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补充:本人初学佛法,对佛法有浓厚的兴趣,关注知乎将近一年了,感觉佛教板块很多问题完全与佛法无关,彷佛在不断挑剔,制造事端或者佛教派系间的斗争,是不是佛教本身就是这样的?

亦经常问及与修行佛法无关的形而上的问题,就算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会让人减少分毫烦恼,例如念经后有什么感觉、如何禁欲、吃素就是慈悲,而且绝大部分都表达要不断念阿弥陀佛,然后就能去往净土,这些内容对我一点都没有帮助,日常生活已经有很多烦恼了,这些问题可能会帮到大家,但完全帮不到我。

本来只想知道佛法究竟是什么,最后竟然有人告诉我说,念阿弥陀佛就得了,什么都不要学,然后又说祖师大德说修净土最好,其余都是假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尾,这样的答案令我深感困惑。

还有些人答非所问,只说结论,不说解释。就算有解释,也都只是搬出一堆经文,彷佛是一班宗教狂热分子,令人摸不着头脑,很反感。最近还有一些自称佛教徒的小孩子出来回答问题,小小年纪就唇枪舌剑,令我这个想要学佛的人更加感觉到困扰,希望懂得佛法的人出来作答给予建议。谢谢大家。

P.S 我对佛教此刻有莫名其妙的反感,当然也可能我反感的是佛教的演绎者。

二、正文区

谢邀。

简而清先两反问:

问一、我曾做过七次大手术,每一次都生死边缘,有两次遇上交通意外,更满身鲜血,昏迷到地,现想问一问,佛法可以帮我消失这七刀及交通劫数吗?

答一:经验中是没有。

问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人都有各自的烦恼,佛经有没有记载教人用具体技术方法去处理?

答二:从来没有。例如佛经没有教人怎样面对小三,亦没有教失业怎么办,如何令自己青春常驻,以上全部都没有,更加没有教人怎样找如意朗君、白雪公主。

以上两个反问已清晰地回答,目的作为以下内容伏笔。

佛法究竟表达什么?用最简单概括表达,强调只是简单概括,并非佛法整体及核心…..

一、眼前结果呈现乃之前原因所构成,过去前因是无法改变的,当结果呈现时,根本无法把眼前结果凭空消失。

二、结果未出现之前,有挽救方法,就是于“因”到“果”的中间的过渡期,此过渡期叫“缘”,亦即是当下的“所作所为”,对结果有极关键性的影响。

例如,当日天空乌云密度,天气亦曾预报将有骤雨,人有权选择是否带雨伞,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甚至留待家中,此就是“缘”,即当下所作所为,亦即面对际遇时的“思路”,佛法称它为“心”,雨就是“麈”,亦即是只被感知的际遇。

最后,无论天空是否下雨,甚至乎带备雨伞后,仍全身尽湿,或者留待家中,最后竟然阳光普照,这些情景都只是一个“中性的活动”,产生任何感觉的只是的“人心”。

換句話說,世事、世情本來只是一連串“中性的活动”,界定好壞善惡只是世人的心。

读者没有听错,如果有人向你打劫,站法律及人道而言,这个劫匪被界定为错,但站因果法则,这个“打劫、被劫”活动,只是履行了“因、缘、果”的剧情轨迹,这个打劫的活动原来是“空”的,因为人类看不见过去的因,非常眼浅,思路狭窄,只局限在当下的感知。

OK,以上的说话表达了一个信号…..

  1. 人类无法将已出现的结果凭空消失,只能于结果未出现前,尽心去作出比较恰当的部署。
  2. 如果未能明白以上道理,人就会充满了“苦”,因为种种的矛盾,甚至战争就因此而起。

佛法就是一套揭穿宇宙真相运作的原理,过程中教导人类“认识苦、止息苦”的方法,最后教人超越对感知的执着~“apratistha laksana 离相”,进入大彻大悟的觉醒~无上正等正觉,中国人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亦即“佛陀”。

“口念佛”是切入的手段,此乃工具,如果并未明口念佛的背后意义为“忆念觉”,亦即“佛随念”,那个佛就真的是蒙上不白之冤。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佛随念”,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笔者现只能简单说出“因、缘、果、空、苦、止息苦、心、尘、离相、念佛”的只是最通俗的概念,不必争论。

现在可以言归正传……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连基本以上的道理都不明白,根本就没有条件进入知乎的佛教板块去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因为已经偏离了佛法的本意,这叫“正见”。

佛法从来都不是交给外来的无穷神力,由于民间信仰不明佛法,就一厢情愿创造了抚慰人心的佛菩萨,等待死后带进一个极之快乐的世界,谁知道真正的“极乐世界”并不是民间信仰的解释,有机会笔者会重新分享,暂时在此不赘。

以上是笔者从客观的点子去宣述,并不存在任何个人主观,我们踏入社会工作,到企业面试都需要毕业证书、相关学历,现在进入知乎佛教板块的人,究竟是什么情况,就要问回答者最清楚了,本人不便评论。

无论南北传佛法,根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此乃历史人物。故此,佛法历史而言,根源都来自于印度,并非来自中国民间,甚至更加不属于印度以外任何一个派系及历代出家人,更遑论什么俗家人高调聚众,开宗立派,广收弟子了。

中国汉土的中文佛经其实存在极大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阁下认为有否存在问题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现代所接触的佛经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并不是一个完整佛法内容,如果单凭一些片言只语的文字就视为金科玉律,建议就勿再接触佛教,因为将会令人神憎鬼厌,一世倒楣。

笔者不知道以上的说话为题主带来什么启发,但是已尽力将所明白的,用最通俗的表达说出。站现实而言,如果想将此版佛教板块提高质素,相信只能修读佛教课程,并透过政府认可了,否则板块将会继续龙蛇混杂,没完没了,亦即是说根本无可能改变这种风气。

佛教板块根本就是个江湖。
民间佛教圈就犹如黑社会。
江湖、黑帮就是政治的化身。
政治就是贪嗔痴三毒的儿子。

如果有心求觉,建议尽快离开此地,此地不是一個求答案的地方,而是一个炼心的“大道场”,亦即是战场,战场枪林弹雨,拳拳到肉,如果你不好好武装自己,子弹就会在你的太阳穴穿过!

不接受以上真相,请于现实中寻访老师,否则要速逃!

逃得越远越好!
不要再做佛教徒!
做专业的亡命之徒!
逃离生命烦恼的束缚!

想火焰化红莲的人,一定要成为火凤凰!

世上只能信智慧。

加油!

~~~~~~~~~~~~~~~~~后记一:

人间有人间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制度,必须遵守,这是稳定人间的社会秩序,佛法从来都没有推翻这些制度,只是不滞留于制度,否则就落入“顽空”,佛法不会否定任何的世间现象。

有些朋友回应说出一些点子制度,目的来稳定这个佛教板块的功能,确实难能可贵。

世间如果毫无制度规矩,人间就会大乱,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必须的,做到这样奉公守法,再驾驭制度,面对人生不耿耿于怀,超越二元对立,才能进入“浄其意”,才是诸佛如来所教导的本意啊。

人间必须有法律,道路上边有交通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何来违背了佛法的本意啊。

刻意“否定规矩”,代表必定已经攀附了“不需要规矩”,已经是落两边,又怎会是佛法啊。

佛法是圆满的,不偏不倚,不会走进任何一个极端。

故此,有些朋友回应中说话很实际,并无不妥,因为这是“世俗谛”必须的尽心手段,必须知道这是人间。

有朋友说出了一些建树的方案,无论结果最后能否圆满,他们确实提出了正面的建树,没有坐以待毙,因为这个知乎佛教板块,暂时欠缺了一些比较完善的系统,提出方案,不代表违背佛法本意,当然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完善,但就代表应该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吗?

佛法的本意是什么?离相啊。

既然离相,又怎会禁止定立机制优化民间社会秩序?

当然,暂世俗而言,要如何找出公道的平衡点设立机制,确实存在困难,但如果连这个上进的心都欠奉,相信今天就不会有智能电话,万事起头难,绝不能打击有心改善社会的人啊!

~~~~~~~~~~~~~~~~~

后记二:

读者只需将每次所有答主的答案看一遍,就往往不难发现总有一两个、甚至数个答案全偏离课题。

更不难发现每一次的答案中都有人在指名道姓,将别人挂上十字架,单凭这点就足以证明知乎佛教板块确实如战场,真实不虚。

更甚的回答者,不但与题主的答案完全无关,只是不断去挑衅别人的答案,却无办法回应题主任何一个点子,这就是知乎佛教板块的战争特色。

语言老师教我,发言先静静问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是说话的艺术:

1)某发言对「自己」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2)某发言对「別人」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3)某发言对「大家」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4)发言前可问问自己是否带着正面建树的心?还是预设前提、别有用心、斗机灵、还是想制造事端?

想清想楚才写出来,否则发言会误导了很多正在为人生而努力的人,说话必须有建树。

没意义的说话,叫废话。
没意义的思想,叫精神病。
没意义的行為,叫多此一举。
废话 + 精神病 + 多此一举 = 废人。

一个谦卑、求真的人,别人是知道的,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无人知道当中发生什么,如果有心交流,必须顾及公开场合的情况,清清楚楚用现代语表达,说出来龙去脉。

沉醉在自己一个世界是没有问题的,但切勿唯恐天下不乱,煽动群众、预设陷阱、立心不良的人, 应打探谁是最好的精神科医生,这样会帮到廢人。

恕我直言,佛教已经非常讨人厌,如果经常再在这些论坛中發言不合逻辑、无事生非,还对得住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吗?

佛法几乎已经断灭,坊间充斥流传的全部是一些是是非非的形而上点子,终日说三道四,就是多得这班害群之马。

《为什么知乎的佛教话题里,经常出现评价佛教圈内人士的缺点的提问?》
为什么知乎的佛教话题里,经常出现评价佛教圈内人士的缺点的提问?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254.html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的的人说没有用?》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没有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75.html

《怎么修净土法门?》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300.html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93.html

三、评论区

文不成武不就

前面解释的很好。不过后面两段不同意。汉字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翻阅当时的经典没有隔阂。那么已经翻译过来的经典,是否有误和完整呢?我觉得足够表达出佛法的真谛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文不成武不就

没有意见。

略有所误

其一: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智者所谓“缘”岂非果?岂非因?
若是,又云何言可作部署?

其二:

所谓“外来无穷神力”、“抚慰人心之菩萨”岂非“觉”也?

其三:

佛者觉也,法者佛之教也,僧者,具云僧伽,华语和合众。以佛法不自弘,需假僧弘。僧以戒住,戒在僧在,僧在法弘。三宝一体,以戒为师。

云何以“根源”谬论历代僧伽之法源?

其四:

译经者,需行解并重之三藏法师主译,复有译语者,证译者、笔受者、传录者……缺一不可。况古时译林庄严,中梵群芳荟萃,精英云集,一字一句,锱铢必较,绝无多谬之说。

纵有疏漏,亦九牛一毛。

虽经年累月,然古之言语迁佚,而文字记载之古体文何曾有异?

以是义故,新文化运动前,历代相传,今能通古,古能传今,薪火相续,绵延千载。

其五:云何多番非议“民间佛教”,含沙射影?

若我中华再无和合众之“民间佛教”,法无僧传,则真沦为民间佛教。

届时魔教遍布,邪人俱现。求法者无有生路,永堕魔窟。

纵智者为大善知识,而茫茫人海,求法者何处去觅?

汉地道场,纵有不如法之所,然亦能劝人为善。

能称名念佛者,无信愿不行,能行则信愿具足,能持戒者,毕竟成佛。

世间明里谤法者不可畏,狂生痴人不可畏,佛油子亦不可畏,口头佛何足论哉!

唯如汝者,具足辩证,能演妙法,然欲将汉地道场贬为民间佛教,一锅端为非法。

大船翻了,谁将作浪?
苦海茫茫,众生何归?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一:阁下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智者所谓“缘”岂非果?岂非因?

若是,又云何言可作部署?

回應第一: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缘就是当下的所作所为,起心动念,万法唯心,缘是心动而来,阁下断言完全无法部置,此乃“落两边”,陷入二元极端,面对世事必须随缘尽心,缘所谓来自外界,说到底就是“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二:
所谓“外来无穷神力”、“抚慰人心之菩萨”岂非“觉”也?

回应二、觉不在内、不在外,非内非外,言外内者,真是天然外道。佛菩萨从来都不抚慰人,否则就是谤法,于明白般若波罗蜜多贯穿一相不着,何来无穷神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三:
佛者觉也,法者佛之教也,僧者,具云僧伽,华语和合众。以佛法不自弘,需假僧弘。僧以戒住,戒在僧在,僧在法弘。三宝一体,以戒为师。

云何以“根源”谬论历代僧伽之法源?

回应三、笔者用根源二字只乃方便说,文章明显已经说明是根据历史记载而言,乃根据世俗而说,请阁下不用心急,浮气躁是无办法消化对方内容。

1)未有佛法前的人,修什么法?
2)未有三宝名词之人,修什么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四:
译经者,需行解并重之三藏法师主译,复有译语者,证译者、笔受者、传录者……

缺一不可。况古时译林庄严,中梵群芳荟萃,精英云集,一字一句,锱铢必较,绝无多谬之说。

纵有疏漏,亦九牛一毛。

虽经年累月,然古之言语迁佚,而文字记载之古体文何曾有异?
以是义故,新文化运动前,历代相传,今能通古,古能传今,薪火相续,绵延千载。

回应四、阁下有梵文、梵音古本的认识吗?如果未有,建议阁下重新学习,未够条件发言,在此不赘。

例如阁下懂得梵音密咒吗?在下完全懂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五:云何多番非议“民间佛教”,含沙射影?。

若我中华再无和合众之“民间佛教”,法无僧传,则真沦为民间佛教。

回应五、民间佛教根本不是印度原始佛教的义理,阁下用上含沙射影四字,尽见阁下着相,预设结论。

佛法的核心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跟任何身份无关,只要能够明白及般若的人,才能成就真正僧宝,建议参阅《金刚经》、《圆觉经》、《六祖坛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回应六、阁下说:“纵有不如法之所,然亦能劝人为善”,谁石否定劝善稳定稳定社会功能?

至于不如法之处,交由各人定断,未明白对方的法门前,不应加以批判,否则五十步笑百步,阁下明白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回应七、阁下说“能称名念佛者,无信愿不行,能行则信愿具足,能持戒者,毕竟成佛?”

阁下此发言,未能完全带出整体内涵,语带岐义及含糊不清,笔者恕没有意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回应八、阁下说:“世间明里谤法者不可畏,狂生痴人不可畏,佛油子亦不可畏,口头佛何足论哉!”

笔者建议阁下平心静气,学习什么叫平等心,滞留于感知,产生分别心,亦即“着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回应九:阁下说:“唯如汝者,具足辩证,能演妙法,然欲将汉地道场贬为民间佛教,一锅端为非法。”

此乃阁下一厢情愿,谁将汉地道场贬为民间佛教,一锅端为非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回应十:阁下说:大船翻了,谁将作浪?苦海茫茫,众生何归?

以上16字,应该要问阁下了,阁下的心是否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不是微风翻起千尺浪?
谁将作浪、已作浪?已明显到不得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金刚经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84.html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多谢阁下的评论,我知道阁下是有心人,难能可贵。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本人的其他文章,找出共识,这样交流可能会更有效果,等你,共勉。

一蓑烟雨回复略有所误

世上诸多宗教、信仰,虽异而实同,即非我同类则魔则恶、不信我者则恶则魔,所谓顺者昌、逆者亡,皆贪嗔痴疑慢之业也。天堂地狱,惟心所造,何谈魔教遍布,邪人俱现,永堕魔窟?本是中性活动,谁因心的执取定义了谁是魔,又因心的执取定义了谁是佛?

乾坤处处净,何来污与秽。万物等无差,庸人自执爱。 莲舟空无有,什么都能载。识取衣中宝,莫被文字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明白“中性”二字。Good!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根據「达摩祖师」之《破相论》中,开示「持斋」真实含义是: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

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佛法所指“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种感知功能。外禁六情,是指“正常运用六根功用,而不被束缚而沉醉滞留”,并非“禁止、否认”其功能,身体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应。

簡言之:

“持”指维护、保持。
“戒”指降心、破执。

持戒內涵,就是降伏执着心,并将此状态维持及保护。

佛法上传承真义只是踏实的引导,将如来教法栽种在人心识里,这是“传授”,人心将如来教法激发了自心智慧,救助自己,这是“承受”,说到底就是“传授”与“承受”,并不是用俗世凡夫思想去界定“喜欢、排斥”,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完全是“执迷”。佛法犹如药,“药”的意义在于“治病”。

A君的病,跟B君无关。
B君的病,跟A君无关。

药的意义在于“医治”。

佛法上的戒,叫“sila尸罗”,六波罗蜜多中的“戒波罗蜜多sila paramita ”,就是指“离相的戒”,意义在于“破执”。

修心不局限法门、派别、宗教、甚至做人,也如我们今天穿鞋一样,别人所穿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

别人那双鞋,须由“别人自己”去感受、判别,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自作自受,不必为别人过份劳心,免徒添枝节,能随顺际遇,尽心帮助,施恩莫望报,便问心无愧。

Aloka回复略有所误

阁下认真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为你点赞。不过也请阁下静心思考一下,轻心大哥所说的几点是不是现下佛教圈确实存在的问题呢?另外,这个知乎就是一个佛教圈的缩影,看看知乎的佛教板块下的问题和回答,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出一些事情。

般若Prajna回复略有所误

首先赞叹您的文字功底极佳,竟能书写长篇古文体,厉害!还好本人从小语文学的不赖,能看懂您的文字之意。这也不禁让我想到,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一问题。试想,面对您的这篇古文体,若是对方不懂文言文,如何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做出有质量的交流呢?同理,在我看来您的回复并没有针对性也并不有效,原因在于您根本没有读懂题主的思想,您过于执着于文字相上而兜兜转转。若我是您,在选择和答主进行如此细致的沟通前,一定会先去看看他之前的文章,了解他到底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既然有心互动,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质量有效的沟通。小女不才,仅供一点思考予您,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此刻我先将所学得的沟通技巧分享出来,供及长期用文言文及复制经文的人给予脑震荡…..

【沟通技巧】有以下三大次序:

1)聆听对方重点。

2)重复确认说出对方重点。

3)回应对方重点。

【沟通精神】有以下三点:

1)沟通意义在于“对方之回应”。

2)即使你有多对、多正确,在沟通上根本没有意义,对方“能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有意义”。

3)“如何有效送出”你的讯息才是“最关键”及“最重要” 。沟通上,必须掌握以上技巧,勿单向说完听完就算,必须聆听对方“重点”,勿听无谓的“枝节”,更须“重复确认说出对方重点,再回应对方重点”。

很多时人是“词不达意”,沟通意义在于“对方回应”,切勿心急,若不用心会听出对方回应重点,敢保证即使表达“有多对、多正确”,在沟通上根本没有意义,等同“自言自语”的儍人冇分别,对方“能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有意义”。

故此,必须细心留意究竟“如何有效送出、有无送出”你的讯息,才是“最关键”及“最重要” 。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應第一: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缘就是当下的所作所为,起心动念,万法唯心,缘是心动而来,阁下断言完全无法部置,此乃“落两边”,陷入二元极端,面对世事必须随缘尽心,缘所谓来自外界,说到底就是“心”。

其一: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智者所谓“缘”岂非果?岂非因?

若是,又云何言可作部署?

此是我之疑,因疑成问。何曾断言?

云何成汝盖棺定论之“阁下断言完全无法部置”?

我取汝意者,名为我。汝取我意者,亦名为汝。

我不取汝意者,名为我。汝不取我意者,亦名为汝。

无我非汝,无汝非我。

汝取我意,即不达我心,汝不取我意,何能离我意?

若言离我意,即非离我意。

若言达我心者,即是如来!

相乖者谁?

命运就是“念头”,念头就是“因果”,执行力就是“缘”,“意所想+口所言+身所行”就构成一件事,叫“因缘果”,故此,管理好自己每一刻“念头、言行”,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三世人生”,情若无花不结果,那朵“花”就是“所作所为”,叫“缘”。

命运就是“念头”,念头就是“因果”此谓因缘所生也。

行者,即成事相,汝所谓缘也!

不行,亦成事相,我所谓缘也!

有行无行,皆成事相!若无相不为事,云何有相成事?

情若无花不结果,情若无花岂非果?

因念而行,行合因果,汝言管“三世人生”。

因念不行,不离因果,故我名“三世无生”。

即事即念,缘非无因,缘同此因,因成此果,汝断“因缘果”为三,我道其为一。

离事相无别因果,因果即从事相中现,

我说无作,乃名无我无生。

汝说可作,云何所思所指?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二:人因佛菩萨而得抚慰,于明白般若波罗蜜多贯穿一相不着,何非无穷神力?何是谤法?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三:笔者用根源二字只乃方便说,文章明显已经说明是根据历史记载而言,乃根据世俗而说,请阁下不用心急,浮气躁是无办法消化对方内容。

1)未有佛法前的人,修什么法?

2)未有三宝名词之人,修什么宝?

吾亦言据载而言,乃依传承而说,三宝一体,何来根源?千载传心,同是一指,无不是根,亦无不是源。

1)汝存“未有佛法前的人”,我不存。

2)未有“三宝名词之人”,依释迦牟尼佛宝,三宝归一。

我常如麻心急,急急如律令。亦总浮气躁,躁躁无有歇。与尔无乖,何能障汝?

汝纵意常清平,平平若止水。更能离诸相,相相虚空华。同我无角,何能碍我?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四:阁下有梵文、梵音古本的认识吗?如果未有,建议阁下重新学习,未够条件发言,在此不赘。

例如阁下懂得梵音密咒吗?在下完全懂得。

在下不懂梵音,但识汉字,字由三宝译,吾信三宝。

阁下即懂梵文、梵音,阁下岂值于释迦牟尼世?亲聆悉达多语?

若非也,则依现师,云何汝信汝师梵文、梵音即为正而不偏。

我信三宝之译,即为大为谬误?

汝信、我信,此一信字,何曾有别?

云何依此断言,汝师所教经文即正统?

古来传之经文即多有问题?

汝可曾一一比着?又可否全然通晓?

以是义故,我依我信,言我之所读之经无甚偏颇,可有异议?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五:法何曾异?法无二法,因人而异。人常有变,观机设教,借假指真,云何非佛旨意?

云何以义理相类?此犹言渡河之舟非佛法也!

若无舟之方便,谈甚佛法?以方便类义理,无有是处。

若不着相,云何取相?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吾又何曾言汝否定劝善稳定稳定社会功能?

至于不如法之处,阁下已作批判:“民间佛教圈就犹如黑社会。”

纵吾之民间佛教非汝之民间佛教。

然所谓佛教者,以护持正法而存教,与民间何干。汝但云,民间信仰圈犹如黑社会,何能令人生疑?云何以民间成一佛教?

我所言所指,皆对句而说,无关汝意。

若我所解之句义,汝即认其为汝意,即说汝也。

若我所解之句义,汝不认其为汝意,即说非汝。

若不明此事,则瓜葛永无分清之时。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吾不识何为平等心,刻刻滞于感知,处处分别,无不着相。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说汝之行也。此已成实,不生不灭,即是我一厢情愿。是汝非汝,但由汝心。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吾之心确实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亦是微风翻起千尺浪,浪浪荡漾我心头。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汝达我意,我通汝心时,即名共识,若我即汝。

汝不达我意,我不通汝心时,云何不见:“汝不达我意,我不通汝心。”

若见,则不名汝不达我意,我不通汝心时。

若不见,云何名为共识?

你我今日能再相遇,亦非片刻之缘,细水长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老友,高兴认识閣下,我是善意的,用现代語好吗?如果沟通频道不同,会断送光阴,不要再用文言文好吗?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持戒者,止持,作持。止而不止,作而不作,皆不持戒。若真持戒,即为觉也,无异于祖师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老友,在阁下未愿意回到2017年前,暂时我们终止沟通,因为我是2017年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わかりません。

略有所误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断送光阴就是果呀!白话我再想想怎么说。☺你不来,我不去。

爵士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对于知乎的佛教平台,应该心存感恩。毕竟在知乎上面,你才有机会听到不同人的声音,佛教徒,非佛教徒,反对佛教的声音,赞成佛教的声音,知道佛教的优点,知道佛教的缺陷。多美好的事情!还抱怨,想想30年前是如何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爵士猫

我内心的感恩、抱怨,阁下知道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老友,实际一点啦,人生只是一个游戏,不必太认真啊!

般若Prajna回复略有所误

말을똑바로하세요.

般若Prajna回复略有所误

如果我一直和您这么交流,您也要哭吧,太有趣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其实我给你的连结,已经清清楚楚想让你方便找出共识,如果你都未细阅完我的文字,再沟通都只会浪费时间。

人生有人生的规律,佛法并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即是从来都不能否定或推翻社会上的任何定立了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及人伦,用“无为心”去面对“有为世界”,这才能做到“色空圆融”,生活圆通。

勿在文字上团团转,如果将所知的法理无法落实生活,无法连结在生活,一切都是废话,希望你听得明白我这样说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略有所误

既然如此,等待有机会再谈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刚才那位仁兄思维确实存在,不断用一些别人听不懂的字眼去表达,其实只是愚昧的表现。

其实你可以用英文跟他说话的,到时这位仁兄就会非常尴尬。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有很多人就是用这样的态度走进佛教板块,结果令旁观者闻风丧胆,对佛法感到反感。

这些人不断在自言自语,彷佛说一些别人不理解的文字,就产生很大的优越感似的,这类人言行之中其实苦害了佛教,其就是佛教的害群之马造就,不知这些歪风何时可以解决,唉…..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论我用什么语言,他都只会自说自话,因为我仿佛只看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机器人,只有输出但不懂输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虽然我进入知乎只是一年,确实发觉这里是战场,戾气很重,甚至比一般没有宗教信仰更重。

原因就是这个宗教领域确实有别于任何学术,完全没有专业可言,你一言,我一语,确实好恐怖。

有机会我會携手與一些真正有心求觉的人,进入一个拥有清静法脉传承的网站,此地确实不易久留。

完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求轻心大哥私信网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完全

放心,我已跟善知识商讨,請等待时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完全

在知乎,我大概已做了应该做的角色,此地不宜久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感觉身边接触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会让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这是为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93.html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轻心哥哥,学习了!的确如此,如果只顾自说自话,而不聆听对方话中的重点,那就不叫沟通,叫做自言自语。

rocky li

完全

轻心大哥做7次大手术是定业吗? 若佛法不能消定业劫数的话,为什么还会有地藏灭定业真言一说呢?

王廷赫

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口念佛”是切入的手段,此乃工具,如果并未明口念佛的背后意义为“忆念觉”,亦即“佛随念”,那个佛就真的是蒙上不白之冤。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佛随念”,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的的人说没有用?》

“老实念佛”不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没有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75.html

《怎么修净土法门?》
怎么修净土法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067.html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人生面临绝境时,至心念诵佛号菩萨圣号能否得到人生转机?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300.html

苍穹九问

佛教会告诉你 这辈子你好好做人 下辈子就没有这七刀了,你上辈子做了点小坏事,所以没给你打入下三道,只是让你挨了七刀,阿门!

无公害小姐alice

谢谢轻心师兄如此详尽细致的回答,佛教板块确实是鱼龙混杂。有真知灼见的人少,有心回答的人更少,有能力且有心回答引导的更是凤毛麟角。

坦白讲,几年前接触“佛法”。“网传佛教”(暂且先给它一个名词,绝无鄙视批判意思)的主流是口念佛,诵经,放生,鬼神之说,盲目极端持戒,苦行,放鱼,吃素。

最初对于佛法的认识停留在百度贴吧,qq空间等迷信文章中,生活烦恼未得到任何解决,反而越来越觉得被左右。试想这些迷信思潮波及未具足正见初学者,未明正法的盲从迷信者,对没有清净传承及被善知识引导者,盲从跟风效仿,胡乱修炼,试图解决思维症结,生活困境,或者生老病死,情感纠葛,结果不堪设想,实在可怕,可以说是饮鸩止渴。

此帖的困惑想必是很多人的心声,只不过犹如皇帝的新装,有人不敢说,亦有人事不关己。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众人不求救,佛菩萨也奈何。不发问,善知识也无从下手。在此也感谢一下发问者,犹如一颗春雷,惊醒梦中人。

问题旨在于解决问题。

从佛经入手,多思多问,思辩,行证。

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善良且又大智慧,然而并非任何宗教人士,三人行,必有我师。宗教只是一个机构。或者一个称谓?未有宗教之前,修的是什么法。

涉及金钱利益,影响身心生理健康,违背人伦,无缘无故涉及鬼神神通,特异功能,牟财牟权,反社会等,99%是邪魔外道,快逃。

佛经是被编纂最严谨,杜撰最少的佛学著作,历经时代变迁,也会有所遗失,出入,佛陀几千年的现身说法,与弟子应缘说法,照搬文字未必适用于当代。佛陀预知代代相传之后佛经会被曲解,要求编著后都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惊醒后人。

所以一些照搬佛经,诵经百遍,业障自灭,感应自现的同修还是快点醒醒吧!

轻心师兄提及印度梵音,有幸听闻过一些有关梵音咒语的神奇力量,不过只言片语,不知师兄能否布施,或做相关讲解,不胜感激。我曾向一位佛学院出家的朋友请教过相关,他建议我网上找,请问师兄,这些网上的范本可信吗?出家师父是不是对此保密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间有人间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制度,必须遵守,这是稳定人间的社会秩序,佛法从来都没有推翻这些制度,只是不滞留于制度,否则就落入“顽空”,佛法不会否定任何的世间现象。

有些朋友回应说出一些点子制度,目的来稳定这个佛教板块的功能,确实难能可贵。

世间如果毫无制度规矩,人间就会大乱,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必须的,做到这样奉公守法,再驾驭制度,面对人生不耿耿于怀,超越二元对立,才能进入“浄其意”,才是诸佛如来所教导的本意啊。

人间必须有法律,道路上边有交通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何来违背了佛法的本意啊。

刻意“否定规矩”,代表必定已经攀附了“不需要规矩”,已经是落两边,又怎会是佛法啊。

佛法是圆满的,不偏不倚,不会走进任何一个极端。

故此,有些朋友回应中说话很实际,并无不妥,因为这是“世俗谛”必须的尽心手段,必须知道这是人间。

有朋反说出了一些建树的方案,无论结果最后能否圆满,他们确实提出了正面的建树,没有坐以待毙,因为这个知乎佛教板块,暂时欠缺了一些比较完善的系统,提出方案,不代表违背佛法本意,当然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完善,但就代表应该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吗?

佛法的本意是什么?离相啊。

既然离相,又怎会禁止定立机制优化民间社会秩序?

当然,暂世俗而言,要如何找出公道的平衡点设立机制,确实存在困难,但如果连这个上进的心都欠奉,相信今天就不会有智能电话,万事起头难,绝不能打击有心改善社会的人啊!

云云

根据轻心哥更新之前的几点,我写下一些读后感想,分享出来大家共勉啊,以下即是:

云云

(一)果的呈现是因缘和合共同造就的,已经呈现的结果是中性性质,人们因为不能看见导致一件事发生的整体面貌,意即因为无明,常常于结果上纠结,流转,被外物牵引着走,失去心灵的自由自主能力。 通过调整思维,认真思考,其实会明白:我们认为很苦痛的人生经历,所纠结,所快乐的事物,已经是最终结果的呈现。因为它已经发生,根本不可能涂改。面对已经发生的痛苦人生经历,我们的惯性反应是逃避,抱怨,反复纠结,但这样并不会对结果产生根本改变,这样的做法带给我们一个结果——蹉跎人生,不可自拔。

(二)因果虽有必然联系,中间却有一个桥梁——缘。缘是当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果的呈现。 记得刘墉先生一本书中讲到一个真实的例子,大概内容是:两个美国。老人准备到其他州养老旅游,临行前当地却刮起了龙卷风,一个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开始抱怨起这该死的天气毁了他的旅行计划。另外一个老人却心情开朗,他笑着说,幸好这及时的天气预报,不然这种天气下飞机很可能遭遇空难,我此时可能已性命不保,实在太幸运了!你看,同样的事情,同因不同果。原因在于两位老人不同的思维造作——缘。 体会:因是中性活动,无好与坏,人们于结果上产生好坏感受可能是源于不同的缘的造作,因此在缘上努力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果,在果上纠结是做无用功。

云云

(三)念佛,民间念佛人其实很多不懂原意,梵语念佛 (buddha anu_smrti)译为:忆念觉,是指通过口中称念佛菩萨圣号,心中随之观想圣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鞭策自己学习效仿buddha,bodhi_sattva的思维,行为,通过精进的学习效仿,最终实现心中的愿望,解脱自己与他人的烦恼。 民间对念佛真义可能不明所以,常见的行为有:对佛菩萨的偶像崇拜,将他们神化,幻想通过供养,口念佛换取钱财福报,实在像是在与圣人做交易。迷信者不但自行执念,还经常干涉他人的选择,时常口不离因果报应,地狱福报。很多人放生,吃素,以为功德无量,其实应该明白,这些行为是内心慈悲,平等心❤️升起而自然产生的,并不是形式主义,利己主义,也难怪现在人们对佛教产生诸多误解,一提到佛教(徒)立即产生厌恶远离的条件反射。生活本就不易,人们却自缚身心,明明处于善道,却硬生生把自己逼入绝路。不是地狱,胜似地狱……

云云

(四)佛教在古印度佛陀时期本无教无派,佛灭度后多年后人分裂成各个派系。 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随其类,当今一些佛弟子却经常言行失当,在网络上勾起教派纷争。顽执我见,与其他派乘争锋相对,口诛笔伐,又何来修行,何得智慧?

(五)当下中国的佛经内容可能出现失真,像传话游戏一般,开头人说的话到最后一个人的陈述可能千差万别了。 佛经是佛陀在2500前所讲话的文字记录,是弟子用巴利文,梵文记录下来,后来有中国僧人去取经且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成汉字,又流传到民间,并一代一代流传,这样经典就更可能偏离佛陀的原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一、阁下只需将所有答主的答案看一遍,就往往发觉有一两个、甚至数个答案全偏离课题。

二、不难发现每次提問中的回答都有人指名道姓,将别人挂上十字架,这就再一次证明知乎佛教板块确实是战场,真实不虚。

如果有留意回答,此刻又已见到与答案完全无关的文字,又再答非所问。

有些人不断去挑衅别人的答案,徬彿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卻无办法回应题主任何一个点子,这就是知乎佛教板块的特色。

三、语言老师教我,发言先静静问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是说话的艺术:

1)某发言对「自己」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2)某发言对「別人」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3)某发言对「大家」會帶來什么好處、壞處?
4)发言前可问问自己是否带着正面建树的心?还是预设前提、别有用心、斗机灵、还是想制造事端?

想清想楚才写出来,否则发言会误导了很多正在为人生而努力的人,说话必须有建树。

没意义的说话,叫废话。
没意义的思想,叫精神病。
没意义的行為,叫多此一举。
废话 + 精神病 + 多此一举 = 废人

一个谦卑、求真的人,别人是知道的,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无人知道当中发生什么,如果有心交流,必须顾及公开场合的情况,清清楚楚用现代语表达,说出来龙去脉。

沉醉在自己一个世界是没有问题的,但切勿唯恐天下不乱,煽动群众、预设陷阱、立心不良的人, 应打探谁是最好的精神科医生,这样会帮到廢人。

恕我直言,佛教已经非常讨人厌,如果经常再在这些论坛中發言不合逻辑、无事生非,还对得住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吗?

佛法几乎已经断灭,坊间充斥流传的全部是一些是是非非的形而上点子,终日说三道四,就是多得这班害群之马。

《为什么知乎的佛教话题里,经常出现评价佛教圈内人士的缺点的提问?》
为什么知乎的佛教话题里,经常出现评价佛教圈内人士的缺点的提问? – 道人心http://madhyama-marga.com/hd/4254.html

xxxx

@刘俊的上师,就算你死了都能给你复活过来,挨七刀不算啥事儿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xxxx

你想不想尝试七刀的感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xxxx

稍后我会将一张我呕血的鲜血凝结了的图片给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xxxx

想不想尝试一下呕出三袋鲜血的感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xxxx

想不想被私家车撞至昏迷的感觉?

xxxx回复Handsome轻心

蛤蛤,不想,我没那个能力。那不是什么好的经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