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心声》

作词:许冠杰 / 黎彼得

主唱:刘德华 / 张家辉

难分真与假?

人面多险诈,

几许有共享荣华,

檐畔水滴不分差……

无知井里蛙,

徒望添声价,

空得意目光如麻,

谁料金屋变败瓦。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雷声风雨打,

何用多惊怕?

心公正白璧无瑕,

行善积德最乐也。

人比海里沙,

毋用多牵挂,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因果本质是什么?》

《因果本质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10.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又有“檐畔水滴不分差”这句话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当中内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古语:“檐前瓦滴水,点滴没分差。”,本是教人做子女要孝顺父母。

内涵:雨水从屋檐下滴,一滴接着一滴,也掉在同一位置上,是一点一滴都不偏差。

如果今天我们不孝顺父母,将来的儿女会看着你思维作榜样,此刻自己怎样待父母,儿女将亦会怎样待你。

如果站佛法而言,以上其实就是因果,更表达了世间本质“平等”,所谓平等有两种意义:

一、每一件事出现之结果,必有其前因,丝毫不差。
二、既然世间万象本来只是因果平衡之现象,感觉到种种不平只是人心作崇。

因果只是人心活动而产生运作,A的感受跟B的感受不同,这就是执取不同观点的后果,这就是真正的因果。

谁知道世事本是“中性、空性”的活动,又何来有高低优劣、喜乐盛衰之分?

学佛人需要止恶行善,断造恶因,广结善缘,这会使人生得到安隐。

但学佛人重点是需要解脱,要解脱就必须从根源做起,彻底放下执着,必须契入“净其意”。

心中滞留,自然感觉到善果、恶果。

心中不滞留,善恶果报,对阁下感受没有丝毫影响。

七谷行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了!

我愛謝雅麗

半斤八兩

高山清

因果不空,无常恒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民间之所以不断提及“因果不空”,是站在《世俗谛》。

《胜义谛》内涵,是把一切世间万象及感知一律回归于心。

因果是法,万法唯心,
离心说法,偏离正道。
(按:八正道)

因缘果报只属于“相法”,只是站在是世俗谛而言。

《三法印》是道出世事的原貌,清楚指出世间万象的无常,是因为“人心无常”。

诸法无我,指出世界万丈其本质并没自主性,所以无我。目的也是点止回归到“人心作怪”,叫万法唯心。

湼盘寂静,是代表解脱诸苦,契入世间万象本来无生的原貌,《心经》就是说这个了,称为为“第一义”,不落两边,安住无生。

说因果不空,是说因缘法。
说无常、有常,是说因缘法。
故此,必须应机示导…..

滞留因果表象,就以“万法唯心”切入,破掉“相执”。
滞留顽空,就以“因果”切入,破掉“空执”。

这就是《七佛通偈》真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按:被空执)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浄,指回归万象未被人心界定时的本来面目~诸法实相)

明白以上两个道理,就是诸佛的言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滞留因果,必定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斤斤计较什么?这个对、那个错,这叫“是非心”,叫“妄”。

建议可研究一下什么叫“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三法印~世間的原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189.html

《“法、相、万法唯心、心与法、诸法无生”代表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法、相、万法唯心、心与法、诸法无生”代表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88.html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92.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再次温馨提示:

因果、无常、恒常、这些只是“法”,世间并没有一个因果、无常、恒常来等待人们来承受,否则就是未明佛義。

因果、无常、恒常,这三件事全部都并没有自主,他不具自性。

换言之, 顯而易見就是被另一个主宰推动,而这个主宰叫“心”。

如果把“法”界定为一种“能自主、能自动”的机制,那就是活物了,亦即是说「万法不是唯心」,而变成“唯物”,那就完全违背佛法啊!

这些说话阁下可能觉得好陌生,但只要搞清楚《三法印》究竟说什么,就可以直捣皇,实相大白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不滞留因果,不意味“否定因果”。世间确实有因果,因为“你有心”,推动心, 因果就会出现啦!

佛法是教人不要滞留“法相”,因果就已经是“法相”。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华严经》 
(按:能画诸世间,就是指心画出世间的法,法就是因果啊!)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十界、六道、说到底就是“法相之界”,皆是唯心所造。

刻意去研究五蕴,已经着相,五蕴只是法,皆是唯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既然五蕴唯心所造,不去认识字本心,给去研究“法”,滞留于法,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高山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只是说你贴出来的歌词而已,不过还是谢谢你的回复。

你的认识比一年前真是深刻不少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其实能所也是一个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识”是“心”的儿子。

“心”是“识”的父母。

识只是法,所以皆是唯心,万法唯心,有人主张万法唯识,我没有意见了。

我贴的歌词,是想表达因果。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以上道理我两年前已经知道,只是无机会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高山清

《因果本质是什么?》

《因果本质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10.html

梵依枫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老师,看完您的回复,我突然想起达摩大师血脉论的段话: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 这个 “一切业拘他不得。”是不是就是不滞留因缘果报的结果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梵依枫华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坛经》

内涵:
心中对感知滞留,便会有所攀附,导致产生有一个“情”,“情”就是是欲“欲”,亦即是滞留之处,叫“去处”。

“滞留去处”使人做下一切思想言行为产生凝聚,就像播下种子于适当的时空,自然开花结果,人类就感觉到报应在身心,此乃真正的因果内涵。

反之,觉醒的人懂得运用因果,而不被因果牵制。

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用现代语解释:“应该灵活变通不执着而行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关于因果这件事,我已经尽量用逻辑解释,有多少人看得明,就不是我力所及范围了。

砧板猪

谁料金屋变败瓦~诸行无常

梵依枫华

谢谢老师,这么晚还为我们解答问题。 我能否这样理解: 因果是属于法,而万法唯心,没有自主性,所以因果的产生,和人们对因果的感知来源于人心。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那就是:带着有求的心思去作事,带着攀附(有情),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下种),那就会有因果业力产生,循环不息。 不带着有求心去作善恶业事(无情),心里不认为是在作善恶业、界定了的事(无种),无性不懂,那就是止息贪欲、离生灭,离相(无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