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修行的逻辑》

问:A君比“轻心君”多$9.8元,A君比C君多$4.2元,如果C君有$8.9元,“轻心君”有多少元?

答:

“大前提”

  • A君= 轻心君+ $9.8元
  • A君= C君+ $4.2元
  • C君= $8.9元

“小前提”

换言之…..

换言之, A君之$13.1 = C君的$8.9元+ $4.2元

结论:

由此可见,用逻辑推断出……

A君之$13.1 = 轻心君+ $9.8元

A君之$13.1 – $9.8元= (轻心君$3.3.元)

人在江湖苦,苦不是江湖(人间多疾苦,苦不是世间)

人于“生活际遇”中产生“苦”,透过《某经文》之零碎线索而产生“某思维”面对生活际遇,最后确实“减少苦”,因此“验证了某经文是真理”。

(按:此减少苦的过程叫修行)

此刻,如果有人认定了“某经文是假理”,逻辑上就先验证出“某经文之零碎线索”能否使人产生“某思维”面对生活际遇而“减少苦”?

由此可见,经文的真伪取决于能否使该人产生“某思维”面对生活际遇减少苦。否则经文真伪对该人不存在任何意义,真经文却无法使该人产生效果,经文真伪对该人而言,还具立足之处吗?
(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具意义,一切以效果作准,并且以适合该人为佳,否则一切也是空谈)

换言之……

  • 经文是零碎线索。
  • 修行是面对生活。

人的烦恼呈现于生活,理应从生活中切入来修,修行是修生活,并不是修经文。面对烦恼的当下,应当马上从生活中调整,而不是使劲地翻查经文。

  • 经文没有苦、经文没有乐。
  • 经文不会轮回、经文不会解脱。
  • 产生苦乐、轮回、解脱的是人心。

解脱的功夫

要即身“解脱烦恼”,第一步过程就是要“开窍”,亦即是需要聪明智慧,想聪明智慧只得一个具体方法,就是“不断布施”,不求回报地布施。

从今天起面对人生任何领域也不能再斤斤计较,把“索取”变成“付出”,把“求”变成“舍”进入临界点,人就会聪明。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轻心好聪明,方法就是不断不求回报地布施,使到我的心“越来越静”,很多佛经我一看就会明,甚至乎生活上任何际遇我都能够找出跟佛经“相应”之处,可刹那间地把《佛经》零碎线索连结生活起来。

以上这种情况就是“开窍”,明白未?如果相信我的读者就去做,已经说到好直白,本人没有条件及动机去欺骗任何一个人,你信我就去做。

  • 当大家习惯付出布施,就会把“我见”逐渐舍离,思维就会越来越清明,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 布施什么?布施财物、布施技巧、布施稳定情绪的见地,用此三种领域来缔造别人得到安稳定,帮助确实有需要接受协助的人,无分国界,不分种族。
  • 但特别记住一点,佈施決不是使别人产生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亦不是倾家荡产胡乱送钱,否则就是害人,暂时我说到这里。

P.S 未开窍是无法真正踏上菩提之路,所得到的佛经线索只会成为阁下的障碍,变成读死书。有很多“乔装上座部、民间信徒”所能理解的文其实是曲解,根本不是世尊的意思,例如《金刚经》在“乔装上座部”来说根本难以理解,当我看见这班人正在解释这本经文的时候,令我眉头一皱。“说明书”也曲解,却急功近利地大胆为别人展示操作方式,《金剛經》核心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展示操作的人明白什么是般若未?细思极恐也。

~轻心

《预设错误前提~荒谬的提问》

《预设错误前提~荒谬的提问》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29.html

《癫佬正传》

《癫佬正传》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21.html

《求觉要自强不息》

《求觉要自强不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16.html

《偏离中道的例子》

《偏离中道的例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11.html

《布施的真意》

《布施的真意》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06.html

《缔造被点化机会》

《缔造被点化机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01.html

《痛不等于苦》

《痛不等于苦》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96.html

《苦的逻辑》

《苦的逻辑》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71.html

《远离邪恶》

《远离邪恶》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65.html

《集苦之源》

《集苦之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59.html

《偏见的例子》

《偏见的例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26.html

《在家、出家》

《在家、出家》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32.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完全欠缺基本逻辑的人,很多时都会撞板…..

世尊教人慈悲,并不是教人不吃死尸。

世尊教人不要对欲望产生贪恋,并不是教人禁欲。

世尊教人持戒,并不是教人禁止。

世尊教人舍离对观念的执着,并不是教人厌离。

世尊教人放下,并不是教人放弃。

世尊教人出离执着,并不是教人离开家庭去出家。

世尊教人忆念,并不是教人只用口念。

世间教人明白执着世间的观念便是苦,并不是说世间本来是苦。

世尊说依法不依人,意思是必须依照“有效果的方式,并不能只依靠人类的观念”,但信徒却说不能依照人类表达,只能够依照经文记载做人。

以上我轻描淡写只举出一几个点子,民间信徒的扭曲多余天上繁星,说到底就是因为连逻辑都出问题,所以又算是皈依觉?

怎么样?是不是似曾相识?[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在江湖苦,苦不是江湖
(人间多疾苦,苦不是世间)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像学习一样,做课本上的例题,结果不明白真正的解题思路,只会死抓住例题不放,换一道类似的题却不会。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地学习,不懂得抓住重点,没有清晰的思路,就不停地做练习题,感觉很努力很辛苦,结果全是错的。。。。
之所以感觉到苦是因为’集’,集谛者。谓贪爱法。由此贪爱。而生耽着。以耽着故。发业润生。招集为因。 集就是执着。执着有二元,所以不能滞留在二元对立面,因此叫做不二法门。所以要灭’集’,灭掉一切执着。道就是指正确的道路。
总体来说就是认识苦由集起,行正确的道路来灭掉集。[捂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读者有缘份看见刚才文章而不反思,这就代表并未有条件修行。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教圈之所以神憎鬼厌,就是因为佛教圈内的迷信者比修行人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乔装上座部”高谈阔论说《金刚经》是伪,这位仁兄秉持的理据就是因为《金刚经》没有被收纳在《巴利三藏》,这些发言已显示“预设前提错误”……

一、佛经并非只存在于《巴利三藏》。真相是很多佛经是收纳在现存各版《中国大藏经》中,更本来是来自「梵文」,而非「巴利文」,并且《金刚经》共有六种译本。
(按:把佛经只局限在《巴利三藏》才出现,已经是预设前提错误)

二、佛经是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40多年说法的其中言论,后世人凭着记忆把其言论编辑下来,纯属零碎片段,所有经文只是线索而已。

三、佛陀的言论道理,并不局限在佛经,佛经没有记载某真理,并不意味“某真理不存在”。

四、佛经存在的文字,并非代表就是佛陀本人所说,因为记录及翻译有机会出现讹乱。

五、佛陀没有说的,也不代表某真理不存在。

六、真理并不局限在佛陀的口中,真理并非佛陀创造,佛陀只是把真理发现出来的其中一人。

七、不明白《金刚经》说什么的人,凭什么条件去厘定这本经文的真伪?

八、认为自己明白某经文,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以为自己明白。

现在轻描淡写已经说出八点,如果提问者、回答者根本不明白《金刚经》说什么,岂不是自欺欺人?

面对自欺欺人的发言,大家一眼都不应多看,因如同废物,坚持废话来做人,会是什么?交给读者各自衡量。

Handsome轻心 (作者)

《癫佬正传》

《癫佬正传》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21.html

《求觉要自强不息》

《求觉要自强不息》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16.html

《偏离中道的例子》

《偏离中道的例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11.html

《布施的真意》

《布施的真意》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06.html

《缔造被点化机会》

《缔造被点化机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901.html

《痛不等于苦》

《痛不等于苦》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96.html

《苦的逻辑》

《苦的逻辑》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71.html

《远离邪恶》

《远离邪恶》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65.html

《集苦之源》

《集苦之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59.html

《偏见的例子》

《偏见的例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26.html

《在家、出家》

《在家、出家》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2832.html

《预设错误前提~荒谬的提问》

《预设错误前提~荒谬的提问》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29.html

栗悟饭与龟波功

有什么病吃什么药 有什么执着就有什么法理来对治

阳光小薇

从今天起,面对人生各个领域都要尽心布施,把“求”变成“舍”,不求回报量力而行的去奉献????????去布施,但不能“执着于布施,奉献”,脑袋里天天想着~我得去帮助别人,我得去帮助别人,太执着于这个念头让自己痛苦也有可能给别人带去麻烦,布施奉献也应该是随缘而尽心,尽心后放下吧。

莲子清如水

明白了,师兄是想让我们建立一种“理性”的修行逻辑,如何判断某经文某方法是否值得去修行?能够产生智慧解决生活烦恼的→值得去修的法门,这道理如同数学逻辑一样,1+1就推出等于2,简单明了,不带复杂。

砧板猪

想聪明智慧,只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布施,不求回报的布施[拜托][拜托][拜托]

莲子清如水

未开窍尤其不应该执着于佛经文字,因为根本理解不了内涵,看起来自己在研读佛经很高大上的样子,实际上任何效果也没有。只有多行布施才能开窍,抓住任何机会去布施他人,牢记。[拜托]

Handsome轻心 (作者)

由此可见,经文的真伪取决于能否使该人产生“某思维”面对生活际遇减少苦,否则经文真伪对该人不存在任何意义,真经文却无法使该人产生效果,经文真伪对该人而言,还具立足之处吗?
(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具意义,一切以效果作准,并且以适合该人为佳,否则一切也是空谈)

LishaLouis

如果把佛法经文等只进行历史考究,而没有真实地进行修行,观照内心的烦恼,行持六度波罗蜜多。嘴上说的天花龙凤,也只是误人误己,不得解脱。《金刚经》教人不住相而行布施,认真实行,只此一句足够令你身心自在,解脱烦恼。感恩老师说法。

0