号
轻心师兄曾经的文章写了这么一句话“由大执至小执、由小执至破执”,不用想着一步登天,直接做到无执,只要方向正确,终会到达目的地。
你快乐就好回复省略号
“但是一件事如果是对方不对,自己受了气,这时候想靠道理来化解自身的痛苦是很难做到的,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挣扎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去反击”
“对方不对”,意思是对方的言语行为不对,这个“不对”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分别出来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他认为他的言行是对的。其实对方的言行根本没有一个所有人公认的对或者不对,把你们的矛盾讲述给其他人听的话,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支持你对和支持对方对的人都有。就像崔永元现在炮轰冯小刚事件,网上评论各种各样,有的人说崔永元的行为对,有的人说不对,因为各人角度不同,才会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不分别对错不是心里糊里糊涂的,不明不白的,而是心里明明白白谁的行为对整个社会有积极的引导,能促进某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是不去分别对错,不分别对错不执着自己的立场,你就能看待事情更全面更透彻,不会走极端。
世间的一切行为现象都是中性的运作,都是因缘和合才有,本来没有对错之分,如果你明白了都是中性的行为,不去分别对方的行为对错,平等心的去解决问题,你心里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嗔恨心了,只会尽心的去解决问题。
关于你说还击对方以后感觉自己在作恶,心里不舒服。同前面的道理,行为都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善和恶都是你的心分别出来的,你尽心的去解决问题,心中无善恶之分,你的行为又何来“善”和“恶”呢?心中无善也无恶,所有行为自然坦荡荡,怎么会不舒服?
任我行回复省略号
【舍离说来容易,当觉受出现时,却往往是欲舍难舍。谁难舍呢?是心啊!
怎样才能令自己甘心情愿去舍离呢?那就是要明白觉受的实相是否值得执着和继续执着的后果!
为了要明白觉受的实相,乃至诸法的实相,是否值得世人牢牢执着,佛法教导行者可以通过参悟和分析,和对身心的深入观察,去证实一切法都是无法常现、执着皆会致苦、没有自性、究竟空无所得的共性(即是无常、苦、空、无我)。
一旦悟得和证得实相,人心就会自我调整过去的观念,逐渐变得理智而不愿意再做愚昧的事。因此,许多执心就会不需动念舍离而自然不执了。 】~摘自《地藏法门》(2),建议省略师兄去看轻心师兄的三法印文章和《地藏法门》系列文章,多看几次啦~
省略号回复你快乐就好
感谢师兄的开导,我很赞同师兄说法,也理解师兄说的关于行为中性的意思。但是就上面我说对方不对,自己受气。我说的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站在双方立场来看是非的事了。就好比,日本侵略中国,日本的立场为了他们民族和天皇,他们是对的。但是此类的事,已经不是告诉自己站对方立场,还是自己立场无绝对对错的思维方式上了,不知道师兄能否感受,理解到。 我是个很会开导自己的人,而且也是个很讲道理的人,但是类似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要去站在对方立场去分析问题的情况了。我说话直接,但是没有任何鄙夷的意思,如果有让师兄感到抵触的地方,请师兄海涵!
誉睿回复省略号
阁下所言已全部着相,所以烦恼不断,疑惑不断,钻牛角尖。所说不在一个频道上,建议放下此事,不要在此纠结辩论,认真研读地藏法门3部,认真理解三法印。否则只是浪费时间,不得解脱眼下烦恼。
东靖回复省略号
佛法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心无去处的无相布施,不是用来摆样子用的,是要我们真正的融入自心,如实的去行、去做、去真正转变我们自己的心。
如果说,在学习《地藏法门》的六度波罗蜜多法理之前,易出现被挑战我们承受”底线”或”尊严”时、事后的嗔恚。但在明悟六度波罗蜜多之后,若依然如此,则何言而可说?
只能说,我们明白了《六度波罗蜜多》、《三法印》法理,是当作知识去了解明白吗?不是的。是要如实融入我们的内心,真正一念转心,如实转变我们的思惟方式。
否则,我们学法理来做什么呢?修行人,就是如实在自己心地下功夫的人。
所谓的”我的尊严”,难道真的有个尊严可得吗?如果真正明白“诸法无我”,一切只不过是我们的心,经由六根感知而来的观点,这个“尊严”只不过是我们自心所生的法相(只是自心的认为而已),我们不去管当下的心,却反而想去抓住那个法相(认为)做什么呢?它们本来就是幻的,更不能当饭吃不能用来兑换钞票,那不是笨死了么?
省兄,如果你真正的如实体悟到,则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不愿意让自己的心,得到宁静的安然甚至喜乐充满。只怕你宁愿自虐,那另当别论!
省略号回复东靖
感谢师兄,我发现自己对六度波罗蜜多和诸法无生,万法唯心的理解真的只是停留在文字理解上。我会开始尝试觉察自心,结合老师的文章去努力!!
省略号回复任我行
好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省略号
我是刚学佛的人,请问什么是大乘佛法的最好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813.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任天涯
偷天换日,妖言惑众,竟然指“法由识生”,简直是佛门悲剧,我今日就修理你这个人,竟然欺负一个年青人,你知不知什么叫慈悲?侮辱别人去写小说?
我现在叫你返乡下耕田,最好入宇宙黑洞,不要在这世间献世,败坏佛门。
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自身,@任天涯
好忏悔,因果不虚,你恶言相向,我今天就要你感受一下!
任我行
因为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智慧也不同,看出来的这个世间也不一样
所以这个世间的相就有深浅,迷悟的不同
万法唯心所造
譬如说,对婚礼上的新娘
看法各人不一样
你问新郎
他就说我的新娘最漂亮
你要去问修内观的人
他说,我唯见新娘不净
你问初果阿罗汉
他说,我唯见新娘白骨
你问四果阿罗汉
他说,我看到新娘全是微尘
你问十地菩萨,等觉菩萨
他说,我不见一物
最后如果有因缘问佛
敢问世尊
世尊闭上眼睛不回答
何以故?
讲有不对,讲空也不对
离两边,也不执中
诸法究竟不可得,无可言说
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诸法尽是幻,
这就是万法唯心造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这个人,要我要求公开交代香港的慈善团体及僧团背景及地址,这个是网上论坛,我有责任公开公诸于世吗?
这是我们慈善的私隐,做完便是,为何要向他交代?
他冤枉明示我是牟利组织的“营销”,此人实在大言不惭,制造谣言,轻心现在再次声明,分文不收。
我的付费咨询收费$9999,目的就是要人不要比钱我,使用侧面的幽默方式拒绝,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
阿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在知乎佛教版块,有心看文章的人都知道轻心师兄一直在为大家写文章分享法理,分文不收!那么多篇文章,手指一笔一划的写出了几十万字,这是什么样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真正看到了慈悲心和平等心!真诚的感恩您的付出,愿正法永驻,大放光明!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菩
好似有人计过我在2017年直至现在已经写了接近100万字,从来没有收过一分一毫。
任天涯现在冤枉轻心是什么营销,这个人确实是魔性难驯。
美莉娅姆
感恩法布施!
万法唯心,心是一切的根本,识为五蕴之一,仍然是法,心动则法生,没有心何来识。佛法说来说去都是在说心,心是万法之源,又怎会本末倒置去研究法相?认为众缘和合唯一的推动力是业,与心无关,完全忽视了业由心主这一关键,心若不动如何有业?若是业可以独立于心而存在,岂不是违背了“诸法无我”?法无自性,人心赋予法色彩,然而人心无常所以法无常。若是不明诸法实相,盲目地攀附执着于无常无我的法相,强求际遇符合自己的心意,下场只有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美莉娅姆
如是。
小宝
轻心兄莫气,在唯物论的社会环境下,社会传播的、大家学的基本都是任先生这样的理解。挺你呀,轻心兄!高人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宝
老友,你认为我在生气?剧情铺排而已。
Chen DunZhi回复小宝
说的没错,在物质横流的社会上,佛法早已成为民间信仰的一种精神鸦片,沦落为填补内心空虚的安慰剂,实在是一种悲哀!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
不论“有为、无为”皆是唯“心”。
起心动念皆是“众缘和合”而致。
故此若无众缘和合,即无“有为、无为”之说。
你醒未?阁下“执相沉沦~着相”而不自知,未获波罗蜜多传承。哎呀…..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
空相破二元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浄不増不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诸法空相:指这一切的法的实相都是空的,破尽二元两边。
五蕴唯心,本质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万法唯心,五蕴属法,本质皆空,识是五蕴之一,皆是唯心。
有为、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
有为,指“心有去处”。
无为,指“心无去处”。
波罗蜜多
怎样是“波罗蜜多”呢?心无去处。
什么是去处?处事除了真理可以直指之外,均应以“平等、无私、不偏不倚”为指引。
若然滞留于“个人利益、意愿、认为、取态”的任何思想言行,即属“有去处”~此岸。
反之即是“无去处”~彼岸,契入中道。
执着舍离此岸,是执。
欲求诞登彼岸,是执。
真正的中道是既“不执着此岸,不执着彼岸”,甚至“连中道都不执”,那样才是真正“无执、无去处”的中道,一点心灵,才能回复本然清净的如如状态,见自本性。
心有去处,所言所行所想也成“有为法”。
心无去处,所言所行所想也成“无为法”。
重申,法无自性,不能自动,更并非离心而独存,否則便違背《三法印》之“诸法无我”之世间原貌。
万法唯心,法只是心的显像,见法则其心,心动则法动,万变不离自心中。
故此:
不论“有为、无为”皆是唯“心”。
起心动念皆是“众缘和合”而致。
若无众缘和合,则谈不上“有为、无为”之说。
言下之意,说有说无,只是应缘动念的创作,皆是唯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任天涯如何迷信,本人没有兴趣理会。
但对其不明佛法之胡乱及冤枉批评,故此本人必须回应。
目的不是想教任天涯 ,而是把文章留给大众,希望社会人士不要其人之迷信思想扭曲。
任天涯沒有正統佛法傳承,屬於民間學術研究,各大讀者必須慎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